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37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 MB   上传时间:2024-10-19 21:11:38

  别看这些守桥的官不大,他们把守要路,收好处习惯了,见的世面又多,雁过拔毛,没有财物到手便浑身不舒服。杜中宵只是一个卸任的知军,这些人不怎么放在眼里,能捞一点是一点,杜中宵还真拿他们没办法。当然,一定不给,他们也奈何不了杜中宵。

  箱子里的兽骨龟甲,是杜中宵在相州特意搜集来的。他可是知道,上面刻着的甲骨文,有多么重大的历史意义。收集这些东西,此次回京,准备送给喜欢这些东西的朝廷重臣。目的一是投其所好,让自己试学士院的时候顺利些。再一个引起朝廷的重视,提前千年保护这珍贵的历史财富。

  此时朝中的宰执和翰林,颇有几个人喜欢研究古文字,杜中宵凭着记忆中的一知半解,说不定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这个时代研究钟鼎文的多,甲骨文还真没人研究,算是钻个空子。

  试学士院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除了要求做出基本合格的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得到宰执重臣的认可。只要入了他们的眼,文章做得稍微差一点,也能过关。刘太后当政的时候,他的亲戚马季才,连文章都是主考官帮他写的,一样得到高等。更不要说现在的翰林学士钱明逸这个异类,只因为有吕夷简的支持,从制科到馆阁试,一路畅通无阻,自身并没有什么才学。

  说到底,杜中宵还是对自己的文学水平没有自信,想方设法减少过关难度。进馆阁,这可能是杜中宵仕途上的最后一次考试,只要过了,将来前途无量。一旦失手,会严重影响未来发展,就此失去进京做官的机会也说不定,一生只做个地方官。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亚于考进士,不得不重视。

第四卷 一飞冲天

第1章 投其所好

  杜中宵回到京城,先拜访了夏竦,送给了他一些羊毛呢。因为此次杜中宵回京试馆职,是郑戬和明镐所荐,夏竦心中有些别扭,对杜中宵不似从前亲热,甚至没有留他吃饭。

  杜中这不以为意,从心底里,他也不想跟夏竦有太多瓜葛。夏竦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朝中掌权的官员,大多跟他不对付。杜中宵恩怨分明,曾经帮过自己的要记住恩情,但也不会去刻意巴结。

  离了夏竦住处,见天色还早,杜中宵带了十三郎,到了参知政事宋庠的府第。

  宋庠是天圣二年的状元,而郑戬则是那一年的第三名,两人同年,私交甚厚。火山军近两年,杜中宵治绩突出,给河东路经略司带来很多好处,郑戬心中有数。并州辞别的时候,特意告诉杜中宵,到京城可以拜访宋庠,他会写封信向宋庠举荐自己。因为郑戬明白,杜中宵长于政事,文章并不擅长,偏偏馆阁试的就是文章。没有实权人物帮忙,杜中宵此次回京结果难说得很。

  康定年间,郑戬为枢密副使,宋庠参知政事,同年叶清臣为三司使,加上同年的宋庠弟弟宋祁升天章阁待制,四人关系紧密。天圣二年的进士一时在朝中风光无比,被称为天圣四友。因被疑为朋党,四人同时被贬出京城,十年之后,才堪堪回到了当年的地位。

  经过了康定年间的风波,虽然仕途多了许多波折,四人的友谊却愈加深厚。此时宋庠复为参政,郑戬帅河东,叶清臣为翰林学士,宋祁则为群牧使,同时与欧阳修合修《唐书》,个个位高权重。如果能够得到宋庠的赏识,杜中宵此次召试就会顺利许多。

  宋庠精通字学,古今文字,甚至是此时常用的俗体字,无一不通。康定年间初为参政的时候,中书吏人用俗体字写他的姓,他就不肯签字画押,说不是自己的姓。其实在杜中宵眼里,俗体宋字,不过是把下面的一撇一捺省成了两点,后世行书中习以为常,根本算不上别字。

  正是因为宋庠有这个爱好,杜中宵经过相州的时候,特意搜集了一些刻有文字的兽骨龟甲。此时安阳县出土的甲骨不多,更加没有人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算是投其所好。

