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13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 MB   上传时间:2024-10-19 21:11:38

  听韩绛介绍了京城的局势,杜中宵叹了口气:“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自西北议和以来,人人皆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可以安享盛世。贾相公以这太平景象为自己之功,却不知——”

  韩绛一惊:“待晓如何说这话?”

  杜中宵道:“别的我不知,这一路上走来的景象,却觉得好日子只怕到头了。连年战乱,朝廷休养生息自是应该。只是本朝与前朝不同,国本在军,先军而后百姓。范、韩诸公行新政,便就是在这上面务行姑息,最终新政无所建树。这几年休养生息,依然没有整军,太平日子如何坚持得下去?西北乱起,天下扩军,禁军几近百万,至今犹是如此。养军之费不减,休养生息来的钱依然在他们身上花了去。天下无战事,朝廷又难免对禁军刻薄,朝廷和禁军两相厌,焉能不出事?”

  韩绛听了,一时无言。此时的官员眼光多在军队臃肿上,想着慢慢自然淘汰。却不知军队是掌握天下武力的,是那么好淘汰的?

  宋朝的军队是终身雇佣制,一旦从军,便就当一辈子兵。元昊叛宋之后,宋朝大扩军,仅禁军就接近百万,厢军还有数十万。朝廷收上来的钱粮,绝大部分都花在了他们身上。不管是庆历新政还是后来的休养生息,最紧要的任务,其实是让军队复员,恢复生产。可惜宋朝特殊的国情,不管哪一党都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和平仅仅是不打仗了而已,养军之费却减不下来。

  这造成两个问题,一个是民间负担降不下来,百姓和官员不满。再一个,军队的待遇跟战时相比降低,再加上和平时期有官员克扣,同样在酝酿不满情绪。河东路驻扎重兵,杜中宵一路走来,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即使在火山军,自己跟驻军的关系也不怎么样,打仗靠的是麟府路的兵,何况其他地方?

  大战之后的大复员大生产,才是尽快摆脱战争阴影的不二法门,其他只是拖延而已。偏偏宋朝涉及军队的事务非常敏感,需要皇帝和大臣齐心合力,以大魄力才能完成改革。此时的皇帝无此魄力,也没有能办成此事的大臣。

  贾昌朝在庆历新政之后执掌朝政,既无大错,也无大功,只是把问题掩盖下来。可惜,到了现在已经有些掩盖不下去了,特别是军中的不满情绪很强。

  韩绛一直在京城为官,很少接触军队,没想过杜中宵提出的问题。听了杜中宵的话,既觉得有些新奇,又有些吃惊。跟党项战争的最后几年,京东和两淮多次发生军队叛乱,还历历在目,不能不信。

  杜中宵在边地两年,对这个时候的军制有些无语。边境遇到冲突的时候,觉得处处兵都不够用,到了发钱粮的时候,却被兵力数字吓死,真是奇葩。火山军这种地方,几乎一户养一兵,还不包括当地的乡兵。自己重建偏头寨,进占唐龙镇,兴建营田务,却又无兵可派。说到底,把禁军这种主力军团,在各地撒胡椒面,徒耗无数钱粮,却没有机动力量,又怨得谁来?

  此事不能过于深谈,两人聊了几句,便转换话题。

  韩绛道:“待晓还记得离开京城时我制的车船么?这两年颇制了几艘,在汴河上做拖船。前些日子真州上奏,欲在他们那里制上几艘,则从那里到两浙,每年省无数人力。”

  杜中宵喜道:“那船若是成了,汴河每年不知多运多少货,省多少人力,那才是功德无量!”

