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刚明年要离开艺术中心,专心打理他自己的影视公司。
他当初跟着李虹来到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拍的第一部戏就是《编辑部的故事》,到了离开的时候,又拍了这部戏的续集。
说起来很巧,像是一个轮回。
目前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总体上平稳发展,赵宝刚的性子很稳,不像林子轩在的时候,会拍一些题材出格的电视剧,在具有风险的同时往往会带动一股跟拍风潮。
赵宝刚只拍自己擅长的题材,以都市情感剧为主,赚钱是肯定的,就是没有太大的起色。
按照李虹的意思,想让林子轩给艺术中心带来一点活力,继续在电视行业领跑。
也就是说,林子轩要回归电视行业一段时间了。
他和赵宝刚、冯小刚等人都是艺术中心出来的,是看着艺术中心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对这家单位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打算明年拍两部具有影响力的剧集,给电视行业带来一阵新的风潮。
录制现场正在录制的是《编辑部的故事》五年再回首,几位演员和导演一起接受慕姗姗的访问,大家畅谈当年拍戏时的辛苦,现场满是欢声笑语。
那时候的摄影棚夏天非常闷热,拍摄的时候还要打着灯光,温度能有四五十度。
演员拍一段就要擦擦汗,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现在不同了,拍戏条件好了,演员的片酬涨了,比以前幸福多了。
林子轩看着颇为感慨,就好像回到了以前那段时光一样,回忆往往是美好的。
录完这档节目,剧组就要开机拍摄了。
《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的情节很简单,杂志社为了庆祝新春佳节,一向吝啬的陈主编要自掏腰包请大家吃饭,引来了众人的玩笑和猜测。
杂志社的编辑们围着桌子包饺子,互相打趣聊天。
通过聊天,把大家这五年来的生活交代清楚,算是给观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部剧主要是为了庆贺新年,讽刺少了,逗乐多了。
对于华国的百姓来说,这五年的变化很大,社会转型造成了众多的社会问题,但总体来说,大家的生活比过去好了。
这部只有三集的电视剧光是凭着名字和演员已经卖给了三十多家电视台,这就是怀旧情结。
第三百四十六章 观望
林子轩在积极的做着《没完没了》的宣传工作,圈内的人则普遍持观望的态度。
就算是有着合作关系的京城电影制片厂,对好梦公司的支持力度也大幅下降,原本能争取到更多的排片量,但京影厂显然没有尽力争取。
京影厂在《没完没了》上的投资不多,他们抱着能赚最好,不赚也无所谓的态度。
再说,这不是他们自己厂子拍的片子,没必要浪费太多的资源,有院线资源不如支持自己的影片,那样会赚的更多。
说到底,韩三平并不看好这部电影。
按照京影厂宣发部门的预计,《没完没了》的票房最多是一千五百万,这还是看在葛优的票房号召力上,基本上是不赚不赔的局面。
如果投入太多,那就可能会赔钱。
韩三平知道《没完没了》植入广告的事儿,这部分收入属于好梦公司,京影厂分到手的很少,即便《没完没了》在票房上赔了,好梦公司至少赚了两百万。
这是京影厂没有尽力的原因之一,投入和获取不成正比。
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植入广告是一个获利的新手段,但不是所有导演都愿意这么做,他们认为那是不尊重艺术。
林子轩和冯小刚是务实派,拍的又不是艺术电影,没什么顾及。
韩三平和林子轩认识的很早,算是看着好梦公司发展起来的。
这家公司和国内其他的民营影视公司差不多,属于创作型的公司,公司的负责人是行内人,懂电影,凭着这种优势获得了发展契机。
林子轩、冯小刚和葛优三人配合默契,编导演分工明确。
他们抓住了低成本喜剧这个题材,创造了贺岁档期的成功,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力。
但这种成功不可能无限的复制,观众总会有厌倦的一天。
韩三平注意到好梦公司明年要转型,准备拍文艺片,以现在国内电影的市场行情,拍文艺片的风险高,票房不容乐观。
他看了好梦公司的两个本子,《小城之春》和《一声叹息》。
本子是好本子,但内容显然没有迎合市场,国内观众在经过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后,观影的心态越来越浮躁,没有耐心看情节那么舒缓的影片。
再说,田状状执导的影片,票房能好才怪。
这倒不是贬义,而是说田状状的片子风格独特,和大众的审美有一定的距离。
就像《小城之春》,这种安静的片子不适合在影院里和大家一起看,应该在家里一个人慢慢的品味,这样才能看出片子的精彩之处来。
所以说,一家公司想要转型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一旦《没完没了》的票房不佳,好梦公司明年的转型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这家在民营影视公司里极具潜力的公司就会面临危机。
韩三平不认为好梦公司会倒闭,他清楚林子轩三人是靠电视剧起家的。
即便在电影行业遭遇挫折,他们重新转战电视剧领域同样会获利丰厚。
如今的电视剧市场那么火爆,凭他们的影响力,照样能混的风生水起,只是现在的冯小刚和葛优还愿意拍电视剧么?