  宋祁为人奢侈无度,家中日日设宴歌舞,宋庠则与弟弟正相反,生性简约,不喜声色,一生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做学问。初为执政的时候,一年上元夜,宋庠在自己家里安心读《周易》,隔壁弟弟家丝竹之声不绝,吵得他的心久久静不下来。第二天给弟弟写信:“相公寄语学士,闻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记得当年上元同在州学内吃虀饭时否?”宋祁看了大笑,随手回信:“却须寄语相公,不知当年吃虀饭是为甚底?”两人同父同母亲兄弟,脾性恰好相反。

  递了名刺进去,杜中宵在门外等了一盏茶的功夫,一个老仆出来,带杜中宵入内。

  宋庠的府第扑拙,没有炫目的装饰,院中的花木也已光秃秃的,没有什么当朝相公的气相,直似个平常的小康之家。当然作为参政,府第大还是足够大的,京城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并不多见。

  到了偏花厅,宋庠身穿便服坐在那里,面目和蔼,并没有朝廷重臣的威严。

  杜中宵上前见过了礼,宋庠吩咐落座,命老仆上茶来。

  饮了茶,宋庠道:“博士回京,鞍马劳顿,何不好好安歇?我忝居政事堂中,朝廷有旨,宰执不好结交宾客。若是传了出去,被心胸狭隘的小人看到,反对博士不利。”

  杜中宵道:“回相公,今日是休沐的日子,不违朝廷禁令。人生在世,谁没个亲朋故旧?朝廷也不会不近人情。下官此次回京,临行前经略相公特意吩咐,前来拜会相公,替他带些礼物来。”

  宋庠淡淡地道:“郑经略有心了。京城天下第一繁华,何物不有?何必从河东路带礼物来。”

  “河东路虽然偏远,总有些京城见不到的稀奇之物。”杜中宵一边说着,一边递上郑戬的礼单。

  宋庠接了礼单,看都没看,随手放在一边。

  见宋庠下一句就要送客的样子,杜中宵急忙拱手:“相公,下官也带了一份薄礼。”

  宋庠微微笑道:“你在外为官不易,赚些俸禄养家,怎可让你破费?你也不必说带了什么,尽管带回去,京城万物腾贵,以后你用钱的地方多着呢。我为宰执,朝廷所赐用之不尽,怎么会收你的礼。”

  见宋庠坚决不收,杜中宵无奈,从袖中取了几张纸出来,递给宋庠,口中道:“相公,下官经过相州的时候,见了些古怪文字,看着似上古之文。一时好奇,试着解了一番,穷尽心力,却只解了几个字出来。听闻相公精通字学,特意请教。”

  这正是宋庠擅长的领域,听了杜中宵的话,忙接了递过来的纸。展开观看,只见上面写了似字似画的几十个字,只有约五六个字旁边写了现在用的字体,都是车、马之类很容易解出来的字,想来是杜中宵所说的绞尽脑汁的成果。杜中宵的水平,短时间也只能解这些字了,有的还是从课本上学来的。

  这是宋庠从来没有见过的文字,模模糊糊觉得有脉络可寻,仔细一看又觉得及其陌生。仔细看了好一会,宋庠心中已经对里面的不少字心中有数,问杜中宵:“从字形来看,这些文字远早于篆文,甚至还要早于古时铜器上的金文,极是难得。你是从哪里得来?”

  杜中宵见宋庠极感兴趣,心中松了口气,道:“回相公,是相州时偶然所得。当地百姓,有时从地里挖出兽骨龟甲,有的上面就刻了这些文字。他们不知何用,随手丢弃,下官偶然看见,觉得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古文,便收集了一些。这上面的字,便是一片龟甲上的。”

  宋庠猛地抬起头来:“你是说,这种文字是龟甲上的,还有很多?”

