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来了?”
方新觉挠了挠头,把手里的东西往前一递,“今天铺子里的师傅做了新的糖果子,我吃着好,就想送一点来给你,给你和林哥尝尝。”
没听见沈凌之说话,方新觉搁下东西就想跑,不过最后还是被沈凌之叫住了,“急什么?来都来了,吃个点心再走吧。”
林樾在后厨看他们俩故作镇定的样子,愣是捂着嘴才没有笑出声,心里想着等晚上回去一定要和沈淮之说,但转念一想又放弃了,沈淮之要是知道,十有八.九是不会高兴的,还是算了,等之后他俩成亲了再说。
正月中旬末,正是乍暖还寒时候,乡间地头,山脚河边,春意盎然,经过一个冬日的酝酿,新冒出头的野菜都是嫩绿嫩绿的,充满着春日的鲜甜。
铺子里也上了新的点心,翠绿圆润,清香软糯的青团,入口即化的绿豆糕,还有一种三色的发糕,菠菜汁染的绿为底,苋菜汁染的粉为顶,粉白绿三色相间,让人一看就知道春天来了。
三色花米糕一上就成了镇子里最受年轻姑娘哥儿喜欢的小点心,每天都卖的极好。
转眼,春社日,燕来时。
这一天,林樾也做了三色发糕,在这天所有小孩儿都要早起,在竹竿上系上葱,然后挂在窗外,寓意“开聪明”,沈家虽然没有小孩儿,但还是挂了,因为宋寻春觉得沈淮之也需要“开聪明”。
林樾几人都起得很早,但春社日无论男女都要辍业一天,现在距离祭祀的时候又还早,所以林樾就做了三色花米糕,预备等会儿带去分村里的小孩儿吃。
春社和秋社虽说都是祭祀土地神,但过程大不相同,全村老老少少欢聚杏树下,蒸社饭,酿社酒,吃社饼,烹祭肉,敲社鼓,赶春牛,好不热闹。
社饭是用粳米同粟米一起蒸的,每家每户都出了米,最后在祠堂里装成一锅蒸的,社饭煮好后再往上头浇满猪肉汤,每人一碗,等供奉完土地神后就可以吃了。
社饭上还会铺满杂菜和肉,买肉的钱也是全村一起凑的,临水村不算很富裕,所以每人只分得两片猪肉,一片鸡肉,一片鸭肉,另外还有小半勺猪杂,不算很多,但也是难得一见的荤腥了。
社酒是提前酿好的,用葫芦瓢装着,同样是祭祀后才能喝,据说老人喝了可以治耳聋,小孩儿喝了能更快学会说话,浇在果树根上,来年结的果子也会更多。
林樾第一次喝酒就是在春社日喝的,他爹用筷子蘸了一点儿放他嘴里把他给辣哭了。
祭祀开始后,敲鼓的人就开始了,咚咚咚的一声震过一天,伴随着院子里喧嚣的人声,热闹极了。
祭祀结束的时候刚好是午时,全村人就在祠堂外吃了午饭,碗筷都是自带的,除了林樾做了米糕外,还有拌了荠菜的,炒了春笋的,样式算不上丰富,因用的油少也没有多美味,但刚上桌就被抢完了。
“二婶,你炒的春笋真好吃!”
“哈哈,好吃就多吃些。”
“林樾哥哥,林樾哥哥,这个米糕好好看!比外头开的花还要好看!”