在他看来,林子轩三人合作的蜜月期明年或许就要结束了,从此走上各自发展的道路。
和韩三平一样,王钟军也在观望之中,对于《没完没了》的宣传没那么积极了。
他现在把目光放在了电视剧市场上,并不看好电影市场,《卧虎藏龙》前传的大卖给了他更大的信心,他想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
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火爆迷惑了不少外行人进场,都想分一杯羹。
去年国内电视剧的总产量是七千集,今年就要突破八千五百集,这种增长速度非常惊人,也难怪大家都看好电视剧市场了。
有些电影导演甚至改拍电视剧了,拍这个挣钱啊。
甭管电视剧能不能卖出去,导演和演员都能拿到片酬,为什么不拍呢。
王钟军在等待机会,等到《没完没了》的票房失利后,他会劝说林子轩回归电视剧市场,一起制作几部大投资的剧集。
《编辑部的故事》的续集只有三集就卖出去三四百万,要是三十集的话还不上千万啊。
这充分说明林子轩和葛优在电视剧市场上具有极强的号召力,赚钱是分分钟的事儿,冒的风险还小,比拍电影强多了。
王钟军是从获利的角度考虑,可他没考虑一点,以葛优目前的状况还会拍电视剧么?
这都不是钱的事儿,而是葛优不愁电影拍,他要拍电视剧,只能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本子特别好,还是就是看在彼此的交情上。
本来能在电影上大有作为的好演员,你非要把他局限在电视剧上面,这不合适。
以林子轩和葛优的交情,拍一两部还成,拍多了这交情就变味了,人家已经在那个位置上了,就没必要这么折腾了。
大家心里都有数,王钟军现在还没有彻底融入这个圈子,用的是商人的思维考虑问题。
京城其他的影视公司同样在观望,这些公司明年或多或少的都有拍低成本娱乐片的计划。
他们找不到葛优这种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优秀演员,就把目光投向了经常在春节晚会上演出的相声和小品演员的身上。
这类演员被观众熟知,在表演上或许不如葛优,但人家是专业逗乐的,懂得甩包袱。
冯小刚的片子被认为是小品串联,不是没有道理,实际上就是一个个段子的组合。
在这方面相声和小品演员具有天然的优势,这就导致一拨小品演员进入到了影视剧行业。
拍影视剧要比演小品挣钱,同时还不耽误他们演出,何乐而不为呢。
这类喜剧片大都是讲述小人物在生活中遭遇尴尬的故事,属于都市轻喜剧,拓展了国内娱乐片的市场。
这些公司关注的是《没完没了》的票房成绩。
如果冯小刚和葛优的票房神话破灭了,说明观众厌倦了这种类型的影片,如果票房继续走高,就说明这个市场还有潜力可挖。
他们会根据结果相应的调整明年的拍片计划,大家都有着各自的打算。
第三百四十七章 边缘人
十二月份,贾章柯从老家回到京城,带着他新拍的长片。
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小武》,他和一帮人在老家汾阳拍了一个多月,过程很不容易。
从香港拿来的二十万投资主要花费在购买胶片和设备租金上,拍到后来就没钱了,只好找了当地的一家企业赞助了十几万块钱。
这部片子前后总共花掉大概有三十八万,剧组的工作人员都没有拿薪酬。
为了节省资金,他购买了16毫米的胶片,把耗片比严格控制在三比一的范围。
剧组的状况一度极为拮据,连住宾馆的钱都要赊欠,女主角闹着要罢演,麻烦不断。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贾章柯经历了太多的困难,不过他还是完成了拍摄。
这其实是国内青年导演的普遍状况,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拍片条件相当艰苦。
你请不起演员,只能用非职业的演员,你浪费不起胶片,只能尽可能的控制耗片比,甚至在拍摄的过程中还要四处求人筹钱。
而且,你不知道拍出来的东西能不能获得认可,从而收回投资。
在这种情况下,真的需要有信念才能坚持下来。
香港来的摄影师就很着急,他担心这部片子没办法完成,投资打了水漂,贾章柯觉得先把事情做起来,碰到问题再一个个的解决。
他用的演员大多是非职业演员,有的就是从村子里围观的人群里找来的。
对于这样的临时演员,你不能要求他按照剧本来,让他背大段的台词肯定不行,只能是告诉他一个大概的情形,让他根据自身的经验自由发挥。
这么拍起来显得特别生活化,也导致片子里的对白都是当地方言。
回到京城,贾章柯开始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后期剪辑,他要先弄一个粗剪版出来。
在粗剪版完成后,他想在电影学院放映,看看同学们对影片的看法,他自己对这部片子比较有信心,觉得拍出了他想要的东西。
如果说《小山回家》是一次练手,那这部《小武》在创作上应当算是比较成熟了。
他找到了导演系的放映厅,组织了一场小规模的放映活动。
由于还没有做字幕,片子里的人说的都是方言,作为导演的贾章柯就站在一旁做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