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33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 MB   上传时间:2024-10-19 21:11:38

  除了羊绒毯和羊毛呢这些高档羊毛织物,火山军也产羊毛编织的产品,就是后世的毛线衣。这种产品用的羊毛不需太好,工艺又简单,相对廉价,销路就广了许多。

  此时对党项的战事已经结束,大军撤回丰州和云内州,耶律元佐多了许多顾忌,不敢再跟前几个月那样肆无忌惮了。好在宋朝大量收买不好的马匹,这是契丹的无用之物,并没有禁止。

  又商量了一些杂事,耶律元佐道:“已经到了深秋,按往年惯例,草原上游牧放马的,要大量放弃马群中的驽马,以节省草料过冬。南国那边只要是马,都能卖出价钱,于我们是个好机会。趁着现在秋高气爽的时候,可多派些人,去收购驽马,卖到火山军去。不过要严加盘查,切不可混进军马。不然被招讨司抓到把柄,我们这生意可就不好做了。”

  耶律不花道:“此事我省得,春夏一战,折损战马不少,哪个还敢再卖。不过,我打听到宋地现在最喜骡子,纵然驽马,母马的价钱也远过公马,我们可以多贩一些。”

  新设火山县外的酒铺里,小王子和任泽看着不远处民夫正紧张地筑城墙,对陈勤道:“听说知军官人要回京去,不知是也不是?”

  陈勤道:“委实如此。知军这几年连任几地,处处都有治绩,得重臣举荐,试学士院。”

  小王子叹了口气:“可惜,好不容易来这么一个好官,做了一年多就走了。自知军官人到这里,你们这些人不必说,都得了无数好处。就连我们这些北地蕃民,也因为卖马卖羊毛,赚了不少钱。现在我们部落里,若有人病了,有一碗糖水喝,以前哪里敢想?”

  陈勤笑道:“小王子说哪里话?知军官人此番入京,是要升官的。试了学士院,就是学士。”

  “学士?好生厉害!”小王子吐了吐舌头。“我听人说,南国的学士,都是重臣。”

  陈勤也是一知半解,点了点头,不好说什么。听官员们说,试了学士院,做了馆阁词臣,确实就是学士。不过以杜中宵的资历,若说是重臣,好像也不对。

  馆阁官员,确实可以称学士,不过仅限于在京城的时候。一旦外任,除了带馆职任通判,其他差遣都不能称学士。此学士非彼学士,与殿阁学士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重臣两个字是万万当不起的。

  陈勤因为牧马有功,杜中宵上奏之后,一样补他个三班借职的官,提举牧场,现在也是官了。小王子是卖马的大户,一来二去,两人熟识,经常一起饮酒。

  现在卖马的地方,已经慢慢从唐龙镇移到了火山县,靠着黄河好大一片围马的地方。小王子因为做这一行早,不只是卖本部落的马,还收其他部落的马贩到这里来。他早已不是那个当初在唐龙镇,连牙人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的蕃人小王子,而成了熟练的马商。现在贩马到火山军,根本不需牙人,他自己就是个行家,很多贩马的大户都认他。

  饮了一会酒,小王子问陈勤:“知军官人去京城,你也跟着去么?”

  陈勤叹了口气:“我想了许久,也跟官人商量过,还是先不跟着去了,留在这里。现在无论如何也有了个官身,又有差遣,不再是从前可比。先在这里干着,官人慢慢想办法。”

  小王子听了面现喜色:“好,这我就放心了!如果你也走了,这生意我真不知怎么做下去。”

  说完,与陈勤碰了一大杯。

  陈勤道:“小王子,以后你贩马来,可以多带些母马。同样马格,我给你多一倍的价钱。”

  小王子奇道:“母马不好,一样生不出好马来,要了何用?我们草原上,到了这个季节,不拘母马公马,看着不中用的,就都放归草原,免得冬天白费牧草。”