  韩绛叹了口气:“可惜还是不尽如人意。一是那船太贵,再一个难免有一些小毛病,又没有几人能修。是以现在只能有几艘在那里跑着,又能够大量使用,还不知道到何年何月。”

  “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了开始,总会慢慢好起来。此事要办好,中书可以在京城建处学堂,专门教训此物如何修理,当能好得很多。”

  韩绛点了点头。他的正职是开封府失官,公务繁忙,车船只是业余爱好。因为现在缺点太多,朝廷现在对那东西并不热衷,发展得并不理想。而汴河又不是随便可以行船的地方,私人参与不进来,发展缺乏动力。不管是蒸汽机还是火枪火炮,杜中宵只是埋下了一烂种子,现在刚刚发芽而已。大多数人的眼里这只是个新奇事务,要等到被广泛认可,全社会主动施肥浇水,还不到时候。

  这就跟种地一样,从种下种子到发芽,是最艰难的时候。只有不懈地坚持和爱护,让幼苗渐渐成长起来,最后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杜中宵也不及,自己现在官卑位低,技术成熟也只有一边看着。

第100章 入城难

  政事堂里,几位宰执处理罢公文,坐着小憩。参政吴育拢着袖子,到首相贾昌朝面前拱手:“相公,麟府路王军马和火山军杜知军已到京城,在城外待旨。年前唐龙镇一战,他们处置得当,不只是得了唐龙镇这处要地,全灭入寇的契丹人,做事又有分寸,让契丹人无话可说。此是近几年难得的大胜,朝廷当重赏,以安将士和边臣之心。到京城而不得入,极为不妥,当极早引对。”

  贾昌朝不紧不慢地道:“唐龙镇地处三国之间,多方称臣,比不得其他地方。虽然契丹人最终认了此事,还不知党项那边怎么想。还是等一等,有了陕西路消息,再引对不迟。”

  吴育面色不悦:“边臣立功,不从速赏赐已失人心,岂有再拒之京城之外的道理!这两年契丹与党项交恶,大战不已,正是本朝巩固边疆的机会。如此冷落唐龙镇一众功臣,只怕西北将士更加畏缩。”

  贾昌朝道:“此事我自有处置,你不必多言了。边疆大事,一切都应慎重。”

  见吴育满面怒色,悻悻地回到自己案前,一边的新任参政文彦博道:“吴大参说的也有道理,边臣回京述职,依例当立即引见,让他们等在城外不好。枢府移文,欲让王凯两日后见驾,火山军知军也应当一起。不然,大家面上都不好看。”

  贾昌朝道:“此事我再与枢府商议,你们不须议论。”

  夏竦回朝任枢密使前不久,惯例是由昭文相兼任枢密使,贾昌朝刚刚辞去兼职不久。对于枢密院的事务,政事堂的其他几位宰执不好多说,文彦博叹口气,也不再说什么。

  吴育和文彦博都是天圣五年进士,四十出头为执政,这个职位上是极为年轻的。此时的政事堂老中青结合,本该是有番作为的时候。可两位宰相贾昌朝固权,陈执中圆滑,却显得有些死气沉沉。吴育性子执拗,遇事敢言,为参政后跟贾昌朝冲突不断。文彦博为官谨慎,左右逢源,掀不起什么大浪。

  另一边的枢密院,夏竦安坐,问一边的副使庞籍:“麟府路军马王凯和火山军知军杜中宵,到京城已有数日,在城外待旨。中书可有消息,安排他们什么时候引见?”

  庞籍道:“贾昌相公言,待陕西路报回党项军情,再作处置。”

  夏竦淡淡地道:“唐龙镇一战,河东路奏报极为详细,还有什么不清楚的?近日河东路奏报,契丹西南面招讨司欲在开春之后,对党项用兵,哪里还有余力顾及什么唐龙镇?东府一再推托,让大将边臣待旨城外,与惯例不符,他们是怎么想的?”

  庞籍拱手:“今日已移文,两日后王凯见驾,不知东府怎么回复。”

  自西北用兵之后,中书的地位便就明确位于枢密院之上,贾昌朝不松口,王凯和杜中宵就只能在城外待着。两人说是回京面君,实际上什么时候进城,是中书和枢密院说了算,除非皇帝特旨。这种事情皇帝怎么可能干涉?打乱了两府部署,不知道又惹出什么乱子来。

  战争时期,边将入京要立即入宫,任何人不许阻挠耽搁。现在议和了,这些旧规矩都废弃,一切要听从两府的安排,特别是中书的安排。说到底唐龙镇在朝臣眼里不是战事,而是边境纠纷。

  夏竦官场多年,贾昌朝的那点小心思洞若观火,却又无可奈何。他为什么一心想入主中书,去做宰相?因为天下政务,说到底是掌握在宰相的手里,枢密使的地位不过跟参政相仿。

  沉吟良久,夏竦面上浮起一丝冷笑,对另一边的副使高若讷道:“王凯和张岊连番上书,说此次唐龙镇大胜,全赖杜中宵制了火枪火炮。言这两物最是利器,远胜弓弩,当者立死。此次他们入京,特意带了火枪火炮来。你拟份熟状,请圣上明日移步城外,观火枪火炮操演!”

