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66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 MB   上传时间:2024-10-19 21:11:38

  煮汤的骨头,上面能有什么肉?可总有人喜欢占小便宜,每到吃饭的时候,早早拿个碗去舀汤,为的就是把里面的骨头舀到自己碗里。每日都是那几个人,大家看着都不顺眼。终于那一日,有两个汉子看不过去,上前喝斥。结果占小便宜的人,最恨别人说他们,几个挤在那里的一起动手,把两人打了一顿。

  巡逻的人看见,报了上去,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铁监会下令开革。而且是当天就有人来,押着那几个人把家里的东西收拾一空,连带家眷,一起押出铁监。童安路听人说,那几家离了铁监,被安排到南边的唐州去屯田,永远也没有回铁监的机会了。两个上前喝斥的汉子,因为勇于任事,反而发了些赏钱。

  开革这几人,空下来的名额,听说是从前边来屯田的人中招募。这处院子,便就留给他们。童安路不知来的会是什么样的人,但愿老老实实,不要再跟前面那家一样喜欢占小便宜了。如果能跟自己说得来就更好了,左邻右舍互相帮扶,多么和睦。

  进了铁监之后,天天学习,童安路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有学习的天赋。半个月的时间,便就认了近千字,而且就连《方田》、《会计》也学得十分顺利。当然,铁监里虽然还用《方田》的名字,教材其实跟营田务已经不一样了,内容更多,也更深,有大量几何知识。

  因为学得好,童安路在铁监里出了名,就连运判杜中宵都知道这个人。有一次特意把他叫去,让他除了上课,有余力读些诗书。临别的时候,还送了一套《论语》,一套唐诗集子。甚至有人说,如果童安路家中有钱,自小读书,说不定还能中进士呢。

  有几日童安路也飘飘然,觉得自己是被贫穷耽误了,如果自小读诗书,说不定也是少年进士。那几日心思就不在铁监教的东西上了,天天看诗书。可惜不知怎么回事,怎么也读不进去,让他很是烦恼。

  后业还是连阿爹开解了童安路,让他不要好高骛远,做人最重要是踏实。那些诗书之类,闲时读读就好,最重要的还是眼前学的东西。学得好了,衣食无忧,才能想其他的事。天下间聪明之士极多,善于学这个并不一定就善于学别的。便如世间那些精通术数之人,哪个不是聪明绝顶,可有几人能考进士。

  安下心来,童安路的学习重要走上正轨,学什么会什么。三日之前,被分到了聂茂这里,一起学习知识。不过聂茂学的重理论,童安路则重实践,学了就要会做。

  在铁监待了些日子,聂茂才知道自己是被当高级人才培养的。用杜中宵的话说,如果学得好,这是未来的检测设计人才。而童安路,现在是当高级钳工,以后就看他自己的悟性了。他们这些人,学的东西比别人深,待遇也比别人好,就连吃饭都有单独的地方,工钱也多。

  连阿爹就没有童安路这么顺利,他年纪大了,学东西慢。好在性子和缓,为人踏实,做事情不急不躁。认字吃力,便就一个字一个字认,夜里还经常让童安路补课,勉强跟上别人。针对这个特点,被分配到了锻工那边,学得倒是有模有样,也能认几百个字,会用尺子量钢块了。

  想当初来的时候,见了这里的条件,人人都欢喜异常,以为从此一步登天了。没想到仅仅过了半个月,便就有人离去,有人前途光明,人和人明显不一样了。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明白,随着时间一天一天过去,这种差别会越来越大。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始,做工的人已经开始分三六九等。

  以前拉纤的时候,大家都一样,无非是身高力大的人更受重视,别人看重些。但只要做活,大家发的钱粮就是一样的。但现在不同了,特别是像童安路,身材一般,年纪又小,却前途远大,难免有人心中不平衡。可有什么办法?铁监就是这样的规矩,总不能像那几个抢骨头的一样,离开去种地。

  今天休假,童安路邀请了聂茂到自己家里来,做顿好吃的,饮几杯酒。他们这些招募来的人,跟拉纤厢军不一样,正式做工之前,不算铁监的人。住在一起,没有单独的住处,而且不许带家眷。按铁监的说法,如果学得不好,几个月之后没有一技之长,就会遣散回乡。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招募来的都是读书认字的,学的东西比厢军深,将来的地位比厢军高,不是技术人员就是管理人员。但一切都是沙滩上的房子,自己不争气,随时会失掉饭碗。厢军学不好,只要不犯错,饭碗总是在的,无非是出力多工钱少罢了,这些人可没有这个机会。

  今天格外热闹,看着旁边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童安路轻叹了口气,走到连阿爹家里。

  连阿爹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十二岁,小儿子五岁,还有一个女儿八岁。童安路进来的时候,三人正在院子里,蹲着围在父亲身边,看父亲在那里拔鸡毛。家里人多,连阿爹一家的生活条件可没有童安路那样宽裕。来了半个月了,今天是第一次买肉吃,几个孩子兴奋无比。

  见到童安路进来,三个孩子一起围上来,问东问西。

  连阿爹站起身来,擦了擦手,笑着问道:“今日无事,兄弟没有出去逛一逛?”