  陈勤道:“这是你们草原上的规矩,马群无数,能够这样做。我们这里,哪有这个本钱?母马虽然差一些,我那里有好公马,也有好种驴。最近附近州军用车的多,骡子最好卖,可以用母马生骡子。”

  小王子点了点头,虽然他不知道为什么附近的人喜欢买骡子,草原上也很少骡子,但总是知道骡子是怎么来的。马再差,也比驴的个头大些,差的母马便就有了用处。

  小王子贩马,每次都夹带几匹好的军马,多贩些母马就更加没有什么了。

第151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

  九月初,新任火山军知军程师孟到来,杜中宵与一众官吏把他迎进城里。

  进了衙门,分宾主落座,上了茶,程师孟道:“来时,经略相公一再叮嘱,此地紧要。可看这新筑的城池,并不高大,是不是简陋了些?”

  杜中宵道:“现在不比从前,并不是城墙越高大越好。契丹和党项人均不善攻城,更加不要说周围的蕃落,这城池足够了。火山军小地方,要筑大城,没有那么多人手。”

  程师孟点了点头,没有说话。来之前,他就听说火山军这里火枪火炮用得多,但怎么个用法,没有见过。自己没有见过的东西,不好多言。

  接风宴后,程师孟自去歇息。杜中宵找了程文礼和潘振道:“这两日,你们清理账籍,以备新知军查看。我离开之后,你们还要在程知军手下做事,不可有半点马虎。”

  程文礼和潘振应了,各自回去安排。

  新旧官员交接,查看各库账籍是重中之重。旧任有了亏空,接任的必须要说清楚,签字画押,由上司认可,不然就替人背了黑锅。一切料理清楚,新官才上任,旧官才能离去。有的地方过于离谱,出现过新官无论如何不肯上任,导致旧官走不了的。

  杜中宵到火山军一年多,赚了无数钱财,不但没有亏空,各库还都有积蓄。这种情况下,程文礼和潘振做事特别卖力,纷纷拿着账籍到程师孟那里邀功。

  牧场里,杜中宵跟陈勤相对而坐,就着一锅肉一条鱼饮酒。

  酒过三巡,杜中宵对陈勤道:“新官上任,这几日到处都在清查府库,牧场这里如何?”

  陈勤道:“程知军前日来过一次,看了牧场里的牲畜,甚是赞赏,并无别事。”

  杜中宵点了点头:“如此就好。现在你补了官,比不得从前了,不必随着我回京,且在火山军这里做着看看。若是新任知军赏识,便搏些功劳,想办法升一升官。若是做得不如意,及时跟我说,我自会想办法。你这种监当官,朝廷管得不甚严,不必委屈了自己。”

  陈勤称是。这话说得很明白,做得开心就做下去,做得不开心,杜中宵想办法给他调离。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便脚底抹油,走他娘的。这种监当小官,朝廷多不在意,回到杜中宵那里,以后还有机会。

  安排了以后的出路,陈勤叹了口气道:“我倒没有什么,以前什么身份?现在做了官了,还有什么不满足!只是赛赛,听说官人回京,他要跟我留在这里,十分不满意,与我闹了几次。”

  杜中宵道:“夫妻么,打打闹闹,日子还是要过下去。你做了官,他在人前也风光。”

  陈勤点了点头,笑笑,没再说什么。在一起数年,卢赛赛虽然还跟以前一样懒,但不再动不动就要离开陈勤了。在永城的时候,两人算是凑在一起过日子,几年磨合,终于算是真正的夫妻了。

  看了陈勤的表情,杜中宵知道陈勤和卢赛赛折腾数年,终于稳定下来,对他道:“趁着年轻,你们也生几个儿女,踏踏实实过日子。”

