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534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地上,数千旌旗招展,一支由十数万人组成的队伍缓缓向北前行。

  队伍的两侧和前后都由身穿火红鸳鸯战袄的明军兵卒所组成,他们一手牵着马缰,一手持着长枪,深一步浅一步的向前走着。

  他们有的牵着两匹马,有的则是牵着三匹马。

  不同的马匹数量,待遇却是差不多。

  较为敦厚的马匹背上挂着沉重的甲胄,两斗应急军粮和防雨的蓑衣。

  明晃晃的甲片上,透亮的几乎映照出蓝天白云的光芒。

  这些士兵身材粗壮,即便没有披戴甲胄,也能让人感受到他们那强大的战力。

  在队伍的中间,数万辆辎重车延绵十余里,近十万民夫们驱赶着挽马,拉着火炮和辎重物资,辛苦地跟随着士兵们的脚步。

  土地因其马蹄声而颤抖着,车轮在草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上空飘着几缕飘忽的白云,太阳把草原映照得刺眼,风吹过来,带着淡淡的青草香气,萦绕在人们的鼻尖。

  草原是无边无际的,经久不息的风似乎在狂妄地叫喊,在笑弯或掀翻着土地,仿佛预示着不远的未来还有更大的风暴在酝酿中。

  一望无垠的苍穹下,人们在这不可抗拒的草原上,显得无比渺小和微不足道。

  军队渐渐隐入了远方,草原回归了平静和宁静,只有那些深深的痕迹还残留在土地上,留下了勇冠三军而不畏艰险的前行足迹。

  “吁……”

  勒马声传出,队伍正中的徐增寿从前方赶来,在马背上对一旁的朱棣作揖:

  “姐夫,都探查过了,阮里河千户所修建的驿道沿路都没有胡骑的踪迹,可以放心行军。”

  徐增寿的话传来,朱棣却捋了捋胡子,他看了一眼己方的队伍后才开口道:

  “不能不防,让丘福先率三千骑兵出驿道,然后传消息来,我们再横穿哈剌温山的这条驿道。”

  “是!”徐增寿应下,紧接着往前方奔走而去。

  在他离开的同时,朱棣身旁的将领们也开始先后开口。

  率先开口的,毫无疑问是被朱棣倚重的朱能。

  “张玉和我说过这个阿鲁台,当年就以小心谨慎著称,我军西征最大的阻碍就是哈剌温山脉,想把粮草输送到五百里外的哈剌温山西麓是最大障碍。”

  “阮里河千户所那边现在已经囤积了三十万石粮食,不过想要尽数运往西边,起码还需要损耗一两成,耗费半个月。”

  “我军是直接带着军粮去进攻阿鲁台,还是等三十万石抵达西麓再进攻?”

  朱能询问朱棣意见,朱棣听后选择折中:“俺准备让王义、丘福先带两万骑兵和五万民夫一起前往西麓,然后选择河流上游的地方扎营开始制作军粮。”

  “这么一来,等我们抵达那里,他们起码也制成一万六七千石军粮了。”

  “这批军粮,足够我们麾下三万多骑兵食用半年。”

  “之后只需要把运抵营地后续的二十多万石粮食也制成军粮,然后安排三千马步兵护送十万民夫南下,那我们就可以沿着斡难河一路向西,每人每匹马携带六斗干豆,二斗军粮,足够我们外出一个月。”

  想到这里,朱棣看向了远方的哈剌温山脉。

  这次他们走的,就是兀良哈被全歼的那条河谷山道。

  不同的是,上次朱棣在这里留了一个千户所,加上鹤城卫的设立,犯人的发配充军,曾经那条脱鲁忽察儿他们无法梳理的山道,如今已经被明军拓宽为了驿道。

  如果不是水泥不足,恐怕朱棣都想修建一条从阮里河千户所到漠北的驿道。

  想到这里,朱棣也开始养精蓄锐,等待着接下来几個月的追击战。

  是的,他从不认为这是一场难打的战役,而是觉得阿鲁台将会在首次交锋受挫后西逃。

  他已经给瓦剌的马哈木派去了使者,希望马哈木帮助自己拦截阿鲁台。

  如果马哈木能做到,那大明可以册封他为王。

  当然,朱棣也知道如果阿鲁台覆灭,马哈木会一家独大,因此他还给瓦剌的太平、把秃孛罗等人分别送去了信件,也承诺会在击破阿鲁台部后为他们封王。

  如此一来,瓦剌内部就有三王,马哈木自然会被太平和把秃孛罗牵制。

  这三部谁做大,自己就对付谁,反正不能让鞑靼部起来。

  他要把黄金家族的声望打压到最低,这么一来黄金家族只能远走河中,无法参与到漠北的事情。

  想到这里,朱棣只觉得时间过得有些慢了。

  在这种煎熬下,行军一日的朱棣总算进入了哈剌温山脉的范围,并成功进入当初的那个河谷。

  不同的是,曾经的这个河谷未经开发,只被兀良哈作为躲避明军的藏身所。

  而如今,河谷两侧用水泥修建了防洪堤,沿河修建的城墙外是大片大片的耕地,一眼望去恐怕不少于十万亩耕地。

  在田间劳作的戴罪军户,几乎每家每户都驱赶着两到三头牛,所用的犁也是加长版的。

  “臣孟章(王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岁万岁……”

  阮里河土路与水泥路交接的地方,孟章、王义早早带着诸将在此等待。

  眼见朱棣到来,二人率领诸将行礼,朱棣见状也翻身下马,扶起二人的同时回头对徐增寿、朱能爽朗笑道:“你们就在这边扎营吧,俺去着阮里河看看,瞧瞧他们经营如何。”

