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郎给送来的,“这是铺子做的包子,蒸包是羊肉馅儿的,水煎包是胡萝卜鸡蛋的,包子小点儿,先尝尝合不合胃口,若上了菜单,是和别的包子一样大的。”
一个客人送两个,送完为止,不要钱自然不在乎小不小。
而且包子小,不至于吃了就不想吃别的,浅尝辄止,也不占肚子,若觉得好吃,明儿肯定还过来。
客人眼中透着几分惊喜,“好,好好。”
崔大郎还道:“明儿是端午,铺子里卤菜送一份,跟刚开业那日一样。”
卤菜五文一盘,送个卤菜也少花不少钱呢,是划算。
不过过节还是得在家里吃,客人想了想,问道:“晚上还送吗?”
中午不过来,还有晚上呢。
崔大郎脸上带笑,“送,晚上也送。”
客人道:“成,那我们明儿晚上再过来。”
崔大郎给点了菜就离开了,客人尝了尝羊肉的,也就外面卖得小笼包大小,可吃着鲜嫩多汁,有人专爱羊肉的膻味儿,觉得这个包子好吃。
而素馅儿的吃着新奇,味道也不错。
外面的天色有些暗,每桌上都摆着一盏油灯,显着铺子里有几分热闹。
刘婶儿赵掌柜他们干活也麻溜,崔如英就在里面帮忙。
每个桌子都记了号,菜单上记着是哪桌,这样就不会弄混了。刘婶儿他们记了单子就给送到厨房来,崔如英看着单子备菜。
酱肉包子是蒸好的,水煎包焖面都得现做,所以都是先上酱肉包子、卤菜和酒水,客人慢慢吃着,等酒喝得差不多了,水煎包和焖面也就做好了。
客人在前堂吃饭,崔大山他们就在后头忙碌,中午吃饭晚,他现在肚子也不饿。
从下午买完首饰回来,也忙活大半天。
一直过了戌时,一家人才把东西都收拾完。然后崔大郎把钱匣子背着,铺子门窗关好,这才一起踏着月色回家。
忙活一天,都一身疲惫,只有二丫手里握着桃花钗子,眼里全是光。她不觉得今儿累,只想多做些包子,好把买钗子的钱赚回来。
崔如英看看崔大山,又看看崔大郎他们,“爹,若是太累,就找时间歇一天,身子最要紧。”
崔大山道:“有人帮忙,不咋累。况且你看那么多客人,都等着吃包子呢,这已经比摆早摊儿轻巧多了,赚得也多。”
赚钱哪儿有不累的。
多赚点钱,多攒点,怕女儿担心,崔大山说道:“也还好,煎包子简单,别的都是做好的,不那么累。”
崔如英看劝不动也不再劝了,一家人回到家里,梳洗睡下。
其实这会儿睡也正好,能睡到太阳升起,也不用像以前那么早起。
次日是端午,天气不错,崔如英觉得比起昨日,似乎又多了几分热意。
崔大山和崔大郎去买肉和菜了,崔如英和二丫先去铺子里和面,四郎五郎在厢房看着妹妹,家里得赶着午时开始做生意。
第六十一章 过节
崔大山不禁道:“端午还得干活,做生意也不容易。”
风雨无阻,也没个休息的时候,估计只有过年那几天能休息休息。
崔大山记着往年杂货铺也就大年三十和初一不开门,不知道饭馆是不是也得这样。
崔如英笑着说道:“爹,咱们端午还能赚钱呢,这么想,是不是就高兴多了?”
崔大山琢磨着,是没错。
崔如英觉得今儿生意就算不咋好,也不至于太差了去。因为她上午出门看旁边的铺子很是热闹,都赶着过节,出来买首饰买节礼。
一个上午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那会儿崔记包子还没开门,盼着那些客人累了就在崔记包子歇歇脚。
不过这愿望是落空了,刚到午时,铺子开门,往常这时都有客人的,但今儿没有。
等了一会儿,进了一桌四人,看衣着打扮不像京城本地的,大概是在异乡漂泊的商旅。
零零散散的客人坐在铺子里,崔如英记得昨儿回来的时候还有人坐在柜台旁等,今儿竟然连桌子都坐不满。
虽早有预料,可还是有点失落,唯一庆幸的是,昨日就想着今天生意不会太好,东西没备太多。
果然家家户户都在家里过节,管饭菜是好是坏,一张桌子一家一起吃才有过节团圆的氛围。
客人一少,不仅崔大山着急,二丫他们也着急。连往日一半都没有,怎么可能不急。
崔大山又发愁了,不时从厨房出来看。
崔如英见他都出来好几次了,说道:“我们中午做的东西也少,早点弄完,还能早点歇着呢。”
崔大山笑了笑,他这闺女,总能往好处想,说话也让人宽心,“也是,咱们也好过个节。”
崔如英道:“晚上可以多备点儿东西,估计人多些。”
昨儿说了今天送卤菜,还有新口味的包子,过了节出来和好友聚聚,来崔记包子正好。
这么想崔大山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毕竟遇到过节谁都没办法,这还是喜庆事儿呢,家家团聚,也不能把客人从家里薅来吃包子。
客人的确不多,崔如英看铺子人少,就让刘婶儿和赵掌柜早点回去了,铺子里用不着这么多人,她和崔大郎俩人就够了,刘婶儿赵掌柜留下也干杵着。
早点回去还能和家人过个节。
刘婶儿今天差点请假来着,赵川说端午节他也不上职,正好每月有两日假,就请一日。一家子也好热闹热闹,家里粽子还没包呢,从前都是刘婶儿做,他们倒也能做,就是不好看。
一家子就他们四个,都不像过节的。
但刘婶儿没同意,想着端午崔家铺子人多得帮忙,她若走了,那铺子不就更忙了。但没想到中午客人这么少。
刘婶儿:“一会儿兴许人就多了,我们走了不成。”
赵掌柜道:“小娘子,这也不急,等到时辰着吧。”
崔如英:“估计人不会多了,就算客人多了也没事儿,我也能帮忙的。晚上兴许好一点儿,你们回去吧,下午早点过来就是。”
二人这才点点头,收拾收拾便回去了。
这种时候看着铺子算是白无聊赖,崔如英就拿着苍蝇拍子打苍蝇。
崔家做吃食干净,可是客人进进出出,虽有帘子,可还是容易钻进来。
一个中午都不太忙,崔如英是想着回去做些好吃的,可来回费时间,而且包子还没卖完,就先可着那个吃。
一个中午悄然过去,崔家人也开始吃饭了,吃的是焖面包子和卤菜。
崔如英去酒坛子里打了二两酒,四郎眼疾手快去拿了杯子,“爹,喝酒!”
