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黟咂舌,怎么过去好些天,这沈家少东家还不死心。
严大夫叹气:“少东家执意如此,老夫也只能是走一遭,厚着脸皮来问许小郎,这药方之事,敢问许小郎是做何打算?”
“不瞒严大夫,这药方确实没法卖与沈家。”许黟没有动摇,一百贯也好,三百贯也好,对他来说不是价钱的问题,“我也不拿话打发你,药方是秘籍,非出自我之手,我只是借用罢了,非是我的药方。”
严大夫听了,沉着脸说:“这话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是这药方在我手里,我也不会轻易卖出,又怎么能强求许小郎做违心之事。”
沈少东家不学医,眼中都是商人利益,觉得只要出高价,别人就会顺他的心意将药方拿出来。
实在是可笑极了。
严大夫这般想,就也没再多话,只目光落到院外,看着晒在院子里的药材,闻着空中飘着的淡淡药香。
热风拂过,他收回视线,对许黟道:“严某该回去了。”
许黟颔首:“那在下便不留严大夫了。”
……
送走严大夫,许黟目光落在小黄身上,心里想着,这事可能还没结束。
对方这么执着,这次派严大夫过来没能得到答案,也许下次,会是别的人过来。
许黟将这事记下来后,便没有特意去关注,两日后,邢岳森放旬假,来许家寻许黟玩。
他不是空手来的,还拿了两本书籍,以及一刀富阳有名的竹纸,两块墨铤。
邢岳森道:“我来你家读书,怎好用你的,这不都自备而来,好让你也用用。”
“子腾兄还是客气了。”许黟笑了笑,拿过他手中的竹纸一瞧,发现与他用的普通竹纸区别很大,纸张细腻光滑,柔韧,闻着有淡淡清香。
他好奇:“这竹纸?”
邢岳森眨眨眼,说道:“我二叔去临安城做买卖,顺路去那富阳给我带来的,说是好生名贵,一刀便要二两银子。”
邢二叔给他带回来三刀纸,他一刀赠予师长,一刀留着自用,还有一刀就带过来到许黟这边。
许黟震惊,这竹纸好贵啊。
都说读书费钱,可不是说说而已。
束脩在读书的开销中占比是很低的,买书本、文集、注解等,还有练字用的笔墨纸砚,才是长久开销。
而在宋朝,因为印刷术的发达,书本的价格到了前所未有的低价,不少百姓人家是买得起书了,可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其他的消费。
更多的人家是送孩子去读两年书认认字,好能找到一份体面不那么累人辛苦的差事。
许黟想到那几个小孩,期待着去读两年书后,就去主家讨一份体面的下人差事……
“黟哥儿,老师给我出了一道题,我一个人做着没意思,你来陪我可好?”这时,邢岳森铺开竹纸,笑着问。
许黟:“……”
不是,我都弃文学医了。
他无奈地捏了捏眉心,对邢岳森说道:“子腾兄,我还是看医书吧。”
邢岳森听到这话,瞧了瞧屋子的陈设,只看到书桌上面放着的书籍,都是四书五经,还有一些经贴注解,哪里来的医书?
哦,想起来了,是有一本,他之前在祖父库房里翻出来的,特意拿来送给许黟。
突然,他想到一个问题,许家没有医书,许黟是去哪里学医的?
邢岳森心有疑惑,就问许黟,想知道答案。
许黟眉心一跳,想了想才说:“原先有所求便去书馆借的医书,还有以前在家伺候家父家母,问大夫的,他们那儿就有不少医书。”
“你要看吗?”说完,他就假装问。
邢岳森摇了摇头,笑说:“我光看这题就已头晕,怎么还让我读医书了。还是黟哥儿厉害,药理医理可不是谁看了便会的。”
这事一打岔,许黟便知道自己不能空说样子。
待到邢岳森带着做出来的文章满意离开,许黟也出了一趟门,买了好些纸回来。
他坐到桌案上,开始研墨,一边思忖着从哪里落笔。
许黟的记忆力不错,当年为了学好中医,他家让他先把要学的医书背诵下来,几十本医书,上百万字,全部背下来,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一些被他盘得包浆的,那还是能写一写的。
譬如《诸病源候论》、《黄帝明堂灸经》《素问》、《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这些医书,单独一本拿出来都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
况且多数在宋朝之前就有的名书,许黟将它们抄录下来,也能说出出处。
还有一些宋朝之后,明清出身的大家所著的医书,就不太适合摆在明面上。
但他怕时间太久,将这些都给忘了。便打算以后,也一点点地补齐。
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吧。许黟着墨书写,花了半天时间,把《伤寒杂病论》中十卷之一写出来。
全篇有八万多字,以许黟的速度,每天拿出两个时辰用来抄录,也要半个多月的时间。
*
十天之后,糖渍枇杷可以开盖吃了。
三十多斤的枇杷,去皮去核,糖渍过后就只剩三分之一多。用干净的勺子舀出来放到碗里,还没吃呢,就先闻到一股清甜的果香味。
许黟用筷子夹了一块吃进嘴里,口感软甜,好似黄桃罐头,但味道不一样,没有黄桃罐头浓郁的香味,反而吃着清凉可口,依旧有润喉清肺的作用。
他很惊讶,连忙去到院子里,摘了一把薄荷回来。
这薄荷是他从山脚下看到的,便挖回来种在院子里,没想到种活了。
