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479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嗯?”徐增寿以为自己听错了,抬头诧异看了一眼朱棣。

  在确定自己没有听错后,徐增寿这才开口道:“太子仁孝,这是朝野都知道的事情,陛下何故担心?”

  “俺总觉得这小子表面仁厚,暗里奸诈。”朱棣嘟囔几声,徐增寿则是哭笑不得:“您可不是那么好架空的。”

  徐增寿这话倒不假,朱棣虽然失了先机,但手中毕竟还有天下三分之一的兵马,而且庙堂上的群臣是支持他多过支持朱高煦的。

  如果不是朱高煦的地位太稳固了,估计群臣会在一开始他册封太子时就反对册封朱高煦。

  比起朱高煦,朱高炽才是他们心中想要的太子和储君。

  只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事情已经敲定,朱高煦的位置就连朱棣都无法撼动,同样朱高煦也难以撼动朱棣的位置。

  “也是……”朱棣叹了一口气,想到了刚才朱高煦支持自己二次北征的事情,立马又自己打脸:

  “老二毕竟像俺,俺孝敬俺爹,老二也孝敬俺。”

  “他要是想要皇位,那肯定会表现的急不可耐。”

  “再说,俺现在也四十四了,虽说还算壮年,但也不知道能活多久,老二没必要冒险。”

  朱棣自己打脸自己,徐增寿见状也是十分无奈,有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家姐夫有些神经兮兮的。

  “这次北征,你和李远率领羽林左右二卫担任中军,先锋交给孟章。”

  朱棣说起正事,并解释道:“毕竟俺们五六年没有去漠东了,漠东具体什么情况都不算了解。”

  “孟章在渤海招抚女真和南逃的兀良哈人也快三年了,他军中肯定有兀良哈人作为巡哨,由他当先锋比较好。”

  “至于这次北边调动的将领,俺想了想还是用丘福、陈懋他们。”

  说到这里,朱棣不免有些惆怅。

  燕府出身的诸将平均的年纪都在四十往上,朱能算是目前能挑大梁中最为年轻的一人,但也足有三十四了。

  新生代的将领中,只有朱高煦提过的张辅、孟瑛有帅才,其它的大部分都只适合独领一卫,作为先锋进行征战。

  除了他们,朱棣脑中也只有去年被自己发掘的蒋贵,有些潜力。

  这样窘迫的局面让朱棣惆怅,只觉得燕府将领在年纪这块太大了,说不定十年后就得陆续退出一线,转而张玉、陈亨、孟善这样的二线。

  相比较之下,倒是渤海出身的将领十分年轻,哪怕是年纪最大的王义也才刚刚四十,往后数的傅让也才三十六,剩下的林粟、张纯、陈昶、徐晟和南边的杨展、王瑄等人不过二十八九。

  可以说,朱高煦的班底平均年龄起码比燕府的年轻十二三岁。

  朱棣还是很羡慕自家老二能带出那么多年轻将领的,不过他倒是不觉得自己比老二差,只是觉得自己身边聪明的武将太少,学不到他的精髓。

  “将帅年轻些是好事,只要打仗不含糊就行。”

  徐增寿毕竟也和朱棣出征打过乃儿不花,同时也被朱元璋派到西北练过兵,因此指挥个几千人他还是很有自信的,军事上的眼光也不算差。

  在他看来,朝廷的将领年轻化是好事,毕竟自洪武朝留下的将领大都四五十了,如果这批人老去而没有中坚力量站起,那日后大明的边备确实令人担心。

  “俺也就是感叹感叹。”

  朱棣摇摇头,随后便与徐增寿聊起了家常。

  一刻钟后,他亲自送徐增寿走出了武英殿,瞧着他走远后才返回了殿内。

  只是不等他回到殿内太久,便听到了脚步声传来。

  抬头看去,却见来人是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

  “臣叩拜陛下……”

  纪纲入殿五拜三叩,随后在朱棣的“嗯”声中起身。

  “近来庙堂上如何,还有人说俺北征的事情吗?”

  朱棣询问纪纲,纪纲闻言眼底也闪过一丝精光,连忙回答:

  “殿阁大学士解缙、杨士奇、胡广、胡俨、金幼孜、黄淮,以及礼部尚书李至刚、刑部尚书郑赐、兵部尚书刘隽等人皆反对,就连汉王殿下也……”

  他说到这里,慢慢迟疑起来,朱棣听后也心里十分不舒服,冷哼道:“满朝文武,就老大挑头唱反调。”

  “这群人你且记着,看看他们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另外这次北征你就不用去了,在南京城好好待着,给俺看看他们有什么举动,东宫那边的政策也要及时传给俺。”

  朱棣说着说着顿了顿,过了几个呼吸才开口道:“如果东宫有什么安排,你也可以先办再上疏。”

  他捋了捋大胡子,有些不确定道:“老二毕竟还是像俺,应该不会出什么事情。”

  “臣领谕!”纪纲应下,心思也渐渐活络起来。

  不多时,他在朱棣的示意中退下,而整个京城也随着北征日子的到来愈发忙碌。

第327章 太子监国

  “呜呜呜——”永乐三年三月初一,伴随着龙舟启航的号角声响起。

  江东门码头上,一艘艘三千料的马船渐渐驶离港口,而那些马船上的乘客大多是兵卒和六部、六军都督府及都察院的官员。

  码头边上,朱高煦带着六部、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及六军都督府等数百名官员欢送龙舟北上。

