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厮恭恭敬敬道:“森郎君,我正要给他们舀粥呢。”
邢岳森垂眸看向他,见着他对自己殷勤的模样,脑海里浮现的,是他对这些领粥之人的鄙夷不屑。
他眉头紧锁,这样的人是如何经过挑选,来当任施粥之人的。
邢岳森道:“不用你施粥了,后面还缺砍柴的,你去补空缺。”
小厮闻言,整个人怔在原地。
他怎么都没想到,森郎君怎么突然就让他去砍柴火了,砍柴又冷又累的,这可是辛苦活啊。
忽而,他看到等着他施粥的老妇人他们,心里想到什么,半个身子都凉了。
他灰溜溜地进了命令离开,邢岳森喊另外负责维持秩序的小厮来接待他的位置。
交代好这些,邢岳森打算去许黟那边看看。
他到木棚,许黟在给一个痛风多年的老汉炙针。
固定好的炙针让阿旭和阿锦看着,他起身到另一边。
右边的临时小榻上面,坐着一个瞧起来年纪约莫半百,满头都是华发的老妪。
老妪手臂的衣服卷起来,露出干瘪的半截手臂,许黟在她的肘横纹下二寸的地方,比划着位置找出手三里穴。
手三里穴能通经活络,治疗肩臂麻痛。
这个老妪有严重的风寒痹阻,双臂已无法向后伸,许黟在给她针刺之后,先通了阻,再给她开去痹阻的药方。
他忙完,看到邢岳森不知站在旁边看了多久。
“怎么不出声唤我?”许黟洗了手,跟着他走出木棚。
邢岳森道:“给医患治病要紧,怎么能轻易打扰。黟哥儿,时辰不早了,午时前会停止问诊,你与吴大夫耗费不少精神,该歇息了。”
许黟点点头,他确实有些乏了。
短短半日时间,他就给不下二十个病人开方,单独看病倒也不难,难的是用毛笔字写药方。
他如今放松心神,两条手臂便渐渐感到酸麻。
许黟揉着手腕,问邢岳森:“午时后是什么安排?”
邢岳森道:“忘了与黟哥儿你说,午时后不开诊,明后日会继续,明日起,过来看病之人大抵不会如今日这么多。”
说罢,他看向许黟的手腕,再度开口,“明日我给你安排个识字的厮儿,你只管念,让他写。”
许黟颔首,有个人分担工作量也是好。
他们并肩行走,回到临时搭建的义诊堂前,看还守在外面的百姓,许黟就想,还有这么多人,难不成真的要等到第二天?
就在这个时候,吴关山的学童跑来见他,说吴大夫在找他们。
许黟和邢岳森互看一眼,跟着学童来到吴关山面前。
吴关山看着邢岳森也来了,就开门见山道:“本说好,只辰时到午时这段时间义诊,然外面还有十数人排队,我想问许大夫是什么想法?”
许黟问他:“吴大夫的意思?”
吴关山说道:“我想午时后留下来,继续给他们看病。”
第88章
午饭是陶家茶楼的饭菜, 一点儿都不差。
闲汉快跑的送过来,到手上时,这饭菜还都热乎着的。
许黟没有和吴大夫他们同吃, 他被拉到邢岳森那桌,吃的是同样的小菜。
一份八糙鹌子,一份煎白肠,一份清炒蒲芦, 两碟腌制的咸菜。
许黟食不了那么多, 他看阿旭阿锦吃的是下人的饭菜,只一道荤一道素, 就捡了一些肉食来吃, 其余的让两人端着盘去。
邢岳森看在眼里, 扯嘴笑:“黟哥儿还是老样子,有吃的都不缺他们一口。”
“这是好东西,浪费了可惜。”许黟夹了一块八糙鹌子, 这吃食他上回没在陶家茶楼的小二嘴里听到, 想来当时人家觉得他食不起。
毕竟这玩意确实贵得很。
名字里面的八糙,其实指的是“八瓣糙果茶”,是山茶科,它的果实可以榨出油。
这油在时下十分金贵,用它来油烹鹌鹑,这一盘子切成薄薄片状的鹌鹑肉, 外皮酥脆,带有茶油的清香, 油而不腻, 食而不肥。
他挑了几块尝鲜,没有继续多食, 吃了两碗米饭,剩下的咸菜,也分给了阿旭他们。
咸菜废盐,普通平民很少会腌制咸菜吃。阿旭他们今日吃到了好些从没吃到的美味吃食,两人吃得眼睛都眯成了线。
这回,邢家为了积德行善,也是颇为费了些功夫。
不仅他们这些大夫得到不错的待遇,跟着同来帮忙的学童,厮儿和女使们,个个都得了赏钱。
得知午时过后,还要继续干活,他们皆是手脚麻利,先许黟他们一步,把热水烧起来。
许黟等到这一刻,才有机会去观摩粥棚那边的情况。
后方临时搭建的灶口,有三排烧火的口子,上面是大铁锅,三个模样约莫十三四岁的女使,戴着粗糙的腹围,用襻膊将袖子固定住,撸着两条胳膊地烧着火。旁边,有小厮抡着长长的木棍,搅着锅里的米粥。
米粥加了栗米和豆菽,米香随着滚动的烟雾飘散,离得近一些,能感觉到灶前的温度不低。
得这活的女使小厮,是最最高兴的,在这般冷得天气儿,能躲在灶房里取暖,谁会拒绝。
到前头,是两个半人高的木桶,这煮好的粥就会倒在里面,分给排队的百姓。
许黟发现,不仅城外贫困的百姓来领粥,住在城里一些穿戴不算太差的,也拿着碗来分粥。
午时的时候粥棚歇了半个时辰,还有不少人留在原地排队。
许黟看过去,见他们缩着肩膀蹲着脚,哈着气,跟旁边熟悉的人扯着话,东张西望,这瞧瞧那看看,见到后方堆着的一袋袋粮食,眼里就有了光……
待新的粥熬好,队伍重新活跃了起来。
排队等候着的人群热热闹闹的,脸上的麻木都多出喜色。
许黟再看那舀粥的小厮,每回舀的都是满满的两勺。
这两勺稠粥装在盆里,罐里,足够领粥的人饱腹。
……
“许大夫?许大夫。”
忽然,跟着他的学童小跑地过来找他,找到人了,就停下,吐着气道:“许大夫,吴大夫找你,好像是来了个病人,那人病得奇怪,脖子像是生了什么怪病。”
学童看向许黟,眼里已全都是崇拜了。
这许大夫不过大他一两岁,就有这样令人惊叹的医术,怎么能不让他这样的学徒羡慕崇往!