  杜中宵点头:“回相公,正是如此。下官学识浅薄,大多文字都解不出来,愧对宝物。”

  宋庠道:“这些古字与现在的字不同,古人之物,自然难识。不过,文字从古到今,总是有脉络可循。只要熟悉篆文,最好认得一些金文,里面许多字其实可以认的。”

  杜中宵急忙拱手:“相公学问,非下官所及。今日带了从相州收到的几十片带字的龟甲兽骨,算作一份薄礼,前来拜会相公。若是异日能够解出其中的文字,送下官一份抄本,就感激不尽。”

  宋庠没想到杜中宵说的薄礼是这些,一时怔住。如果送的金银财宝,依宋庠的性子,是绝计不肯收的。哪怕得了郑戬的托付,帮一帮杜中宵,也不会收他的礼,免得坏了自家名声。但杜中宵送的是这种珍贵古物又另当别论,正戳中了宋庠心中痒处,忙让杜中宵取来观看。

  杜中宵吩咐十三郎,把他背上的一个包袱取了来,放在桌上打开,里面正是收来的甲骨。

第2章 托付

  宋庠仔细翻检桌上的甲骨,里面一些文字他隐约能猜测出来,但却无法连缀成篇。翻看良久,还是无法确认这些到底是什么,一时陷入沉思。

  沉吟良久,宋庠抬头问杜中宵:“博士收到这些有多少日子了。”

  杜中宵道:“自到相州便就开始收集,到现在有十多日了。这些日子,一有空闲便就研读。”

  宋庠有些急切地问:“那有没有研读出什么来?这些到底是什么文字?来自何方?”

  杜中宵道:“回相公,下官学问浅薄,这里面解出来的文字不多。但对这些甲骨的来历,还有上面文字的内容,有个大胆的猜测。”

  “讲来听听!”宋痒面上现出喜色,看他神情,可能也想到了什么。

  杜中宵道:“相州这个地方,百十年来常从地下挖出青铜器,其中有就有礼器。故老相传,这里是商王河亶甲的相都。但依下官看,此说可疑。下官以为,这里当是商朝都城,盘庚迁殷的殷都。史记‘洹水南,殷墟上’,当是此地。《水经注》所载殷墟的地望,也与相州暗合。《礼记》云,商人尊神,先鬼而后礼。下官以为,这些甲骨,上面记的是商人的卜辞。”

  “哦——”宋庠想了一会,点了点头。“我看这甲骨上的文字,也猜是来自商朝,只是一时看不出上面写的什么。却没有想到,这里可能是殷人故都。至于卜辞,也有可能。”

  杜中宵只能点到即止,深谈不得。他所谓的猜测,根本就不是从文字上来的,而是自己记忆中的知识,又临时翻了书本,问多了就要露陷。急忙拱手:“下官也是乱猜,到底为何,还要大学问者用功。”

  宋庠连连点头,用手轻拍着桌子,口中道:“若真如你所说,这里是殷人故都,文字是卜辞,这些甲骨可称无价之宝。对于商朝之事,史书记载极为粗疏,有了这些,可补史书不足。”

  杜中宵称是,为免露怯,不再多说。

  宋庠又道:“崇文院号称天下之书,无所不藏,但先秦的古书却是极少,而且真伪难辨。有了这些文字,对于先秦之事,便就多了许多认识。此物贵重,不能藏于私人之家。等到明日上朝时,我会禀明官家,把这些甲骨收于崇文院,以利天下有学之士研读。”

  杜中宵拱手:“相公雅量,实为我等楷模。”

  宋庠闭目想了一会,才对杜中宵道:“前些日子河东郑相公有书于我,说你在地方治绩卓著,于国有功,于国有利。当试于学士院,入馆阁,精修学问,为朝廷效力。你自庆历二年中进士,于今已经五年过去了,未见诗文称于世。我看过你中进士时的文章,恕我直言,粗疏了些。”

  杜中宵无奈地道:“下官文词为短,虽然平时用功,然政务缠身,终是没大进展。”

  宋庠点了点头:“人都有短长,此世之常情。学士院试,向来以诗赋为主,依你看来,自己有几分把握?现在四位内翰,不是制科,就是进士高选,等闲文章难入他们眼里。”

  杜中宵只好叹气:“不瞒相公,下官诗赋是短处,闲时常练,也多是平庸之作。此次入京,若试策论,下官地方上为官多年,倒还有些心得。”

