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34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 MB   上传时间:2024-10-19 21:11:38

  十三郎猜到杜中宵的心思,上前道:“官人,故地重游,我们在并州待几天么?”

  杜中宵摇了摇头:“不,你准备一下,明日便就上路!我总觉得,这个地方我们还会回来的。”

  十三郎应诺,吩咐随从随杜中宵先回驿站,自己去雇脚夫。离开火山军,杜中宵带的东西不少,后面不好让各地衙门派人护送,还是自己雇人为好。

  离了并州,到了潞州的时候,杜中宵特意去拜见新任转运使张尧佐。

  此时张美人正得宠,为了提高门第,不断为其伯父张尧佐封官,引起了朝中官员的警惕。杜中宵虽然没有攀附外戚的心思,但也没有因为张尧佐是外戚,就视其为小人的想法。如果杜中宵记的没错,后世的包公故事里,大反派庞太师的原型,就应该是这位张尧佐。

  张美人的父亲张尧封,中进士之后,在石州推官任上去世。张尧佐同样是进士,张美人得宠的进候已经是知州,仕途远不如现在的杜中宵。因为张美人的关系,几年之间,就升到了天章阁待制、河东路都转运使,此时正炙手可热。这样的人物,哪怕不巴结,也不能得罪。

  作为外戚,张家与以前的外戚迥然不同。从太祖时传下来的习惯,皇家一般与将门结亲,外戚大多是武将。刘太后出身贫寒,在宫中贵显之后,认前夫刘美为兄,刘美一样是按武将序列晋升。惟有这位现在最得宠的张美人不同,他的父亲出身低微,科举登第为官。伯父张尧佐同样是进士,而且在外为官的时候多有治绩,自己为人谨慎,是不折不扣的文官。一门两进士,可不是以前的外戚可比。

  事情就是这么让人摸不着头脑,武将出身的外戚,文官大多宽容。一无是处如刘美,并没有文臣针对他,其他外戚,如现在最受皇帝信任的李用和一家,文官的态度也都友好。偏偏这文臣外戚,是朝中文官的眼中钉,张尧佐每升一次官,都要被朝中文官批判一番。

  开始杜中宵对此也觉得奇怪,同样是文臣,朝中文臣何必如此咄咄逼人?更不要说,以张尧佐的进士出身,做官的政绩,这么多年的资历,做待制、转运使并不让人觉得不妥。比他资历浅得多,也没有多少治绩的重臣,官位远在他之上的人朝中可是不少。后来想明白了,武将外戚,文官可以限制其直接掌握兵权,官位再高,也在控制之中。这位张尧佐,本身条件过硬,只要朝臣放松一点,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入中书做宰相,再有一批党羽,到时就控制不住了。

  这就叫防患于未然,朝中官员齐心,把张尧佐的前途死死拖住了。

  送了名刺进去,杜中宵站在衙门外,悠然地看着街道上的行人。张尧佐贵为转运使,又是现在最得宠的外戚,自己这种属下小官,不一定接见。前来拜访,只是礼仪而已。

  没想到不足一盏茶的时间,便就有吏人急急出来,请杜中宵入内。

  杜中宵有些意外,整整公服,随在吏人身后,进了转运使司衙门。

  张尧佐等在偏花厅,见到杜中宵进来,站起身,迎了上来。

  杜中宵吃一惊,转运使接见本路官员,哪里有起身相迎的礼节?急忙上前行礼。

  张尧佐上前拉着杜中宵的手,口中道:“博士少年有为,我未到河东路的时候,便就听说你在火山军治绩无人可比,是近几年最出色的年轻官员。可惜我初来上任,你就回京去了,委实是憾事!此去京城入馆阁,不来不可限量!”

