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271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来人是内廷的太监,他的脸色并不好看,这让李景隆心底有了不好的预感。

  见到内廷太监的不止他一个人,还有五府其余的都督,以及六部的尚书,武英文华等殿阁的大学士。

  得到了消息的他们,急匆匆的从五府六部及各处宫殿前往了乾清宫门。

  只是半个时辰的时间,他们已经全部聚集到了宫门前,紧张的看着那扇还未打开的宫门。

  在他们的注视中,那扇宫门最终缓缓打开,从里面走出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对众人作揖。

  “陛下有旨,传诸位入乾清宫养心殿。”

  “臣等领旨……”

  当入乾清宫都需要用‘旨意’来传召时,在场的众人便都有了预感。

  他们回礼后起身,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的往乾清宫道走进去。

  一字时的时间,他们在一声声传召中走进了养心殿内。

  此时,养心殿内已经站着不少人了。

  除了太孙朱允炆和燕世子朱高炽外,还有东宫带班太监李权,以及司礼监秉笔、掌印两大太监。

  当然,这些人的出现都在众人的预料中,他们唯一没预料到的,就是一个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人也出现了。

  一个三十几岁,头戴凤冠九翚四风,身穿太子、王妃常服的女人出现在了这里。

  能出现在乾清宫,并且有此穿着的人,也只有朱标的继妃吕氏了。

  “都来了吗……”

  “臣,参拜陛下,陛下万福安康!”

  苍老的声音响起,群臣纷纷跪下,行五拜三叩之礼。

  拔步床上,朱元璋缓缓侧过头去,看着十余位重臣,目光放到了李景隆与郁新、齐泰三人身上。

  “九江与郁新、齐泰,你们三人上前来,还有允炆你也上前来……”

  朱元璋称呼李景隆的小名,对另外二人则是直呼其名。

  “爷爷……”

  朱允炆跪在了拔步床前,尽管他很早就期盼着这一天,可当他看着满头白发、形容枯槁的爷爷时,心中却生出了太多的不舍。

  他想要权力,可他并不想让自家爷爷离开,但他很清楚,自家爷爷不离开,他永远掌握不了真正的权力。

  “咳咳咳!!”

  这时,朱元璋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直咳得整个腰身都成了一个弧形。

  见状,朱允炆赶紧伸手为朱元璋抚背,持续许久后,朱元璋的喘息才略略平止。

  他伸出那条瘦骨嶙峋的胳膊,轻抚了抚朱允炆的头,可他的目光并不是像在看朱允炆,倒是更像在追忆着什么。

  他是个工作狂,很少娱乐和休息,对于内廷往往疏于管教,将子女教育和嫔妃管理的重任交给了马皇后。

  马皇后离世后,他将内廷交给了朱标的继妃吕氏来管理,自己则是与儿子朱标继续奋斗在第一线。

  只可惜,朱标的猝然离世是他未曾预料到的,他布了大半辈子的局,最终没能派上用场,便要布置下一个局了。

  如今,这第二个局总算用到了。

  他接手时的大明朝是一个满目疮痍、流民遍地的天下,而如今他交给朱允炆的天下,是一个北控关外、南抵南海,西至大碛,东达东海的天下。

  经过二十多年的剪伐斫削,大明天下终于接近了他所想的天下。

  整个社会天下太平,民生恢复,基业稳固。

  虽四方不太安定,但最主要的敌人蒙古却已经被压制在了漠西一隅,天下有实力挑战皇权的豪强势族已被消灭,经济迅速恢复,社会日渐稳定。

  这一年,大明的人口为六千零五十四万,超过了元代最高的人口数字。

  这一年,全国的田赋收入仅米麦一项即多达三千二百余石,算上二千二百余万石的军屯籽粮,合计比元朝岁入一千二百万余石增加了四倍有余。

  这些数字对于后来人来说,只是彰显王朝强大的一项,但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些数字的代价却是他三十一年如一日,不间断地紧张工作,持续消耗健康所换来的。

  现在,他只需要做好最后一件事,便可以好好休息了。

  想到这里,他的目光露出了轻松,并当着群臣的面,对朱允炆交代起来:“如今天下安泰,你要勤恳务政,方能保全我们家的天下。”

  “西南之事有魏国公、西平侯,西北之事有宋晟,北边之事有你四叔,关外有高煦……”

  “这天下的一切,我已经为你打好了底子,你照旧制继续便可。”

  “若是你心中有抱负欲要施展,兵戎可多听你四叔及曹国公的话,政务可听郁新与齐泰的话。”

  “为人君父,要能容得下谏言,怀抱大胸襟,勿要专断独行。”

