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这味儿,当是冲过来有几天了吧!”
“可能是前天就冲过来了,这几天下雨泡发,味道就出来了!”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也感慨着这一次飓风的规模:前后下了四天的暴雨,除了风眼擦边的那段时间,大概有半边城停了风雨,短暂地晴了大概三四个小时之外,其余时间雨基本就没停过,风是一阵一阵的,风力也是极大,码头这里,水泥房无事,但一些临时搭建的工棚基本是全倒完了。
惧风飓风,这个飓字,其实就来自于‘惧’,现在民间还有混用这两个字的,大家畏惧的,是风的破坏力,那真是人力无法抗衡的伟力,但其实造成损失最大的,还是跟着飓风而来的水灾,羊城港这里,水系内河四通八达,很少内涝,但如果海边涨水甚至反而海水倒灌,那就没有办法了。水位最高的时候,码头这里建筑都在水里,根本看不到廊桥,甚至让人很怀疑货栈内栖居的那些避难者,他们的安危。
还好,海边淹大水,主要还是来自于风力的影响,风停了之后,海水褪下,雨虽然还在下,但水位没有继续涨。等到天色放晴,飓风过去,大家赶紧从避难所涌出,立刻就开始工作了,清扫积水、清理道路、盘点人数、统计损失……葛爱娣把自己的负责区域巡逻了一遍,一路点算人数,总算是松了口气:还好,没出什么纰漏,损失肯定是有,但大家防灾意识都好,可以做到照章办事,毕竟是没有人命的损失。
码头这里,力工是常年在的,大多数人一年都能捞上两三次防灾演习,一旦有飓风警报,也会要求他们重复防灾口诀,做到‘风来了知道去哪里躲,水来了知道怎么做’,甚至于码头这里组织的扫盲班考核,都会以防各种灾害作为教材,因此还算是可以让人放心。
至于水手,那就更不必说了,在海上出生入死,一个个都是机灵醒目,葛爱娣最担心的还是那些商人、通译,尤其是不怎么出海,专门在羊城港这里做交易所贸易的商户,若是下雨起风时来看货,被困在码头,那就让人很不省心了。
这些商人,平时锦衣玉食,脾气乖戾,身份又高,伙计们不敢约束,被他们一意孤行,在大风大浪的时候出去作死的话,那就很可能会出人命,甚至会牵连别人了。还好,这一次她负责的码头丙区,虽然也有两三个来监督伙计做防水的东家,但这几个东家自己都走过海,知道轻重,并没闹事,这会儿也都戴着口罩在那里忙活呢。
丙区这里,货物损失是有的,货栈靠海较近的,基本全进水了,不深,大概就是小腿肚,但对大部分货物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损失,茶叶受潮、丝绸变色……就算包了油布,成色下降也是极大的亏损。更不要说那些不闻不问,完全没给货物做防水的老板了——这一次灾后,交易所的工作都要大受影响,很多已经完成付款,但还没提货的交易,双方肯定是免不得唇舌的,不过这还好,毕竟是港口,各种原因的货损,是年年都要面对的,早有规定,付款后三日内,因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双方均摊,三日后如果还没提货,损失就由买家负责了。
最棘手的,是那些根据原始货值,已经开了支票,得到信用额度的商家,还没把货卖出去,自己的货物就已经损值了,货站要尽快盘点定损,通知卖家降额——还好,这和港务局无关,是银行和交易所的事情。
葛爱娣真是想想都为这些同僚头痛,忖道,“其实每次飓风过港,灾中死的人都没有灾后多,灾后这种货主倾家荡产,只能自尽的事情,哪一次都不少,若是把这个也记在受灾死亡的话,怎么都算是交易所的包干区,那交易所估计年年都要上防灾黑榜了……”
如果只是自己带来的货物减额,那还算好的,顶多是少挣点罢了,但若是用信用额度去买了别人的货,还没有提货的,两头都是损失,欠下的巨债确实能让人绝望轻生。葛爱娣的数学是跟从名师学习过的,每次飓风灾后,她都能注意到这种运气不好因此倾家荡产的船长,并认为或许可以推出一种新服务,来帮他们减轻风险。
现在很多船长都有联合互保会,或者是类似于民间的‘标会’,其实就是为了回避这个风险。海贸虽然利润非常丰厚,但的确也是风险非常大的一门生意,连船只进港了都不能说是落袋为安,真要是没这个命的话,这停泊期间,还能遇到飓风呢!