  杜中宵没想到会如此,颇有些受宠若惊的意思,忙道不敢。

  分宾主落座,张尧佐道:“我已命后厨备了酒筵,为博士接风,且先饮茶。”

  杜中宵听了忙道:“待制,下官进京,朝廷定得有时限,不敢违期。再者在下小吏,岂有漕宪接风的道理?待制礼遇属下,事情传出去下官委实担待不起。”

  见杜中宵坚持不肯,张尧佐有些失望,只好作罢。事情明摆着,如果张尧佐不是为戚,作为转运使给属下接风,杜中宵必凛然遵命,这是上峰赏识自己。外戚就不一样了,吃了张尧佐的酒,朝中就有官员的小黑本上要给杜中宵记上一笔。杜中宵的脑子清醒,可不会做这种事情。

  问过了杜中宵在火山军的施政,又问过了路上辛苦,张尧佐道:“博士前次进项羊绒毯,其物甚是精美,宫中贵人极是喜爱。官家欣喜,把剩下的几条毯子,分赐了宰相和枢密。”

  杜中宵忙谦逊一番,道:“火山军一带,山地众多,蕃汉百姓养羊极多。下官从西域招募了些高手匠人,用羊毛纺织,也算为地方造福。只是羊绒难得,那毯子只有那么几条。”

  杜中宵的意思,是怕张尧佐看着眼馋,先告诉他,自己这里没有了。

  不想张尧佐完全没有那个意思,不住称赞,杜中宵少年有为,在地方治绩突出。

  聊了些闲话,两人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杜中宵看时候不早,送上一个礼单道:“下官回京,并没有带什么珍奇货物。惟有火山军产羊毛呢,为待制带了几十匹,制些袍子冬日穿。”

  张尧佐接了礼单,连连道好,高兴非常。

  杜中宵起身告辞,张尧佐道:“且不急,我这里有些礼物回赠博士,且少待。”

第154章 再见陶十七

  离开转运司衙门,杜中宵对张尧对自己的态度疑惑不已。自己一个知军小官,张尧佐的态度过于热情了些。再是礼贤下士,也不应该如此谦逊,不要说外戚身份,一个待制、转运使都不该如此。

  捏了捏最后张尧佐送自己的一个沉甸甸的小布袋,杜中宵满心疑惑,回到驿馆。

  回到自己住处,打开小布袋一看,杜中宵不由哑然失笑。这袋子里,竟是满满一袋金钱,粗略算一下将近百贯,比杜中宵送出去的礼物还要贵重一些。金钱是宫里特制用来赏赐的,想来是张美人送给张尧佐的,他拿来送给杜中宵。

  看了金钱,杜中宵终于明白了张尧佐的心思。什么重视年轻官员,奖掖后进,都不对,是他这个官做得太孤独了。杜中宵这样一个正榜进士出身,二十几岁出头进馆阁,前途无量的官员来拜方他,让张尧佐欣慰不已。今天张尧佐没有别的心思,就是很高兴。杜中宵送的那点礼物,张尧佐根本没看在眼里。

  张尧佐出身寒微,苦读诗书而中进士,以前做官的时候,勤勤恳恳,肯定也曾满怀憧憬,自己有一天做高官,名满天下。这几年步步高升,年轻时的梦想实现了,结果却不像他想的那样。

  以张尧佐的资历,做到现在的官位并没有问题。他肯定也曾经认为,自己虽然沾了侄女的光,但本身资历过硬,必然会得到大家的认可。恐怕没有想到,从升到待制的那一天起,便就受到了朝中官员的冷暴力。因为是外戚,朝中的官员大多都不跟他来住,任官有功无人看过,一有小过,满朝风雨。

  这个官当得很没有意思,而且因为别人躲着他,也有些孤独。这才是杜中宵登门拜访,他如此客气的原因。以前路过的官员,要么百般巴结,要么冷傲孤高不理他,像杜中宵这样纯礼仪性,客客气气登门拜访,没有所求的官员,实在不多。

  想明白了这点,杜中宵便就释然,安然收下了这袋金钱。

  其实张尧佐这个人,出身贫寒,高中进士之后强于吏治,善断案,是个能吏。正是因为他以前没有什么后台,做官一直谨小慎微。张美人贵显,他飞速升官之后并没有仗势欺负别的官员,反而一直被朝中官员欺负,遭遇到了冷暴力,他变得越发谨慎。

  十三郎进来,对杜中宵道:“官人,我们明日上路么?”