  高若讷称是,犹豫了一下道:“只见两位将军在奏章里说,火枪火炮到底是什么,谁也没见过。说是用焰硝发射弹丸,下官驽钝,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焰硝是常见之物,京城里的焰火便是。此物在军中使用颇广,火箭、药箭,每年制数百万,虽然有其可用之处,却未见特别厉害。”

  夏竦也不知道火枪火炮是什么东西,不过他信得过杜中宵。依杜中宵的性格,这些武器性能只会向小里讲,绝不会夸大。此时宋军中使用火药很多,京城中有专门的都火药作,为军队提供火药。不过由于配方的关系,这时的火药以发火发烟为主,用在弓弩箭矢上。更进一步的,是在里面搀杂粪便毒药,制成药箭。虽然不中者立死,但箭伤却极难治愈。至于用焰硝发射弹丸,夏竦也想不出是怎么回事。

  出了于谨慎,夏竦派人问了杜中宵,杜中宵回了一封信。虽然在信里夏竦依然不知道火枪和火炮的具体原理,却可以看出来杜中宵很自信。杜中宵的自信,对夏竦就足够了。

  王贻永是武将,又是外戚,虽然任枢密使多年,却一直避免枢密院的具体事务。下朝之后,便就找个借口回家去了,此时夏竦身边只有庞籍和高若讷两个副使。

  见两人都有些心虚,夏竦道:“我们要相信大将边臣,绝不会夸大其词。边臣入京奏事,总不能这样一直等在城外。拟熟状上去吧,此是枢府事务,不必让中书通签。”

  高若讷拱手称是,不再多言,低头拟熟状。

  向宫中递交文书的是通进银台司,隶枢密院之下,熟状拟好可以立即送进去,绕开中书。夏竦实在跟贾昌朝耗不起,便想这个办法,让朝中官员先见识一下。熟状是拟好的宣敕,送进宫后,用印即为皇帝诏命。中书所发为敕,枢密院所发为宣,各自有各自的系统。一般的政务,这实际就是两府给皇帝安排的行程表,若无特殊缘故,皇帝都会依此安排日程。

  若是中书,熟状必须由舍人院拟,是程序对宰相的牵制。枢密院掌军情,注重保密,就没有那么麻烦了。高若讷拟好熟状,夏竦带头,三人在后面用印画押。这等小事,王贻永就可以跳过了。

  驿馆里,王凯和杜中宵闲着无聊饮酒,相对而坐,有些郁闷。来的时候兴致冲冲,以为自己立了大功,该入朝领赏了,没想到在城外等了两天,一点动静没有。以前跟党项开战的时候,王凯也曾入京,哪里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一到城外,只要城门不关,立即飞马入宫,跟皇上直接奏对。

  饮了一杯酒,王凯叹气道:“我们一路紧赶慢赶,丝毫不敢耽搁,却不想到了汴京城下,却在驿馆里歇了下来。知军,你说这是什么事情!前方唐龙镇有多少事务,等着我们回去,怎么耽搁得起!”

  杜中宵道:“钤辖安心歇着吧,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现在与党项议和,与契丹有盟约,边境起了冲突,谁知道朝中官员怎么想?不等他们议论出个结果来,我们只怕是进不了城。”

第101章 要热闹

  新郑门外,离着琼林苑不远的一处空地,杜中宵身穿公服,与全身戎装的王凯站在一起。在他们的身后,是一百余火枪火炮手。

  一大清早,便就有内侍来宣旨,今日午后他们演示枪炮,朝臣前来观看。不过到底来哪些人,却没有说清楚,两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好在有开封府推官韩绛带厢军来帮着整理场地,做各种安排。

  看看太阳到了头顶上,天气热了起来,城门那里还静悄悄的,杜中宵和王凯不由有些心焦。

  韩绛近前道:“此时刚散早朝,时候还早,我们到那边歇一歇,饮两盏茶。我安排得有人,等到圣上出宫,自会来报知我们。那边兵士准备妥当,也歇一歇。”

  杜中宵一惊:“怎么,难道今日皇上也会来?”

