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前面朱元璋定下来的军户世袭和军屯制度,到了朱瞻基统治的宣德年间弊端已经十分明显了。
军官苛虐士卒、侵占屯田,军士生活困苦、被迫逃亡,开始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和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
面对这种状况,朱瞻基不得不格外加以重视,由此提出了爱护存恤军士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兵士除了训练有方,还要抚养得宜,所谓“养之厚则得其心,练之精则得其用”,不能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就跟宋朝那时候一样是不可以的。
就是你冲阵的时候喊的是“兄弟们给我冲!”和“兄弟们跟我冲!”这两种的差别那是非常大的。
军士乃将帅求取“富贵之本”,只有平常善待军士,深得其心,临敌之际才能得其拼死效力,成就功业。
“若素不能恤,徒以威驭之,缓急未必得用。”
他斥责了各处统兵将领不恤军士,“诛求刻剥,甚于豺虎”,“虐用其力,减克其粮”,
以致军士不堪忍受、导致相率逃亡的种种劣行,告诫他们要以恩抚士卒为念,告知他们应该做到“矜其寒馁,同其甘苦”“仁如父兄,爱其子弟”。
除此之外,还屡次颁布诏谕,严禁将领压迫虐害军士,包括私役其劳作、占夺其屯田、贪吞其饷粮等等,违者一经奏劾查实,即予逮治。】
【这个皇帝,脑子总算还是清醒一些。】
听多了前面宋朝皇帝重文轻武的事迹,现在听到这个皇帝,那真是让人神清气爽啊。
第214章 第二百一十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除了军事上之外, 在内阁的问题上,朱瞻基也是继续完善他爷爷朱棣搞出来的内阁制度的。
朱瞻基即位后,“三杨”也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还有金幼孜、黄淮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 内阁的突出地位还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
内阁成员需要定期上朝觐见,讨论紧急的国家大事。
遵循朱高炽时期的先例, 朱瞻基即位后他们直接呈递密封的奏议以及时确定适当的施政方针。
此外,朱瞻基还采用了票拟等正规的办事程序,规定大学士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 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
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
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 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
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 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 附本进呈皇帝裁决, 称为“票拟”。】
皇帝们摸着下巴,觉得这好像也是个好办法。
但是怎么说呢, 总觉得太麻烦了。
还让大臣们批阅了自己看,有什么事情大臣们直接处理了不好吗?
他们花那么多银子让大臣们来当官,可不是让他们来吃干饭的。
——明清之前的皇帝们大多还没有那种什么大事小情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变态控制欲,他们更喜欢大臣们能够解决的问题多一点, 那自己手里的问题就少一点。
【当然了, 朱瞻基并没有自己的祖先朱元璋那么勤奋,
一般内阁大臣们呈递上来的意见, 他直接就采纳了,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门施行;
他也并不再召内阁大臣们进行复议, 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
这样,内阁就成了朱瞻基和六部之间的桥梁,与以往相比,更成了决策的力量。
阁臣的职责,仁、宣两朝还并没有明确规定,不过在侍论经史、草拟制诰之外,阁臣们其实已从多方面参预军国重事。】
【比如说,阁臣原只备顾问。
但朱瞻基在出平汉王、曲赦赵王、调免陈山以至举任官员、捐免租税等重大国事上,均曾向杨士奇等阁臣咨议,然后决策实行。
阁臣近在皇帝左右,便于上章建言。但是仁、宣两朝,杨士奇等曾多次上章建策。阁臣直接向皇帝建言,从而参与国事也成了一种途径。
除此之外,他们还抢了谏官的职责,纠弹。
朱瞻基时期杨士奇奏称“前诏减官田租,户部征如故”,就是弹劾户部的一例。
在军务上杨荣首先建策亲征朱高煦,并随军出战。其后又随朱瞻基北巡,并曾将兵出击。
北有蒙古,南有安南。或战或和,是军国重计,也由阁臣参与决策。】
【可以说,阁臣们在这个时候已经是遍地开花了。
他们从事实上通过不同形式参与朝廷行政、监察、司法、军务以至对外事务等军国重事。
阁臣们由原来的单纯侍读学士逐渐成为皇帝的辅佐,已经逐步脱离了一开始设立内阁的意图。
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于宣德三年十月特命停辍政务,仍原职禄,专备咨议。
朱瞻基诏谕蹇、夏与杨士奇、杨荣:“可辍所务,朝夕在朕左右,共宁邦家”。
蹇义、夏原吉与杨士奇等阁臣由是组成为皇帝左右最高的决策核心。】
听到最后这个“皇帝左右最高的决策核心”,朱元璋拧起了眉。
他撤销掉宰相一职,就是为了能让权利集中在自己手上,不被大臣所左右。
结果现在这糟心儿子又给自己整出来了一个新的东西。
看起来好像不是一个宰相了,但是多了好几个。
“懒死你算了!”朱元璋气急败坏的冲朱棣喊。
朱棣:“……”
他一脸无辜。
虽然内阁是他搞出来的,但是一开始他也没给内阁这么大权利啊。
这都是后人折腾出来的东西,而且还是你孙子搞出来的。
回头你说他去啊!