  童安路道:“与我一起的聂茂是河南府人,家离得太远,今日请了来,一起饮杯酒。”

  连阿爹道:“好,好,正该如此。以后大家一起做事,要互相帮扶。”

  童安路把手中的半只烤鸭交给连家大儿子,道:“大郎,这是半只烤鸭,极是酥香可口。你拿到屋里交给妈妈,切了给你们吃。”

  三个孩子一声欢呼,一边向童安路道谢,一边拿了烤鸭,飞跑着进了房里。

  连阿爹道:“怎么让你破费?我家里也买了一只鸡,正宰杀了,准备煮呢。”

  童安路道:“不算什么。我们近邻,平日里多承阿爹和嫂嫂照顾,此事也是应该。”

  不一刻,几个孩子搬了两个凳子出来,童安路和连阿爹坐了,在院子里说些闲话。

  说了几句今日的见闻,童安路道:“我听人说,铁监里找了些活计,要让我们这些人的家眷做。不知嫂嫂得了这消息么?做些事,赚钱贴补家用也好。”

  连阿爹道:“听说了。我浑家正跟几个婆娘一起,跟人学着做糕点。听说铁监有意,采买了粮食香油和糖,让她们做成糕点果子,卖到两京去呢。要是他有活做,两人赚钱,日子便就宽松了。我还听铁监里的人讲,等到冬天,我们这里要建学。那时让我家大郎去进学,可别再像我一样了。现在铁监里,能读书认字的人,眼看就比别人的前途好。进了学,不说将来考进士,就是在铁监里也是好事。”

  童安路道:“是啊,以前不觉得,看别人读书,只觉得中不了进士终归无用。现在可不同,能比别人学得好,做事就轻松,就有更多的工钱,可马虎不得。”

  聊了一会闲话,看天时不早,童安路起身告辞。聂茂在家里煮肉,看他笨手笨脚的样子,也不知道会煮成什么样。不说多好吃,总得把肉煮熟了,不浪费了才好。

  正要出门,连大郎从里面跑出来,手中提了一尾鱼交给童安路:“哥哥慢走,我今日跟别人一起到河里钓了几尾鱼,你拿了回去吃。”

  童安路大笑:“我一个人在家里,连肉都煮不熟,你给我鱼有什么用?我拿回去,不会收拾,不知如何下锅,不是白浪费了!今日河南岸,我买了些炸好的鱼,你的好意心领了!”

  说完,把鱼交还连大郎,童安路出了连家的门。

  鱼可比肉难做多了,童安路和聂茂两人到河南岸逛的时候,根本就没敢起自己做的心思。恰好有卖炸鱼的,便买了一些喝酒。两个没做过饭的人,能把肉煮熟就不错,还敢去做鱼。

第81章 出铁

  押纲使臣殿侍池浩坐下,对杜中宵拱手道:“下官来得迟了,运判莫怪。”

  杜中宵道:“只要到了就好。唉,铁监诸事草创,处处用钱,你迟迟不到,这些日子我们这些人可是愁坏了。从饶州到这里几千里路,着实不易,你们歇息些日子。”

  池浩道:“来时知监官人宽限时日,倒是不急着上路。运判,依着知监吩咐,下官回去的时候,要运一万贯铜钱的铁。还请运判备好,下官到时带走。”

  杜中宵道:“好巧,这两日冶炉刚刚建好,我们正准备开炉炼铁。不过,你要带回去的铁是什么样子的?是生铁还是熟铁?是铁锭还是铁片?每块多大?”

