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心里沉甸甸的,如果只是几个仇恨大唐的突厥人也就罢了,但如果背后真的有人指使,那就太可怕了。
作者有话要说:
长孙皇后安抚太宗的故事并非原创,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
第186章 准备
李承乾一张小脸皱成了苦瓜。
李世民看得直乐,欣赏够了才慢悠悠开口:“……有这个可能,但是可能性不大,还是等调查结果出来再说吧。”
李承乾:“……”
李世民当作没看到他幽怨的眼神,笑眯眯道:“我还有另外一件事要与你说。”
李承乾果然被转移了注意力:“什么事?”
“你之前不是说,可以考虑卖粮种给属国吗?我答应了。”李世民道。
“真的答应了?”
他答应的这么痛快,李承乾反而狐疑,毕竟这事表面上看不是好事。
李世民正义凛然:“朕乃一国之君,难道还会说谎骗你吗?”
李承乾毫不犹豫:“你会!”
李世民:“……”
李承乾:“大臣们也答应了?”
“自然。”李世民得意道,“他们原本不肯答应,是朕舌战群儒,细数利害,才叫他们改了主意。”
说完瞥李承乾一眼,眼神中满是‘我如此用心你却不领情还冤枉我’的控诉。
李承乾:“……”
有一说一,这事虽然是他提出来的,但受益的不是大唐和朝廷吗?又不是东宫的事,臭阿耶一副替他办事的样子是闹哪样啊!
李承乾决定不搭理他,转而问起详细安排:“这事还要杜构去办吗?”
“不必了。”李世民道,“粮种与旁的不同,不能由东宫出面,我会安排人去办的。”
李承乾点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
提起杜构,李世民又想起一件事:“马上就要科举了,杜构准备得如何?”
“还行吧。”李承乾谦虚道,“杜构学问一向不错,这两个月再冲刺一下,争取拿个好名次回来!”
李世民颔首:“让他好好学,旁的琐事先放一边吧。他若能中选,也算是个榜样了,对我们推广科举也是大有裨益的。”
李承乾再次点头:“我知道。”
“还有格物学。”李世民沉吟道,“格物学第一次列入科举,没有旧例可询,我的意思是让你做格物学的考官,你觉得如何?”
李承乾还没说话,长孙氏就替他驳了回去:“承乾年纪还小,如何能懂这些?格物虽是头回科举,但有明法明算在前,也不算无旧例可循,还是让办过的人管着更放心些。”
李世民不以为意:“承乾年纪虽然小,但行事向来有章法,朕再安排两个人懂的人帮衬着就是了,孩子总得历练才能成长嘛。”
长孙氏嗔了他一眼:“不知多少人指望着靠科举出头呢,事关前程,丁点错也出不得,二郎即便要承乾历练,也不该上来就给他这么要紧的差事。”
李世民愣住。
他本来并没有把格物学的科举放在心上,身为皇帝,每日要操心的大事太多了,即便关注科举,也在秀才科、进士科和明经科上,能分给其他科目的注意力实在太少。
经长孙氏提醒才恍然意识到,即便对他来说并不要紧的格物科举,对考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能是改变他们人生的机会。
李世民起身敛衣,对长孙氏作了个揖,郑重道:“皇后仁慈!”
长孙氏笑着拉着坐下,又道:“其实妾也有私心,承乾曾经教过格物学,现在亦挂着国子监博士头衔,这次参加格物学考试的必少不了他的学生,如果承乾去做考官,难免旁人觉得有失公允,影响二郎和承乾的名声。”
李世民听罢点头:“还是观音婢顾虑周全,既然如此,那也罢了,我另外找人便是了。”
长孙氏笑着应了。
她不愿意李承乾掺和进科举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只是没有说给李世民听,那就是怕他们父子因此起了龃龉。
向来考生与考官关系密切,科举考试似乎成了一根绳子,将他们绑到了一起。考生视考官为座师,考官也会对他们取中的考生格外关照,久而久之便结成党羽。
旁人结党尚且要引起君王猜忌,更何况是太子?
如今李世民爱重李承乾,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然而人心易变,谁又知道日后是什么光景呢?长孙氏不愿意用丈夫与儿子的感情做赌。
*
之后几天,李世民忙得团团转。
首先是刺客的事,大理寺和刑部审了两天,终于弄清楚来龙去脉,坏消息是这些人背后的确还有人,好消息是指使之人并非来自大唐内部。
东突厥灭亡后,很多人并不甘心。这也正常,隋朝后期乱成那样,都有人想着复辟前朝,更何况东突厥一直强盛,颉利可汗也称得上一代英主,原本一切都好好的,结果对上了千古一帝李世民,啪叽——
被灭国了!