崔大山还不太乐意,“这都是拿出去卖的,我喝什么?”
崔家铺子有酒,但崔大山从没喝过。这是卖的东西,也不便宜,自己喝了亏钱。
崔如英道:“爹辛苦,怎么就不能喝了,而且少喝两杯,也不耽误下午做活。过节嘛,高兴高兴,今儿也没做些肉菜,爹就浅酌两杯,咱们一家也热闹热闹。”
崔大山好像明白为啥昨儿二丫那么高兴了,有人惦记的感觉就是好啊,特别舒坦。
崔如英把酒给崔大山倒上,“我要去侯府了,大哥也要去书院了,日后爹想喝酒了,就让二姐打。”
崔大山说崔大郎初八就去书院,为此还给送了些东西。
先生考过崔大郎以前的功课,再回书院,也不是继续读,若以前的全忘了,得从头再来,不然跟不上。
幸好崔如英给带回来书,从前学过的还记着,先生考的崔大郎都答对了。
书院和侯府小娘子去的学堂不一样,一月一休,每月休两日,去书院那就是一日的课,晚上还要读书,更辛苦。
不过经过摆摊开铺子这些,崔大郎反而觉得,读书是最不辛苦的。
别人去书院或许有倚仗,也耽搁得起,但是他不行。家里如今赚钱虽比从前容易,可那也是血汗钱,爹娘、妹妹们、两个弟弟……就连许娘子当初去侯府做奶娘也是为了他。
这回去书院,必然要好好读,光用功是不够的。
二丫不知兄长想了些什么,笑着点点头,“我给爹打酒。”
四郎道:“拿酒杯可是我的事儿,谁也不许抢。”
崔大山也不知是因为喝了酒心里热还是因为几个孩子孝顺乖巧心里热,弄得他还怪不好受的,“你们出门放心就是,万事还有家里呢。缺钱了就说,尤其是大郎,读书不能省着。如英,你下午早点回去,告诉你娘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
早点回去还能陪陪许娘子,今儿过节呢。
崔如英本来也是这样打算的,下午她等刘婶儿赵掌柜过来了,看看铺子生意如何,她就直接回去了,铺子里人多,也用不着她帮忙,而且该交代的也都交代清楚了。
吃过中午饭,崔大山他们又开始忙活晚上铺子用的东西。
厨房的烟囱一直冒着烟,厨房的两口大锅一直没歇着过。好几盆肉馅,还有切好的面条。
崔如英是和赵大娘学拉面了,可崔大山还学不会,二丫会做但是慢,还不如切面快。
下午刘婶儿赵掌柜过来早,还没到平日开门的时辰,外头还大亮,太阳还没落山呢,就有客人进来问,“开门了不?”
赵掌柜招呼着,“开门了开门了,客官先进来吧。”
客人撩开袍子坐下,“两斤酒,今儿卤菜是送的?”
赵掌柜道:“没错,几位客官稍坐片刻,很快就来。”
崔如英过来送酒的时候,铺子已经坐了四桌客人了,是比中午生意好,希望准备的全给卖光。
刘婶儿风风火火地传菜上菜,赵掌柜也忙得脚不沾地,这头也不用她干啥,崔如英就回侯府了。
今日是端午,安定侯府也热闹。
一大早大厨房就开始准备晚上的团圆饭,为何不中午吃,是因为安定侯和楚庚元他们白日还得上职。
侯府人丁兴旺,除了已成了亲的大房二房三房,还有四房楚庚明、五房楚庚遇,二人十五六岁的年纪,尚未娶妻,都在书院读书。楚庚遇还有个同胞妹妹叫楚庚蓉,已经议了亲,明年就出嫁了。
四房五房都是庶出,又尚未娶妻生子,很是听话懂事。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嫁了人的姑奶奶,这般人多,的确称得上子孙昌盛。
府上人多,像楚庚明兄弟下面一代的楚玉琳还在书院读书,只月底或是过节放假回来,平日都不在一起吃,只逢年过节一家子才能一块儿吃个饭。
安定侯年纪大了,就盼着儿孙团聚,可陆云蓁却不喜欢这样的团圆饭,面和心不和,而且多是听安定侯说话,大房出风头,他们附和点头,总之无趣得很。
连陆云蓁都不喜欢,楚玉珠就更不喜欢了。
一张大桌子,那可真大呀,想吃什么菜都是身后丫鬟给布菜,楚玉珠也吃不下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