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时期,刘邦却罕见地没有被杂交稻迷惑了心智,那明清或是唐宋距离后世至多不过几百年的距离,想来农事也较大汉专研更深,若是要研制那杂交稻恐怕还有机会。
而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大汉,却没有余力投身其中。
因此刘邦这个实用主义之人,耳尖地留意到了林菱在讲述清朝人口翻倍时随口一提的一句话:“……便是番薯、玉米、马铃薯等活人无数的粮食。”
番薯、玉米、马铃薯。
很好,汉朝一个都没有!
尤其那“番薯”二字,何为番呢?外族为番!
这东西不是中原本有的,那这东西又产自哪里呢?
若是能寻到,不比那杂交稻更便宜?
莫说拥有后世那么多人口,便是能像那清一般,能得到2亿丁口,刘邦也深觉满足了!
林娘看着家境富裕,家中应有良田。
想到这仙迹的脾气,他眼珠一转,学着后人口吻发言询问:“主播,你家中田地可有种植番薯、玉米和马铃薯?”
林菱跟爷爷一块儿去住在对街的亲戚家借了电动三轮车回来,就发现视频播完了黑屏了,连忙走过去一看,直播人数倒是没掉,她松了口气,将支架拿起来就看到刘老三在问,于是略带嫌弃地道:
【先前说带你们看我家院子,你们又不看!有啊,我家后山还有半亩自留地,我爷爷有种点番薯和玉米,其他都是些豆角、茄子、包菜啥的,马铃薯好像没种,爷爷年纪大了一个人很难管理过来,不过我现在回来就能帮忙了,走两步路就到,刚好现在有时间,可以带你们去看看哦!以后带大家种菜~】
刘邦傻了,林娘家中怎么只有半亩地?
士族不说沃野千里,便是各地豪强田侯也该有良田数百,怎会……半亩?
刘邦扭头问吕雉:“可是后世的亩,与大汉不大一样?”
吕雉摇摇头,她打心眼觉着,或许林娘子并非豪强士族出身,她看起来虽过得像士族女子般衣食无忧,却并非真的养尊处优,家中无仆从使唤,也不穿金戴银,衣裳看着也不华贵。
但若是这般去想,后人的世道却更加令人不敢置信了。
后世,黔首也能如乡绅地主、世家一般生活吗?
那又该是个怎样的世道呢?
而缔造这一切的朝廷,又是个怎样的朝廷?
第19章 玉蜀黍
刘邦那话一问出来,原本都被杂交稻吸引的其他时空君臣都猛然回过神来,是啊,林菱说那玉米、番薯、马铃薯能活人无数啊,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汉武朝,刘彻似与有荣焉,笑眯眯对卫青道:“我高祖以微寒之身建立汉室,虽比不上那霸王勇武,但却向来精明又敏锐。”
三国,诸葛亮含笑取消了自己要发送出去的留言,身处在乱世的诸葛亮也无法动用蜀汉举国之力去研制杂交稻,后人如此富庶和平之盛世都需要五十余年方能成功,魏吴仍虎视眈眈,蜀汉却经不起这折腾。因此他也想问问那番薯玉米之事,不知适不适合蜀地耕种?
没想到叫汉高祖抢了先,倒也好,省却他一次发言机会了,于是他想了想,仙迹既将这三种粮食并称,恐怕那玉米与马铃薯也不是中原产物,不如试探试探:
“林娘子,敢问这番邦之粮,是何时何地又是通过何等途径传入我中原的?”
诸葛亮又细致地看了一遍自己的问题,一条发言包含了三个最重要的问题,于是点击了发送。
【阿斗的人形外挂:主播,考你个初中地理知识,你知不知道玉米、番薯与马铃薯,原产地在哪,啥时候、怎么传入种花家的?】
诸葛亮看到了系统自动转译的文字,也不过一声哂笑。
后人说法的方式真有意思。
诸葛亮先前一直在外平叛南方四郡的叛乱,行军打仗无法专心观看仙迹,因此先前没有说话,只找寻到能够观看仙迹的文吏在旁记录,偶尔战事稍歇才能一心多用听听,现已将举旗反蜀的南方四郡叛军打退,便又才得空坐在中军大帐中仔细看仙迹。
故而先前各朝扎堆送票的时候,他并没有发言。
其他朝代的君王看到这个新出现的名字,都愣了一下。
三国之前的朝代无法得知这人是谁,只以为能够发言的都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却不知这人也是个宰相。
而三国之后的众人在意识到了此人是谁后,都不由感慨万分,那可是三国那群星闪耀的乱世中的“智绝”,卧龙先生啊!