这真的很难接受。
于是他们集结了一群人,做了一些准备就来刺杀李世民了。幸运的是他们蹲守了几个月,还真找到了个天赐良机,不幸的是李世民居然带了枪,一根毛都没被他们伤到。
……
李承乾得到消息松了口气,不是大唐内部出了问题就好。
突厥那边倒不怕,这回若不是李世民心血来潮跑去狩猎,他们也找不到机会接近,更不用说行刺了。
只是颉利可汗被吓得不轻,听到消息就立刻请旨进宫,向李世民请罪。
李世民没有为难他,颉利可汗对此事并不知情,李世民还不至于拿他出气。况且那些人既然敢来,就是并不在乎颉利可汗会不会被为难,罚他也无用。
他自觉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但突厥降臣和属国使臣却颇为感动,觉得李世民不负天可汗之名,果然大度宽容。
除此之外,粮种也卖出去了。
粮种不同于玻璃器皿和望远镜,这可是桩大生意!李世民派去的是朝中一位颇通外交之术、口才极佳的老臣。
自然不是劝使臣买粮种,事实上老臣刚提起这件事,使臣们就迫不及待地答应了。
有什么好犹豫的?他们眼馋粮种这么久,眼见要不到,小动作也不敢做(打不过,不敢作死),还以为只能眼巴巴看着了。没想到大唐居然肯卖,那当然要抓住机会啦!
然后老臣就发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把价格谈成了天文数字——使臣们带来的钱只够付定金的那种。
要知道使臣出使,带来的钱财可不少!
最后使臣是带着粮种和一屁股债喜滋滋离开的大唐,李世民也不怕肉包子打狗,如果属国敢赖账,他就亲自讨回来呗。
到时候整个国家的财产都是他的,应该就够粮种钱了。
国库即将有大笔银钱到账,接连几天,朝堂上都充满了快乐的气息。李世民重赏了那位老臣,也没漏下出主意的李承乾,和同样功劳不小的杜构。
杜构第一次不以太子伴读的身份,只以他自己在朝堂上有了姓名。
杜构自然惊喜,但也只高兴了一会儿,就又埋头读书去了。
过了年,春闱也就近了,如今使臣的事也不用他管,杜构便一心为科举做准备,最近日日读书到深夜。
李承乾本来想要给杜构放假,许他暂时不用管东宫之事,但是杜构不答应,理由也很充分。
一则他是东宫伴读,协助李承乾处理政务是他的责任,杜构不愿意因自己的私事耽误正事。且科举并非只考书本知识,更关注考生的眼界和本事,跟着李承乾处理公务对杜构也是有帮助的。
他都这么说了,李承乾也没有强求,只是让协助并教导他处理公务的东宫属官时不时为杜构分析一些政事,帮助他理解并消化。
陆德明也很上心,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指点杜构学问,还列了很多考试题目给他练手。
李承乾也没逃过。
用陆德明的话说,李承乾虽然不用考科举,但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况且对科举多点了解,对他日后也有帮助。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还突然奇想,提议李承乾也换个名字去考一考,一则感受一下考试的气氛,二则可以验证自己的学问。
李承乾义正言辞:“不妥,我又不做官,去了岂不是白占名额?还是让更需要的人去考吧。”
婉拒了哈!
杜荷疑惑:“你不是说学问比不上我大哥吗,他都不一定能得好名次,你怎么就确定自己一定能考上呢?”
李承乾:“……”
陆德明笑着开口:“不考便不考吧,不过这些题你也要做,做完拿给我批改。”
李承乾怏怏应下:“是,先生。”
又是加作业的一天呢。
晚上,好不容易写完今天的作业,李承乾伸了个懒腰,突然想起一件事。
既然杜构冲刺科举需要做题,那格物学的学生应该也需要吧?
可惜格物学刚设立没多久,科举考试也是第一次,应该没那么多题目可做,想来学生们已经寂寞难耐了。
既然如此,他这个做先生的就不得不挺身而出,替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了!
于是李承乾连夜出了一堆格物学题目,让人送去国子监给学生做,还笑眯眯道:“让他们放心大胆做,不用给我省题,考试前我每天都给他们送。”
被派去送题目的小太监:“……”
即将感受题海威力的学生们:“……”
第187章 考完
临近科考,京城也越发热闹起来。
过了年,各地举子陆续入京。行卷的、游玩的,还时不时举办文会,平康坊传唱的诗歌也是常听常新。
《长安文化报》最近可风光了,作为刷名声利器,收到的优秀稿件车载斗量,选都选不过来。
李承乾和杜构也参加了几场文会,一是和同期文人互相交流学习,二也是凑热闹散散心。
如此专心备考,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就到了考试的日子。
杜构早上起来,简单洗漱一下,穿上昨日准备好的衣裳,准备出门看看其他人起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