“难怪欧罗巴海商都喜欢带人来……人真是最机灵,最能避免减值的商品了。他们千里迢迢地远航过来,必然是要选择最保险的贸易品,就算欧罗巴有什么值钱的特产,只要利润率没有比运人者高出两倍以上,估计还是很多船长宁可运人,赚运费钱才是真的稳赚不赔……”
繁忙的工作、恶劣的环境、沉重的心情,让葛爱娣也不由得把注意力转向了比她更惨的区域,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她这几日基本都没睡超过五个小时,雨势稍小,就要立刻跋涉出去查看包干区,点验人员补给,及时输送物资。
同时,他们这个小孤岛,和城内也是完全断了联系——别说城里,就是码头别的区基本也是无法交流,作为负责干部,她得一直坚持到飓风警报完全解除,码头恢复正常秩序才能回家。葛爱娣只希望徐大发够机灵,能来给送几件衣服,顺便报个平安。
城里一般是没什么事的,但这一次雨大,怕有内涝,家里被淹了没有?玻璃碎了没,漏雨了没有,修葺屋顶的泥灰,也不记得有没有存货了,还有她的雨鞋已经快被穿烂了,徐大发要是有心就把他那双拿来好替换……
“哎,回城的路清出来了没有?”
“没呢!还是乱糟糟的,人手都去抢修蒸汽拖拉机了,说是要赶紧上油,不然真锈蚀就麻烦了,得趴窝!”
“我早上去甲区吃的饭,听说城里也还乱着,顾不上来修站前路,说是内涝死了好些人——这还不算完,那老城区整个被吹走打烂了!犹如废墟一般!十数万人无家可归,连明日的饭辙都没有,城里也是忙得焦头烂额的。”
“是吧,这一次风真是邪门了,听说竟是拐了个弯,都没从琼州过,直接上的我们羊城,别说老城区了,就是新城区也有整个家被搞得破破烂烂,屋顶掀了的——所以我说,这新式房子好啊,那老式屋顶,什么都好,也能防暑,够通风,就是扛不住风,风一大,整个顶都被掀了的,人在屋内躲着,都直接被吹出去!这样失踪了好几个人,屋子门还锁的好好的,人都被吹飞了。”
巡视完一圈,葛爱娣去港务局汇报情况时,一路就听到乙区、甲区的力工在议论,甲区离站前街最近,消息自然也最灵通,光是这么听着,她都忍不住的焦躁,生怕她不在家,葛谢恩不听话,家里也损失惨重,又或者徐大发出去救灾巡逻遇险——唯一能安慰自己的,就是他们家没有被揭顶的风险,这么想,修平顶房虽然的确热,但也是正确的。
“说不定,这一次城里死的人比我们码头还要多。码头这一次倒没死几个,听说就我们甲区死了俩,一个是扎货的时候从货堆上摔下来,后脑着地。再一个就是去领补给,走得太靠海,直接被浪卷走了。”
“我们防灾备灾做得好,这也是自然的。城里人都太掉以轻心了,又没有港务局盯着……居委会干喊两声罢了,也不能罚钱。不遇到事情还好,遇到事情了,可不就乱糟糟的?还是咱们码头好,井井有条的,物资什么的都给备好了,现在城里,连水都没得喝,这人是渴不得的,给喝了污染过的河水井水,怕不是很快就要出瘟疫了。”
“如此看来,还有得乱呢!怕不是要死个千把人才算完?对了,你们要进城的话,可得穿好雨鞋,连国宾馆的玻璃都掉完了,现在街上很危险,穿草鞋是搪不牢的,往年都有这样的,灾中没事,灾后干活的时候,把手脚一割伤,污水里一泡,发起烧来,最后没命、截肢的,多得很!”
