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阜城的魏忠贤从“阉党”成员李朝钦那里提前得知这个旨意,两人痛饮一番后双双自缢。
客氏被杖杀,崔呈秀亦自缢。
其后,朱由检召回各地镇守太监,平反天启末年迫害东林党的冤狱,毁《三朝要典》,
定“钦定逆案”,将魏忠贤等255人定为“逆党”,魏忠贤和客氏被凌迟戮尸,
其党羽或处死,或削籍,或充军,从而实现了拨乱反正。
时人评论此举“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还不错啊,这么一个嚣张跋扈的太监,就这么被剪除了。这朱由检,还是有几分本事的。】
老祖宗们并不吝啬于夸奖。
【不过这应该是这个时候的明朝,解决了魏忠贤也只是一个开始罢了。这后面如何,才是更重要的。】
明朝的宦官,他的本事基本上都是皇帝撑腰来的,再加上宦官和官员们如此猛烈的对立。
但凡这个皇帝不是个傻子,就能处理得了这个嚣张的宦官。
陈曦这点上面虽然没有说的很明白,但是嬴稷作为一个老政客,很快就从中敏锐的察觉到了这点了。
【是的,剪除魏忠贤之后,朱由检也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他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力图挽回明朝的衰落,实现中兴之伟业。
崇祯元年正月十二日,他训诫群臣,称在阉党垮台、“职掌还之各司”之后,
群臣务必“致忠竭节”,洗刷积弊,以“为国节财,为民择吏”为要,
同时“一切奏议有关国计者,遵我祖宗成法,不得妄议纷更”。】
嬴稷微微皱眉:【啊?】
这也未免有些太死板了。
祖宗之法虽然是根本,可也不是什么都要一直遵循,不能改变的,尤其是明朝这个外部动荡变化很快的时代。
就算是在他们七国并列的时期,那也是变法的强,不变法的亡。
只遵循祖宗之法,和动也不动送死没什么区别。
【朱由检自己倒是以身作则,勤于政事。
他始终坚持经筵与日讲,不仅学习儒家经典,也作为听取讲官意见、与朝臣讨论时事的一个重要渠道,即使“边报纷纭”,经筵、日讲依然如故,甚至更加“精勤”。
朱由检每天“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他不仅坚持常朝,而且除了盛暑严寒之外,都会去文华殿召见重臣,讨论政事。
他从未懈怠于批阅奏章,往往“批阅至丙夜不休”,甚至还在半夜下达圣旨。
朱由检不仅在明朝皇帝中以勤勉著称,甚至被臣下誉为“汉、唐以来良所稀见”。】
说到这里,陈曦顿了顿,【朱元璋在这点上大概会很喜欢这个后人吧,这也是明朝为数不多跟他一样勤奋,甚至更加勤奋的皇帝了。】
【但是勤奋只是一个皇帝最基本的优点,而不能代表一个皇帝能力强到可以力挽狂澜。
在朝堂之内,崇祯初年的几位依附魏忠贤的阁臣黄立极、施凤来等相继被弹劾而去职,朱由检以枚卜抽签的方式挑选新阁臣。
他在天启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召集大臣和科道官到乾清宫,先拜天祈祷上苍保佑,再将推荐的阁臣姓名一一写出,装入金瓯之中.然后用筷子挟出。
先挟出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四人。群臣纷纷说时局艰难,请扩大阁臣数额,于是朱由检挟出周道登、刘鸿训二人。
此六人就一并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以李标为内阁首辅。】
【……】就算是封建迷信的老祖宗们也对这个操作无语了。
不是,你这是挑选阁臣,不是你自己家买大白菜,能不能严谨认真一点?
不考察臣子的能力,而是考察老天爷爱不爱他是吧?
这要是一个运气好的废物在上面,不得一飞冲天啊?
【因来宗道、杨景辰曾名列《三朝要典》,故在半年后毁《三朝要典》的时候被去职。
崇祯元年十一月,刘鸿训因处置兵变令朱由检不满意而去职,老臣韩爌入为首辅。
李标、钱龙锡等仍在内阁。
韩爌、李标、钱龙锡均属“东林党”派系的人物,他们积极协助朱由检定“钦定逆案”,恢复天启朝被迫害的东林党人的名誉。
因此他们主持的内阁号称“东林内阁”,从而形成了“东林大盛”的局面。
另一方面,朱由检亦留下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侍郎申用懋等非东林党的官员,以制衡东林党的势力,这四人被东林党称为“四凶”。】
陈曦顿了顿,【党争,也是大明亡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皇帝自以为在这其中平衡了朝臣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耗损了国力。】
本来还沾沾自喜的皇帝们听到这个话脸都黑了。
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什么意思?
