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祖母,从制衡之道上讲,不是说,最好不要让武将与文臣来往过密吗?您为何却鼓励那左尚书与崔相来往呢?”
柳明月耐心为他解释道,“对待有些人与有些事,不能一概而论,不管是那崔相,还是这左尚书的人品与心性,都已经受住了漫长岁月与现实的考验,虽说在有些方面不得不做些防备,但是我们身为上位者,绝对不能多疑,尤其是无端猜忌这样的得力臣子。”
徐廷君似懂非懂的点头道,“孙儿知道崔相是难得的忠臣和能臣,是可信之人,可是对于这位左尚书,孙儿就不熟悉了。”
柳明月就为其解释了一下左子兴的真实身份,尤其是对方屡次拒绝恢复宗室身份,不愿接受先帝一直想要给他的亲王爵位的事。
徐廷君闻言,十分惊讶和意外。
“原来左尚书竟然是孙儿的族伯?没想到他与皇祖父之间,还有着这样的渊源,能舍弃京中繁华和高位,留在危险无比的海军之中,耗费多年,将海军发展壮大到如今的规模,这位族伯的能力与心性,实在令人钦佩!”
柳明月点头道,“是啊,你位族伯命运多舛,却能力出众、心性通透,实属难得,你以后也可多向他请教。”
徐廷君乖乖应下,小小少年,正值慕强的年纪,对经历堪称传奇的左子兴,难免生出了好奇与敬佩之心。
同时还因对方是其祖父都很重视与亲近同族亲戚,生出了一些亲近之心。
左子兴回到府中,听说他的妻子正在招待昔日的同僚兼同窗,一群人相处得十分愉快时,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的妻子在嫁给他后,并没有辞官,而是被调入海军任文职,这些年来,也已升至从六品。
这次又随他调入京中,他自己算是平调,加了个从一品的文散官虚衔,倒是他妻子王晴文,这次被调进京正式了一级。
原本还担心妻子在离京多年后再次回来,已与昔日的同僚好友疏远,没想到她们之间的感情倒是没因时间和距离而变淡。
杨宛如此刻也在这个兵部尚书府内,正与多年不见的好友们讲起她在地方任职的经历。
“……我可也是正经的朝廷命官,不比他们差什么,当然不怕他们,所以我就下令……还好那些差役还算给面子,没敢抗命,要不然,我不仅做会不成事,还会下不来台,事后,可真是后怕不已。”
都穿着便服的一群女子都笑了起来,吴秀珍掩口笑着打趣道。
“依我看啊,咱们杨员外郞也太多虑了些,你不仅是他们的上官,还是堂堂县主,他们当然不敢拒绝你的调遣。”
王晴文却摇头道,“秀珍一直在京中任职,没去过地方,才会这么认为,宛如妹子身份虽然显赫,但是有些地方上的势力,在当地横行霸道惯了,可不一定会买账。”
杨宛如有些意外的问道,“莫非晴文姐也遇到这种糟心事?”
王晴文点点头道,“当然,在内陆还好,去了连源安三府在内的那些地方后,时常要面临类似的困境,好在我们大安海军的威望不低,还算是能震得住,要不然,跟那些仗恃着天高皇帝远,难以教化的蛮人打交道,不知要多受多少气。”
杨宛如点头道,“这倒是,连我们大安内陆偏远区域,都存在许多不听教化之辈,想让那些蛮人归化大安,更是个难题。”
“没事,反正朝廷对此早有准备,将主要的教化目标放在那些新生代身上,要不了两代,就能实现目标,与那些蛮人相比,倒是内陆的人更麻烦些。”
在海军多年,王晴文当然知道朝廷,或者说是女帝对那些蛮人的态度,能收归己用的,就给予提拔,不能收服的,不是送去当矿工,就是直接处置掉,手段简单粗暴,却很有用。
但是朝廷对内陆同胞,从来都是尽量多以安抚和教化的方式,耐心对待,只要不太过分,触及国法底线,基本不会使用什么暴力手段对待自己的同胞。
聚会会结束离开时,杨宛如的心情十分愉悦,大家同为女官,彼此更为理解对方在官场上所会遇到的种种难题,以及一些常见现象。
平时很少有机会与同僚交流,能借这次的聚会,与昔日的同僚好友们一起交流心得体会,当然是件令人心情愉悦的事。
当年她的父母兄弟都被宫中那位送出海,为避风头,她主动申请调到外地任职数年,年前才被调回京。
她当然知道左子兴,只是她并不知道,好姐妹所嫁的左子兴,其实就是当年的那位’平国公长子‘。
【作者有话说】
247
第247章
方便
承中八年秋,另一个与大安相邻的小国,在大安被异族入侵的那些年,同样也被异族入侵后来一直陷入内乱状态的蒲东王国,正式被纳入大安疆域。
这是一个国土面积比较大的王国,相当于是源安三府、东海省与北江省的面积总和。
