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袁崇焕私自和后金议和。
在《清史稿》和《明史.袁崇焕传》中都记录了,袁崇焕曾经私下里偷偷与后金议和,且在朝廷不知情的情况下。
袁崇焕第一次议和还是在朱由校统治时期,不过后来袁崇焕上书为朱由校分析了辽东的形式。
而这次袁崇焕却是背着收复辽东的任务,一面布置防线,一面和皇太极书信筹“议和”之事。】
【《满洲秘档》曾提到了,崇祯二年,袁崇焕和皇太极,两人之间围绕议和条件来往书信接近10封。
信中内容不仅承认大金国,而且还要向大金国赔钱。
因为这已经远远超过了袁崇焕的底线,所以很难满足。
于是皇太极就带领着,他的八旗军就打到了紫禁城。
因此私下议和也就成了袁崇焕通敌卖国的一个罪证。
其实袁崇焕这个举动还真不一定是卖国的举动,毕竟那个时候的明朝是什么样子,统治者心里没数,他们这些边关大将也没数吗?】
【按照袁崇焕的解释,他是以议和为缓兵之计,争取时间,以加强关外宁、锦等重镇的防御。
朱由校时期的时候,对袁崇焕还算宽容,虽然袁崇焕几次三番不跟皇帝报备就跑去议和,也没有真的对他怎么样。
最多就是朱由校下旨给袁崇焕:“边疆以防御为正,款事不可轻议。”
经过朱由校的数次宽容,袁崇焕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因此,皇太极无论派人、送信往来,无论词句如何谦顺、都被他扣压,不报朝廷。
而这种胆子大,在朱由检这里就翻车了。】
【你什么都能自己做主了,还要皇帝做什么?
别看朱由检看起来也是很信任他,但是袁崇焕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在朱由检的底线上面蹦迪。】
陈曦说完之后想了想,【蹦迪就是跳舞的意思。】
老祖宗们:【……】
不过不得不说,陈曦这个说法是很贴切的,这都不用朱由检了,是个脑子清醒的皇帝就不会高兴。
这袁崇焕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
一个皇帝脾气好也就罢了,两个皇帝都这样。
这朱家的皇帝是什么尿性,他们听陈曦说了这么多都能总结出一二了。
袁崇焕一个在朱家人手底下当臣子的,还能没有这点敏感度?
就算是不是朱家人,一个武将,不得到上面的准许,不经过群臣的商议,自己一个人就定了议和这种大事?
哪怕是你其实是想要缓兵之计,这都不是你一个人能做了决定的问题好吧。
没有一个领导愿意自己的属下越过自己去处理甚至能决定未来公司走向的事情,更不用说是一个皇帝了。
就这里,袁崇焕日后的死路已定啊!
【袁崇焕还有一点是触到了朱由检的痛点,也是他日后不得好死的原因。
那便是卖粮资敌。
其实真要认真的说,是说不上卖的,而是换。
蒙古人那边缺少粮食,但是他们有着优秀的马匹,而大明不缺粮食,但是缺少马匹。
所以袁崇焕坚持用粮食跟蒙古人换马匹。
虽然朱由检不乐意,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需要袁崇焕去抗击后金的,所以最后也不得不答应了此事。】
【不过袁崇焕不知道的是,蒙古人和后金的关系那是非常好的。
甚至在后来后金入主中原一统天下之后,那年年都是满蒙联姻的。
所以在得到了这个粮食之后,蒙古人立马就把粮食分了一半给后金,后金本来还摇摇欲坠的局势立马就稳住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袁崇焕这样的行为跟资敌也没什么区别。
虽然他本质不是这种想法,但是……
实际上确实是如此。】
【……所以,他活了多久?】嬴稷听着都要心梗了,如果他有这么一个臣子,估计能少活好几年。
【没多久,很快在崇祯二年二月初一,朱由检再次召见袁崇焕及满桂、祖大寿等时,就斥责袁崇焕:
“尔擅杀大帅,以至今日。今又不能捍患御侮,则平日恢复之言何在?”