  卢赛赛年少时在画舫长大,不知有什么办法,可以不生孩子,想来是她们这些人的秘法。留在家里的罗景都已经有了儿子,卢赛赛想来也能生。

  陈勤对此也摸不着头脑,只是含糊答应。陈勤主管牧场,除了俸禄,还有许多外快,两人日子过得相当富足。按说卢赛赛只要定下心来,该好好过日子了。

  见陈勤不说话,杜中宵摇了摇头,不好再说会么。过了一会,突然想起,又对陈勤道:“对了,此次晶晶随着我回京,知会你一声。没了晶晶,你家娘子断了念想,好好做生活吧。”

  陈勤默默点了点头。卢赛赛一直是那个性子,从骨子里就没有做良家妇人有心思,一直有依靠晶晶养老的意思。哪怕现在晶晶是杜家的人,她这想法还在,不想自己生儿育女。

  在杜中宵想来,陈勤碰到这样一个妇人,着实有些脑人。不过陈勤自己乐在其中,也就不好说什么了。现在做了官,以后多多提携他,想来卢赛赛也会慢慢改变。

  当年在永城跟着自己的几个人,陶十七到相州去做了铸枪炮的监当官,陈勤管牧场,都已经有了官身。罗景在自己家里,现在是家中的主管,生活还要好过这两个人。现在杜中宵的身边,只有一个十三郎跟着。杜中宵也想过,让十三郎从军,搏个出身。可自己在军中并无人脉,现在又没有仗打,他到了军中未必有出息,还是先跟在自己身边。

  离开了牧场,杜中宵骑着马,带着随从,慢慢向不远处新建的火山县城走去。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带都开成了农田,土地平整,道路整齐,沟渠纵横,再没有了杜中宵初来时一片荒凉的景象。大路上,不时走过一辆大车,赶车人坐在车辕上,悠闲地赶路。

  从一片荒原到阡陌纵横,这种变化让人有一种成就感,杜中宵颇多感慨。此时宋朝人口不多,除了江南、福建少数几个地方,到处都是荒地。只要组织得当,不应该出现缺粮的事情。对于地方官来说,杜中宵其实是个好榜样,照着他做的照方抓药,好多地方都能发展起来。

  财政年年紧张,三司对民间绞尽脑汁搜刮,有许多原因。第一就是军队太多了,这么大的国家,一百多万正规军,相当于几十户养一兵。而且军队大多位于北方,北方百姓的负担太重。再一个物流水平太低,物资远距离调运的成本太高,运往边地的粮草,绝大部分浪费在了运费上。

  与契丹和党项相比,宋朝人口和经济强得太多,若能转化为军事实力,按说一个打两个,也应该把他们压着打。可在火山军待了一年多,杜中宵知道远不是那么回事。不说更加偏远的陕西,就以河东路来说,本地只能支撑十万军队。从外面运粮,两京一带运来,到地方能剩下十分之一就不错。更远的地方就全浪费在路上了。十万军队,对契丹和党项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看着路上偶尔行过的大车,杜中宵强烈地感觉到,这种不起眼的交通工具,其实对现在的宋朝非常重要。如果有发达的道路,大车可以一直到京城畅通无阻,河东路军队增加几倍不成问题。

  即将离去,杜中宵回想起自己在火山军一年多的施政,其实花费心思最多的唐龙镇并不是最有意义的,营田务也不是。反而这为了配合唐龙镇的商业,初步发展起来的大车物流系统,给河东路西部的数十州带来最大的影响,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第152章 让你衣锦还乡

  五日之后,火山军各种账籍清查明白,杜中宵与程师孟办了交接,看看限期将近,准备动身。

  消息传开,这一年来内附的蕃民听说之后,宰了几只羊,备了几坛酒,一起抬了,到火山县来为杜中宵送行。杜中宵与程师孟一起,谢过来人,留了几个首领,在后衙饮酒,为杜中宵送行。

  看着旁边堆着的礼物,程师孟道:“自博士到火山军,广开营田,兴办实业,一年多时间,数千户蕃民来附,前所未见。这些日子我也看了,这些人衣食丰足,安居乐业,自然感恩。”

  杜中宵道:“这里是汉唐故土,那些人说是蕃人,其实很多都是中原子民。阔别故土数百年,习惯了说蕃话,习蕃俗,如此而已。”

  程师孟道:“不错,便如那边的张君德一家,便是十足中原汉民,哪有一点番人样子?”