薄荷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利咽等诸多功效,还可以用它来治风热感冒,咳嗽,化痰……它有个土名叫“银丹草”,有的百姓会拿它来当野菜吃。[注1]
当菜吃的话,可以拿来煮薄荷粥,炒薄荷饭。三月三时,有的地方民俗会用薄荷、九层塔、鸡屎藤等剁碎炒饭,做出来的炒饭味香营养价值高,属于药膳之一。
许黟不做炒饭,他做的不好吃,他拿薄荷泡茶。
加入金银花、白菊,再有少许盐巴,喝着能神清气爽、解毒败火。[注2]
最近他夜夜挑灯抄录医书,睡得比之前的都要晚,他就连着三天摘薄荷泡茶,加上白菊,还能起到清目作用,一举两得。
摘回来的薄荷用清水洗净,再拿开水烫过,放进到盛着冰水的碗里,加入一勺糖渍枇杷。
没一会,许黟独创出一道香饮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打算去请几个相熟的人过来品尝。
第40章
薄荷枇杷饮是许黟给新冷饮取的名字, 虽然是冷饮,但在夏天里喝上一杯,对解渴消暑、清肺润喉都有不错的效果。
所以, 许黟犹豫着要不要将这“薄荷枇杷饮”当做一种药膳饮料。
在一千多年前出现“药膳”这个词之后,关于药膳方面的内容和食疗的方子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丰富。明清之前,就有《黄帝杂食饮忌》《食方》之类有名的医书,后来在名医孙思邈著写出《备用千金要方》后, 更是把食疗这一门学科加以完善跟补充。[注1]
后代人里, 专注这一门学科的也在一步步地改善添加,还搭配出更适用于新时代的药膳食方。
由于药膳不单单起到治病的效果, 它同样能强身防病。时下的权贵、大户人家, 对药膳也是相当的信赖与推崇。
好些人家, 还会请大夫去家量身定制好的食疗方子,便是想身体康健,长命百岁。
至于冷饮的话, 在一千年前的北宋, 就深受时人的喜欢了。他们把这个称作为“凉水”,其实更像是“果汁”类的饮品。像开封府那边,就时兴“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等。[注2]
还有养生的“熟水”,一开始只是把水烧开了才喝,说是能养生健体,后面就开始加入各种养生的材料。用煎、泡等方式, 煎、泡出香味和药效。例如许黟喝的薄荷白菊茶,就是属于“熟水”的一类。
这么看来, 这“薄荷枇杷饮”还是属于养生凉水了。
许黟笑了笑, 把它归类到养生冷汤里面,夏日可喝凉, 冬日可用热水煎、泡。
确定下来后,许黟继续完善食方,把薄荷、枇杷肉的剂量都确定清楚。
再写出几个衍生的方子,譬如喉咙有湿痰,可以加入陈皮、金银花。先用热水泡开,过滤出来后放凉,用冰水冰镇之后,放入捣碎的薄荷叶,和糖渍好的枇杷肉。
热汤就简单一些,用水煮开,依次加入金银花、陈皮、薄荷,最后关火加两勺糖渍枇杷,等温度适宜就可以喝了。
最近他书写多起来,落笔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洒洒洋洋地写了好几张纸才停下来。
一阵输出,让许黟神清气爽,趁着天色还早,他换上窄袖袍衫,背上竹筐出门来到一家经常光顾的医馆。
医馆里的学童都认得他了,笑呵呵地过来询问他想买什么。
“许大夫,可是买之前的老三样?”
许黟摇头,问他:“馆里硝石还有多少,我全要了。”
学童翻看医馆里的库存账目,微微张嘴,对着许黟说道:“医馆里如今还有一百二十六斤硝石呢,这数量可不少哩。许大夫,你确定可都要?”
许黟点头“嗯”了一声,说,“都要的,你帮我算算多少钱,我取给你。”
“好说,且等我一会。”学童连忙说。
硝石的用量不大,素日里卖不出多少。这批硝石还是前年冬天进的货,都一年半的时间了,也卖不出多少。许黟想要,正好合了医馆的意,学童还不用继续打理,也不去想买这么多硝石,用去做什么。
他不问,许黟也不用编什么借口。
等了一炷香的时间,学童从后门里拖进来一麻袋硝石,上了秤一看,果然是一百二十六斤。
付完钱,许黟将硝石装到竹筐里,步履飞快的回家。
到家里他就把硝石倒出来,用木锤子把它们敲碎成小块,再用惠夷槽将它们碾成细粉状。这样硝石能更容易溶解于水里,加快发挥的速度。
碾成粉末,许黟去挑了两桶井水,刚从井底挑上来的水是最适合不过的,摸着冰冰凉凉的透心凉爽。
他把井水倒进陶罐里,依旧按照之前的方式,顺指针地捣鼓融化。等待全部融化之后,就把小陶罐放进去,等硝石发挥作用。
井水渐渐变得冰寒,摸着寒气袭人的时候,许黟眼疾手快地把小陶罐拿出来,倒出一部分冰水到提前准备好的罐子里。
随着许黟住的时间越久,家里的陶罐是越来越多了。
新的陶罐还是前几日,在屋顶竣工之后,许黟觉得家中陶罐还是太少了买回来的。
大部分买回来的陶罐都不是用来正经装食物,而是拿来装晒干的药材。
好的陶罐装药材,要比用麻袋更加的合适。储存的时间长,不容易变质破坏药性,对他来讲,陶罐的价格就不值得一提了。
剩下的一半冰水继续冰镇在硝石水里面,这样等待一两个时辰,就可以结出冰来。
许黟提着篮子到院子里,采摘了半篮子薄荷,去到灶房里泡洗干净。再用药臼捣碎之后,挤出汁水到冰水里面,剩下的渣也不浪费,用少量的冰水继续搅拌,再过滤出来,把每一片薄荷叶利用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