当然,心里是这么嘀咕的,不代表朱棣敢这么说出来。
又不是不想活了。
现在的帝位还不知道花落谁家呢,折腾什么劲儿。
【而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蹇义这五人,不光是朱瞻基时期内阁的重要组成人员,
还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五人各有长处,互相补充,
“蹇义简重善谋,杨荣明达有为,杨士奇博古守正,而原吉含弘善断。
事涉人才,则多从义;事涉军旅,则多从荣;事涉礼仪制度,则多从士奇;事涉民社,则多出原吉”。
杨溥是个特殊的人物,性格内向,但操守很好,为众大臣叹服。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粘合剂一样的存在。
朱瞻基是文有蹇义,武有杨荣,礼有杨士奇,民生社稷有夏原吉,朝中关系有杨溥,也算得上是名臣云集了。】
【朱瞻基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
“当是时,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
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
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
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当然了,朱瞻基前面的皇帝留给他的当然也不都是好东西。
朱瞻基继位时,都察院就已经贪污成风了,他不得不制定改革措施,并为都察院规定了新的职能。
宣德三年八月,朱瞻基任命顾佐为都御史,并罢免了北京和南京都察院的43名不胜任的官员,他们的接替者都要经过严格考查。
从这个数字上其实也可以看出来,朱瞻基这次改革算得上是大刀阔斧了。
他对都察院的办事程序和组织都加以规定,都察院的职责也被扩大。
其新增了两个主要职能,便是重建兵员名册和视察边境各省。
永乐二十二年至宣德九年期间,专门规定了一些御史监察的任务,并在以后加以制度化。
它们包括视察军屯、建设项目和京营的情况,以及监督南直隶的征税和通过大运河至北京的漕运。】
【都察院的监察工作渗透到明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以及外廷和内廷的所有领域,活动遍及民事、军事、财政和司法几个方面。
它在监督行政工作的运转和向皇帝进行政策进谏方面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永乐二十二年至宣德九年期间,御史们使240名以上的官员降职,并使其他一些官员任职、复职或得到提升。
他们还呈上247份弹劾奏折,至少揭发659名官员和其他17人,同时还呈上251份其他内容的奏议,向皇帝提出忠告和劝谏。】
【经过宣德三年这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明朝御史的情况大为改观,在批评时更加直言无忌。
他们还提出直率的忠告,不过在触及皇帝私人行为时,他们也会迟疑不决,因为担心会带来相应的处罚。
皇帝的家事嘛,一般就没有人敢管了,皇帝讲道理还好说,不讲道理就麻烦了。
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跟李世民似的,被指着鼻子骂不高兴了都不做什么,还要赏赐大臣的。
而且朱瞻基还真是有些毛病的皇帝,所以这些御史在这上面也是比较谨慎的。
毕竟朱瞻基虽然对他们表示尊敬,但他对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的御史也是严厉的。
这些御史被降职、关押或流放,不过因为是言官,所以对他们不处死刑,可是因为皇帝那点私事就被这么处置了也挺不划算的。】
【除了中央之外,在地方行政中,朱瞻基在位时期最重要的制度发展是地方治理开始向正式的体制过渡。
朱元璋废行中书省,藩王分驻要地,各省设三司使,不相统属,以削地方的权利。
到了朱棣的时候则是派遣御史巡行天下,从此之后渐成定制,但只管监察这块,对政事不参与。
永乐十九年,朱棣派遣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十三人巡行各地,称为“巡抚”,义为巡视地方,安抚军民。
官无定员,事毕回朝。
朱高炽时,命广西布政使周干巡视浙江。】
【到了朱瞻基即位之后,周干还奏浙江土豪肆虐。
洪熙元年八月,宣宗命广西按察使胡概为大理寺卿,与四川参政叶春巡抚直隶及浙江诸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