  韩绛道:“那可说不准。枢密院宣命,说的是圣上观礼,不过圣旨里又没有提,做好准备就是。”

  杜中宵和王凯对视一眼,不知道怎么突然来这么一出。向朝中大臣演示枪炮是应有之意,不过那应该是面君之后。现在次序完全乱了,没有进城,倒要先演示武器。

  都堂里,贾昌朝面有怒色,对夏竦道:“百官出城观兵,如此大事,枢府怎能不与中书商议,就自行上奏?如今圣旨已下,各衙门乱成一团糟,怎可如此!”

  夏竦垂着眼皮,淡淡地道:“河东路报,不久之后契丹将用兵党项,麟府路和火山军正当双方用兵之地。更不要说,唐龙镇在黄河北岸,与契丹西南面招讨司相接。王军马和杜知军要在契丹大军动身之前赶回去,时间等不得。中书一直拖着不许他们入宫,只好先把别的事办了。”

  贾昌朝怒气满腹,又不能把夏竦怎么样,气得在都堂里走来走去。

  陈执中道:“枢密院请圣上观礼,还没有消息,不知圣上去也不去。何时动身,要看宫里的动静而定。时候不早,我们还是及早安排。何人出城,何人留守,都要早早定下来。”

  贾昌朝不耐烦地道:“陈相公与丁参政出城,我与其他人守中书。其他衙门,让他们速报来!”

  陈执中称是,与几位参政商量,几个重要衙门的人如何分配。

  夏竦道:“枢密院王太尉和高副使留守,我与庞副使出城,早些准备吧。”

  贾昌朝和夏竦相看两厌,今日的两府议事草草罢了,各自回去安排。说是百官出城,其实只是各衙门派些代表去,衙门里还是要有人留守,处理日常政务。贾昌朝对此事厌恶,中书系统派出去的官员不多。

  皇帝是轻易不会出宫的,但没有明确拒绝,所有人都只有等着。直到过了午时,入内都知张惟吉派人知会两府,由他代替皇上出城,一个时辰之后出发,事情才定了下来。

  新郑门外,杜中宵看着加急送来的出城观礼的名单,只觉得脑仁痛。这么多人里,他就只认识一个夏竦,其他的官员听过名字,但却不知道长什么样子。

  把名单交给王凯和韩绛,杜中宵道:“我自登科以来,都是在地方任职,不知朝廷礼仪,今日的事还是你们主持。我去那边安排兵士操演,若有事,只管知会我一声就是。”

  韩绛听了,把杜中宵拉到一边,小声道:“今日许多朝中大臣来,难得这样机会,在他们面前露上一面,于未来有无穷好处。你只管与我在一起,有事我自会告知你。”

  杜中宵知道韩绛是为自己好,点头谢过。自进士唱名,自己还是第一次见这种场面,杜中宵心中惴惴,有些怯场。进士唱名的时候,大家先前是普通百姓,也不知道什么礼仪,一切都乱糟糟的。依这个时代的人说法,想让新科进士在唱名时整齐有序,比让一群骆驼来都难。现在是朝廷命官,这种场合一切都有成规,一个不小心,就会成为别人口中的笑柄。

  这就是在地方为官和在京城为官的不同,没有见过世面。今天来的官员,很多平日里一句话就能决定杜中宵的升迁,那可不是一般可比。

  正在杜中宵等人忙碌的时候,一百余骑盔甲鲜明,出了新郑门,来到观礼的地方。

  原来是枢密院都承旨战士宁,受张惟吉和夏竦派遣,过来帮着安排。战士宁任都承旨多年,对枢密院事务熟悉无比,人又成熟稳重,深受信赖。

  参见过了,战士宁道:“夏太尉对此次百官观炮,极是看重,不可有丝毫马虎。你们且带我看一看布置,试演一轮,若有不妥当的地方,立时就改。”

