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当时唐朝的丝织品在西方能卖到很高的价钱,很多人因此发了大财。所以往来丝绸之路的商人非常多。
而当时所有商人,都要对这个西域小国交纳不菲的税务,所以当时的高昌王,非常的富裕,但同时也成为突厥人和唐朝人共同窥视的原因。
玄奘当时就是在这个国家获得了巨额资助,然后顺利的通过各个大小国家的关卡,进行之后的新型之途,最终到达印度。
可以说正是由于麴文泰的支持,玄奘西游之梦才最终得以实现,没有这位西域小国王的支持,就没有后来的佛教盛事。
事情进行到现在这个地步,陈智并没有急于告诉旦玄。
就像旦玄曾说过的一样,现在的他想要的是真正的事实,而不是一些无端的猜测和推断。
之后陈智让胖威去淘弄来一本比较正宗的大唐西域记。
这本书虽然现在市面上到处都是,但历经了这么多朝代的变化更迭,已经有了很多版本,有些版本因为当时的政治原因,不免被各种串改和修缮,已经看不到过去的面貌了。
而胖威去找来的这一本,是从宋时传下来的唐印绝本,据说是在一个外藩王爷的墓地里挖出来的,是最原始的拓印初本,全部用俗体楷书书写,其内容应该就是当时最为广泛流传的大唐西域记。
对于古文字的识别,对此时的陈智来说早已经不是问题了,陈智翻看了一下这本书,立刻被里面丰富的内容所惊撼。
他以前虽然经常会听到有人称赞这本书的传奇,但这么仔细的阅读,还是第一次。
而现在,陈智也不得不由衷称赞,这真是一本旷世杰伦,包含万象的记录性奇书。
大唐西域记共12卷,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据传说由玄奘述,辩机撰文。
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所见所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
甚至连每一个地域的工业和农业,经济发展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
其内容之广,所系领域之宽阔,无不让人敬服,可以说是最早的西域百科。
从这些文字上能够看出,当时的玄奘的确是一个潜心佛法的僧侣,对佛法的追求,甚至让他到了痴迷的程度。
而历史上真正玄奘,并不是电视剧中演的那个只能骑白马的唐僧,当他前往西方世界取经的时候,也并没有当时朝廷隆重的欢送仪式。
玄奘他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县人氏。
玄奘出身自儒学世家,排行第三,因当时正处隋唐交替之际,战乱频仍,十三岁时便入洛阳净土寺出家。
后来玄奘移至四川成都等多地受学,此时己崭露头角,被称为佛学界的千里驹。
而玄奘在对佛教经论的研习中,广泛接触各派理论,深感其中疑问甚多,很多经文不完整,前后矛盾,怀疑原有译经有讹谬。
由是,他发愿要去佛教发源地天竺广求异本,求得佛教正宗经文,以为参验。
贞观元年,也就是公元627年,二十六岁的玄奘决心西行,他先是向唐政府提交了出境申请,但未获批准。
当时的朝廷并不支持他西行,但这并未能阻止他西天取经的决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他决定偷渡出游。
贞观二年八月,大规模的饥荒爆发,玄奘混在难民中逃出长安,开始了他的西行之路。
但不久,朝廷就以偷渡出国的罪名,对玄奘发出了通缉令,命沿途各县将其缉拿,不允许他西行出游。
而一个多月后,玄奘依然偷偷的抵达凉州,他避开玉门关,偷渡过河,从此踏上了通往西域茫无尽头的沙漠。
一个没有通关文牒的僧人,在茫茫大漠中,前路的艰险是可想而知的……
在玄奘之后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他当时行走的艰难。
风沙遍地,大漠荒原看不到一丝人影,滚滚的烈日当空,让人汗如雨下,但是在这个时候,他是系为生的水袋,却不小心丢失了。
此时的玄奘是无助的,他曾经在沙漠中五天五夜水米没沾牙,他现在沙漠的黑暗中,他看到妖魔鬼怪的灯火在沙漠中点燃,随后他便陷入了昏迷。
然而当他醒来之后,却发现自己奇迹般的从沙漠中出来了,随后便进入了高昌国。
在之后经过高昌国国王以举国之力相助,玄奘最终获得了西游的成功,也确定了佛教在中原大地上不可动摇的地位。
而这一段记录,却引起了陈智的怀疑。
所有人都知道,人类的身体是有极限的。
五天五夜未进水米,这个人本身的生理系统基本就完了,根本不可能在昏迷状态中自己走出沙漠,除非受到什么人的帮助。
而之后对西昌国的描述,更加证明这麴文泰,与玄奘的关系匪浅……
第十五章 鞠文泰的慷慨
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一个夜晚,刚刚从沙漠逃下一条命来的玄奘,已经五天水米没沾牙了。
他精疲力尽的来到高昌国,扣动了高昌大门的门环。
那天高昌王麴文泰并没有在城内居住,但听说玄奘已经到了田地城,立刻令陪同的大臣和玄奘一起连夜赶回高昌,深夜,高昌城门为玄奘隆隆打开……
《大唐西域记》中描述,麴文泰和他的高昌国为玄奘的到来激动不已,迎接场面非常的热烈。
而玄奘本来没有路经高昌的计划,但因为盛情难却,只好改变路线随高昌使团去见麴文泰。
因为对佛教心存向往,玄奘在高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情款待,设坛讲经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节目。