因其王国内部在遭受异族入侵后,一直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人口大量锐减速,国力贫弱,拿下蒲东王国,大安并没怎么费劲,武力更多的只是起到威慑作用而已,都没什么机会出手。
不过其内部形势相当复杂,想要往那边派驻各级官员,就成了一件非常让人头痛的事。
哪怕柳明月对此早有准备,早在前些年,就开始有目的增加相关人才储备,可是事到临头,她还是感到很烦恼。
毕竟原蒲东王国现已被划分为三个行省,哪怕会任用一部分当早向大安投诚的当地人,所需官员仍然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站在记录了朝野上下所有重点官员的关系网导图前,柳明月的心中不仅充满了成就感,还颇为感慨与庆幸。
感慨有了这些,她在选任官员,或是想要知道了解哪个官员的情况时,就方便多了。
庆幸的是她当初来到这个时代的时间点,还算及时,当年的大安正处开国之初,朝野上下百废待兴。
相当于是张连框架都没规划好的白纸,给她留下了巨大发挥空间,而先帝对兵权的把控力度,又为她提供了足够坚实的后盾。
所以大安才能在她手上,被发展到如今的地步,用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许多方面的基础构建。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的推广、各级书院教授内容的增减,以及科举考试出题与评审风向等方面的改变等,现在都已初见成效,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果。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朝廷在近两届的科举与大招募中,录用的新人大多在某些方面都有些专长,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很快就能上手。
不再像从前,大半都是些’书呆子‘,空有一身雄心壮志,却只会纸上谈兵,只知固守陈规旧矩,不擅长俗务,当官主要依赖幕僚帮忙出谋划策拿主意。
与此同时,随着算学得到重视与推广,朝廷在所些年,着实发掘出了不少相关方面的人才,在柳明月的提示下,在短短数年之间,将大安原本的算术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开始应用到某些方面。
这让柳明月颇感欣慰,她本人是个文科生,理科水平有限,能做的有限,何况她这辈子身份,也注定了她不可能亲自去教人数学、物理、化学。
顶多也就是借出海的船队之名,拿出她努力回忆并编写出一些相关科目的基础原理内容,给那些人提供一些启发与发向而已。
有了这些,大安在新式火器、船舶、蒸汽机、钟表等东西的更新换代与研发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发展。
柳明月也不确定,她这辈子能将大安发展到什么程度,她只能竭尽所能,然后将未来交给天意。
即便因她开挂,提前为大安抢先将蒸汽船与航海钟都给搞了出来,不仅在海外大肆采购橡胶,还在大安海内外,所有适合橡胶种植的区域,都种下了大量橡胶树。
有了东海省与北江省后,极大的缓解了大安铁矿产能严重不足的短板,相关工业制品的产能得到大幅提升。
大安可以说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启了工业革命,只是这些目前都被掌握在朝廷和宫中产业手中,对民间尚未造成什么太过明显的影响而已。
从整体上看,如今的大安仍处小农经济社会,只是相较于之前的历朝历代,有了高产粮种,还地广人稀的大安,百姓基本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毕竟所有朝代都需面临的土地兼并严重现象,已随着商贸与大量手工作坊的繁荣发展,得到极大的改善。
真正穷到上无片瓦遮身,下无插针之地的人,只要去当地官府统计,就有机会被迁往海外或是偏僻之地开荒,只要不是那种实在懒惰无比的人,都不愁生计。
看到眼前这一幅幅绘制着官员身份信息网络的图示表,徐廷君忍不住目瞪口呆。
“皇祖母,这是怎么做到的?”