  在火山军安顿下来之后,张君德那一批人陆陆续续把留在北方的家人接了过来,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大族群。他们本就是河西的汉民,还没有番化,除了一些习俗,与中原的汉人并无二致。

  摆好筵席,张君德和香布作为代表,上前向杜中宵祝酒,谢他收留这些人,帮着重建家园。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杜中宵此番入京,必然会受重要,步步高升,弥漫着欢乐的气氛。

  杜中宵自己却知道,此次回京丝毫懈怠不得。学士院的考试虽然不难,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做的文章最少要说得过去,阴沟里翻船的例子也是有的。

  景祐进士苗振,本是殿试第四人,数年之后召试学士院,主考官宴殊特意提前嘱咐他,很多进士登第之后便不读书,让他提早温习。苗振极有自信,答道,岂有四十老娘倒绷孩儿的,不幸未过,失去了进馆阁的机会。杜中宵不管是学问还是科举的名次,都跟苗振差得远,岂能不小心谨慎。得到了试学士院的机会,如果考试不过,不只是失去良机,还会成为文人的笑柄。

  这一年多的时间,香布是变化最大的。想当初,他一个衣食不周的蕃族小首领,见到杜中宵战战兢兢,努力鼓起勇气,第一个内附。凭着小心谨慎和踏实做事,现成已经成了一个小财主,是内附蕃人中最受人羡慕的人物。别看几十亩地,几百只羊,在中原不算什么大户,蕃人那里就是梦寐以求的生活了。

  火山军这里人口稀少,本就没有什么大财主,香布这样的已经是上户。

  这次宴席直喝到日头西斜,主客尽欢,才尽兴而散。

  十三郎带着随从把礼物抬回住处,仔细看过了,来到杜中宵屋子里,倒了杯茶给杜中宵喝了,自己坐在凳子上。杜中宵喝罢了茶,十三郎才兴奋地道:“断人,我查看过了,这些蕃人真够意思,送的礼物中有几十匹羊毛呢,值一两百贯钱呢。”

  杜中宵趁着酒兴,笑道:“十三郎,我们家里良田广有,差这几百贯钱吗?”

  十三郎道:“话不是这样说,总是他们的心意。再者说了,官人做了这一年多的知军,俸禄也没有这么多。我年这做官,赚钱是不能靠俸禄的。”

  杜中宵笑笑没有说话。后世有句话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做地方官的油水之大。清官尚且十万两,若是再贪上一贪,一辈子就衣食无忧了。当然,宋朝由于财政中央集权太过厉害,又不许在辖地置办产业,地方官没有这么大油水,但好处总是免不了的。

  火山军的财政状况良好,程师孟非常满意,从公使库里取了五百两银子,做为杜中宵回京路上的花销。公使库就是干这个用的,杜中宵欣然笑纳。自己到河东路近三年了,也该带些钱回家。

  十三郎对火山军这个地方并没有什么感情,又离家数年,有些兴奋,坐在杜中宵房里,说来说去说个不休。从对杜中宵未来前途的憧憬,到家里人见到自己该多么高兴,翻来覆去没完没了。

  杜中宵面带微笑,听他乱讲。他随自己数年,这个时候,不能扫了他的兴头。

  说到最后,杜中宵道:“等我们回到中原,天气就该冷了。既然别人送的有羊毛呢,等到了京城之后,寻个高手匠人,给你和父母兄弟一人制一件袍子,风风光光穿回家去。”

  十三郎道:“那可是好,谢过官人了!不过,似我这等身份,家里人在乡下地方穿这种袍子,只怕被人笑话。官人不如折成现钱,我带回家去。”

  杜中宵听了就笑:“钱是钱,衣服是衣服,怎么能够混为一谈?你随我数年,怎么可能少得了你的钱?放心,到时让你带锭大银回家,买些田地,置办家业。”

  十三郎听了,猛地一怔:“怎么,官人要遣我回家,不要我侍候了?”

