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65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5:34

  至于口语为什么这么差,原因吗,真的就是有两位教师的缘故。

  沈铎是广东人;而张德彝则是辽宁人,铁岭那旮沓的,两人口音实在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而且虽然同为同文馆毕业生,张德彝毕业于京师同文馆,沈铎则毕业于广州同文馆。

  哪怕是普通话无比普及的二十一世纪,大学宿舍里同时出现一个东北老铁和一个广东靓仔时,对话都能美得不要不要,更别提一百多年前。

  对于阅读和书写二人自然都没什么好说的,但对发音的问题分歧很大。

  丁韪良作为同文馆总教习,负责审定所有提供给皇帝的英文对话练习。他提到过,张、沈二人曾向他抱怨,说另一人在授课时“纠正了他对一个词的发音”。

  对宫廷教师而言,这种互相纠正,会损害光绪对他们的印象,甚至可能伤及仕途,可谓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此后二人采用了“正确”的做事之道:听到皇帝发音错误,不管错误与另一位教师有无关系,都保持沉默不再明确提出纠正。

  对光绪而言,这种沉默却着实损害了他的学习效果。

  丁韪良在自己的日记中无奈地这么写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尊贵的学生上课都很准时,很少会缺课,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显示出相当的颖悟。但他的口语却糟糕透顶。试想当学生犯错时老师从不敢纠正,怎么会学得好?”

  不过光绪确实不知情,甚至准备了一篇英文稿,准备向各国公使来一次英文演讲!

  好在事情最后没有办成,不然真是尴尬了。

  光绪的英文口音怎么说哪,反正无法想象融合了东北口音和广东口音的英文讲出来是什么效果。

  光绪学英文的事迹被当时很多报纸报道,《申报》刊发了一篇千余字的评论文章,说皇帝如此好学,将来“西国之所谓长技者,不难尽为我有”。

  很多士子受到鼓舞也开始热衷学习英文,其中有一位就叫康有为。

  甚至1892年的《纽约时报》都郑重报道了此事:“今年20岁的清国皇帝陛下(在清国,人民称他为天子),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而这件事是由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告知全国的。皇帝陛下学习外语这一消息真让这里的人感到意外,他们甚至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纽约时报》的报道显然有一些错误,同文馆不是国子监,光绪也没有颁布诏书告知全国。

  带着慈禧懿旨来告诉李谕消息的就是太监崔玉贵和曾经的皇帝英文教习张德彝本人。

  崔玉贵大声传旨:“李谕听旨,即日起着你为皇帝之西学教习,定期赴瀛台授课,当尽心竭力,不辞辛苦!”

  李谕得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真心是蒙的!

  What?

  怎么突然又给皇帝教西学!

  没想到自己刚感慨了德龄的境遇,自己竟然也要进宫给皇帝教课,这怎么想都不是什么好差事!自己莫非也要买点阿司匹林?

  懿旨如今都下了,想拒绝都来不及。

  张德彝笑着对李谕说:“幸会幸会,在下张德彝,早就听闻了你的事迹。”

  李谕还在蒙圈的状态中没恢复过来,随口道:“幸会幸会!”

  张德彝又说:“你不用担心,我曾经给皇上当过几年英文教习,其实皇上还是很好接触的。”

  光绪对两位教习确实很尊重,甚至有时候朝臣接见,也让两位英文教习坐在自己一旁,这种待遇不可谓不高,毕竟当时光绪还没被软禁。

  而且光绪对西学的热衷程度非常之高,应该说狂热粉丝。

  李谕只得说:“如此最好。”

  看到李谕的反应,张德彝讶道:“给皇帝当教习是天大的好事,怎么看你好像不太情愿的样子?”

  李谕忙摆出一副高兴的样子说:“好事好事,当然是好事,我刚才只是太震惊了。”

  张德彝笑道:“我刚进宫中授课时,和你的状态差不多,不过很快就适应了。我在报上看过你的新闻,以你的学识,连总教习都称赞,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帝师。”

  李谕只能接受现实,到时走一步看一步吧。

  张德彝虽然在后世声名不显,但他的的确确也创造过很多个中国的“第一”。

  1868年中国第一次派外交使团访问欧美,就是他随使团当翻译;

  1876年中国第一次向外国派公使,也随公使作译官驻英国。

  中国第一个进入金字塔的人也是他。

  第一个记录西餐、第一个记载标点符号、第一个记录巴黎公社、第一个记载自行车的都是他。

  “自行车”的名字就是他最早翻译使用。

  最有意思的还是他是中国第一个记载安全套的人。张德彝所写的著作中,曾两次提到域外有一种叫“肾衣”的物品。

  在《航海述奇》中提到他1866年在法国的见闻时写道:“闻英、法国有售肾衣者,不知何物所造。据云,宿妓时将是物冠于龙阳之首,以免染疾。牝牡相合,不容一间,虽云却病,总不如赤身之为快也。”

  后来在《欧美环游记·法郎西游记》中,他又记载再游法国时的见闻:“闻外国人有恐生子女为累者,乃买一种皮套或绸套,贯于阳物之上,虽颠凤倒鸾而一雏不卵。”

  他已经认识到安全套的两大功能:预防性病和计划生育。

  但是,他却用儒家思想对这种违背人伦的事进行了严重抨击:“其法固妙矣,而孟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惜此等人未之闻也。要之倡兴此法,使人斩嗣,其人也罪不容诛矣。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作为早期的同文馆毕业生,即便张德彝周游列国,也仅仅是达到博文广知的程度,虽通晓外文这项工具,却并没有深入得真正学习西学。

