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27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 MB   上传时间:2024-10-19 21:11:38

  前世的记忆中,麦田成熟的时候好似黄色的海洋,地里的麦苗密密麻麻。自己真正种起来了,才知道那是肥料不缺密植的结果,这个时候的麦田,走近一看其实非常稀疏。这么稀的麦苗,才能种起来容易管理也容易,甚至收割的时候轻松许多。不然一人一二十亩,是无论如何也种不过来的。

  郑戬下马,到麦田边仔细观看,赞不绝口。河东路这里,难的就是沿边驻军。道路不便,向驻军运送粮草代价太高了。并代路还好,那里本是土地肥沃的平原,运送粮草的代价不高。麟府路、火山军和岢岚军就不行了,一两万军队,便就让整个河东路难以招架。特别是麟府路,一万多禁军,就要二十州供应粮草,朝廷还要付出几百万贯的运费。耗钱无数,百姓差役沉重,怨言载道。如果能这样屯田,不用从内地运送粮草,很多难题都应刃而解。

  看过了麦苗,郑戬让随从割了一个麦穗,搓出麦粒放在嘴里,慢慢嚼碎,对杜中宵道:“知军,这麦已经干了,都还没有收割么?”

  杜中宵拱手:“回相公,远处的已经收了,还没收到沿河这里来。”

  郑戬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杜中宵的意思不说也明白,营田务是由远及近收麦,留着这些,有给郑戬看的意思。地方官做出了政绩,上司来了,当然要做个样子表功。

  离了麦田,郑戬问起现在营田务的规模。杜中宵一一作答,现在有多少人户,开了多少田地,种了哪些作物,各种数字信手拈来。

  郑戬听着连连点头。营田务产的粮食,已经足够供应驻军还有余,如果加上秋天收的粟米,还能向麟府路支援一两万石。不过杜中宵的意思,火山军运到麟府路的军粮,还是按往年石数,多余的粮食留着招募人口。随着唐龙镇带来的商业繁荣,火山军的人口也在快速增加。

  两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就到了营田务的驻地。这里没有建城,房屋沿黄河岸边而建,只见店铺林立,人员辐辏,比火山军城繁华多了。

第135章 事发

  郑戬进了衙门,众人行礼如仪,便就各自散去,郑戬到后衙歇息。

  杜中宵招集官吏,准备晚宴,给郑戬接风。此次来火山军,郑戬主要是看营田务的屯田。觉得这里做得好,有可能在麟府路推广。那地方驻军的花费,着实是让河东路吃不消。

  天近傍晚,天气凉爽下来,一抹残阳挂在天边,无数红蜻蜓在空地飞舞。

  郑戬从后衙出来,已经换了便装,杜中宵急忙上前行礼。

  两人落座,杜中宵道:“相公且坐一坐,用些茶水,下官备了酒筵,为相公接风。”

  郑戬道:“不急,趁现在天气凉爽,知军与我出去走一走,看看这些民情如何。”

  杜中宵拱手称是,心中道还不知道郑戬有这爱好,早知道就安排一番。微服私访,再是好的地方也不定发生什么事情,无法控制。也不知道郑戬注重哪方面,很多事情无法预料。

  一样换了便服,杜中宵带了十三郎和两个随从,与郑戬和七八个随从一起,出了衙门。

  此时渡口一带热闹非常,各式店铺林立,人流如织。叫卖冰水和水果的小贩在人群中穿梭,热闹非常。除了这一带的军人百姓,还有不少中原商人模样的人闲逛,悠闲自在。

  并不是所有的商人都喜欢热闹,还有一些商人边读书边经商,不喜欢唐龙镇这里。这些人一般住在营田务,派人在唐龙镇,隔段时间过去一趟。

  郑戬看着身边的人群,对杜中宵道:“这里的百姓面有红光,神情怡然,可见日子安乐。知军,地方治理得如何,不能只看收了多少钱粮,有多少人户,还要看百姓日子如何。”

  杜中宵拱手称是。郑戬这话说的是对的,数字终究是数字,百姓日子过得舒心,才是真正的国泰民安。一切只看数字,凭数字升迁,就给了官员造假的动力。

  走不多远,见路边一间酒馆生意兴隆,郑戬道:“知军,这家店铺客人如此好生意,想来酒菜必然不错。我们进去饮两杯,听这里的百姓议论什么。”

  听了这话,杜中宵有些尴尬,对郑戬小声道:“不瞒相公,这家铺子是营田务产业,生意是好,不过里面的酒菜一般,只是价廉而已。若要吃酒,我们到那边九曲楼去,那是官酒楼。”

  郑戬意味深长地看了杜中宵一眼,淡淡地道:“我们出来要听普通百姓讲什么,自然就进这种百姓吃的铺子。若要好酒好肉,我何不等今晚的接风宴?”

