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女士,哇哦,她的《体热》当年可让我发狂!”
昆汀简直是个多动症加话痨的逗逼,莫名其妙的就很嗨皮,边说边挥舞胳膊,好像不这样就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激动心情。
“你好,褚,你是个很棒的年轻人!”
“谢谢,您也同样的迷人。”
算上主席,一共有九位评委,身份多样,包括导演、演员、编剧和影评人。褚青依次走下来,一一问候寒暄。其实根本就没听说过。
不多时,便到了最后一位,在桌子的边角处。
她坐着还没感觉,可一起身,嗬,瘦高瘦高的直冲天际。短发,肤色苍白,面部线条极其硬朗,若不经意瞧去,还以为是个俊俏小哥。可仔细看,那藏在里面的女人味就出来了,反而形成一种奇妙的吸引力。
“你好,蒂尔达·斯文顿!”
没等昆汀介绍,她就自报家门,同时伸出手。
“你好,褚青!”
他同样回礼,不知为何,这些人中唯独对她印象颇佳。
介绍了一圈,待全体坐定,马上有工作人员送上九份材料。
昆汀站在最前面,拍了拍巴掌,很努力地想装出纵横阖闾的样子,可惜怎么瞅都像个瘪三。
“先生们,女士们,现在我们全员到齐,我很荣幸地宣布,我们即将在戛纳的历史上留下一段精彩而独特的记录。在座的都是最出色的电影人,虽然文化环境不同,但对电影都保持着一颗令人尊敬的虔诚之心……”
这货巴拉巴拉地说着开场,照旧自嗨无比,好容易结束,大家挺给面子的鼓鼓掌,便齐刷刷地开始翻看材料。
从今天下午开始,直到电影节闭幕那天的流程,密密麻麻地写了十几页纸。
每天早上,先到这个工作中心签到,然后开碰头会,说下当天的安排,或者看电影,或者参加活动,或者出席各方山头的记者会。
因为在影展期间,不光是放映电影,还有数不清的晚宴和研讨会,这些都需要评委出席,九个人便各自包揽一摊儿。
褚青主要看电影场次和之后的交流会,基本是看完一场,开一次会,如果意见不统一,再重放。
今年的入围作品有十八部,有的拷贝已经送到,有的还在磨叽,比如王家卫的《2046》,特么的还在补拍镜头。
所以,评委的空闲时间还算不少,并不是每天都要观影。至于对大家的要求,除了客观公正外,最重要的就是嘴严,绝不能对媒体透露半点内幕。
今儿上午的会,就是彼此认识认识,没什么事情研究。大家看过流程,皆无异议,便纷纷散去。
……
“他们哪天过来啊?”
“行,那人知道我电话吧?”
“嗯嗯,那好了,拜拜!”
酒店房间,褚青挂断了电话,神情很微妙。
“谁啊?”程颖问道。
“冯导!不知道谁出的幺蛾子,丫剪了个片花托人带过来,让咱们宣传宣传。”
“托谁,不是张艺谋吧?”
“怎么可能,说是中影的一个人,他们要组团过来搞推广。”
“那咱们还得租个展位?”她也觉着麻烦。
“展位就不用了,直接给杜特龙看看,成就成,不成就拉倒!”
褚青耸耸肩,对《天下无贼》的海外发行根本不抱希望,就那片子跟筛篓子一样的破逻辑性和立意,西方人会中意才怪!
话说两人简单地吃过午饭,很快便到了下午三点钟。
他们赶到卢米埃尔电影宫的一个小厅,在这里要放映评审团的第一部观影作品《摩托日记》。
这属于专门的观摩影厅,非常小,只有几十个座位。九个评委到了八个,蒂尔达·斯文顿似乎有事,要迟一些。
大家散散乱乱地找位子,多数跑到了前两排。
褚青没凑热闹,跟程颖闪到第三排,坐下没多久,蒂尔达·斯文顿便推门而入,先站在那儿扫了两眼,随即直直地往他这个方向走过来。
“我可以坐在这吗?”
那女人特有礼仪地问了句,她出身正统的苏格兰贵族,举手投足都带着一丝高端范儿。
“当然,您请!”
褚青不敢怠慢,稍稍抬起屁股,点头示意。
“请问这位是?”她瞄到了程颖,不由问道。
“你好,我是褚的助手兼翻译。”
风风火火的大小姐,貌似也被对方的气场压制,变得特乖巧。
“翻译?”
蒂尔达·斯文顿有点不解,随后反应过来,掩嘴笑了笑,没有多问。
褚青却按捺不住好奇心,偷偷地瞥人家,她没穿上午的那套裙子,而是换了件白衬衫,再配上溜直的白裤子,愈发的另类高张。
“嘶!”
他忽然心中一跳,隐隐约约的有种感觉:自己和这个女演员,在某些事情上肯定是同类。
众人又坐了片刻,只见灯光暗下,大屏幕亮起,先是一段较长的黑暗,然后闪出一段文字,写着:
“这并不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在那些时刻,他们为了共同的希望和梦想,在他们的旅途中奋勇前进!”