尤其是相父已然故去,孤独又彷徨地守着蜀汉十余年的蜀后主刘禅看到了这个名字,长久无法言语,不由潸然泪下。
先前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能够看到仙迹却不能发言,如今看到相父他便明白了。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之中,还有另一个他与相父。
“相父,阿斗都已有白发了,你在那一处时空,身子可还康健?那可恶的李邈已被朕杀了,朕与蜀国百姓,未有一日不思念着相父。”
“朕真盼望能再见相父一眼。”
刘禅坐在大殿上,捂住了双眼,泪水却还是从指缝中流出。
阿斗好累啊,相父。
林菱正拿着手机支架,和爷爷说要去后山一趟,还拐到楼梯下头,顺带带了水桶和水瓢去菜园子浇菜,就见到了直播间的留言,林菱已经习惯了网友的画风,看来她第一次直播爷爷讲历史课有点草率了,害得平台在给流量的时候以为她是历史播主,于是吸引来的也都是历史爱好者。
不过,这问题可难不倒林菱。
【这问题要答不上来,我还算历史老师的孙女儿吗?我小时候的睡前故事可不是安徒生童话,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来,咱们一边走一边说,先说玉米吧。玉米原产自美洲啊,早在七千年前,玉米就被墨西哥土族民在高原谷地驯化并人工种植,秘鲁还有个距今四千多年之久用来储藏玉米的石仓呢。玛雅人的纪念碑上也刻着玉米,经过印第安人长久的选育与种植,到了15世纪末就基本有了咱们现代玉米的基本特征啦,但是肯定没有我们现代的玉米长得饱满又大。
后来哥伦布探险队在首次到达美洲后发现了玉米,便将玉米种子带回献给西班牙皇室,从此玉米就从欧洲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玉米是怎么传入种花家的呢,其实蛮多不同的说法的,现在大家都认为玉米的传播渠道并非单一,而是在大致的时间段,由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路径把粮食带入了种花家。简单来说,一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从西亚传入我国西北;二是由葡萄牙人先把玉米带到了阿三家,然后经过缅甸传入我国云南;三是葡萄牙人与出海贸易的种花商贾沿着郑和下西洋开辟的航海道路,通过海路将玉米传入我国闽浙粤沿海。
但这三种途径大致都是在16世纪中叶以后,目前种花家最早有关玉米的记载始于明嘉靖年间,一个叫赵时春的人在《平凉府志》中写道:“番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三月种,八月收。”他不仅描写了玉米的外貌细节,还写了玉米播种和收获的时间,让我们能够判断这就是我们日后说的玉米了。后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指出:“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又云:“苗心别出一苞……苞上出白须垂垂……黄白色。可炸炒食之。”
嘿,李时珍还挺潮,会做爆米花。
而“玉米”一词首见徐光启《农政全书》:“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这就是玉米的由来了。】
明永乐之前的各个朝代听完都觉得非常沮丧:好嘛,这美洲没听过,这欧洲也没听过啊!欧美二“洲”究竟在哪里呢?原来这天下竟如此博大!还有这葡萄牙到底是什么牙?真是古怪,是个人名还是地名啊……
而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不满地嘀嘀咕咕:
“那嘉靖,先前林姑娘说张居正的时候就说过,嘉靖隆庆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可见这嘉靖也不是什么好皇帝,但他运道怎那般好,又能得番麦还能得张居正……”
秦王朱樉指正:“爹,张居正是万历朝的。”
朱元璋恨铁不成钢地白他一眼,还没说话就听朱棣插嘴:“二哥,爹没说错,你没算算那张居正多大?他辅佐的万历是幼帝,说明那隆庆龙椅都还没坐热就归天了!那张居正肯定是嘉靖朝生人嘛。”
朱棣自打知道自己的后人将要小宗入及大宗,尤其那没用的万历是自己的子孙后人,就各处留心,生怕爹想起来他这个祖宗给他一顿打,因此早已通过林菱的只言片语推断出了张居正的大致年岁。
朱元璋这才重重地哼了一声。
那嘉靖既然不是明君,凭什么得能臣还有粮种?
朱标一眼就知道自己老爹在想什么,于是角度奇特地宽慰道:“爹,好歹也是我大明的皇帝,这运道也是大明的运道。”
那嘉靖也不知晓是老四的后人还是他的后人,但不管是谁,都是大明皇帝,这运道给了他便是给大明续命,总比给那什么清朝好些。
朱元璋也想到了这一节,竟然真的被朱标的话抚慰了,别别扭扭地接受了那嘉靖鳖孙,甚至还嫌弃他运气不够好,没生出个能为大明续命两百年的儿子来。
而万历朝,张居正眼眸瞬时一亮。
原来那玉米就是番麦!