力工们按理其实也是不好擅离的,但这条规定执行得不算太严格,灾后回家看看这属于人之常情,力工反正收入也不算太高的,根本不怕罚,只有吏目被牢牢束缚。这些力工明显有溜回家看过情况的了,回来说嘴,都说城里损失更重更混乱,码头边刮倒龙门吊的大风,入城更是造成极大的破坏,大树被连根拔起的都有不少,砸死人的也很多,不少联防队的人都受了程度不一的伤。
这话无疑给葛爱娣添了心事,回答办公室,没见到家里人捎来的口信和物资,她心就提得更高了:这几年来,只要一有飓风警报,港务局全员备勤,基本都不能回家,家里人也知道他们辛苦,灾后都会来港务局送点东西,由内勤放在工位上,一个是报平安,一个也是报个家门,内勤如果收到什么消息,也会告诉他们。
徐大发没送东西过来,或许是因为前几次城里都没受大灾,还顾得上,这一次则自顾不暇,也或者是因为站前街还没疏浚出来,那些力工都是抄小路或者跳房顶走的,徐大发没那个身手和决心。大概总不会是因为他出事了,定有别的缘故。
多年夫妻,虽然谈不上什么情啊爱的,但已是彼此长成骨肉般了,没收到家里的平安消息,葛爱娣心里很不得劲,做了汇报之后,又陀螺般投入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但却总觉得吊着一口气,始终无法完全放下这件事。这一整天又是协调物资,确保食水供给,又是各种填表找人,下午回包干区又巡逻一遍,确定丙区后天早上应该能恢复工作,已经是累得头晕目眩了。
到了傍晚,她本该回丙区临时指挥中心去歇着,但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回港务局看看,宁可一会摸黑再回:电肯定是停了的,电线杆都倒了很多根,码头这里除了港务局本部有蒸汽机发电机保供电之外,别处都是用回煤油灯照明。葛爱娣是负责干部必须在丙区过夜备勤,摸黑在码头走,在大灾刚过的阶段其实是比较危险的,很容易绊倒受伤。
但她也实在放心不下:都过了一天了,站前街怎么也疏浚出一点来了吧,不至于完全不能走,就算大发受了点伤,谢恩不懂事,福顺是个贴心的,应该也能想到来给她报个信。
夕阳沉沉,海边一片金鳞万彩,平静得就好像昨日的狂风暴雨都是幻觉,只有那一阵阵剧烈而复杂的臭味,提醒着她这一切并非妄想:码头边剧烈的异味找到源头了,果然是一头死猪卡在岸边翻覆的渔舟之下,船刚一翻开,那股子味儿就熏得人退避三舍。
葛爱娣恰好撞到了运尸身的推车队,连忙快走了几步,从车队边上超过去,免得一路都吃臭气:除了死猪之外,还有死鱼、死鸡乃至于只剩下零星部位的人尸,一条人腿,裤子、鞋都还在,但主躯干却不知去哪里了。
葛爱娣随意瞥了几眼,也是心里发毛,她好些年没见过死人,仔细想想,十多年前村里年年有人饿死、病死、争水争肥械斗而死,有许多被随意抛弃在乱葬岗的日子,竟如一梦,不知不觉间已经全忘光了,这一次天灾似乎反而才让她清醒过来,又好像陷入一种新的虚幻感:似乎过去十几年曾让她无比欢欣鼓舞的所有进步,其实也都微不足道,根本不值得骄傲,在自然面前,人的所有挣扎都极为渺小,生产力再怎么发展,也无法改变人的命运——被自然随意摆布的,只能随波逐流的小小动物而已。个人的努力,无关紧要,一个意外就能让一辈子所有的奋斗完全归零。
这样的想法,年轻时是不会有的,那时候太饿了,哪有心思思索这些,只有挣扎求活的强烈欲望,根本不去想将来,只想着下一顿的饱餐。当温饱不成问题之后,有了可以失去的东西,才会畏惧起这些无法抗衡的敌人。
尤其是人到中年,见多了看多了,内心似乎更是消极畏惧,葛爱娣几乎已经不记得自己上次毫无保留的欢笑,是在什么时候了。这和她刚刚进入买地时的预期完全不符——虽然那时候她依旧只是个忐忑的,近乎一无所有的农妇,但现在她却极为怀念那段纯粹而充满了希望的时光。
倒霉遇到了运尸队……真是晦气,她脚步匆匆地进了本部,脸上还带着买地女吏目必备的那种气质:满不在乎的豪情,几乎不会枯竭的旺盛精力,以及绝对坚定的强势。但实则心中却非常疲乏烦闷,先不问收发部的内勤,而是走到自己部门的大办公区,隔远一看,自己的小办公室门口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葛爱娣心中就是一沉,许多不祥的猜测,苦苦抑制了一天,此刻都变本加厉地冒出头来。大发他该不会……不对,那样的话也要有人来报信的……
“真的?竟有此事?难以想象啊!”