  池浩迟疑了一下,道:“铜监试了两种用铁炼铜的办法,一是生铁碎成粉,引胆水浇灌,待其色变之后,放水收铜。还有一种是用熟铁锤成铁片,浸于胆水中,候上面有铜粉,依次刮取。第二种办法费工少而利多,只是铁片难制。知监官人的意思,最好能收熟铁片。”

  杜中宵道:“此事不难,就给你们熟铁片好了。不过,熟铁和生铁可不是一个价钱,锤成片,又费了人工,价钱更要高一些。虽然都是为朝廷做事,我们这里实在艰难,账不得不算清楚。”

  池浩听了,不由微笑:“无妨,知监官人吩咐,铜监按市价收买。”

  铜监既是冶铜的地方,也是铸钱的地方,他们最不缺的就是现钱。从这里买铁片回去,就能炼出更多的铜,有了更多的铜就能铸出更多的钱。这个年代,朝廷又不控制铸钱数量,铸得越多越好。饶州铜监根本就不怕杜中宵要高价,就怕他供不上那么多铁片。

  交接了公事,池浩拱手:“下官来的时候,带了些莲子、干笋之类的土产,外面两筐,给运判官人尝一尝。都是地方风味,万莫嫌弃。”

  杜中宵微笑:“多谢了。附近山区,多产板栗红枣,你可以采买一些运回去。”

  这样的长途运输,当然不能浪费运力,附带土产销售是常规操作。不然池浩一行数十人,几千里奔波运费就要多少钱?更不要说,还有地方官乘机运货,赚些钱财,下面的人当然不会空走一趟。

  池浩离去,杜中宵让柳涚把送来的土产分成几份,给铁监的几位官员。包括叶县知县李秉,一样也有一份。千里为官,都不容易,东西虽然不值钱,总是一份心意。

  五十万贯钱,可不是小数目,两三百万斤重,堆成小山一样。为了放这些钱,铁监这时才正式设立军资库,暂时由柳涚掌管锁钥。军资库并不是放置军用物资的,而是存放地方的钱帛等重要物资。大宋是因军立国,收赋税钱粮,一切为了养军,所以地方上最重要的这一库以军资为名,是用来资军的意思。

  一切处置妥当,杜中宵不由对库里的钱动了心思。这么一大笔钱,放在库里可惜了,钱不能够流动起来,岂不是跟田宅房屋一样,失去了流布天下的意义。一两个月也就算了,几年放在那里,实在太过可惜。如果用业放贷,收来利息,也是铁监的生财之道。

  杜中宵这样想不奇怪,实际上很多官员都这样想。地方上的各种财库,军资库理论上属于三司,官员不敢乱动,其他的像公使库、常平仓等,都有官员放贷。甚至有的放贷还不满意,用来做生意,赚到的利润除了增加库里的钱,有人还自己捞一部分。发展到后来,便是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所有的官库都放贷收息,层层考核。过犹不及,危害民间。

  这就是没有银行的坏处,货币经常性的在民间停滞,不能流动起来,资金变成了资产。朝廷几乎把铜课全部用来铸钱,天下还是缺钱。商业越发展,钱就缺得越厉害,成了顽疾。

  杜中宵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收些利息,那才多少钱?而且官方放贷,为了多收利息,降低风险,习惯性地就会不缺资金不想贷钱的摊派给你,真正缺钱的,反而贷不到。放贷的目的,是让库里的死钱流动起来,变成资本,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

  铁监在这里,每年产这么多铁,有这么多人消费,必然会带动许多产业。用这些钱,做为本钱,放出去给民间,做为资本,从而让地方经济繁荣起来,才真正有价值。不过到底要怎么做,需要详细计划。

  池浩住在澧河对岸的客栈里,把手下的人派出去,到附近州县采买土产,准备回去的时候带上。千里贩运,利润极高,做得好了,这一趟差事自己还可以发一笔小财。

  这一日,池浩正在房里买了些肉小酌,一个吏人到来,让他立即到铁监。今天是正式开炉冶铁的日子,首先交付的就是他需要的铁片,规格要他亲自去定。

  殿侍是无品杂阶的小武官,地位卑微。池浩这些人名义上属于三司,常年运货,不过实际上归地方管辖。杜中宵是转运判官,虽然是京西路的,管不到他们江南西路,但上面可是对着三司,池浩如何敢怠慢。得了消息,急急穿了公服,从渡口坐船到了铁监。自有公人领着,一路到了刚刚建好的冶铁的地方。

  这里搭了好大一个棚子,里面一个巨大的炉子,高两丈余,上细下粗,宽处径丈余。这冶炉实在太大,仿佛一座山一样,人显得极是渺小。

  杜中宵跟苏颂等人站在炉下,看着匠人从炉口向里面装料。这高炉当然已经试过了,这些日子一共冶了三炉,经过了许多修改,从今日起就正式生产了。到这个年代,高炉冶铁已经一千余年,各种技术已经成熟。这处冶炉,是照着相州那里的高炉建的,趋于保守,杜中宵并没有做什么修改。其实因为使用焦炭,硬度增加,炉子可以建得再大一些。不过这是第一座,一切以稳妥为主。