数万人的信息,竟然都被整理出来,这是一个多么复杂与繁锁的工程,徐廷君都有些不敢相信。
“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有人、有方向、有目标,就能办到,不过这些只能作为参考,还需时常更新,不可太过依赖。”
徐廷君点头道,“孙儿记下了,不过有了这些,真的能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比临时调阅案卷省事多了。”
的确省事多了,柳明月一边从中挑选出她将要调用的官员,一边为徐廷君介绍相应官员的信息,以及她会选用对方的种种考量。
费了好一阵时间,才成功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
回到勤务殿,柳明月就接到新任左相韩光瑞、右相苏道渊联袂求见的通报,忍不住皱了下眉头。
相较于虽然彼此之间也难免有些较劲,但在总体上,基本还算保持一致立场与态度,合作还算和睦的前任左相与右相,新上任的这两位,就个性分明多了。
这也就使得两位常就一件事起争端,在她面前争执不休,有时甚至还带着他们各自的支持者,让柳明月深感头痛。
可是人家还都各有各的道理,做事也都还算敞亮,对事不对人,能力也都很出色,从而显得都有些较真,所以头痛归头痛,柳明月倒也不至于对他们心生反感。
“两位爱卿不必多礼,都坐下说吧!”
话音落下的同时,冯含宁已给二位丞相端上茶,两人再次道过谢后,苏道渊迅速开口道。
“陛下,那蒲东之地实在太过偏僻,虽说有了蒸汽船,可以弥补这一短板,但是那里距离京中,实在太远了些,臣以为,直接在那边设立行省,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在苏道渊看来,原蒲东王国不只是穷苦偏僻之地,那里的人事情况复杂,难以教化,大安实在没必要往那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因为那里距离太远,朝廷的控制力度有限,很容易失控,届时给大安带来沉重损失。
没等柳明月开口,韩光瑞就已经抢先接过话道。
“苏大人此言差矣,那蒲东王国曾对我们前朝称臣,我大安承继前朝,依旧可以算是他们的宗主国,如今不过是正式将他们纳入我大安疆域,这是他们的荣幸,他们岂敢起不臣之心?”
【作者有话说】
快要正文完结,怕有遗漏,状态不大好,努力梳理思路中,这两天更的比较少,在此跟大家说声抱歉。
248
第248章
建议
韩光瑞和苏道渊都有着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也都是从地方调入京中的,所以这两人都属于很务实的那种人。
只是两个人的经历不同,思想看法方面,总是难免出现分歧,好在两人大方向上的立场,都没什么问题。
之所以选这两人接任左右丞相之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两人都像他们的前任,是很务实的那种孤臣,忠心无疑。
在对待将蒲东王国纳入大安疆域的问题上,苏道渊的态度,是让蒲东王国自治,对大安称臣纳贡,大安可在那边设宣慰司。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就是那里不直属大安,大安就没必要像对自家子民般,对那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要承受当地人的排斥与反抗。
何况那边十分穷困,即便纳入大安后,也为大安提供不了多少税收,他很担心大安像这般无节制的扩充疆域,容易失控,最后落入因小失大的境入。
当年走的本是弃笔从戎之路,又在大安立国后,主政一方的韩光瑞,在这件事上,却持不一样的态度。
相较于苏道渊较为保守的性格,韩光瑞的性格就积极进取多了,所以他非常赞成大安不断像周边区域,乃至海外扩充疆域的作风。
两人各说各的道理,都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得到皇帝的支持,柳明月知道,从本质上讲,这两人其实都看不上那些蒲东王国那种小地方。
“朕早就想谋取周边区域的规划,二位应该早有察觉,你们可以看一下这份舆图,只有将这周边区域,都给彻底纳入我大安疆域,实现这片陆地的大一统,才能让朕安心,我们大安之侧,绝对不容留下任何可让外人利用的潜在威胁。”
听到柳明月的话,两人都有些不解,韩光瑞更是忍不住直接道。
“不知陛下何出此言,那些弹丸之地,怎么可能有本事给我们大安带来威胁?”
韩光瑞十分清楚大安各地驻军的实力,在他看来,只因女帝仁慈,才会让人采取温和的方式谋取那些小国。
若派大安军队出动,周边那些小国早就已是大安的囊中之物。
就像如今的大安西北方向,大安已彻底占据了西北区域,将曾给大安带来巨大威胁的异族,都已驱逐到草原另一端沙漠戈壁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