文字是西班牙文,而字幕是英文,还好没有生僻词,褚青能看得懂。正是害怕出现类似情况,他已经把官方资料上的影片介绍记得滚瓜烂熟。
这片子的导演,是巴西人沃尔特·塞勒斯,有一部经典之作《中央车站》。
而这部《摩托日记》,是讲述一位23岁的医学生恩内斯托·格瓦拉,和29岁的阿尔贝托·格兰纳多成为旅伴。两人骑着一辆破摩托车从阿根廷出发,穿越南美大陆和各个国家的社会人群,开始感受到生活的真相与苦难。
当旅途结束时,男主角作了一个异常伟大的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切·格瓦拉。
就凭这个名字,褚青便挺有兴趣的,虽然他对此人的了解,仅限于国内那些几十块钱一件的大头T恤衫。
第四百二十九章 位置与眼界
《摩托日记》是由格瓦拉家族提供的真实日记改编,像这种传记类作品,基本可以忽略大部分的电影元素,因为它卖的就是题材。
褚青第一次以纯粹评价的角度去看一部电影,觉得片子很闷,没什么冲突和高潮,而且充斥着奇奇怪怪的南美风俗和贫苦世情。只有格瓦拉到亚马逊河深处的麻风病人隔离区时,见到那种心惊胆战的愚昧落后,他才被震撼了一下。
不过,影片结束后,他自己又想了想,这恰是塞勒斯技巧高明的地方。不刻意煽情,不掺杂主观意识,只是清淡如水地展现了切格瓦拉的年少时期。
看不到革命的燎原,但能看到梦想的样子。
九位评委就在小厅里,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很快达成统一意见:《摩托日记》是部优秀的电影,可距离经典还差那么一点。
昆汀为了明确大家的判断,搞了个5分制的小游戏,只限于内部交流,结果有4位给了3分,4位给了3.5分,1位给了4分。
褚青并未讲太多的话,仅是准备了一个厚厚的本子,不停地记录,感受,思考。
其实,若以他的成长过程而言,极其鲜明地印证了那句话:站在什么位置,就看到什么风景。
当他是一名小演员时,考虑的是工作和酬劳;当他是一名大演员时,工作就变成了对表演的领会,酬劳也不过是那几位单薄的数字。
当他一步步走到投资人、制片人,乃至参与到电影体制中,成为独立与商业,新兴与传统,内地与海外的代表性人物时,扑面而来的,却是整个电影工业体系。
政治,文化,行业,技术,思想,市场……一条条,一框框的呈现于前,宏大庞杂,广阔如海。
接下来的几天,褚青过着单调且有规律的生活。
每天早晨八点钟,赶到电影节的工作中心签到,然后大家开会。由于拷贝尚未齐全,安排观影的时间比较松散,大概每天一到二部。
《摩托日记》《彼得塞勒斯生与死》《怪物史莱克2》《攻壳机动队2》《老妇杀手组》《女人是男人的未来》《热带疾病》,这七部片,便是评审团的战果。
褚青前所未有的,深陷在各种类型各种文化的影像碰撞中,感受着电影与电影背后的故事。
他既惊叹杰弗里·拉什的表演,也闷逼押井守的五彩图腾,既被靴子猫逗得哈哈大笑,也沉醉于泰国丛林的神秘传奇。
而从观影感受上,他最喜欢的是《老妇杀手组》和《怪物史莱克2》。一个有趣,一个更有趣。
不过,大家心知肚明,后者只是为了卖好莱坞的乖,做不得数。
至于前者,昆汀则充满了鄙视,表示是科恩兄弟最烂的一部片子,完全丧失了那种拍案叫绝的天才性,彻底流于庸俗。
其中比较尴尬的,是韩国电影《女人是男人的未来》。大意是讲两个男人都跟一个女人交往过,待时过境迁,俩男人重遇,言谈间又想起当年的爱人,便搭伴去寻。
寻到了,却发现没什么卵用,女人的态度暧昧,不偏不倚,权当是两个熟悉的陌生人,因为谁也不是谁的一生,只是过客。
先不提电影所表达的意思,最主要的这是一部情色片。
一帮仅见过几次面的家伙,凑在一起看小黄片,反正褚青挺别扭的。不过瞅瞅其他人,不管男的女的,好像都兴致冲冲。
好吧,丫瞬间觉着自己特Low逼!
而随着电影节开幕临近,并不太熟悉的评审团也有了些初步了解。比如蒂尔达·斯文顿,充满了才华与坚硬。比如艾曼纽·贝阿,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冶艳和骄傲。比如昆汀,习惯掌控一切,跳脱飞扬,幸亏大家都很包容。
褚青呢,在九人组中年龄最小,还是唯一的亚洲身份,自知没有任何Buff。所以一开始,他就抱着学习讨教的态度,不张扬,不谦卑,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儿,看别人争论吵闹。
若有人问了,就简明地答几句;若吵得凶了,也会温和地出声劝解。平日闲聊相处,行事为人更是无可挑剔。
西方人是崇尚个性,追求独特,但不代表他们感觉不出一个人的内蕴气质。
而经过几天的时间,那八位大咖便发现,有褚青在这儿,就像你无聊地喝着黑咖啡,忽然邻桌的客人,送给了你一块柔软的小面包。
轻松,愉快,没有一点负担和防备。
这样的人,谁都喜欢结交。当然,他们不晓得,有个挺恰当的中文词专门形容这种装逼的家伙:
叫,君子如玉。
……
5月10日,下午。
Matinez酒店的大堂内,有四个东方人坐在沙发上,特征明显,光看穿戴和设备就知道,肯定是一个摄制组。
为首的,是位身材高挑的女性,正翻看一本官方的小册子。他们等了很长时间,其余三人已经颇不耐烦,那摄影师更是频频望向窗外,终于忍不住道:“文佩姐,他架子也太大了吧,这都一个多小时了!”
“就是,我跑了这么多年都没见过!”旁边的家伙帮腔道。
“等着,谁让我们正赶上人家有事呢!”那女人头也不抬地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