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烦在家休息几天,她和常光荣以及于家村四个兄弟去羊城。
一人俩编织袋,请人送到车上。叶烦到车上放好货累得瘫在座位上。
常光荣抹一把汗就说:“以后不能这么背。”
叶烦点头:“过了年咱俩能拿出六七万就租火车皮拉一车皮。”
于小舅的大儿子不禁问:“一火车皮磁带?”
叶烦点头:“可惜我们现在没这么多本钱,所以只能自己背回去。”
于表弟小声问:“我姑呢?”
叶烦摇头:“没用过她的钱。”
常光荣闻言很诧异:“那你哪来那么多本钱?”
叶烦:“我爸的棺材本。”
“难怪呢。”常光荣见几个兄弟不明白,“叶姐的父亲比于姨有钱。”
叶烦点头,想说什么,忽然听到有人提到“办厂”,叶烦下意识把话咽回去,循声看去,三男两女,看起来像国营单位干部,每人手里都拿一张报纸,像是聊报纸上的内容。
叶烦最近出来两次,没空看报纸,怀疑上面又出新政策,就给常光荣使个眼色。
常光荣掏出兜里的烟,走到几人跟前停下,盯着报纸假装很感兴趣地问:“哥们看什么呢?”
坐在过道边的男同志被打扰很不高兴,一抬头迎面来一根烟,男同志不抽烟,见人家这么客气也不好意思生气,指着报纸上的内容解释现在私人也能办厂注册公司。
常光荣跟叶烦一样以为此事还得等一两年,闻言当真稀奇:“能不能给我看看?”
坐在男同志对面的男同志收下香烟就把自己浏览了一遍的报纸送给常光荣。常光荣立刻回卧铺车厢把报纸给叶烦。
叶烦看完沉默了。
常光荣问:“怎么了?”
“确实可以私人办厂,但是在经济特区滨城。”叶烦道。
常光荣问:“那我们怎么办?”
叶烦犹豫片刻:“现在不是允许个人办营业执照吗?先把营业执照办下来。我们去津市买两间店面注册个公司。津市和滨城都是经济特区,没理由滨城可以津市不可以。”
常光荣拿回报纸仔细看了看:“人家有港资啊。”
叶烦摇头:“应该跟港资没关系。这报纸上不是说了由工商总局授权。到了首都我带着材料过去问问。”
常光荣:“我陪你一起去?”
叶烦笑着摇头:“人家会觉着我俩过去吓唬他们。我一个人先问问。”
之前叶烦找人了解过营业执照,但是早两年就算办下来,工商部门也可以说收走就收走。这两年市场上的人多,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个体户,工商部门的同志挨家挨户收需要忙很久,叶烦感觉不会跟以前一样儿戏,就打算过了年办。
叶烦之前跟她爸说过一两年合规合法就包括这事。
既然要跑手续,叶烦就想着不如一次全跑下来,所以回到首都叶烦先带于家几个舅舅和张小明以及魏建设把营业执照办下来。
在家休息两天叶烦就去工商总局。
叶烦当天穿着大衣皮鞋,又自称自己京大毕业,工商部门同志一看她不似凡人,担心稍有怠慢被告黑状就耐心同她解释,首都目前不允许私人办厂。
叶烦问到隔壁津市呢。工商部门同志叫叶烦过去问问。
准备好买店面的钱,叶烦叫常光荣陪她走一趟。常光荣以防万一又带两个家世显赫在津市有关系的朋友。
滨城出现私人企业的事上了报纸,津市有关部门同志看到过。他们一听叶烦要在津市办公司,还是跟京大师生合作的项目,一群领导开会研究几天,又查查叶烦的资料和身份确定没问题,便允许叶烦在此办厂。
叶烦立刻拿下两家店面,店面地址就是公司地址。公司名是“繁荣”,常光荣希望他以后占股多的公司也带“荣”字,就叫叶烦换一个。
叶烦本以为常光荣不会有意见,闻言傻了,她没准备备用名。
办手续的同志说“繁花”吧。叶烦一时想不到更好的名字就听同志的。一九八五年元旦,“繁花实业有限公司”在津市成立。
各种手续都下来,叶烦把店门锁上就回首都。
火车上,常光荣想到他占三成:“我的三万块钱不值三成吧?”
叶烦点头:“再给我三万。一旦样品出来,我就把这个钱给学校,委托学校帮我们联系企业生产。”
陪常光荣走一趟的朋友问:“你的学校这么好?”
叶烦:“我们出钱出力出人,他们出人出关系,净利润平分。”
两位朋友惊呼:“五成?”
叶烦点头。
其中一个朋友急的舌头打结:“那那常子的三成是你们五成的三成?”
叶烦点头。
“那能有多少啊?”
叶烦:“生意好的话,他一年就能分六万。生意不好可能需要两三年。”
常光荣忍不住:“三年就能回本?”
叶烦诧异:“听你的意思,你以为几年回本?”
常光荣:“你说的那一行我连最基本的都听不懂,那么高深,我父亲也说电脑里头的东西高端,要我做好八年奋战的准备,我以为至少需要五年。”
叶烦摇了摇头:“用不了那么多久。你想想蘑菇蛋才几年。”
常光荣不知道蘑菇蛋几年,只知道“马兰开花二十一”。常光荣不好意思说实话:“听你这么说我就踏实了。对了,钱什么时候用?”