命锦衣卫将他逮捕入狱。
同时,朱由检派孙承宗安抚东奔的关宁军,并以梁廷栋、满桂分别为文武经略,替代袁崇焕。
十二月十七日,朱由检命满桂出击永定门外的皇太极大军,反遭重创,满桂阵亡。
皇太极也意识到了现在的后金是拿不下北京的,便在留下表达议和之意的书信后及时撤军,崇祯三年二月十六日从董家口出塞。】
【己巳之变是明朝京畿所受到的一次重大威胁,朱由检当然会追究有关官员的责任,
其中兵部尚书王洽死于狱中,蓟辽总督刘策、山西巡抚耿如杞、总兵张士显等文武大员被杀。
这些大臣都被杀了,那辜负了朱由检信任、
八月十六日,朱由检数落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及给哈剌慎卖粮从而间接支援后金、图谋议和、纵敌不战、遣散援兵等罪状,将他凌迟处死。
袁崇焕获罪后,先前支持过他的钱龙锡、韩爌遭到史?、高捷等亲温体仁的言官弹劾,相继去职,李标、成基命虽继任首辅,亦不能久安于位,先后辞任。
东林党的势力一落千丈,周延儒、温体仁入阁主政。】
凌迟处死!
好家伙!
听着这个结局,大多数老祖宗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也太过了,此人的种种行为,纵然不是很妥当,却也并非是大奸大恶之徒。】李昞忍不住道,【凌迟处死,是不是也太残忍了些?】
【是啊,直接免了职,或者是杀了都行,凌迟……】武士彟摇了摇头,【这朱家的皇帝,可当真是残忍啊。】
刘煓感慨一声:【日后谁说我老刘家的皇帝刻薄寡恩,还是先对着明朝的皇帝说这个话吧。老夫的后人就算是再刻薄寡恩,也没到这个份儿上。】
朱世珍已经被“凌迟处死”给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那可是凌迟啊……
就算是他什么不懂,这种酷刑也是听说过的。
那是把人的肉一片片的割下来,三千多刀才让人去死的。
那得多疼啊……
就算是奸臣,也没几个是有这样待遇的。
袁崇焕他罪不至此吧?
一时间,本来还觉得袁崇焕有些欺君罔上的人,都开始有些同情他了。
第260章 第二百六十个老祖宗很骄傲
朱由检看着天幕, 并不觉得自己做的有任何问题。
袁崇焕做的那些事情,根本就是死有余辜!
而且他就算是死前都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实在是活该。
只是判他凌迟处死, 已经算是对他的宽仁了!
但是大臣们却是心中发寒。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政敌活跃在官场上,可也没有人觉得自己是能在官场上干干净净永远没事的。
现在他政敌的下场, 就是他未来的下场。
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还要再惨几分的。
所以他们希望袁崇焕去死,可是这种死法真的大可不必了。
这个皇帝真的是个好皇帝吗?
【杀了一个袁崇焕, 明朝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之前我说了,明朝的时候正好是处于小冰河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 天灾频繁。
而在崇祯年间,小冰河期更是进入了比较严重的阶段,引发了灾荒频繁、粮食歉收, 西北和中原受灾尤甚。
正常的皇帝这个时候其实应该是免税赈灾的, 毕竟一个地方受灾之后, 百姓活着都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是交税。
但是我们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呢, 他田赋加派依然不减,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然后便演变成了浩荡的农民起义。】
【在崇祯元的时候,遭受大旱的陕西澄城中就爆发了王二起义,他们杀死知县、啸聚山林, 拉开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陕西各地走投无路的农民与边镇逃兵、被裁撤的驿卒等合流, 纷纷揭竿而起。
这些起义者各自为战、流动性强,所以被统治阶级称为“流寇”。
崇祯二年四月, 朱由检任命杨鹤为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处理陕西民变。
对于民变, 朱由检采取了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方针,指出:
“秦贼蔓延,虽因无岁,总由贪官债帅不恤军民,恣行剥削,以致转徙为盗。
自今边方文武,俱宜遴才选补,不得听人规避,徒取备员。
其官兵分合事宜,兵部密行督抚,相机剿灭。”
“流贼与夷虏不同,这都是我内地赤子,还须用招抚解散为是,不必纯用杀掠。”】
【杨鹤贯彻朱由检的这种方针,陆续招安了一批起义者,其中最大的成果是崇祯四年招安神一魁。
不过因为根本的社会矛盾没有解决,所以许多起义者在接受招安后因得不到有效安置而重新起义,神一魁就不到一个月就“复叛”。
朱由检闻讯震怒,于九月二十三日下令逮捕杨鹤,将他遣戍袁州,代之以主剿的延绥巡抚洪承畴出任陕西三边总督,要求陕西督抚“鼓励道将,速图剿定”。
在洪承畴等的大力镇压下,陕西的各路起义军在崇祯五年冬转战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