是指责他们玩制衡之术,让朝臣们互相制衡是有错误的呗?
嘴硬的皇帝们当然不会承认这点,他们只觉得是朝臣们野心太大了,所以才需要他们这些当皇帝的想方设法制衡。
他们老老实实的话,皇帝们又怎么会没事钻研这些呢?
玩这些心思的皇帝们那真的是理直气壮,且并不觉得自己有错。
至于天幕说党争引起了亡国的事情,那也是他们大臣的问题。
皇帝们能有什么问题呢?
【除了党争之外,崇祯初年最大的难题是收复被后金占据的辽东。
朱由检将这一重任交给了曾在天启末年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原任辽东巡抚袁崇焕。
袁崇焕此前因私下议和与不救锦州而被弹劾,不得已辞职返乡。
所以在登基之后没多久,朱由检就起用袁崇焕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管兵部添设右侍郎事。
第二年,又让袁崇焕取代王之臣,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
可以说是对其寄予厚望了。】
【袁崇焕也没有在这上面多扭捏,
他当着群臣的面向朱由检提出了“五年平辽”的目标,并请求朱由检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权。
朱由检大喜过望,表示:“五年灭奴,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赏,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卿子孙亦受其福。”】
陈曦顿了顿,【怎么说呢?也就真的一个敢说,一个敢信吧。】
第259章 第二百五十九个老祖宗很骄傲
陈曦说的一个敢说一个敢信, 那是有双重意义的。
一重是说袁崇焕敢说“五年平辽”,朱由检就真的敢信;
另一重是说朱由检说配合不听信谗言,袁崇焕也真的敢信。
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两人还是挺相配的君臣来着。
【两人都很自信爆棚,且互相吹捧。
袁崇焕又请求吏部和兵部的用人、户部的转饷、工部的制造都要配合自己,
也不可听信谗言,朱由检亦一一应允,
指示各部尚书配合袁崇焕, 允诺不听信任何谗言,又赐给袁崇焕尚方宝剑,随后袁崇焕前往关外前线。
袁崇焕到任后, 整顿防务,委任祖大寿守锦州、何可纲守宁远、赵率教守山海关,对外联络明朝藩属哈剌慎朵颜三十六家, 开市给赏, 加以安抚。】
【但是袁崇焕这个人, 说好听了点有雄心壮志,实际上是志大才疏, 目光短浅之人。
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去揣摩领导的心思。
他在得到了朱由检承诺之后,就真的觉得自己可以了。
我们来看看他被重用之后都干了点啥。
首先在崇祯二年六月初五日,袁崇焕以先斩后奏的方式杀东江总兵毛文龙于双岛,接着上疏请罪。
要知道, 毛文龙可并不是什么小兵, 一个东江总兵,一个边防大将, 袁崇焕说杀就杀了,将皇帝放在哪里?
你都不说是自己人了, 就算是你弄到了一个俘虏,要杀要剐也要问一下上面的意思吧?
在这点上就能看出来,袁崇焕实在是没有什么政治头脑。
而且这点上也埋下了袁崇焕后面被杀的伏笔,像朱由检这么一个人,是没办法忍受自己的臣子如此无状的。】
【紧接着,袁崇焕夸下海口,要在“五年平辽”的话也被打了脸。
崇祯二年十月下旬,后金大汗皇太极在西征蒙古途中决定掉头攻打明朝,
兵分三路突破大安口等处长城关隘,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战死于遵化,袁崇焕率关宁军从宁远回防蓟州镇,亦堵截失败,
后金军于十一月二十日兵临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
袁崇焕率军救援北京,在广渠门外与后金军激战,迫使后金军退却。
你别说是“平辽”了,甚至你都让后金打到北京城下了,
这让对他信心满满的皇帝怎么想?
更何况,朱由检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袁崇焕如果能回应了他的期待还好,如果不能,那只能是更恨了。】
袁崇焕:“……”
他背后出了一身冷汗,他第一次知道,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居然有这么大的隐患,居然让皇帝对自己如此不满……
【十一月二十三日,朱由检在平台召见袁崇焕、满桂、黑云龙等将领及兵部尚书申用懋等。
袁崇焕穿着青衣玄帽入宫,强调形势严峻,朱由检“慰谕久之”,袁崇焕又请率兵入城,朱由检不许,赐给他貂裘和银盔甲后结束这次召见。
大约与此同时,温体仁已上密疏弹劾袁崇焕通敌,据说皇太极也使用了反间计,让被俘的明朝太监听到汉人将领鲍承先、高鸿中等谈论袁崇焕里通后金之事,然后放回北京。】
陈曦顿了顿,【其实在这里,还有一件事情是跟此事相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