“嘶!”欧阳询不小心揪掉了几根胡子,眼下却顾不上。他眼睛发亮,身体微微前倾,“殿下竟说动魏公了?”
“怎么可能?!”李承乾仰头看天,无奈道,“先生不要想得太美了,魏征怎么可能写这种文章,我只是举个例子而已。”
“哦。”欧阳询郁闷地应了一声,就连萧瑀也有点失望。如果真能让魏征写这样的文章就好了,想看!
不过他们也明白了李承乾所谓“打破人设”的意思。
“就是做一些从前不会做的事,以达到殿下所说的‘新鲜刺激’,下臣理解的对吗?”萧瑀问。
“差不多吧,也未必一定没做过,只要百姓眼中是这样的就行了。就像魏征也不是没夸过我阿耶,只是别人不知道而已。”
萧瑀到底是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并且能举一反三:“爱风花雪月的人针砭时弊,爱歌功颂德的人口诛笔伐,以丹青闻名的人书法亦佳。”
李承乾点头:“就是这样!”
只是这样也不容易,大部分文坛名宿声名不错,并不愿意轻易打破自己的人设。
萧瑀一脸沉稳:“实在不行,下臣自己写幅字。”
“咦,萧公也擅长书法吗?”李承乾好奇。
萧瑀谦虚地说:“小有所得罢了。”
萧瑀在这方面并不张扬,能说出“小有所得”,可见他对自己的书法造诣相当自信。但李承乾没少看萧瑀的奏表,字迹的确不错,但还达不到这样的境界。
萧瑀看出他的疑惑,解释道:“下臣尤擅草书。”
李承乾这才恍然:“真是没想到啊!”
谁能想到平时一本正经,甚至显得一根筋的萧瑀,擅长的居然是潇洒狂逸的草书呢?
李承乾没想到,读者更想不到,这倒的确是个不错的内容。
一直没说话的欧阳询这时候笑了一声,这笑声很轻,只够李承乾和萧瑀听到,含着说不尽的嘲讽。
李承乾:……差点忘了,欧阳询虽然被称为“楷圣”,但并不是只会楷书,事实上他擅长各种书体,除了楷书和行书外,草书也极为擅长。
在他面前说擅长草书,是有点关公面前耍大刀那意思了哈。
萧瑀脸皮微微发胀,睨了欧阳询一眼,反唇相讥:“在下不比欧阳先生长日无事,自然没那么多时间练习书法。”
嘲讽欧阳询官位低,没什么事可忙。
欧阳询:“……”
李承乾:“……”
不愧是萧瑀,嘴还是那么毒。
欧阳询皮笑肉不笑:“萧相公如此口才,不让天下人见识一下实在可惜。”
李承乾眼睛一亮:“对啊!萧公这么会骂人,确实不能浪费。”
萧瑀:“……”
欧阳询差点没忍住笑,萧瑀常年板着的脸愈发像一张扑克,声音也有些发沉:“殿下是在拿下臣取乐吗?”
“萧相公可别误会了殿下!”欧阳询压下笑意,悠悠地说,“殿下最是知礼守礼的,何曾蓄意取笑过什么人?只怕是有些我们不知道的新奇法子,先听殿下把话说完再说吧。”
萧瑀看向李承乾,李承乾兴奋地点头:“是的是的,我有一个想法。”
外面的世界有一种人,专门从事评论工作,被称为评论家。评论家有很多种,严肃些的如文学评论家、时政评论家,接地气些的比如影视评论,甚至美食评论。
在评论家这个群体,毒舌并不算什么毛病,有时候还是一种天赋,读者一般也很喜欢,有时候还会嫌弃骂得不够厉害。
依李承乾看,萧瑀就很适合做个评论家,肯定很刺激!