“可不是真真儿的,要不是听张二哥亲口说起,我也不敢信……”
大办公区里,有些留守本部的吏目正聚在一起说话,见到葛爱娣回来,忙都涌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道,“葛局,你可算是回来了!我们等着给你送口信呢,我们小李托一个相熟的力工,帮他到家里看看他的老母亲,张二哥和你们家就隔了一条街,说家里受灾很严重,好像是树倒了,居委会主任直接被砸晕过去,现在还在医院里,你们家徐大哥也砸断了胳膊——”
大发胳膊居然断了!难怪没来送信——
人没事就好,葛爱娣先是大松了一口气,随后也不免有些烦乱起来,想着家里该如何安排陪护,又是一阵糟心恼火,竟蛮不讲理般,暗自埋怨起徐大发的笨拙:就不知道躲躲吗——真是没用!现在好了,局里离不开她,家里又多一件事,怎么忙得过来?
“区里当时是乱成了一锅粥,风力又大,大多数人家都是受灾了,那叫一个慌乱,后来还内涝淹水——”
大家急着报信儿,也没留意她的神色,都是争着说,“您再没想到,是谁挺身而出,把主任那一队人的职责接过去的——就是你们家的谢恩!”
“什么,谢恩?!”
谢恩居然在那么大的风雨中跑出门去了?!
葛爱娣的声音尖锐得自己都听不出来,她死死地一把抓住了同僚的胳膊,“她——她——”
“您都不知道,当时有多危险!西街托儿所整个一楼全淹了,张二哥家就一个老母亲和他小儿子在,他们家厨房是土屋,整个塌了一半,张太婆被困在里面,叫都叫不出来,要不是谢恩细心问了小囡囡,怕不是要被淹死了?谢恩一听太婆在里面,二话不说就跳进去了,您说多吓人!张二哥说着都没人色!她进去没多久,一声大响,屋子又垮了一块——那么大的木头就这样砸下来!”
“要不是谢恩机灵想得快,一把把张太婆拖到靠主屋那面墙下,太婆就要被砸死了!结果,这一砸倒好,人没事,路砸出来了,她把张太婆背出来,送到避难所去了!张二哥说等这边事完要去你们家给谢恩磕头呢!”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尤其又是局长年幼的女儿,立下这样的大功,大家都是津津乐道,好一顿夸,说完了,大家见葛爱娣不言不语,面色惨白,手里捏着椅背,双目发直,对于大家的话都是似听非听的,这才慌了神,“局……局长?”