  张德彝说:“给皇上当教习,很多规矩要懂,尤其是现在这种时候。”

  李谕知道张德彝的意思:“我懂。”

  张德彝继续说:“教材你可以自行选取,不过一定要先让太后过目。”

  李谕点点头,既然是控制光绪帝,学什么慈禧当然要知道个大概。

  张德彝继续说:“教课语气一定要平和,不能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柔和,要循循善诱,更不能责备皇上。”

  李谕笑道:“我也不敢。”

  张德彝说:“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记住,虽是师生,但更是君臣。”

  李谕倒是都明白,但现在光绪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皇帝,他的命运早在慈禧心中盘算好了。

  张德彝作为丁韪良的学生,知道丁韪良对李谕的重视,基本上是事无巨细给李谕讲得清清楚楚。

  李谕也挺感激张德彝,现在朝堂险恶,很难有人给你把坑都提前说明白。

  张德彝走后,王伯、赵谦以及刚刚搬进来的凤铃都震惊坏了。

  德龄终究是个女人,所以她给皇帝教习英文的事只在宫廷中知道,但提到李谕就没什么顾忌,再怎么李谕已经是轰动过欧洲科学界的人物,说他是大清现在最懂西学的人完全没毛病。

  凤铃刚搬过来,一进门就看见大内公公来宣读圣旨,直接傻在原地:“不会走错了吧?”

  直到赵谦拉着她一起跪下时才知道自己不是在做梦。

  赵谦同样惊呼:“老爷!哦不,先生!您竟然要当帝师!”

  李谕摆摆手:“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哪能不惊讶?当朝帝师!这是何等的荣耀!”王伯双眼放光道。

  李谕也没感觉多荣耀,说不定今后人们提起他,更愿意提到他同时当过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教习。

  嘿,不过这么想突然感觉有点意思:后人提到孙传芳、吴佩孚时,不知道会不会加一句,某种程度上他们和光绪也是师出同门。

  估计以后孙吴二人肯定也会对此大肆宣扬吧。

  王伯当天去清茶馆时,往中间一坐,就大声吹嘘起来:“各位都听好了,以后我家老爷就是当朝帝师!”

  王伯二郎腿一翘,可把他牛叉坏了。

  老于等人大眼瞪小眼:“帝师?”

  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哎呦,我的老天爷!王伯您快抽口我的烟,刚点上的!”

  “王伯您喝茶!”

  “你这什么茶?快给王伯上最好的明前贡龙!”

  虽然光绪是个傀儡皇帝,但目前在民间,终究还是认为他早晚会亲政,成为真正的皇上。

第九十五章 当回帝师

  由于李谕是由奕劻推荐,所以先来总理衙门见到了奕劻。

  奕劻对李谕绝对是信心满满:“小李先生以后能为万岁爷之教习,前途无量!”

  李谕说:“做当今圣上的教习,我可没有任何经验,还不知道能不能胜任。”

  “没什么难的,听袁总督说你已经在北洋军中当过西学教习,无非就是上课的对象变了。”奕劻说,毕竟在他眼里,西学教起来还真和以前的经史讲义不一样,当然也不能用同样的办法教课,既然是新形式,就没那么多讲究。

  李谕却真是没一点头绪,说道:“北洋是北洋,皇上是皇上,悬殊太多,而且授课内容肯定大相径庭。”

  “内容嘛,以前你怎么给我教,就怎么给万岁爷教就是,”奕劻给他出招,“而且我学的东西太后也都知道。”

  李谕给奕劻讲西学时都是捡着有趣的说,但是光绪显然还是有点小抱负的,肯定不能完全一样。

  丁韪良也得知了李谕要给皇帝讲西学的事,虽然现在外国人已经都叫慈禧为“大清女王”,但他们显然更喜欢光绪多一些。

  丁韪良赶到总理衙门,同奕劻握了握手:“王爷好。”

  奕劻见到丁韪良哈哈大笑:“现在你手底下可是有三人当了万岁爷的师傅。”

  丁韪良感觉事情的确不可思议:“皇帝已经多年未曾请过教习,为何如今突然要学西学?”

  奕劻说:“是太后的意思,现在公使进宫朝见,有时要直接和太后及万岁爷对话,太后不便直接出面,只能让万岁爷接见。”

  自从西安回来后,慈禧也开始让光绪每日朝见公使大臣,还会以他的名义发布上谕,所以每天都会从瀛台把他接出来。

  但光绪说到底无非就是慈禧拿来粉饰朝堂的工具,总不能大清龙椅上空空荡荡,毕竟他还是名义上的皇帝。

  这是光绪每天难得的能多见着外人的机会,但是君臣公使奏对结束后,慈禧还是马上会把光绪送回瀛台。

  丁韪良在中国呆了这么多年,他也知道不能掺和高层权力斗争,对李谕叮嘱道:“如果太后只是让你当西学教习,一定只教西学,其他概不提及。”

  丁韪良早就把李谕当做自己大学堂最重要的学生,对他的情况非常关照。

  李谕自然明白其中关窍,回道:“多谢总教习提醒,就算是西学,也已经多到教不过来,哪有功夫教其他的。”

  丁韪良取出一些书本:“这是我在崇实学校的教材,都是一些初级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相关科目。”

  丁韪良做了几十年教育,这些资源他手到擒来。

  李谕很感激,他还愁去哪找材料,现在大清真就很难找科学方面的教材。

  “多谢总教习!”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44页  当前第6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5/7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