  阮里河千户所的河谷平原很大,尽管已经开垦不少耕地,但许多土地依旧是空地,足够数万明军和近十万民夫扎营。

  在朱棣的交代下朱能与徐增寿开始安排大军扎营,而他则是带着王彦等随从重新上马,在王义、孟章的带路下走上混凝土的水泥路,向着阮里河城进发。

  “给俺说说这阮里河的情况。”

  朱棣抚须笑着开口,王义作为大宁都司指挥使自然责无旁贷。

  他对朱棣作揖道:“此城由臣与宁王殿下共同修建,城外水泥道路宽三丈,南长六里,北长五里。”

  “城池修建于河西,城池周长十二里,可容纳五万人居住其中。”

  “眼下,阮里河千户所有戴罪军户及亲眷六千余人,驻守将士一千人,亲眷四千余人,合计近一万二千人。”

  “城外开垦耕地九万六千余亩,城中挽马耕牛皆不欠缺,今岁产粮恐不下五万石,产豆两万石。”

  阮里河千户所的情况比朱棣预估的好上太多太多,光当地岁产粮食七万石就让他高兴异常,更别提其中有两万还是战马所需的豆子了。

  这五万石粮食和两万石豆子,如果要从渤海运来,起码要起运八万石粮,三万石豆。

  如果要是从关内的山东起运,恐怕得起运十二万石粮,五万石豆。

  正因如此,朱棣才会觉得可以产粮的阮里河千户所可贵。

  “这地方得大力开发才行,将它拔擢为镇虏卫,当地千户官拔擢为卫指挥使!”

  “谢陛下恩典!”

  朱棣一开口,一名武官便主动作揖,显然他就是当地的千户官。

  “你给俺好好干,要是日后朝廷不需要额外从其它地方调粮,那你就大功一件!”

  “臣领谕!”千户官应下,朱棣也笑着捋了捋胡子,想到了自己的十七弟。

  “对了,十七弟呢?”

  朱棣看了看四周,这次他特意调朱权担任前锋,就是为了弥补上次朱权专职后勤,怎么现在反而瞧不见人了。

  “宁王殿下率五百护卫骑兵,跟着淇国公当先锋穿越驿道了。”

  王义解释着,朱棣听后倒也没说什么,毕竟朱权的五百护卫骑兵是他自己的。

  “这地方如果全部都开垦,能有多少耕地,你们算过没有?”

  朱棣看着富饶的河谷地区,不由询问王义等人,王义闻言则是回答道:“这镇虏卫一路沿着阮里河北上有不少河谷,我与宁王殿下商量过,日后如果军户多了,可以沿着阮里河一路向西北设置百户所和千户所,能开垦的耕地恐怕不少于百万亩。”

  “有这么多?”朱棣倒是没有深入过阮里河,不过在他知道阮里河的河谷平原可开垦耕地这么多后,他立马就高兴了起来。

  阮里河能开垦的耕地越多,产出的粮食也就越多。

  只要配备足够的耕牛和挽马,迁移足够多的人,那当地的产出足够北征所用。

  “这河流还真是好东西啊……”

  朱棣搓了搓手,只觉得老二开发关外还真的开发对了。

  如果渤海没得到开发,那朝廷自然没办法开发漠东,更无法常驻阮里河。

  这才十四年左右的时间,自家老二和他麾下这群人就把关外经营成了这样,如果给他二三十年……

  朱棣突然有一种欣慰的感觉,欣慰自己有一个“类己”的好儿子,这是多少君王求之不得的事情。

  “好了,给俺找个休息的地方吧。”

  听完了王义他们所说的情况,朱棣高兴的准备找地方休息,王义闻言连忙带路。朱棣还没北上,他和朱权就已经开始准备行宫了。

  朱棣在镇虏卫的行宫占地四亩,不算太大,也不算寒酸。

  住进其中后不久,朱棣就传出了鼾声。

  不出意外的话,他需要在这里等待朱权和丘福的探路,并在得到确切消息后才开始动身。

  这几日,算是他接下来几个月里,为数不多能安稳休息的日子了。

  倒是在他昏昏沉沉睡下的时候,南边的郑和也迎来了自己的出征。

  “铛…铛…铛……”

  清晨,当巨港城的晨钟开始铛铛作响时,早早准备好的郑和他们也在经过三个月的休整后决定启航。

  郑和与陈瑄、崔均三人走出了旧港宣慰使司衙门,站在马车前,崔均对二人作揖:“我就不送你们了,反正天天在一起也腻歪了。”

  “好!”陈瑄爽朗笑道:“你好好看着南洋,等我们回来,倒是要好好看看,这巨港的变化有多大。”

  “哪还有变化的空间……”崔均哭笑不得,而在他的哭笑不得背后,却是焕然一新的旧港城。

  由于苏门答腊岛上石灰石众多,因此在郑和上次返程前,这里就已经兴建起了水泥工场。

  这次郑和南下带来的工匠,更是让水泥工场的技术更加精细,产量更高。

  三个月的时间里,巨港的城墙被清理干净了绿植,覆盖上了混凝土。

  旧港城内的道路都被扩宽,屋舍也重新建设得焕然一新,城池扩大了一倍不止,足以容纳十余万人在其中生活。

  除此之外,城外还兴建起了三个军营和四个集市,码头那边也被修建得焕然一新,可以停泊五千料的上百艘大船。

  巨港内的官学也兴起,十所官学足够满足当地孩童的就学。

  巨港是一个风向标,眼见朝廷在巨港投入这么多资源,其它华侨聚集和马来百姓聚集的城池也开始尽心尽力的干活。

  从大明设立旧港宣慰司到现在,不断有马来人口和南洋各国华侨到旧港聚集,因为他们都看出了大明要立足南洋的决心。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5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34/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