麴文泰更是狂热的信仰者,他在大唐曾有过四年的游历,到过许多地方,亲眼见过大唐的繁华。
他十分推崇玄奘的佛学,说他从没有见过比玄奘学问更高的僧人,崇拜不已。
可能是他对玄奘太欣赏了,最终提出了一个让玄奘实在无法接受的要求:
【请大师留在高昌做我们的国师吧。高昌虽是小国,但僧侣总有几千人,这些人和高昌国都需要大师的指导啊。】
这种作为国师的荣耀,是所有出家人梦寐以求的,简直是无法拒绝的条件。
但玄奘是为了信仰冒死西行的,他不会接受这个诱惑,世间的荣华富贵对于他而言飘若浮云。
面对拒绝,麴文泰并不放弃,而是步步紧逼,最后甚至开始威胁玄奘。
【大师,如果高昌国不让大师西行,大师能成行吗,请大师三思……】
面对高昌王如此的行为,玄奘并没有妥协,以绝食抗争,换得继续前行的权利。
于是在三天之后,麴文泰妥协了,双方达成了一个妥协方案:
麴文泰和玄奘结为兄弟,筹备物质支持玄奘西行,但玄奘学成归来后要在高昌停留三年,讲经说法,度化高昌人。
玄奘同意了。
于是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麴文泰倾全国之力,为他做出各种准备。
而玄奘的取经生涯,从此也告别了曲折与黑暗,一条平坦大道铺向辉煌。
看到这些记录之后,陈智开始不自觉的思索起来,其实对于佛门,他是不愿想太多的。
佛门的神圣,总是让人望而却步,甚至不敢质疑。
但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思维,陈智的脑海中不禁产生了一个疑念,这个疑念让他重新看待玄奘这个人。
不是以圣人的角度去看他,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看他。
从这些记录上来看,玄奘的立场其实是很奇怪的。
从正常人的感情上来说,麴文泰要挟他留在高昌,这件事情让他非常反感。
但麴文泰后来所做的事情,则应该能让他完全忘记这段不愉快的记忆。
玄奘在到达高昌之前,是靠施舍维持的生存的,他每到一处都非常艰难,用木钵向百姓乞讨残羹,风餐露宿。
但从到达高昌以后,他简直成了富翁,不仅不用为经费问题劳神,而且有时竟可以施舍他人。
《大唐西域记》记载:“自高昌王所施金、银、绫、绢、衣服等,所至大塔、大伽蓝处,皆分留供养,申诚而去”。
可见,玄奘在印度从容专研佛法期间,不但不为经费问题困扰,而且有经济实力保持与佛学界的礼尚往来,这对他日后的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高昌王送给玄奘的礼物,具体都有什么呢?
《大唐西域记》清晰的记载了这份礼单,麴文泰为玄奘准备的物资如下:
【四个侍从沙弥;制法服三十具;又造面衣、手衣、靴、幭等各数事。
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充法师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资。
给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
这些人力物力,以当时高昌的国力来说,简直是惊人的。
陈智在网上翻阅了一些古代西域的资料,其中就包括了吐鲁番出土的麴氏高昌时代的文书。
其中有一本《高昌内臧奏得称价钱帐》,是出自阿斯塔那墓的文书,内容是关于某年贸易税的报告书。
其中详列每件贸易的商品、数量及从中所得税钱数量,让人对那个年代的经济情况有了一些概念,同时可以计算这些物质,在当时的价值。
玄奘得到黄金百两,合银钱约625文,数量虽不多,但作为贵金属,玄奘所得黄金大大超过高昌国一年的黄金总交易量,这是一笔涉及国本的财富。
而那三万银钱更是个庞大数字,相当于高昌国240年的税收。
500匹的绢和绫,若以高昌曾存在的评估价格推算,应是二万文。
此外,为了玄奘能顺利西行,麴文泰给沿途二十四国国王都写了国书,每书附大绫一匹为礼物,希望各国国王善待玄奘。
大绫比绫贵重,二十四匹至少得有一万银钱。为了寻求西突厥叶护可汗的帮助,又献“绫绡五百匹、果味两车”。
这种行为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估计麴文泰是把整个国库都掏翻了给玄奘,没有一丝保留。
要知道,当时的正值战乱之际,金钱的意义就是生命。
西域各国分裂割据,战事频多,大漠荒原上贼盗横行,刚刚崛起的大唐和草原霸主突厥人,对这小小的高昌都有觊觎。
这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难道真的会倾尽自己的国库,把钱拿去资助一个和尚取经,而不留下来保命吗?
第十六章 鞠文泰的慷慨(二)
而麴文泰对玄奘的帮助显然不限于物资和人力,最大的帮助,就是对他身份背景的认同。
玄奘西行,所经之国众多,尤其是当时的突厥国,更是纵横大沙漠的豺狼,杀人掠夺所不为,多少商人在经过突厥国的时候,都死在突厥人的刀下。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的突厥国所占面积非常广阔,所有臣民信仰拜火教,佛教徒对他们来说是异类。
所以想要安全的经过这些国家,玄奘的个人身份非常重要。
在此前,玄奘不过是个普通僧人,衣衫褴褛,孤身一人,而且不被大唐的朝廷所认可,是一位偷渡的西行者。
而在临行前,高昌国王麴文泰,与玄奘结拜成异姓兄弟,从此之后,他就有了高昌国王王弟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