  杜中宵勉强挤出笑容,拱手道:“相公说的是——”

  郑戬不理杜中宵,当先进了店门,杜中宵只好带人跟上。

  这店里与普通店家常见的八仙桌不同,食桌较窄,两边放着条凳。里面用餐的食客,面前只有很少的菜,一壶酒,不似寻常酒楼里菜色繁多。

  郑戬不以为意,到角落里寻副座头坐了,让杜中宵坐在自己对面,随从分散在四周。

  小厮过来,郑戬道:“来一壶酒,再来一盘肉,新鲜菜蔬也来两样。”

  小厮一听,就知道是新来这里的客人,满脸堆笑道:“客官,我们店里最出名的酱驴肉,还有五香豆腐干。其他如清炒时蔬,价钱极便宜。”

  郑戬第一次听见有地方卖酱驴肉,好奇地问道:“你们这里驴肉,多少钱一盘?”

  小厮自豪地道:“二十文足钱,十足好驴肉,又香又甜,满满一大盘!”

  郑戬道:“既如此,那便来一盘驴肉,再来一碟豆干,两来两样时蔬。”

  小厮道一声好,飞跑着去了。

  杜中宵见小厮离去,无奈地对郑戬道:“相公,这里的驴肉都是商路上的驮畜倒毙的,味道其实不敢恭维。他们煮的时候多加香料,慢火炖得稀烂,入口里味道还好。这肉便宜,就是卖给百姓和附近码头的挑夫们吃的,相公何必去吃?驴肉驮畜,官府一向禁宰,哪里能够有好肉!”

  杜中宵越是这样说,郑戬越是要吃。这是营田务的产业,郑戬要看看,生意做得实在不实在。杜中宵有苦说不出,暗怪自己何必在官方产业上精打细算。

  随着商路兴盛,营田务这里的商帮极多,动用许多牲畜,每日都有倒毙的。这些倒毙牲畜,卖的时候价钱极便宜,屠户宰子之后最多十文钱一斤卖掉。杜中宵觉得有利可图,让这家官方店铺,专门买那样的肉,回来用八角、茴香之类调料煮了,还学着做成老汤,卤了卖给贫苦百姓。

  这样的肉,一人只要十文钱就可以吃个饱,所以这里的生意极好。穷苦人家要吃肉了,到这里买上十文钱的,回去就着粟米,喝上一壶酒,可以美美吃一顿。没想到招来郑戬,非要与民同乐,尝一尝这里便宜的肉。便宜无好货,这道理简单易懂,可杜中宵一劝他就觉得有猫腻,非吃不可。

  过不久,小厮端了两个盘放在桌上,对郑戬道:“客官的肉和豆腐干,慢用。”

  郑戬看着桌上满满一大盘肉,连连点头:“这是个实诚店家,一盘肉如此之多。东京城里,二十文也能买份肉来,只是份量太小,两口就吃完。”

  说完,让小厮倒了洒,对杜中宵道:“知军,我们饮一杯。”

  杜中宵谢过,与郑戬饮了一杯酒,挟两块肉吃。

  放肉在嘴里仔细嚼了,郑戬对杜中宵道:“知军,这肉的味道十足,又酥又烂,很好吃啊。”

  杜中宵道:“相公,用的料多,味道当然足了。如此做法,驴肉、马肉也难吃出差别来。”

  郑戬哪里知道有这么多花样,这个年代用料如此之猛的做法还没有,实在难分辨好坏。他吃起来反正就是肉,香味十足,一块接着一块,连连点头。

  杜中宵无奈,只好陪着郑戬吃肉喝酒。他自己知道这肉是怎么回事,心里暗暗叫苦。这肉吃着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不过心里知道怎么来的,难免有些难受。

  正在杜中宵坐立不安的时候,一个人提了一大包肉,转到杜中宵面前,喜道:“原来知军在这里!”