他说着话,许黟已经先他一步地走到前头。
学童赶紧跟上,跟着他来到义诊堂这边。
吴关山见到许黟回来了,就招手让他过来,许黟一走近,还没等吴关山开口,他先看到了那个病人。
许黟脚步微顿,忽而开口:“瘰疬?”
“许大夫也是如此认为?”吴关山问他。
许黟蹙着眉,缓缓说道:“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注1],这病人脖颈长着连串珠状的肿物,与书中记载极为相似。”
吴关山听得点头,确实和书籍中所说很像,不过他跟在陈大夫身旁学了将近二十年的医学,还没有接待过这样的病者。
因而,他一时半会有些拿不定主意。
“瘰疬”初始于《黄帝内经》其中的灵枢·寒热篇,小者为瘰,大者为疬,一开始会是小黄豆大小,到中期就会变成连串的珠状,到后期,会皮肤发红,里面流有脓水。[注2]
在古代中医里,有“十疬九死”的说法,民间里,不懂这是什么病,就叫它“老鼠疮”,有知晓这病的人,都说这病治不好。
而且能治这瘰疬的大夫不多,像吴关山虽师承陈大夫,但因为从没接触过真实的病人,在见到这个病人时,先找的是同为大夫的许黟商讨。
吴关山对许黟道:“我带了书籍。”
他说的书,就是《黄帝内经》了。对着许黟说完,就让学童将他带来的书箱拿来。
这书箱里放着几本古中医书的手抄本,从字迹上看,皆出自吴关山之手。
他翻到对应篇章,紧皱着眉头看完,对许黟道:“需得扶正祛邪,针刺发病的脏腑穴位。”
许黟沉思,《黄帝内经》是造诣很高的医学书,可它在历史长河里已有两千多年了。
在对应篇里,它对瘰疬的描述与治疗不算深透,想要从《黄帝内经》中找到有用的治疗方案,恐怕不容易。
而在许黟经历的时代里,“瘰疬”这个疾病已经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不会像古时候那样,得此病者,十之有九是死期。
可惜时下里,很多书籍都被私藏着,一般的大夫都很难接触到。
看着吴大夫绞尽脑汁地思索,许黟心里微微叹气。
“吴大夫,你检查他的眼睛没有?”许黟问他。
吴关山抬起头看向他,详细道:“他眼中只有红色脉络,并未出现上下贯通瞳子的迹象,且这珠状呈白色,肤色不红,未曾流脓。”
这便表明了,这病人还能医治,可是以他的能耐,却想不到好的药方。
吴关山喟叹:“我师父他老人家,早年时医治过一名得瘰疬的医患,他讲过,得这病者需内外兼治,曾与我说过一药方,可惜我能没记住,实在惭愧。”
许黟思忖着听完,道:“我曾听过一药方,是用夏枯草、金银花与蒲公英,用水酒各半煎服,闻能散结消肿。”
其实这药方叫做三妙散,主治结核瘰疬遍满颈项。[注3]
这药方出自清朝名医赵学敏的《串雅内编》,离这时将近七百年。
但只有这药方还不能根治,需得有几个疗程才能逐渐治好。
许黟再去看那病人,二十岁左右,满脸无光,肤色枯黄,身上衣裳褴褛,要不是这回邢家开设义诊堂,他也许不会花钱看大夫。
其实许黟也没有接触过得这病的病患,在看到这个青年时,他就想,自己能不能治好他?
与别的无关,他就是想用他学过的知识,去积累临床经验。
想到这里,许黟对着那病人问道:“你可信我?要是信我,这病我来给你医治。”
“大、大夫,你说的是真的吗?”青年听到这话,神色激动地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