  杜中宵道:“你随在我身边,有吃有喝,也要照顾家人。置办了家业,家人衣食丰足,你跟在我身边没有后顾之忧。等再过几年,找个机会,也给你补个官身,做个官儿。”

  十三郎听了,展颜欢笑。虽然陈勤和陶十七做了官之后,不得自由,他看着有些难受,但说实话有时候还有些羡慕他们。自己一个种田郎,能做个官威风一番,想想还挺有意思的。

  杜中宵的官职再升,就有恩荫名额了,他家里人丁稀少,十之八九就要便宜十三郎和罗景。不过这种小官不用太羡慕,职权不大,事情不少,就是份吃皇粮的工作罢了。

  庆历新政的时候,范仲淹等人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觉得恩荫过滥,大力裁撤。可实际上折腾一番过后,没过几年,就一切如旧。学历史的时候,针对宋朝的恩荫,书上也大力鞭挞,认为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杜中宵开始也这么觉得,后来就想开了,其实有什么呢?有恩荫之权的官员,满打满算不过几百人,能够恩荫多少名额出去?几千?对这么大一个国家算什么,这种事情根本就防不住。

  恩荫的说是官,其实大多不过是前世的公务员而已。就是那个时代,,把这些历史上的弊端从头到尾批判了个遍,作为一个实任的市厅级官员,谁没有塞十个八个公务员。现在只是摆在台面上,没有这种明面上的制度,私底下一样地龌龊。政治上的问题,本就不在这里。

  说是冗官冗吏,其实朝廷的财政支出,十之七八是军费,再扣去杂七杂八,有多少是因为官吏多了不够用的。这个年代的官吏并不多,真正有问题的,是有多少人占着位子不做事,或者不称职。

  杜中宵自己知道,十三郎跟在自己身边,这几年做的事情,不下于一个小官。而且因为一直跟在自己身边,对官场熟悉,做个小官绰绰有余了。做个小官又怎么了?不是他做,不一定会是什么人做呢。

  大宋朝政,第一是军政,第二是养兵的财政,其他都是细枝末节。就是负担沉重的军政,最大的问题也不是花钱太多,而是花了那么多钱,打不了胜仗。

第153章 外戚

  九月中旬,杜中宵离了火山军,带了随从,一路向京城而地去。到并州,特意去拜谢了郑戬。这是自己召试学士院的举主,不只是对自己有恩,还要为自己担风险,不能不谢。

  郑戬为人严肃,在衙门接见杜中宵,勉励其为朝廷效力,无一句话涉及私事。这次会见,完完全全就是套路,杜中宵觉得无趣,行礼如仪,告辞而出。

  出了衙门,杜中宵看着不远处川流不息的人群,一时有些茫然。郑戬这种态度很正常,是这个年代读书君子所追求的,端正严肃。正是因为做到的人不多,才显得难能可贵,杜中宵并不觉得有什么。

  自己初来河东,便就是在并州为官,从制硝建毛皮货场开始,也算做出了政绩。虽然因为大多政绩都是在商业上,为某些官员不喜,定的功劳不大,终究迎来了好的开始。

  在河东路两年多,什么事情都是开了头,没有善始善终,让杜中宵觉得有些遗憾。不过好在郑戬虽然严肃,并不迂腐,杜中宵开头的事情都坚持下来了。

  在地方为官,杜中宵觉得处处都是建功立业的地方,有许多事情可做。到了京城,处处掣肘,肯定不会这样了。可不到京城,外地任官升迁不易,让杜中宵有些两难。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0页  当前第13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3/47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风雨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