他自然知晓,戚继光在浙江练兵时就在山地种了一大片番麦田,他种那么多……主要是用番麦来喂马。是的,在明朝,玉米传入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能大面积种植,主要是作为给牛马吃的草料而小范围种植。
不过……张居正微微皱眉。据他所知,番麦虽耐储存,不易坏,但实在不好吃啊!
张居正幼时家境也不算富裕,家中养不起马,但是他家隔壁就是辽王府,辽王养了不少骏马,辽王的马儿都养了一副刁嘴,连马儿都更爱吃豆料,不爱吃番麦。而辽王府的田地里也仅有边角种上几颗番麦,佃农都说,这番麦食之比不上芡实。
很快,张居正就想明白了,他们这时候的番麦想来没有经过后世那般的“优中选优”,因此不如后世的好吃,只怕产量也不及后世!而种惯了五谷、田地有限且赋税繁重的农人,谁愿意冒险大面积种植一个外来的粮种?若是颗粒无收,全家都要饿死。
没有人愿意冒这样的风险,而大明的官府也没有人意识这东西的好处,故而林姑娘才会说,虽明朝传入,却到了清朝,番麦才成了活人无数的粮食,也就是说,约莫花了百年的时间,这番麦才被百姓接纳。
张居正微微陷入沉思。
要怎么让老百姓愿意种番麦呢?
清朝,康熙年间。
“玉米?”在康熙朝,玉米也还没广泛种植,但玉米一直是外朝的贡物,比如李氏朝鲜,除了高丽布和海带,最爱贡的便是晒干的玉米,康熙都不惜得接见李朝鲜的使臣。
他们给点破布海带玉米粒,朕却要赏赐丝绸茶叶与瓷器,朕亏大发了!而且南明小朝廷还未覆灭、郑成功退守苔湾时,李朝鲜也曾生出反清之心,还想和南明里应外合,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
螳臂当车!
而这玉米,在康熙年间也还不受重视,灾年时民间有人食用,但不论是南方北方,正常时候都更愿意种植水稻与麦子、高粱,这几样才是百姓眼中的“正经”粮食。
康熙还有点不相信:“这玉米竟有大好处不成?”
林菱说着已经沿着后门的小石板路走到了通往自家后山的那一片田地,她走上了松软窄小的田埂,一边走还一边说:
【看,这一大片都是我家的地,左边这三分之二的田都送给邻居种了,我爷爷年纪大了顾不过来,荒了也是白荒了,不如给邻居种。右边靠近水渠、有一颗大木瓜树的就是我爷爷种的菜园子,你们看,这就是我家的玉米呀,都已经结玉米了,但还没熟,等下个月八月了才可以摘。你们看,我爷爷种得还挺好呢,个头大吧!】
林菱跳下田埂,不顾古代人对“把田送给别人种”的晕眩与不解,直接将手机对准了还挂在玉米杆子上的大玉米,还拿自己的胳膊来作对比:“这个最大,有我胳膊大!”
明清两朝已传入了玉米的时空,看着那被青黄色的表皮包裹着的硕大玉米,又一阵晕眩。
明朝,正在爬山找草药的李时珍被石头拌了一脚,摔倒在地,他坐在地上,呆呆地望着天上,这是玉蜀黍?
胳膊大的玉蜀黍?
怎会有如此巨大的玉蜀黍啊?!
作者有话要说:玉米的历史参考:《中国玉米的起源与历史》
李时珍:我的蜀黍和你的蜀黍怎么不一样~
嘉靖:我说我是欧皇,你们别不信。
赵时春《平凉府志》原文:“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李时珍《本草纲目》原文:“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又云:“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
徐光启《农政全书》:“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
第20章 甘薯之父(4月29日入V)
清朝,见过玉米的康熙也呆住了,好大的玉米!
他戴上了西洋老花眼镜仔细端详,除了个头不同,外观大体是相似的,宫中的丰泽园田亩边角地也种了几颗玉米,他连忙命人去摘几颗过来对照看看。
林菱将玉米外皮小心剥开一点给直播间的网友看:
【我们家种的是花糯玉米,品种应该叫江南花糯吧,也是杂交的,我们这儿比较少种那种黄色的甜玉米,这种花糯玉米就不是用来煲汤的,直接摘下来连着皮一块蒸,又软又香,口感还有点弹,非常甜,超好吃的呦!】
古人们都纷纷伸长了脖子,果然看到了里面的玉米粒颗颗饱满,紧凑地挤在一块儿,有的颗粒是白色、有的是粉色、有的是紫色、黑色,怪不得会得到玉米之称,看着的确好似带着玉石般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