  朱元璋说完,朱允炆早已泣不成声,哽咽着点头:“孙儿谨记。”

  见他如此,朱元璋又看向了跪在拔步床前的李景隆三人,他伸出手向李景隆而去,李景隆连忙跪着上前来握住他的手。

  “九江,舅爷要去见你父亲了,你很好…没辜负你父亲的期望。”

  “陛下……”李景隆鼻头一酸,低头垂泪。

  朱元璋看着他,又缓缓看向了郁新与齐泰:“齐泰,你为朕拟遗诏……”

  “是!”齐泰低着头应下,旁边的司礼监太监也将早早准备的圣旨与笔墨放到了齐泰面前。

  齐泰跪在地上,静静等待朱元璋开口。

  望着眼前的一幕,朱元璋转过头去,看向了拔步床的床顶:“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

  “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

  “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

  “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

  “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

  “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百余字的遗诏中,朱元璋交代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总结了自己登基这三十一年来的心路历程,并给皇太孙朱允炆背书站台。

  第二件事,便是对自己的丧葬提出了要求,不仅要求简葬,还让臣民们稍微哭个三天,意思一下就得了,也不要妨碍臣民们的婚丧嫁娶。”

  第三件事,便是让各地藩王不必兴师动众,大老远跑来京城参加祭奠。

  只是百余字,他便将遗诏给交代了清楚,从头到尾都在想着别给宗室及臣民添太多的麻烦。当他说完这一切,他似乎觉得整个身体都有了力气,居然缓缓支撑着自己坐了起来。

  这一幕为众人所见,纷纷低头垂泪。

  他坐了起来,将手从李景隆手中抽出,目光诧异的看着养心殿内的那户窗子。

  “允炆,我看见你爹他们了……”

  阳光下,朱元璋似乎看到了自己那个敦厚仁长的朱标,众人纷纷往他目光处看去,却并未看到任何东西。

  待他们回过头来,朱元璋却已经再度躺了下去,嘴角还挂着一抹笑意。

  “陛下(爷爷)!!”

  在众人的哭嚎声中,朱元璋似乎觉得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许多,思绪混沌了片刻。

  等他再度清晰,他似乎感觉自己来到了幼时的钟离东乡。

  四周的事物很清晰,这让他知道了自己或许是在追溯自己的一生。

  在他幼时,父母曾带他曾经多次搬迁,可论其根本,他的家乡始终在钟离县的东乡。

  眼下,他距离东乡百余步,目光之中看到了许多熟悉的乡亲们。

  他们没有死于元廷的横征暴敛,没有死在元兵与红巾军的刀下,他们一个个的都活灵活现,自己仿佛回到了六十多年前的某一天。

  这一刻,他着急了,他想到了自己家,想到了记忆中的父母哥哥与姐姐。

  他向着东乡走去,可随着他的靠近,东乡渐渐变得破败。

  四周的场景,让他回忆起了当年的旱灾与蝗灾、瘟疫。

  他曾经所熟悉的乡亲们一一倒下,容不得他悲伤,便见到了两道背拽板车的熟悉身影。

  那两道身影头上绑着一张脏兮兮的粗布,身形骨瘦如柴。

  板车上,三具连白布都没的尸体安静躺着。

  见到那三具尸体的时候,朱元璋停住了脚步。

  是啊,那两道身影,不正是他与二哥吗?

  板车之上的那三人,不正是自己的父母与大哥吗?

  一时间,朱元璋愣住了,即便他没有往前追赶,但面前的画面却不断在前进。

  他看着自己与二哥拉拽着板车,挨家挨户的给人磕头,请求借给他们一块坟地来安葬父母大哥。

  他与二哥遭受了无数白眼,挨了许多谩骂与石头,却未曾换到一块坟地。

  拖着遍体鳞伤的身体,他们坐在了村口,不知道要怎么过下去。

  似乎是瞧他们可怜,于心不忍之下,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

  得了坟地的兄弟二人十分高兴,仿佛忘记了前面的谩骂与屈辱,将身上残破的衣服脱下,将父母与大哥的脚和头包裹好,不让肌肤露在外面。

  “俺们爹娘也算有了棺材了……”

  听着二哥朱重六所说出的话,朱元璋鼻头一酸,便见兄弟二人将父母大哥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他们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自己去了皇觉寺,可没过几年便因为僧人太多加上饥荒而遭到驱赶,只得云游四方。

  当然,说是云游,其实就是沿路乞食,这才苟全性命。

  再往后,自己收到故人来信,邀请他参加红巾军,可他心里不愿意,烧毁了那份书信。

  然而消息最终走漏,他不得已只能去参加红巾军,成为了濠州城内的一名普通兵卒。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27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1/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