伸手轻轻一点,葛爱娣双眼一翻,仰头就栽了过去,大家顿时一阵大乱,“呀!不好了!局长晕过去了——”
第1076章 大旱、虫灾、鼠疫、绝收
“伤亡人数暂时还没有完全落实, 按照目前受灾最严重的老城区来估算的话,应当在一千人左右……对,这是整个大辖区的数据, 含码头和避风港。都算在里面了, 不过这一次比较特别,伤亡主要集中在老城区, 死因也多以内涝、建筑事故为主。反而是港口区伤亡人数较少, 防灾教育工作还是起到一定的效果, 这是没有想到的。”
“城内秩序井然,重建工作有序开展,补给充足,没有出现负面事件, 甚至涌现了一批可圈可点的模范市民, 有些年纪还并不大。比如西河区海顺街道的葛谢恩,在联防队受伤严重,居委会主任昏迷不醒, 其余一线干员无法联系的情况下, 挺身而出, 组织了街坊邻居,在降雨间门歇转移危房住户,集中力量, 整修了街道中居于高处的住房作为避难所,把住户转移过去, 这样就避免了之后内涝的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西街托儿所就处于低洼地带,积水甚至淹到了二楼,葛谢恩未雨绸缪, 省去了之后的高难度搜救工作,她的行动是可圈可点的。这个女孩子今年才十六岁,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行动力,考虑得也比较周到。”
虽然谈不上丧事喜办,但汇报灾情,是需要有些技巧的,不能淡化损失,但也要让领导看到灾难中凸显出来的年轻一代,这能很好地宽解人们沉重的心情:天灾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既然坏处都是实打实地发生了,那也要学会从中看到好处。
在这种要紧关头,买活军多年来的工作也体现出了价值,的确有很多优秀的年轻一代展露了自己的锋芒,也要看到,经过十多二十年的培养,百姓素质也提升了不少,组织性是要强得多了,虽然不能说人人精干,但至少可以服从指挥,避免了天灾后更可怕的次生灾害——严重的社会无序现象的产生。
这么大规模的飓风,如果在从前,直接毁掉一座城都是有可能的,在不存在城市规划和应急机制的时候,一场大火、一次大水,都有可能让城市变成血肉磨盘,吞噬掉大量生命。哪怕是在后世,很多国家的军队进入灾后城市,也要荷枪实弹,随时准备开火。
乘着社会秩序混乱的时候抢劫偷窃,这是必然发生的事情。犯案的很可能就是失去家园,衣食无着的老百姓,为了生存下去,立刻堕落成罪犯,去掠夺他人的生存资源。谢双瑶对于台风后的羊城港秩序,其实并没抱太大的期望,一收到预警,就立刻抽调军队,提升了警备级别,一面是准备救灾,一面也是要准备维护秩序,镇压可能发生的骚乱。
不过,虽然灾情超出预料的严重,但民间门的秩序却比她想得要好得多——有时候,这种事情是完全无法预测的,呈现极度的随机,就和扔骰子一样,完全不知道揭盅出来是什么结果,是不断扩大的骚乱呢,还是频频涌现的英模事迹。
这一次,也不知道是不是羊城港真有点定都的气运,揭盅出来,结果让人惊讶:这么大的灾情,内涝严重的时候大半个城西下游都被淹了,却居然没有一起恶性案件,反而有很多居民严格执行防灾要求,自救救人的例子。至于百姓和居委会紧密团结,主持自救、统计盘点人数,申告失踪……包括清理街道,寻找安葬死者,组织防疫……等等这些在敏朝根本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在羊城港居然都完成得很好。
衙门不用费力想辙,用奖励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百姓自己就配合居委会把很多该干的活给干了——这其中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及时清理尸体,净化水源了,这是抢时间门的活,不然的话,按如今的天气,死尸半天就能腐烂,大灾之后有大疫,传染病一来,医疗系统非得瘫痪不可。
“毕竟是没白忙活这么多年!”