“就像桃花一样,粉粉的,还香香的。”
林樾不出意外的被一群小孩儿给围住了,他手里还端着饭呢,差点被一个突然跑过来抱住他腿的小哥儿给撞翻,还是沈淮之在后头扶了他一把才站稳。
旁边人看见了就笑,“樾哥儿现在可是村里这些小崽子最喜欢的人了,以后要是你们有孩子了孩子都得吃醋。”
林樾一个人面对这种打趣的时候还能面不改色,但沈淮之的手还贴在他背后呢,当即就耳根泛红,好半晌才应道:“怎么会,他们也喜欢婶子啊,昨儿还遇到小虎子他们说要去婶子家玩呢。”
“改天你也来玩,你还没去过我家呢,我家就在前头路口,院子里有两棵桃树那家,你叔还搭了秋千,就适合你们年轻哥儿玩儿。”
林樾笑着谢过,又和围着他的小孩儿说了会话,才跟着沈淮之一起出去了。
第126章
春日里的吃食总是新鲜多样的, 铺子里的青团还在卖着,榆钱糕又可以吃了,都不算什么好东西, 却是春日里独有的滋味,让人看见了就想要尝一尝, 伴着春风和雨露,品尝春日的第一口点心。
林樾和沈凌之依旧是早出晚归, 生意格外好的那天就住在铺子里, 没什么生意那天就早早关门, 回家摘榆钱,择艾草, 为第二天做准备。
日子一日一日的过, 铺子里进来的客人大多也都混了个脸熟, 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 偶有几日方新觉会过来,刚开始还是与一般客人无二, 寻个位子坐着吃点心, 喝饮子, 慢慢的已经会在林樾他们忙不过来的时候搭把手, 活像铺子里新招的活计。
不过这样的时候不多,开始走六礼之后,柳英管他管的很严,他爹方兴朝也是, 用了大力气压着他学怎么管铺子,能腾得出空的时候不多,所以林樾也没有阻止他过来,甚至会给他们腾出地方来。
进入二月, 天气慢慢变暖,春雷震响,临水村也开始忙着春耕了。
私塾一年有两个假日,一是秋收,二是春耕,说是春耕,其实得四月中旬才放假,主要是为了收麦子,种水稻,正儿八经耕地的时候,私塾是不放假的。
惊蛰这天,林樾和沈凌之都留在了家里,今年沈家的田地足有三十四亩,一些零散的,没法儿用更牛的小地方,沈正初和宋寻春已经在正月底就挖好了,剩下的就等着统一用牛耕,今年不用借牛,他们也不用再盘算什么时候耕地最方便,只需挑农时就好,所以最后定在了惊蛰这日。
干农活的早晨,喝粥就不行了,所以林樾做的馒头和包子,昨晚发上的面,现在已经很蓬松了,为了尽快做好,林樾先蒸了一锅馒头,剩下的包了韭菜鸡蛋馅和红糖馅儿,足足蒸了三锅,够一家子吃一整天的。
宋寻春在炉子上炒菜,昨晚煮的红豆和猪皮,现在做一锅酸菜红豆猪皮汤,下饭下包子都是一绝,再有刚发的豆芽菜,菜地里刚摘的荠菜,也是十分丰盛的一餐了。
吃过饭,沈正初就牵着牛出门了,今天沈淮之没法跟去,只能是宋寻春跟着,剩下的活计就是林樾两人的了。
幸好家里的牛很乖,沈正初一个人也能搞定,一手扶犁,一手执鞭和扯缰绳,牛走过的地方,板结的土地变得松软,只需用锄头轻轻一敲就会变得细碎,适合播种。
日头渐高,林樾把袖子挽了起来,时不时用袖子擦一擦额头的汗,再扛着锄头继续干活。
沈淮之来的时候一家四口都在埋头干活,一直到他走到地头喊了一声,“吃饭了。”一家人才发现他。
林樾离得最近,两步就跨过去了,“你怎么来了?也不换身衣裳,等会该弄脏了。”
沈淮之有些过意不去,家里的农活本应该是他的责任,但现在在田里流汗的却是他的夫郎,尤其林樾一张脸都是泛红的,看着就像个小可怜,沈淮之轻叹了一声,掏出帕子给林樾擦汗。
“还好吗?要是累就说,咱们雇个人来做,你后背都湿了。”
林樾摇摇头,“咱们今年有牛了呢,需要我们干的本来就不多,主要是爹娘比较累,等晚上问问爹娘。”
林樾和沈凌之还得顾着铺子,这回春耕也只是回家一天,后面收麦子插秧的时候估计也就是能回家一两天,今年如果不找人干的话估计有些难了。
“嗯,晚上吃饭的时候再商量,估计爹娘不愿意,得和他们好好说说。”
村子里招工也得六七十文钱,就算现在家里不缺这点钱了,沈正初夫妇的想法依然是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干,趁现在还有力气,能省一点儿是一点儿,除非不得已,不然他是不肯找人的。
林樾也知道他们的性子,只点了点头,暂时把这事按下了。
午饭就是今早做的包子,沈淮之只是热了热,另外炒了两个菜,还带了茶水,一家人在地头吃完饭,沈淮之就起身走了,下午还得去私塾,半点儿耽搁不得。
等一家人忙完春耕已然是二月底了,期间方家人又来了两趟,给两个孩子合了八字,换了庚帖,至此,沈凌之和方新觉的婚事就初步定下来了。
清明过后,三月初十这日,是私塾休旬假的日子,也是方家来过大礼,也就是纳征的日子,原本今日也是男方送聘礼的日子,但因为沈家属意的成婚日子是少则一年,多则两年半,这会儿送聘礼就显得过于早了,两家人商议后,今日便只送聘书,再把两个孩子成婚的日子定下来,也就是请期,等距离成婚一个月的时候再送聘礼。
过了这一步,这婚事就算是成了,所以沈家人都很重视,一大早宋寻春就开始打扫院子,林樾和沈淮之则忙着收拾堂屋,预备吃食。
林樾一边擦桌子一边问道:“你说他们定的日子会是什么时间?要是两年的话,会不会撞上你考试的日子?”