  杜中宵和王凯称是,带着战士宁围着场地走了一圈,到火枪手面前道:“观兵之时,那边炮手先发一轮炮,得命令,这边枪火发一轮枪。火炮威力惊人,只是准头不怎么好,是以那边是堆了土墙,炮朝着土墙打去。至于火枪,弹丸太小,无法打土墙,只好空开。”

  战士宁见王凯住口,瞪着眼道:“发一轮炮,一轮枪,这就完了?火枪打不散土墙,还射不进木人里吗?城里军营的校场,不知多少练箭的木人草人,借一些来就是。”

  王凯和杜中宵对视一眼,道:“炮胜在威力,一炮下去,威力惊人,看一看自然知道。”

  战士宁语重心长地道:“军马,京城演兵跟战阵厮杀不同,要热闹!一轮下来,顷刻之间便就演兵完毕,让来观礼的大臣们怎么想?不消说了,你们听我的安排。”

  说完,吩咐身边亲随,立时到附近的军营去借木人,最少要几十具。开封城中处处有军营,驻军数万之多,这些东西并不难借。看这里火枪手寒酸,又让他们借旗鼓。

  派了人去,战士宁对王凯道:“军马,百官未时前来观礼,还有些时间,你让士卒演一轮看。”

  王凯与杜中宵商量一番,对战士宁道:“枪炮声势吓人,承旨离得远一些。”

  战士宁大笑:“我是行伍出身,怕什么声势吓人!你只管让兵士演士,我看了自有计较!”

  王凯同意,让战士宁约束手下,离开火枪射击的范围。站在火枪手队前,王凯深吸一口气,拔出刀来,一声高喝:“发炮!”

  声音刚落,就听一声闷响,空气里弥漫了硝烟味。战士宁只见炮口几道黑影,向着远处的土墙直射而去。转头过去,就见到土墙灰尘飞扬,已经出了几个大缺口。

  王凯再一挥刀,大喝一声:“发枪!”

  随着一阵枪响,黑烟更加浓烈,战士宁睁大眼睛,却看不见发出的弹丸在哪里。

第102章 这是小的?

  翰林学士钱明逸骑在马上,对身边的御史中丞杨察道:“唐龙镇小胜,据说并未与敌交战,只是契丹人深入宋境,冻饿而死。现在又突然让我们来观兵,说是有什么火枪火炮利器,本朝数十年哪里有这种事?神兵利器,向来不少,至多只在殿前演武而已,哪里有这样仓促之间兴师动众的!”

  杨察淡淡地道:“枢密院如此做,必有深意。”

  钱明逸听了就笑:“夏太尉意在中书,天下人人皆知,如此做还不明白么!”

  杨察不动声色,策马缓缓前行。

  钱明逸因为以前搭上吕夷简的关系,召试学士院而得进士出身,五年就任翰林学士,是大宋立国以来前所未见的升官速度,此时三十出头。杨察是景佑元年榜眼,比钱明逸稍稍年长,三十几岁做到御史中丞,也是罕见的少年高官。因为年龄相仿,钱明逸自觉跟杨察是同一类人,是以凑上前来。却不知杨察虽然年少,却是进士高第,又政绩杰出,根本看不上钱明逸这种幸进之人。

  另一边,三司使张方平对翰林学士王尧臣道:“西北议和,天下好不容易平静下来,夏太尉为了什么火炮又弄出如此大动静,着实不妥。唐龙镇一战可发鼓舞士心,重赏边臣即可,何必如此?”

  王尧臣道:“枢密院如此做必有道理,我们且去看。”

  此次来的多是中高级官员,还有三衙的一众将领,约一百多人,在导从引导下,缓缓出了城门。

  战士宁得了奏报,对王凯道:“百官已经动身,快快把这里料理清楚了。参与演武兵士,都在原地侍立,不得喧哗。你们与我一起,去迎宰相和太尉。”

  依着战士宁的吩咐,这里重新进行了布置,显得杂乱。杜中宵和王凯与韩绛一起,急忙组织人手收拾,把一切都整得井井有条,随着战士宁向新郑门而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0页  当前第11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13/47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风雨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