谢双瑶也比较欣慰,“新一代比较能用上了,老一代也终于教得不拖后腿——就光看他们平时和衙门的规定斗智斗勇的劲儿,还真以为是油盐不进,全都是一些暂且驯顺的野人那!平时都野性难驯了,飓风一来不更得作乱?没想到,真到了有事儿的时候,他们又一个个突然间门乖巧懂事起来,总算也知道共度时艰,前几天不是闹事的时候。”
毕竟是都城的自然灾害,谢双瑶也是居民,虽然这件事并不需要她亲自过问,但还是听取了简报,并随口指示了几句,“有表现确实出色的百姓,要予以表彰,同时给一些培养的机会,疾风知劲草,吏目考试只是选拔的一种方式,紧急事件就是最好的大考,在这张卷子上答得不错,那就有培养的价值——”
“不过,也要注意了,要仔细查证,谨慎给名额,不要把这种事开成了很多人弄虚作假,不考而入仕的口子。表彰要到位,荣誉也要给足,不过,宣传上注意尺度,不要到时候又来个什么灾害,人人都想当英雄,出风头,反而送命,也给做事的人添乱。”
“另外,要注意罐头清水的分发,大灾过后燃料也不好弄,百姓们可以饿几天肚子,吃点干粮,但水是糊弄不了的,这方面要做好准备。”
“飓风警报一来,罐头厂就暂停其余罐头的制作,加急生产数百万罐开水。其中70%以上储存在应急仓,可以随时取出发放,余下30%在州县分储存,受灾较轻的州县也正在组织运输来都城。”
由羊城港应急救灾局过来汇报的吏目,从容不迫地回答着谢双瑶,一副底气十足的样子。谢双瑶也轻轻点了点头:实际上羊城港的清水供应情况到底怎么样,她也只能是姑且这么一听了,逐层汇报上来,民生也就转化为一个个不知真假的数据,早已没有了亲眼见证的可能。她只能选择相信数据的真实性,并且建设多重反馈渠道,互相印证,来确保自己不被蒙蔽视听。
到这时候,她就越来越理解为什么敏朝皇帝极其依赖锦衣卫了,甚至在锦衣卫后还不够,还要增设东厂,东厂后还不够,还要再来个西厂,想想以谢双瑶的权威和自由度,还经常感到自己统治的是数据而不是真实的百姓,这些出宫都困难的皇帝,不开辟多条信息、权力渠道,怎么能有真实感,又怎么能确保自己知道的不是属下默契营造的幻觉和谎言呢?
最开始,为了反锦衣卫和廉政目的而设立的情报局,现在职能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也是一个原因。谢双瑶能依靠的,其实还是超时代的生产力——要骗她肯定是很难的,除了要跨越蒙骗真神的心理障碍之外,还要和超时代的仙器做斗争,这是几乎无法反制的东西,双方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谢双瑶根本不用恫吓她手下的吏目,搞‘锦衣卫知道你昨天晚上都做了什么’的警告,她不用搞这套,是因为她真的可以知道,而且大家都知道她真的可以做得到,所以反而不用多此一举。手下的吏目也几乎都比较老实,不能说完全杜绝贪腐,但至少沆瀣一气、弄虚作假,把她当傻子一样糊弄的事情,在买活军这里是不可能发生的,数据的可信程度也因此还算是比较高。
“行,毕竟是腹心之地,救灾重建不难。”
这句话大概就算是对羊城港救灾的总结了,其实也是实话,对生产力较高的地区来说,很多灾后的痛点都不是问题。比如说罐头厂造清水,除了燃料费之外,近乎于没有成本。
生产经验更是无比丰富,因为本身罐头清水就是罐头厂常年来稳定高产量出货的拳头产品,羊城港的罐头厂什么都可以不造,就是不能不造这个——这是远洋航线的必备品,远洋船只的用量可大了。
现在,船上一般都会有土制封罐机和开罐机,大家买了罐头之后,只要用开罐机开罐头,把罐头盖那块铁皮完整地拨下来,那么,每次靠岸之后,都可以用土制封罐机来重复封装清水。按道理,只需要买一次罐头就够了,不过事实上罐头和罐头盖总会因为种种原因丢失,再加上远洋航船赚得也特别多,所以采购量还是相当大。就算飓风不来,罐头厂多备一点货也无伤大雅,大不了就拆罐重新封装别的食物呗,浪费不了一点。
有了这样的储备,灾后的饮水,难点其实就在分发上了,羊城港居民秩序比较好,如葛谢恩这样的青年,涌现了不少,把大多数街坊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按照各家的情况分发,优先保证老人、孩子和出力救灾的骨干人员吃喝,这样就解放了军士,可以不必维护秩序,全心投入救灾,整个城市的救灾、重建速度就会很快。