沈淮之摇摇头,“估计不会那么晚,撞上了也不是什么大事,第一回考试原本也就是试试深浅,不过他们应该会避开的。”
沈淮之这话倒不是自满什么的,只是这定日子讲究的是良辰今日,除了看夫夫二人的八字,也要看双方的家人长辈,以免冲撞,家里有读书人的,只要是讲究点的人家都会避开考试那半个月,方家人给沈淮之留下的印象不错,想来现在也不会出什么意外。
林樾原本看沈凌之有了好夫婿是很高兴的,他俩关系亲近,从嫁过来那一日就处的好,他自然也希望沈凌之过的好,但现在他满心满眼只有不舍,说话也闷闷的,“希望他们定晚一些,我舍不得凌之。”
沈淮之摸了摸他的头,“会的,爹娘也舍不得,肯定会挑一个最晚的日子。”
他们再不舍,方家人也如约上门了,这回来的除了方兴朝夫妇,媒人,还有几个方家的亲戚,方新觉自然是不能来的,沈凌之今天也不用露面。
柳英一来就先给了聘书,诚恳道:“我们给孩子预备的聘礼除了柜子布匹外,还有一间铺子,北门街那间小铺子,等送聘礼那日就会把改了名字的房契一并送来。”
“另外还有……”
“日子我们也请先生瞧了三个,最近的一个是来年四月初一,再一个是八月廿四,还有一个是后年六月初十,三个都是适合的好日子,只看看亲家更属意哪个。”
沈正初留下陪客,宋寻春带着林樾两人一起去了沈凌之的屋子商议,“四月那个就不看了,八月那个距离现在有一年半,那时候淮之也还在家,后年六月那个也好,但略有些迟了,那个时候凌之都过了十八,眼看十九岁了。”
沈淮之和林樾明年八月底动身去府城是一家人早就商议好的,所以这会儿宋寻春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娘,你是更属意八月那个吗?”林樾问。
沈淮之紧跟着开口,“娘,不用顾虑我,后年六月我们回来也不妨事,现在家里有牛车,半天就到家了。”
宋寻春点点头,转头看向沈凌之,眼神温柔,“我们凌哥儿呢?更相中哪个?”
沈凌之有些羞涩,但正是年少慕艾的年岁,方新觉样貌又不差,性子也好,接触的多了,沈凌之对于成亲也没有那么抗拒,他总是能过得好的,就算真的不好,他也知道他哥在,他爹娘和林樾哥哥都在,不会放任他不管的。
“听娘的,六月也好,八月也行。”
宋寻春摸了摸他的额头,八月那个确实是好,但那个时候沈淮之夫夫要离家,沈凌之若是也嫁出去了,家里就剩他们老两口了,她抿着唇,轻声道:“那就八月。”
定下来了,宋寻春也没再拖着,径直起身去了堂屋。
柳英听到这个日子自然高兴,要说方家看日子的时候没有私心是不可能的,方新觉今年十八岁,明年八月就吃上二十岁的饭了,这个时候成婚都有些迟,后年就更不用说了,沈家能真的答应明年成婚她其实是有些意外的,甚至有些感激。
柳英笑容满面道:“好,好,那就明年八月成婚,七月我们就挑个好日子送聘礼过来。”
该商议的商议了,方家人也不好真的留在沈家吃饭,略坐了坐就起身告辞了。
吃过午饭,一家人难得都在家,就来沈正初夫妇都没想着下地,拉着沈凌之一通叮嘱。
林樾和沈淮之跟着听了几句就回屋了,他俩也难得有独处的时候,好不容易有半天自然不能耽搁。
青天白日里自然也不能做什么,沈淮之还是坐到了书桌前,年前接的抄书活计可算是要 抄完了,今天再收个尾,下个旬假正好送过去。
林樾就凑在他身边看他以前的功课,一边打发时间一边认字,今天做的点心还剩不少,这会儿桌上也搁了一碟子,林樾吃一块就给沈淮之喂一块,中间喝茶的时候也顺便给他喝一口,两人虽然没说话,但挨着的肩膀,对视时的笑眼,都让人心醉。