  杜中宵抬头一看,原来是冯原,急忙道:“员外有什么事?是来买肉么?”

  冯原举着手中的肉示意一下:“新近从唐龙镇贩了些羊毛来,过来买些酱肉,回去经车夫们吃,不想恰好遇到知军。——知军,小的有一事禀报,不知当讲不当讲。”

  杜中宵见冯原神情古怪,向郑戬告了罪,站起身来,拉着他到一边,小声问道:“员外什么事?”

  冯原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凑到杜中宵面前道:“知军,前些日子小的联系了个党项人,从他们那里收羊毛。可也作怪,前些日子他与一帮人到了唐龙镇,也不找我做生意,反去了契丹。从此之后,杳无音讯。我托人打听,才知道他们是党项细作,到东胜州去刺探军情,被契丹人砍了脑袋。”

  杜中宵奇道:“既是细作,契丹人杀他们有何奇怪?”

  冯原低声道:“知军想啊,他们要到东胜州去做细作,如何拐到唐龙镇来?到唐龙镇也罢了,还大张旗鼓地结伴到东胜州贩货,从车马店里雇了许多车马,这还不奇怪?”

  杜中宵知道唐龙镇外的车马店是契丹人的据点,听到这里,就知道必有内情。

第136章 坚守原地

  郑戬到火山军,杜中宵最怕的就是唐龙镇出事,偏偏就出了事。怎么可能就那么巧,党项细作就到了唐龙镇,就被契丹人盯上了,一到东胜州就一网打尽。唐龙镇这种地方,最怕就是出这种事,让来往的商人觉得不安全。有时哪怕明知是细作,还要装作不知道呢。

  让冯原离去,杜中宵重回座位。

  郑戬并不问发生什么事,饮了酒,吃了肉,与杜中宵一起出了店铺。

  夏天的傍晚,渡口这里热闹非常,人们沿河闲逛,各种小贩在人群中穿梭。

  站在河边的柳树下,看着平缓而宁静的大河,郑戬对身边的杜中宵道:“夏相公为枢密使,意欲让你到经略司为判官,离开火山军,你意下如何?”

  杜中宵怔了一下,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年初,夏竦离开河北路,入朝为枢密使,想起杜中宵这位老部下,写信给郑戬,想让杜中宵离开火山军,专任经略司判官。夏竦的意思,杜中宵能占唐龙镇,重筑偏头寨,正好到经略司发挥才干,在河东路沿边地区大筑寨堡,建功立业,自己也好提拔。做州县官,枢密院不好插手。

  郑戬却知道,杜中宵这一年做了这么多事,钱都是自己赚来的。如果到经略司,筑寨堡的钱从哪里来?经略司可是没钱。此事便就被他压下了。

  思索良久,杜中宵才拱手道:“下官奉朝命行事,一切听从相公们安排。”

  郑戬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看着河面上的渡船。一年的时间,他也看出来了,其实杜中宵跟夏竦的关系并不密切。夏竦对杜中宵有提携之恩,但两人没什么私交,更加不是朋党。只要杜中宵不坚持,他就不会理夏竦的意见,继续让杜中宵在火山军待下去。这里的一切都刚刚铺开,杜中宵离开,就怕火山军好好的基础,被后来的官员断送了。

  站在河边吹了一会风,郑戬道:“天色不早,我们回去吧。”

  跟在郑戬身后,杜中宵沉默不语,绞尽脑汁回忆这几年的历史形势。这个时候杜中宵印象最深的参照人物,就是刚刚调去延州不久的狄青。他以彰化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押使、麟延路都部署兼知延州,职位已经到了武将的顶峰,刚满四十岁而已。下一步,狄青再升,必然会出任习惯上由文臣担任的职务。

  这几年会发生什么事?苦思冥想,突然想起来,南方的侬智高闹大之前,还有一次叛乱,依稀记得是王则。此次叛乱好像跟什么邪教有关,后世还有一部《三遂平妖传》写此事。

  自己能不能利用这次叛乱赚些功劳?夏竦是枢密使,自己可以利用这层关系。不过这次叛乱到底什么时候发生,在哪里,却记不分明,不由心烦意乱。

  到了衙门,杜中宵终于想通,既然事情自己记得不清楚,就没必要强求。还是先安心做自己的火山军知军,待时而动。

  晚宴款待了郑戬,杜中宵回到书房,写了一封信给张岊,详细询问契丹抓细作的事情。信里一再劝告,唐龙镇建起来不易,一定要注意维护商人的利益。唐龙镇发展好了,对河东路利益极大。