叶烦:“到首都就给我吧。来之前我去一次公司,看他们的气色好像要成。对了,到了首都咱们再补一个合同。我跟学校说五五分,给同学每人百分之四分红,这些都只是口头承诺。东西出来之前补了合同大家都踏实,也不至于临门一脚出现变故。”
常光荣对计算机这一行真一窍不通,就说都听叶烦的。
常光荣的两个朋友这几天住在同一个房间,想起来俩人就嘀咕,叶烦的公司悬,不如批发服饰磁带靠谱。
两人闻言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人问:“你着急把公司定下来就是因为成品快出来?”
叶烦要说巧了俩人也不信,索性点点头承认这点。
另一人感叹:“难怪常子说你不做没把握的事。叶姐,你有没有想过搞个贸易公司?”
叶烦:“贸易公司也要去津市啊。”
两人点头。
叶烦摇了摇头:“现在外商不多,搞个公司没多少生意。要是只在内地打转,有营业执照的个体户就能干。”
常光荣道:“他俩想跟你合作。”
叶烦:“那也没必要啊。回头想进货跟我一起就行。多个人路上也安全。”
俩人不禁问:“你帮我们进货?”
常光荣替叶烦说:“想得美!叶姐的意思她进什么你们进什么。”
叶烦点头:“跟我一样也行,不一样也行。如果你俩希望进价便宜点就把钱给我,我跟厂家说我一个人的。到了首都咱们再分。”
常光荣:“我和叶姐就是这样,下了火车我就把存折给她。她的几个朋友如果能拿出一大笔钱也可以像我这样。他们担心卖不出去砸手里,就等叶姐回来找叶姐拿货,卖不完还给叶姐。叶姐赚点辛苦费。”
常光荣的朋友们都知道他一直跟叶烦一起进货,一直以为叶烦帮他挑货,还说叶烦人怪好的。也是因为这点,他俩才乐意陪叶烦在津市呆十多天。
一个朋友问:“那常子的批发价岂不是比我们以为的低?”
常光荣:“有一次服装厂找叶姐拍服装广告登报纸,他们给我们的价格几乎没赚钱。”
两个朋友睁大眼睛,一副“竟然还有这种好事”的样子。
常光荣见状笑问:“要不是赚到钱,我也不敢一开口就是三万。”
两人心情复杂,没想到常光荣批发的生意比他们零卖赚钱。
到首都跟叶烦分开,两人就问常光荣还有多少钱,多的话借给他们一点,他们也弄两间店面把营业执照办下来。
常光荣问:“你俩没钱?”
“不够啊。”
常光荣:“找你家老爷子要啊。”
两人的父母跟常光荣父母一样不支持他“投机倒把”,至今没阻止他俩摆摊卖服饰就是等俩人撞南墙。
要知道他们没赔光,还打算一直干下去,不但不支持,可能会叫工商部门把他们的营业执照收回去。
常光荣见俩人一起摇头,就说:“我看看家里有多少货。”
到家常光荣就叫妻子把存折拿出来。他见上面只有两万多,货卖完顶多五万,给叶烦三万的话,剩下的钱只够他买店面,于是他就回家找他老子要两万。
他爹不敢再给他钱,常光荣说叶烦搞的公司下来,跟京大合作的项目快成了,这笔钱留着找国营单位代加工。
常光荣的父亲没有相信儿子的一面之词,打电话找人询问一番,京大师生确实一直在忙什么项目,常父才把钱给他。
常光荣和几个朋友的店也在西城,但是在叶烦家南边,耿卉卉的房子附近,离张小明的店有三四公里。
叶烦得知此事就在离张小明的店一百多米的地方弄两间店面。
公历二月八号,叶烦的营业执照下来。叶烦把货物放店里叫耿卉卉和耿致勤帮她看店,一人一天五块钱。
店里有炉子,有放磁带的随身听,俩人愿意去店里,所以营业执照挂墙上当天,俩人就开门营业。
叶烦开业这天常光荣和他的朋友们,还有跟着叶烦干的人都来捧场。
爱热闹的路人一看店里很多人,以为过年大优惠都一股脑儿进来。到店里一看是新店开业有点失望,脑子灵活的人就问叶烦开业第一天打不打折。
耿致勤出面说:“不打折。买一送一。买大衣或者羽绒服送丝巾或者手套,买毛衣送发卡,都是南方最新款。”
打算过年买件新衣服的人想着可以跟亲戚显摆她的衣服是南方最新款,就决定拿一件。
常光荣到叶烦身边小声问:“你小姑子不是老师吗?”
叶烦点头。
“老师不是很要面子?你小姑子居然敢卖衣服。”
叶烦闻言不由得想起楚家那些人,让他们卖衣服确实跟要他们的命似的:“站着赚钱不丢人。”
常光荣又打量一番耿致勤,见她落落大方,被人嫌贵也是笑着说“一分钱一分货”,心里忽然有个想法:“你小姑子是不是还没结婚?”
“还没对象。”叶烦说出来隐隐明白他想干嘛,“我小姑子在师大读研,还是大一辅导员,没空找对象。”
常光荣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