  朱棣带着徐皇后前往了北京的行在,按照路线来说,他们会顺着运河一路北上,期间还会经过山东的兖州、东昌和济南三府。

  故此,出发前朱棣就说过自己会在经过三府时看看山东的新政如何,但朱高煦非但没有感到不舒服,反而很欢迎。

  他没有时间走出南京,故此他也不知道山东的新政到底如何,会不会出现孙铖欺上瞒下的事情。

  如果朱棣能在这次北上中看出点什么问题,这对于新政的实施反而是好事。

  “北平、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奏疏就直接送往陛下龙舟处置,不用送往南京了。”

  “其余的奏疏也不用送往武英殿,直接送往春和殿便是。”

  “臣领教……”

  朱棣前脚刚走,朱高煦便不假思索的对身后的群臣吩咐了起来。

  他可不会干出把自己累死的事情,老头就算去了北边打仗,那政务也是不能落下的。

  面对他的教令,六部与六府等官员纷纷作揖,不敢反驳。

  朱棣在时,他们还能反驳一下朱高煦,毕竟有朱棣作为和事佬,

  朱棣现在走了,他们的日子就难受了,只觉得环境都压抑了许多。

  “摆驾回宫。”

  瞧着群臣的模样,朱高煦在心底十分得意,随即走回了码头的金辂,准备直接返回东宫。

  从江东门返回南京外城的一路上都铺设着宽十丈的水泥路,毕竟江东门是长江水道最为繁忙的码头,修建这么一条道路倒是有利于商贸发展。

  除了江东门的水泥路是延伸出去外,其余的内城与外城城门也都修建了水泥路,区别就是它们截止外城城门,不向外延伸。

  这么做的原因,单纯只是因为江南水泥产量不足。

  江南水泥场经过三年不断扩建,如今有十七处场,年产一万七千吨,看似产量已经不错,但需要用水泥的地方着实太多。

  吴淞江的疏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结束,江北之地的黄河河道,以及用来梳理黄河,束水冲沙的许多束水闸、水坝更是还没全部修建完毕。

  除了这些,见到好处的江南官员也各自哭穷,原本可以用三合土修建的塘堰陂渠与堤岸,他们纷纷上疏认为三合土耗费粮食,不如混凝土节省成本。

  明明江南之地的水利建设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大量完善,可上奏上来需要修葺和修建的水利设施却足足有两万余项。

  “真是没脸没皮。”

  瞧着手上奏疏的数额,刚刚回到春和殿的朱高煦都被气笑了。

  “这些奏疏中需要加急修建的,臣特意圈红,殿下只需要处理这些就足够。”

  站在朱高煦面前,工部尚书黄福特意解释了一句,朱高煦也满意颔首。

  他在奏疏上圈红,同时看向了黄福。

  黄福长相普通,但气质不凡,对于他,朱高煦是给予了厚望的。

  毕竟他在历史上不管是负责北京营造,还是担任南京户部尚书都干得不错,尤其是在交趾的治理更是连交趾本地的豪强富户及底层百姓都纷纷钦佩。

  如果不是朱高炽和朱瞻基两度将他调回,宦官马骐又在交趾为非作歹,那黎利也不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当然,朱高煦最看重黄福,还是他敢在朱瞻基缩边求太平的时候怒怼朱瞻基。

  具体的内容朱高煦忘记了,不过朱瞻基反正是被怼的毫无面子,从财政到军事都被黄福怼了个遍,最后不得不派郑和再下一次西洋,并且派黄福前往南京担任户部尚书,负责征收南方赋税运送北方。

  事实证明朱瞻基这个举动很正确,最少在宣德七年黄福就任南京户部尚书到正统五年病逝期间,南方的赋税没有出现过什么大问题,支撑起了正统年间的第一次北征和南方的第一次征讨麓川这两场战役。

  等到黄福一死,正统年间的南方财政收不上来且不提,地方上更是爆发了不少官员盘剥百姓而起义的事情。

  这样的人才不好好利用实在太可惜,因此朱高煦才会直接拔擢他为工部尚书。

  万一郁新什么时候干不下去了,夏原吉可以顶替户部尚书的缺,黄福可以顶替吏部尚书,而朱高煦也可以安排孙铖接管工部了。

  户部、吏部、工部,只要这三个衙门抓稳,不出现什么大岔子,大明还能兴旺五十年。

  如此想着,朱高煦也就对黄福多加关爱了:“工部的事情,倒是劳烦你多费心了。”

  “朝臣之中,我最信赖你与郁新、夏原吉,对你们十分喜爱却不知如何回报,只能以赏赐来显示恩宠了。”

  朱高煦这一番土味情话说的黄福连忙作揖,不等黄福反应过来,朱高煦便对角落的司礼监太监开口道:

  “赐黄福、夏原吉、郁新、孙铖四人斗牛服,钱千贯,绸缎各百匹。”

  “奴婢领教。”

  “臣谢殿下隆恩……”

  司礼监太监与黄福先后作揖,朱高煦则是示意黄福起身,同时对他询问道:“黄河和吴淞江的事情如何了?”

  “回禀殿下……”黄福理了理思绪,然后才继续道:

  “吴淞江下游几乎淤成平陆,黄浦江通过吴淞江入口的地段更是遏塞难浚。”

  “臣一边疏通,一边走访,眼下已经疏通近百里,不过要想更进一步,还得在夏驾浦、新洋江与吴淞江交汇处建造石闸,以此达到节制江流,防止潮沙倒灌吴淞江。”

  “除此之外,还得开河道十五丈,从黄渡修至宋家桥,沿途长八十里,才让吴淞江稍微恢复秩序。”

  “不过想要彻底解决吴淞江的问题,还得在吴江南北两滩开浚,以渲泻太湖之水。”

  “臣与工部的官员们算过,如果要解决吴淞江和太湖的问题,恐怕耗费的钱粮折色过后不低于六百万贯……”

  六百万贯,这几乎是现今大明全年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47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79/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