这种高生产力优势是体现在方方面面上的,它未必很奢侈很,好像物资可以充分供给,随便浪费似的,这是一种很润滑的施政感,充足的准备和正确的、及时的决策,无形之间门,就把损失数字减少了很多,甚至看不到具体是谁的功劳。
同样的灾害,如果发生在敏朝,伤亡人数可能就会上万,因为敏朝是没有葛谢恩的,趁火打劫的什么麻匪王二老爷、地主祝大善人等,才是络绎不绝。光是一个灾后饮水问题就不能比,死在灾情里的人和后续死在瘟疫里的人数,有时候相当,有时候还要超过直接死于灾情的数字。
至于说救灾,从前那是完全没有的事情,驻军不乘火打劫都好得很了,镇压因灾产生的流民才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也就是近几年,有买活军兜底,再加上皇帝的理念发生了改变,敏朝的灾民才有人管。但伤亡统计还是很玄学,要么是张口就来,一个偏僻州县的地震都敢说死伤巨万,要赈灾银子,要么就是粉饰太平,至少死了上千人,报‘居民熙和起居如常’,因为州县主官和当地的大地主关系好,在衙门里坐得很安稳,并不想引入特科赈灾专员进入自己的地盘。
到最后,敏朝还要问买活军这边要统计数字,因为他们手里出去的人,未必有买活军接收到的灾民那么多,而且统计方法和机器也是买活军的先进一些。这几年甚至出现了直接要钱要物的现象,羊城应急救灾局的局长下去了,中枢应急救灾部的专员开始上报,“上周敏朝方向传来的灾害报警,有两处极大规模灾害,一处蔓延甘、宁,关陕也受波及,大旱、饥荒。另一处来自中原,为山阴、中原道,大旱、大饥、虫灾并鼠疫,敏朝警告鼠疫有随饥民扩散的可能。急求赈灾粮和药物支援,也需要人手投入——尤其要求是注射过鼠疫疫苗的人手支援为佳。”
不是买活军境内的消息,就没法用好消息来调剂了,一说到敏朝,应急救灾部的发言就等于是报丧乌鸦,谢双瑶身边坐着的几个高级干部都有点坐不住了,庄素轻声嘀咕,“才消停几个月……他们就没好过一天,要不是……真以为这是在编借口要钱了。”
谢双瑶倒不觉得这是敏朝衙门在使坏,实际上,深度介入救灾,不得敷衍了事,正是她们会面中她反复敲打皇帝,再三强调的要求,搞得皇帝都有点想装病留羊城港,推信王回京城去接位的意思了,如果敏朝那边没有因灾害求助,反而说明皇帝没听她的话,还是选择摆烂:
这一次受灾的地区,全都不是特科的势力范围,就算买活军出钱出物出人,要确保这些东西能真正花下去,而不是肥了经手的州县,也是要花很大的力气。谢双瑶可以想见,特科官员到地方上,免不得是要先杀几个人的,田任丘的名声估计是要更臭一点了。
这些人被救出来之后,也会被组织送来南边,对敏朝来说根本无法增加什么收入,皇帝有点儿吃力不讨好的意思,他从江南宗室那里弄回来的钱,估计陆陆续续都要填回来用优惠价买物资——买活军的援助物资,肯定会给便宜,但也不能白送。到最后很可能都白运回天港了,打个转最终还是要入买活军的库房。
但是,灾不能不救啊,如果连救灾都做不到,买活军还支持他在位干嘛呢?皇帝也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去筹措了,谢双瑶现在还有一点都没敢和他细说:这种连年干旱其实还真是刚开始,预计要持续五十年以上,在原本的历史上,不是说明亡了这一切就结束了的,只是那段时间门天下大乱,没有人再在意和记述了而已。如果要说气温下降的话,那至少还有一百多年哩,皇帝是怎么都活不到这个时候的。
他只能盼着干旱和鼠疫结束得快一些,这种异常气候和气温下降是未必同调的,谢双瑶这里也找不到一个清晰的时间门点,只能推测,大概在二十年后,会迎来一个平衡值——北方的人口该死的都死得差不多了,余下的逐渐适应了干旱气候,同时南方随着政局安定,人口开始逐渐恢复,也就迎来了所谓的盛世。一般来说,历史书会抓着这个盛世多说一些,对于盛世之前到底死了多少人,不会废多少笔墨。
在这个时代,买活军的崛起,以及对南洋的开发,已经基本是扭转了人口断崖式下降的局面,这里有两大功臣,一个是高产粮种,另一个就是疫苗了。但谢双瑶再有本事也无法扭转自然灾害,北方的干旱、地震、疫病,依然是遵循了原有的步调在增加,对未来十年的规划里,防灾教育和防灾准备的投入,占比还是要不断上升——要不是有南洋的好地,物资是真跟不上啊,别的不说,光是南洋米,这几年都不知道多救活了多少人!