  宋庠笑着摇了摇头:“馆阁虽然也有试策论的时候,却是极少,这几年尤其不可能。”

  杜中宵没有办法,现在这位皇帝当政,是历史上召官员试馆阁最多的时候。由这个途径,出现了大量的人才,很多人都位至高位,留名青史。但一个最大的麻烦,就是皇帝对文学特别看重,进士考试诗赋地位降低的同时,馆阁试的时候地位却在上升。

  诗赋恰是杜中宵的短处,这种考试都是命题,完全没有抄袭记忆中诗赋的机会,作巧不得。杜中宵费尽心机来找宋庠,无非是想要一个不试诗赋而试策论的机会。以自己的眼力,加上这几年在地方上的实际锻炼,针对时政杜中宵自信能做出像样的文章。如果连这种能力都没有,那就趁早死了这心思。

  看着杜中宵的神情,宋庠道:“你能够用心朝廷,朝廷必然不会负你。此事我记在心里了,天时不早,我这里还有客人,你先回去吧。不必多想,安心等消息。”

  杜中宵不知道宋庠到底是个什么态度,会不会帮自己,到底要怎么帮,只好起身告辞。

  出了偏厅,到了院子里,却见一个尼姑站在那里,对一个主管样子的人道:“我此次回江南,没点像样礼物,岂不让人耻笑?这样严寒的天气,我听说河东产的好羊毛布,可以拿来做袍子。相公的同年郑经略在河东路做大帅,平时岂能没有送到家里来的?若有,给我一两匹回去做件袍子穿。”

  杜中宵没听说宋庠礼佛,而且看这尼姑的样子,也不像平常的出家人。一时好奇,低声问带路的老仆:“知院,不知这位女和尚是府上的什么人?”

  老仆道:“是相公的姨亲表妹,日常都是住在这里。他的相好居和大师还在老家常州,这是赶着回江南去一起过年呢。相公给了他不少财物,临走了却又想袍子,必是回去给大师和他们的女婿穿。”

  杜中宵听了,一时惊得说不出话来。宋庠参知政事,朝廷重臣,表妹却是尼姑。尼姑倒也罢了,还跟和尚私通,私通也没什么,两人竟然还有女儿,女儿还正常嫁了人,完全跟俗世中的人无异。宋家的人知道,还跟平常亲戚一样,让这尼姑住在家里,人情往来一样不少,这事情完全突破了杜中宵的认知。

  一边向门外走,杜中宵好奇心起,向老仆打听事情的原委。

  这事情显然在宋家并不是忌讳,老仆随口讲给杜中宵听。原来宋庠的外公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宋庠的父亲,二女儿嫁给了常州的薛秀才,这尼姑便是薛秀才的女儿。她年轻时为尼,跟一个法号居和的和尚私通,又生了一个女儿,嫁给了潘秀才,潘秀才夫妇还已经生了儿子呢。和尚居和是个妙人,酒肉无所不好,戒律一概不遵,倒是心肠极好,时常周济穷人,在当地名声极好。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宋庠兄弟并不另眼看待这一位尼姑表妹,明常周济她,说不定还会给她女婿一个恩荫名额呢。

  杜中宵自己感觉得出来,这个年代的风气非常开放,完全不是历史书上那个礼教盛行的样子。但开放到了这个地步,狗血程度还是大大超出了杜中宵的想象。

  出了宋家府第的门,杜中宵越想越觉得这事情有意思,吩咐十三郎,取了两匹带来的羊毛呢,交给老仆:“知院,这里两匹上好的羊毛呢,你拿了进去交给那位女大师,只说是郑经略送她的。她不提起倒也罢了,既然提了经略相公,若是没有礼物与她,倒让人说经略相公小气。”

  老仆接了在手,问道:“此事要不要禀报相公?”