欧阳询听了李承乾的话,思量片刻后拊掌而笑:“果然很合适,人设反差只能博一时瞩目,远不如这个细水长流。”
萧瑀也有点意动,写文章他是不怕的,况且听李承乾的意思,这评论家大可畅所欲言,而不必如他从前般瞻前顾后(?),便更对萧瑀胃口了。
但他还是有所顾虑:“那依殿下之见,下臣主要写哪个方向呢?”
“既然是《长安文化报》,自然该主攻文学评论,除了自己写文章发表见解,还可以对投来的稿件进行点评,想来不论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喜欢的。其他的萧公可以自行发挥,不用拘泥于某一样。”
萧瑀捋着胡子,露出一个浅浅的笑:“下臣对时政也有些见解。”
李承乾和欧阳询:“不行!”
萧瑀:“……”
李承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对不能让萧瑀写时政评论!平时在朝上口不择言也就罢了,万一在报纸上说了什么不该说的,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他板着脸道:“萧相公,你写的文章想要登报,也要让底下的编辑和我或者阿耶检查过了才行,知道吗?”
萧瑀:“……”
*
诸事议定,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早上,《长安文化报》第一期正式发行啦!
因为之前没有特意宣传,故而知道此事的人不多。只是百姓早上去书铺买报纸,发现旁边多了一个架子,摆着一份不一样的报纸,一问才知道是新出的《长安文化报》,感兴趣的也就买一份来看。
只是这样还不行,萧瑀还花钱在《长安日报》上打了个广告。
是的,花了钱的。
一般来说,朝廷其他部门如果要在《长安日报》上打广告或者通知什么东西是不用花钱的,但《长安文化报》卡在需要和不需要之间,看在萧瑀的面子上,欧阳询就让他掏钱了。
萧瑀:“……”
这只是小事,萧瑀没跟欧阳询计较,黑着脸交了钱,站在甲方的立场狠狠刁难了欧阳询一通。大唐唯二的两份报纸,兄弟报社,其中一份还没办起来呢,竟然就水火不容了。
可叹!
李承乾一边磕瓜子看热闹,一边装模作样地叹了一声。
不管怎么说,《长安日报》的人气毋庸置疑,萧瑀精益求精的广告引起不少关注,《长安文化报》迎来第一波售卖小高潮。
后来,《长安文化报》第一期甚至超过《长安日报》的第一期,被誉为千古第一报。
上面刊登的作品篇篇精品,好几篇成为流传后世的名作,其作者大部分都是后世耳熟能详的名人,诸如李世民、萧瑀、虞世南、程知节,还有此时还默默无闻,却通过这张报纸崭露头角的杜氏兄弟、十大美男之一的上官仪、以及科研霸主陈长生等;还首创好几个新的文学形式,大大推动了文学发展。
此时此刻,百姓还不知道这张报纸意味着什么,他们只是在书铺看见就顺手买了一份,或者被《长安日报》安利到了,三三两两凑在一起看报。
头版头面最好的位置,就是李世民亲自撰稿并书写的创刊词,鼓励天下百姓读书创作,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李世民文采本就出众,作为千古知名杰克苏大男主,人格魅力也是顶级的,这文章廖廖数百字,言辞沉稳中不失热烈,叫看到听到的人都心驰神往,尤其本就有心仕途的学子,恨不得现在就回去苦读,好早点科举中第报效君王。
看过了创刊词,接下来就是两篇文坛名宿所做的文章,《长安文化报》的第一期,李承乾和萧瑀没有对外征集稿件,而是找了一些名人约稿,打的就是一鸣惊人的主意。
效果显而易见,名宿的水平摆在那里,他们精心雕琢出的文章,自然是字字珠玑,但凡读书人都爱不释手,恨不得字字分析。
再之后是虞世南的一首小诗,诗名曰《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后世,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和薛稷被合称为“初唐四大家”,尤其擅长文学和书法。这首诗不仅仅是诗,也是一副书法作品,虽然比起欧阳询略有不及,但加上这首颇有风骨的小诗,就有了1+1>2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名家丹青文章等等,任意一篇拿出来都能让读书人爱不释手,现在却一股脑出现在同一份报纸上!