  杜中宵点头道:“明日上路,尽快回到京城去。——对了,我这里有几个钱赏你。”

  说完,从张尧佐给布袋里取了十个金钱,排在桌子上,对十三郎道:“这里十个金钱,你仔细收起来,等到回家孝敬父母。”

  十三郎拿了一个金钱在手里,掂了掂,又仔细看过,才道:“官人,这钱是金的?”

  “十足纯金!”杜中宵点头。“这里宫里的金钱,专门用于赏赐,岂会有假!”

  十三郎好奇地把金钱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口中道:“竟是金的,还没有看过金的钱呢!”

  每到年节,皇宫都会制一批金钱银钱,与普通的铜钱同样开制,不过材料换成金银,用于赏赐。这种金银钱跟其他地方的金银币不一样,真正说起来,类似于后世的纪念币。京城曾经发生过,宫里的人用金银钱当一般铜钱用,让商户发财的事情。当然正常使用,是按同等重量的金银算。

  当时制新铁钱的时候,杜中宵曾经想过,中国为什么不用欧洲历史上的金币银币?后来知道了这种金银钱的存在,便就明白,原因只有一个,不合适而已。中国是统一的大市场,而欧洲到处都是五花八门的封建小领主,很难统一货币,他们需要使用金银币。

  金银这种贵金属,适用于国际贸易,统一大市场的需求并不那么强烈。

  离了潞州,杜中宵取道相州,从安利军经黄河白马浮桥过河,前往京城。

  一进相州境内,林虑县木县尉带了兵马迎接,行礼如仪。

  杜中宵回礼,正要动身的时候,突然人群里一个人大喊:“官人,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杜中宵定睛一看,原来是陶十七,急忙吩咐木县尉,让他近前来。

  陶十七到了杜中宵马前,躬身行礼:“我前些日子得了消息,官人要从这里回京,在这里已经等了几日了。今日好不容易等到,可恨这些撮鸟不许我上前!”

  木县尉有些尴尬,忙道:“下面的人不知你与博士相识,得罪莫怪。”

  有杜中宵在一边撑腰,陶十七的底气足了,道:“我本是随着官人到河东路来,得了举荐,到相州这里做官,哪个不知?偏你手下这群厮鸟,装作不知。”

  木县尉的官比陶十七大不了多少,又有杜中宵在旁边,只好赔礼。

  上了马,陶十七与十三郎并排,随在杜中宵身后。

  走了一会,十三郎见杜中宵在前面与木县尉说话,悄悄从怀里取了一枚金钱,塞在陶十三手里,小声道:“多日不见,哥哥送你个好东西。”

  陶十七拿起来一看,惊道:“这是金钱?哥哥从哪里得来的?”

  十三郎做个噤声手势,小声道:“官人赏的,莫要大声,拿了去玩。”

  陶十七虽有些舍不得,还是把金钱送还十三郎,豪气地道:“现在我做官了,拿着俸禄,如何能拿你的钱?等到了相州,我请你吃酒!”

  十三郎道:“我还有好几个呢,你只管拿去玩。至于吃酒,那自然逃不脱的。”

  两人分别多时,此时相见亲热异常,说着这几个月各人的遭遇。

  陶十七道:“相州这里处处都是铁矿,产铁无数。我到这里之后,造了几门火炮,知州李相公甚是看重,很是快活了几个月。可惜李相公两月之前病故,新来了个杨知州,还不知他脾性。”

  前任知州李宗咏是重臣,他对陶十七看重,下面人人都不敢小瞧陶十七。可惜他年岁已老,两个月前病故于任所,新来的知州杨孜忙于秋税,还没顾得上陶十七,这些日子有些懒散。

第155章 看你像贼

  天禧镇原是林虑县北齐镇,天禧年间东迁,划归安阳县,故名天禧镇。这里是自潞州到相州的重要驿站,格外繁华。自林虑到相州附廓的安阳县,须在这里歇息一夜。

  杜中宵一行到这里的时候,天尚未黑,闲极无聊,带了十三郎和陶十七出来闲逛。

  走不多远,见镇子边上一家酒铺,一个酒望子在风中招展,生意红火。杜中宵道:“左右无事,我们到那里饮几杯酒,去去寒气。这才九月底,天气便冷得厉害。”