  第二日,杜中宵用罢早饭,到后衙见郑戬。

  分宾主落座,郑戬道:“自知军来这里,做了三件大事。一是重筑了偏头寨,稳固了黄河以东的百姓和蕃落。再一个重占唐龙镇,并建起许多生意商铺,为经略司赚进大笔钱财。还有一件,就是在这一带广开屯田,开垦田地。三件事都做得好,朝廷必有封赏。”

  杜中宵谢过。

  郑戬又道:“我此次来,唐龙镇和偏头寨就不去了,你和王钤辖、张部署联手,好好经营,守住地方就是。营田务带我转一转,看看到底如何。麟府路偏处河西,为防党项驻有重兵,靡费钱粮无数。你这里营田做得好,就让那里的官员来看看,学着在那里屯田。那里屯田得法,你也有功。”

  杜中宵称是,道:“这一带闲田众多,营田最难的是人口。”

  郑戬笑道:“麟府路与你这里不同,只要做得好,自然人口不缺。”

  杜中宵知道郑戬的意思,那里与党项接壤,有广阔的中间地带,哪里发展好了,哪里就能吸引人。

  昨天已经看过了渡口那里的商业,今天杜中宵随着郑戬,先到牧场那里转了一圈。此时火山军的牧场已经养马一千余匹,还有不少的驴骡,规模不小。最重要的是,陈勤在这里选择优良品种,马的质量越来越好。除了马,还有几百匹驴骡,向外出租销售。

  看了马场,郑戬赞道:“河东路许多州军,包括马监,都没有你这里养的马好,着实不易。”

  杜中宵道:“回相公,这里的牧场养了牲畜卖出去,是要赚钱的。赚的钱多了,在这里做事的人都有赏钱,自然用心。唐龙镇生意繁荣,商队用的牲畜多,卖也好卖。”

  郑戬点了点头,一业兴百业兴,商业繁荣可以带旺很多行业,并州的毛皮货场已经让他认识到了这一点。火山军地理位置特殊,杜中宵只是充分利用了而已。

  离开了牧场,郑戬道:“从保德军来的路上,见多有运货的大车,极是轻盈。问起他们,都说是从火山军买的,几十贯钱,价钱并不高。你们制车的地方在哪里?带我前去看看。”

  交通工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修路、制车,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杜中宵记得前世小时候的农村,先是家家都有小推车,后来家家都有马驴拉的胶轮车,再后来家家拖拉机、三轮车,只要条件稍微允许,平原地区几乎家家必备。在北方家村,这些车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营田务制车的地方,离着牧场不远,走不多远就到。

  一进宽阔的大门,就见到堆积如山的木料。郑戬见了,不由皱起眉头:“我见那些大车结实,难道就是用这木料制出来的?这些都是杂木,寻常人家做家具也不用的。”

  杜中宵道:“回相公,车装货的车箱,就是用这些木料制成。车箱只要结实,并不讲究,左右坏了补一补就是。车子真正值钱的是轮子,只要底架好了,车箱凑合一下也没什么。”

  郑戬摇了摇头,有些不信。这里的车用料也过于不讲究了,怪不得那么便宜。

  其实附近有钱的讲究人家,会从这里买了大车回去,重新配车箱,选用好木材。杜中宵讲究的是数量,还来不及在那种地方下功夫。

  转过前面存木材的货场,到了后面制轮的地方。大车的车轮俱是生铁铸成,坚实耐用。这里特别的是铸好之后,有几道打磨工序,光洁好看。

  走近前,杜中宵指着一个架在台上的轮子道:“相公,这里的轮子之所以比他处的好,便就是后面要这样试转一下,非要不偏才可。”

  郑戬凑上前,看了看不得要领,问道:“怎么样才是不偏?”

  杜中宵把轮子转了几圈,放开告诉郑戬:“轮子每转一次,最下边不是在一个地方,就不偏了。”

  这是静平衡,对于大车来说,精度足够了。

  郑戬点了点头,也不知道听懂了没有。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0页  当前第12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27/47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风雨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