  “不必了,些许小事,何须劳烦相公。”杜中宵一边说着,一边取了一小锭银子,塞在老仆手里。

第3章 同年重逢

  在客栈中安顿下来,杜中宵看天色还早,便出了客栈,去找韩绛。

  韩绛依然是开封府推官,住在韩亿时建立起来的大府第里。没有父亲留下的家底,以他的官职,在京城大多买不起房子。京城物价腾贵,房价尤其高,中下层官员大多只能租房住。

  递了名刺进去,没多大一会,韩绛从门里出来,见到杜中宵,忙上前叙礼。礼毕,扶着杜中宵的肩膀道:“一年不见,待晓又立下许多功劳,实在让我等汗颜。此次回京,带上馆职,就非从前可比了。”

  杜中宵道:“不过运气好而已。边地虽然辛苦,立功的机会也多。”

  此时庆历二年的进士,韩绛在馆阁一段时间之后,带着馆职任开封府推官。王珪刚入馆阁不久,在崇文院做着清闲职事,精研学问。王安石一任结束,也被荐馆阁,被他拒绝,改任鄞县知县。依着自己的记忆,杜中宵知道王安石一时半会不会进馆阁,他走的不是一般人的路。

  同年的官阶,还是韩绛和王珪最高,他们在中进士之前就已多年为官,不是别人可比。第三人就是杜中宵了,太常博士虽然不高,却是全国数百知州中官阶的中流。跨过了通判这道坎,稳稳占住了知州的资序,后面就看运气。运气不好,可能数十年在各地来来去去,做个知州职事。运气来了,可以一步跨入京城的要害部门,飞速提升。

  两年在门口说了几句,韩绛道:“家中人多嘴杂,不好说话。附近有一座酒楼,虽不是正店,胜在酒具整洁,阁子清静,我们到那里坐一坐。”

  杜中宵称是,与韩绛一起,走了不远,到了一座小酒楼,上二楼选个阁子坐了。

  小厮上了酒菜,两人饮了两巡,说些这一年的见闻。

  酒过三巡,杜中宵道:“此次我回京,不瞒子华,心中有些惶恐。能入馆阁自然是好的,只是我向来不以文词为长,不知结果如何。现在朝中的有力人物,我多不熟识,想找人问问都没个门路。”

  韩绛知道,现在朝中大臣,只有一个夏竦是杜中宵能说上话的。偏偏夏竦得罪人太多,其他大臣多看他不顺眼,并没有什么用处。

  想了一会,韩绛道:“现在朝中重臣,多是新进,我熟识的也不多。你此次入京试馆阁,是知开封府明知府所荐,要不我带你去拜会一番?”

  杜中宵摇了摇头:“今日天色晚了,明日再去吧。我与明知府素昧平生,得他举荐已是大恩,自该去感谢一番。至于其他的,不能妄想。”

  明镐在河东路任职多年,举荐杜中宵,是以前他旧部所请,跟杜中宵并无交情。这已经是难得的情分,杜中宵自该去道谢,其他的就不能多想了。

  聊了几句,见韩绛也没有门路,杜中宵道:“算了,馆阁是朝廷育才之地,该凭真才实学进去,不当想什么歪门斜道。这几日我好好准备一番,静待召试就是。”

  韩绛点头:“正该如此。此次与你一起试馆阁的是解宾王,若是无事,可去走动一番。”

  杜中宵这才知道此次入京召试的不只自己一个人,急忙问解宾王的情况。

  解宾王年纪已大,为官从年,与杜中宵不同。明道年间知黄县的时候,遇到天灾,努力救济,存活了许多百姓性命,恰巧陈执中是京东路转运使,极是赏识他。现在陈执中为首相,荐他入馆阁。

  其实解宾王这种才是馆阁官员常见的情形,中进士之后在地方幕职任上历炼十余年,有朝中重臣赏识,才有进馆阁的机会。在馆阁这清要之地,如果被朝廷赏识,便进入台谏词臣的升官快车道,迅速走上人生顶峰。如果没有表现的机会,便带着馆职出外任知州,以后看各人造化。

  杜中宵为官五年多,做过推官、知县、签判、知军,二十多岁便就被举荐,走的其实是科举名次在前的少年进士的路。这个轨迹,同年之中,其实是王安石才有资格走的。不过王安石心气极高,认为地方上锻炼更加重要,不屑于走馆阁这条快车道。而当年的状元杨寘又英年早逝,庆历二年进士的名额此时是空缺的,杜中宵得到机会,也有这个原因。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0页  当前第13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37/47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风雨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