如果让谢双瑶来复盘自己的决策,她最为得意的就是开发南洋和鸡笼岛了,倘若说别的决策,有的事后看大错特错,有的功过不可知,那开发南洋就是已经被证明的‘一子落,满盘活’,她说,“鼠疫是要重视的,疫苗再多拨一些给你们吧,危险津贴加倍,另外这批人暂时不往南洋迁徙……”
鼠疫……和天花一样,都是难缠的东西,犹如幽灵一样,传染性极强,最重要的一点是,鼠疫可以通过跳蚤传染。所以限制大规模人员流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少部分人去疫区,回来充分消杀就行了,但大量蓬头垢面的灾民,危险性是指数增强的。南洋如此重要的地盘,不可能接受一批可能携带鼠疫病菌的流民,包括买地肯定也会如此的流民相当忌讳。谢双瑶都不敢冒这个险,现在的南洋已经成为整个华夏的大粮仓了,南洋稳,北方的救灾物资才有保证。
但是,不往南洋送往哪送呢?一时间门她有些犯难了,手指轻点桌面:不送走,光养着肯定也不行,耗费太大了,买活军的财政,不救灾其实还算是够花的,基建虽然花销大,但买活军也赚钱啊,他们是全球最大的供货商,而且独门供货,精于货殖,赚得少是不可能的。
但是,救灾真是个无底洞,自然灾害对政权来说,实在是太昂贵了,也难怪敏朝要挂,到后期那个灾害的密度,以如今的买活军而言,只是站在岸上帮把手,都有点发怵,感觉对财政的负担逐年加重,都有点不敢再多伸手了。
说实话,花费之巨大,以及逐年的增加态势,对买活军来说都不是那么容易消化的……再说了,买活军的财富是如今迁居江南、南洋的华夏百姓创造的,谢双瑶可以在买地之外花一些,但不能花太多,否则任谁都会有意见。
留在当地吧……如果只是鼠疫,没有其余自然灾害,那是可行的,但问题现在是三鬼拍门,即便解决了鼠疫,可当地除了干旱之外,还闹虫灾,虫灾没有一年了事的,因为虫子会产卵,每次起灾都意味着连年减产,哪怕不再闹干旱,两三年内也肯定养不活这么多灾民。人数多、有潜藏疾病也不敢送上船,陆地迁徙,能往哪送?
留着要饿死,出去那就是传播疾病,也难怪皇帝要送信求援,而且信里的语气很着急了。谢双瑶看了他送的电报信,甚至说出了‘如果不给支援,就要报备极端事件’的话了,这里蕴藏的是非常残酷的预期:留着养不活,出去了更多人会得病,那……除了动用军队把守关卡,把不甘于饿死,想要冲卡的百姓干掉之外,还能怎么办呢?
这种操作,买活军肯定是接受不了的,但又确实难解决,灾民数量实在是太庞大了,如果少些都好办,给吃给喝,多次除虫,隔离上半个月就行,但问题是,这一次灾民数量保守都过百万,人一多就太难管控到位了。一时间门,连谢双瑶都想不出一个万全的办法,更别提其余参会者了。
别看很多买地的官吏,老家都在山阴、中原一带,但要让他们主动接纳这么一批流民,他们也不情愿给自己找事。屋内一下陷入了死一样的寂静之中,谢双瑶把人挨个儿看过去,庄素、郑财气、金逢春、徐寿、吴小莲……大家全都是眼观鼻鼻观心:这给谁都是甩了一串大鼻涕过去,真要说往某地送,又在当地引发鼠疫,被人知道是你的建言,不知什么时候,祖坟都能给你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