  十三郎和陶十七一起叫好,快步到铺子里,一个占住一张桌子,一个去要酒菜。

  杜中宵随后进了门,见十三郎在那里擦桌子,上前坐下。

  不一刻,要酒菜和陶十七回来,道:“官人,这里没什么好酒菜,只好将就些。小的要了一大盘牛肉,一盘甜藕,还有些汤饼。”

  十三郎道:“这里的牛肉,中吃么?若是老死的牛,那便算了。”

  陶十七道:“哥哥不知道,这一带铁冶众多,多用牛。肉虽然硬一些,但罕有老病死的。”

  杜中宵道:“我们随便用些酒菜,何必计较?这种乡村小店,原就没什么好吃的。”

  三人围着桌子坐下,不一会小厮上了酒菜。一大盘肉,一盘藕,一瓶酒。

  这个时候的酒,与杜中宵印象中的古代不同,多用瓶装。当然不是玻璃瓶,而是陶瓶,一般是一瓶两斤。用瓶装的酒,多出于官酒务,便于计价收税。店里自酿的酒,一般是用大坛。

  倒上酒,饮了一杯,尝了尝牛肉,杜中宵道:“这肉倒嫩,味道也过得去。”

  陶十七道:“这里冶铁的多,常用牛拉炭和矿石,跟其他地方多老牛肉不同,还能吃的。”

  三人喝着酒,吃着肉,说着这些年各自的情况。

  正在这时,三个大汉从外面进来,前面一个背了个包袱,后面两人抬着一个用布蒙着的物事,不知是什么东西,看起来极为沉重。

  小厮看见,急忙迎上来,对三人道:“蒙二哥,今日找到什么宝贝?敢是发财了!”

  前面背包袱的汉子满脸警惕,看了看一边的杜中宵三人,对小厮小声道:“你是做死么?吵吵嚷嚷坏我们生意!来三份汤饼,一大盘肉,一人在碗酒,我们吃了还要上路!”

  小厮吐了吐舌头,飞快地跑到后面去,为三人取酒菜。

  那三人在一张远离杜中宵三人的空桌子旁从地下,把背的抬的东西放在桌下,大口喘气。

  十三郎看着三人,小声道:“官人,这几个厮鸟不是好路数,怕不是做贼的?被我们撞上,是他们倒霉,我上去盘问一番。”

  杜中宵道:“我们是行人,管这些做什么?他们作奸犯科,自有本地官府处置。”

  十三郎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指着陶十七道:“他不是在本地为官么?怎么就管不得?”

  陶十七连连摆手:“哥哥,我是个监当官,管着铸炮的,其他事情可管不了。”

  十三郎悻悻然,见杜中宵不许,只好罢了。

  小厮端了酒肉出来,放到三个汉子的桌子上。见三人面色不善,再不敢说话,急急转身离去。动作急了一些,不想碰到旁边用布蒙着的东西上,一个趔趄。

  姓蒙的汉子道:“你不长眼睛么?撞坏我的东西,卖了你也赔不起!”

  一边说着,一边急急把被开的布又蒙了上去。

  陶十七眼尖,在里面的东西被重新蒙上之前,看了大概,低声对杜中宵道:“官人,这一伙人是盗墓贼!既被我们撞上,当审明官府,不好不管。”

  杜中宵奇道:“你怎么知道是盗墓贼?”

  陶十七压低声音:“我看见那布蒙住的,是一个铜鼎。这一带墓葬多,常挖出铜器。有不屑之徒就私掘墓穴,把挖出来的铜器偷偷化了,重铸了卖钱。”

  杜中宵点了点头,猛地想起什么,对陶十七道:“你看清楚了?里面真是铜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0页  当前第13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4/47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风雨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