读书人热闹得像是过年。
普通百姓则对萧瑀和程知节更感兴趣。
是的,萧瑀果然写了一篇文学评论文章,狠狠批判了现在文坛一些不正风气。萧瑀骂人很贴心,从来不咬文嚼字,生怕对方听不懂。
这里面还有个故事,说是萧瑀从前骂一个领兵的将军,激情开麦大半天,对方悠悠打了个哈欠,茫然地问旁边人:“他在说什么?”
从那以后,萧瑀骂人都是大白话了。
这倒便宜了看报纸的普通百姓,这文章他们能听懂啊!萧瑀他们是知道的,就算不知道,听了别人科普也知道了,这可是大官啊!
不愧是文化人,骂得真带劲!爱看!
正如李承乾所说,没有骂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大部分人是不介意毒舌的,爱看热闹是人的天性,反正百姓很喜欢萧瑀的文章。
嗯……配合文章中所说的,某种风气不正之人难看的脸色,食用效果更佳!
至于程知节,他也写了一首诗。
写诗没什么,这首诗也不是什么惊为天人的佳作,甚至比不上虞世南那首。
但这是程知节啊——擅长领兵打仗、以武功封爵的大唐知名武将!
武将!
对百姓来说,程知节就是个大老粗,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嗓门能掀翻屋顶的那种(实际上也差不多),实在想象不到他提笔写诗的样子。
可能程知节当街提刀砍人都更好接受一点[狗头]。
他们不知道的是,程知节其实出身颇好,曾祖父程兴是北齐兖州司马,祖父程哲是北齐晋州司马,他的父亲则为济州大中正。
出身世代官宦之家,程知节打小就上学读书(虽然经常迟到逃学上课睡觉),勉强算是个文武全才了。
只是后来跻身军伍,战绩卓越,百姓只知其勇猛,却不曾听说有什么智计,便以为他是只懂冲锋陷阵的武夫。
当然当然,其中也不乏名字的原因。别看程知节这个名字很有文化的样子,这是后来改的。不论李世民、朝中官员还是民间都更喜欢叫他的原名——
程咬金。
——也不怪百姓从不觉得他读过书,单从名字来看,确实不太像哈。
巨大的反差引起读者兴趣,他们兴致勃勃谈论程知节,很快就把他的祖宗三代盘清楚了。
除了这些大佬名宿之外,报纸上还有一些小辈的诗词文章,照样是报社约的稿,除了杜构和上官仪,还有其他几位官宦子弟,都是青年一辈中的翘楚。
他们的作品自然不能跟大佬相比,但也有其清丽灵动之处,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们,不过半日时间就在百姓之中有了姓名。更叫学子们激动的是,部分作品下面还有大佬的点评!
不止是萧瑀,还有别的大佬。萧瑀一个人太单调了,于是李承乾就拉了一个点评团,阵容豪华得能亮瞎人眼。莫说贫寒学子,就是有些底蕴的官宦或者小世家,也很难得到这些人指导。
这谁能不迷糊啊!
登上《长安文化报》=扬名+可能得到大佬指点,这可真算是名利双收。等看到角落里的收稿广告,很多学子就跃跃欲试,想要做第二波吃螃蟹的人了。
跟这些比起来,陈长生和杜荷就不是那么“正经”。
陈长生就是当初李承乾去皇庄指导农具研究,在陈家河村遇到的那个科研天才。后来他考到国子监格物学,学习进度一骑绝尘,是诸位博士教谕的掌中宝。
这次他写了一篇科普文章。
至于杜荷……他写的是话本。
是的,就是以李世民为原型的话本,名字非常传奇,叫做《战神传奇》。杜荷对这个话本很有热情,短短时间已经写了一小半,不过这次报纸上只登了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