眨眼一个时辰就过去了,沈淮之终于搁下了手里的笔,轻轻地摸了摸林樾的肩,没错,林樾已经睡着了,暮春好光景,无事正安眠。
桌子实在太硬,哪怕枕着手臂,林樾也睡的不安稳,眉头微蹙,沈淮之叫了一声没叫醒,起身绕后,一个弯腰就把林樾抱了起来,缓步走向床榻。
第127章
进了三月, 临水村人都忙起来了,就连村口的老树下都没什么人坐着谈天说地了,路上遇见的大多是扛着锄头, 背着竹筐,步履匆匆的农人。
沈家也是如此, 地里的小麦,蚕豆, 豌豆都快到收割的时候了, 为了收回来能有个晒的地方, 沈家人一商量,索性把后院儿的菜地给填了。
沈家的院子本就不大, 菜地自然也小, 建牛棚的时候又占了一块儿地方, 现在剩的地方就够种点儿葱蒜, 香菜,墙角还能种一垧黄瓜, 豆角, 压根儿不够自家吃的。
门前倒是还有一块儿水田, 但这块儿田种稻子极好, 宋寻春也舍不得拿来种菜,所以从二月初,沈正初和宋寻春就开始打听临近几家有没有卖地的。
种菜不像种稻子、小麦那么讲究,也无需多肥的地, 沈家就一个要求,那就是离家近,不过一旬就买到了院墙外的一块菜地,原是沈芳林家的。
她家院子大, 光是院儿里的菜地种的菜就够一家子吃的,门口这一块儿就没那么紧要了,听说沈家要买菜地,价钱还是按中等田的买,沈姑姑一合计就主动上门了,半亩都不到的一块地,形状还不规整,最后是按四百二十文的价钱买的,两家人都很高兴。
整地施肥又花了几日,后续沈正初夫妇忙着干活儿就顾不上这里了,是林樾和沈凌之一点一点种的,墙角插了竹竿,种的黄瓜和豆角,角落里是薄荷和折耳根,靠近院门的地方种的是葱蒜和香菜,往里分成了四四方方的小块儿,就种的苋菜,辣椒,芋头等等,不过三月中旬,菜地就种的满满当当的了。
三月二十这日,又一个旬假,晨光微熹,沈淮之就赶着牛车出了门,车上坐着的自然是林樾和沈凌之,还有一麻袋剥好的蚕豆和豌豆,昨晚他们仨剥了近一个时辰才剥好的,另外还有几束浸泡在木桶里的映山红,是昨天下午沈正初从山上带回来的,原本是带给他们吃的,不过摘的多吃不完,今早出门就一并带上了,可以放在铺子里做个装饰。
林樾早就盼着豆子成熟了,豌豆糕和蚕豆糕口感都很清新,嫩绿的点心用白陶碟子装着,再用一朵映山红做点缀,一杯清茶,便是一整天的欢愉。
为了等豆子成熟,林樾还花了好几十文钱去铁匠铺打了个新锅子,特意做了平底的铁锅,就是为了炸蚕豆饼,翠绿的蚕豆用雪白的糯米面拌匀,揉成团切成方块儿,绿白相间,又得名“青蛙趴石板”。
林樾小时候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一度不喜欢吃蚕豆了,不过也没坚持多久,毕竟这是用油煎的,用了油的菜就没有不好吃的!
一切都很合适,唯独出现了一点儿意外,镇上的铁匠铺打锅子的速度实在太快了,豌豆和蚕豆都还在田里呢,铁匠铺已经把铁锅送来了。
最后,为了不浪费这口为了烙蚕豆饼才打的锅,只能先烙上小荞饼和烫面小糖饼了,林樾含泪吃了四个,沈凌之吃了五个,沈淮之吃了俩凉的,原本林樾想给他热一热的,奈何沈淮之动作太快,林樾转个头的功夫他就给吃了。
终于,就在今天,崭新的铁锅终于可以烙上蚕豆饼了,可喜可贺。
一进铺子,林樾就忙着使唤沈淮之,“这边,这边,把炉子挪过来一点儿,不然从窗户这儿看不到了。”说完一个闪身又来到了门口,“太偏了,太偏了,门口看不到了,再往前一点儿,不然闻不到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