  上前见礼,池浩站在杜中宵等人身边,看着周围的人忙忙碌碌。这里的一切实在太过壮观,让人身心震撼,没有人说话。

  昨夜已经点火,此时炉子早已烧热了,正在装焦炭。装料口太高,使用人力搬运太过艰难,从料堆建了一条输送带。旁边五个壮汉,骑在一座木马上,卖力蹬着,一起转动输送带。这些人就是前些日子学习不好的,只能来做力气活。两班轮替,每隔一个时辰换一次。

  输送带上分了一个一个方格,从装料的人前走过,装料的人用大铁锨填满。方格是用来计算料的分量的,简便易行,省了分类称重的麻烦。冶铁炉一旦开炉,就昼夜不停,一直到炉子寿命用尽,停炉冷却之后重换炉衬。依相州那里的经验,这炉子应该能用一年左右。杜中宵的规划,是一年生产十个月,最热的天气时停炉检修,更换炉衬等损坏的地方。

  炉料到了炉子上方,进入一个大漏斗里。那漏斗挂在一根轴上,炉料落入,砸在铁壁上,带动料斗缓缓旋转,均匀地把炉料洒进炉子里。

  此时焦炭已经装填完毕,装料的人歇了下来,另一边的人开始装填矿石。矿石采出来后,经过了焙烧打碎筛选,就是附近包工头带着乡人做的活。杜中宵隐约记得这一步应该有选矿烧结,只是还没有试验出来合适的方法,只能依现有的工艺。

  装了矿石,才开始装石灰石,用量就比焦炭和矿石少得多了,不时就装填完毕。

  所有的料装填完了,大家暂时歇了下来,一起抬头看着炉顶上。

  上面有两个人看着炉里,不时报着炉里的情况。那里温度又高,又有炉里出来的烟气,条件极是恶劣。不过这种活,不是谁都可以干的了,需要经验,需要技术,就比下面装料和蹬输送带的高级了。

  在炉子的另一边,一左一右各有五个大汉,一样蹬着木马,带动两个巨大的风箱,向炉里鼓风。此时常见的风箱,是用人推拉的,风力不足。人的臂力哪里比得了腿部力量?杜中宵制了这木马,用蹬代替了推拉。其实就是简单的曲柄滑块机构,把旋转运动变成往复运动。

  炉里的火也不知道烧得多旺,池浩离着几丈远,依然感到热烘烘的。他何尝见过这种场面?不由忘记了时间。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听见上面看炉口的人喊,下面的人开始出渣。

  滚烫的炉渣从炉里被掏出来,放到一边,等到稍凉一些,就有运渣的人用小推车推走。

  又过了好一会,终于砸开了出铁口,通红的铁水流了出来。

  看见铁水流进斗里,所有的人都出了一口气。虽然已经试过几次,今天正式开炉,大家还是捏了一把汗。这炉子太大,一旦出问题,就要多费无数功夫。

  炉子旁边一座吊车,用的是铁链,上面装了棘轮,只能正转不能倒转,防止意外。吊车提了装满铁水的料斗,升起来,运到旁边的一座小炉里,倾倒了进去。一个料斗起来,另一个料斗接上,不停地把铁水倒进旁边的几座小炉子里。

第82章 炼钢

  看着制钢的小炉,苏颂道:“万没想到,炒钢的时候其实不用烧炭,只要鼓风即可。若不是真地试出来,谁能够相信?世间万物,有其自然之理,不详细推敲,却不敢妄下断言。”

  杜中宵点了点头。以前在永城的时候,炒钢的规模较小,用的是这个时代最常见的方法。前些日子这里建炒钢炉,为了充分利用能源,自然建在冶炉旁边,炒钢与炼铁串连在一起。冶炉里出来铁水,直接送进炒钢炉里面,如此一来便就少用许多燃料。

  炒钢的原理杜中宵还是清楚的。无非是炼铁时是在还原气氛下,以致铁水含炭量太高,出来的是生铁。到了炒钢炉里,要降低炭含量,炉里是没有炭的,只加石灰石和白云石之类的造渣剂,是间接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是在氧化气氛下。既然是氧化气氛,氧气就应该充足,不然效果不好。

  这是中学化学的内容,非常简单。为了保证充足的氧气,这里建的炒钢炉,特意加了吹管,一样有大风箱向里面鼓风。万万没想到,炒钢炉里鼓风,里面的铁水迅速沸腾,如同火山喷发一般,温度明显比以前下面烧炭高得多。由于难以控制,不断减少下面的炭火,结果效果还是不明显。到了最后,干脆炒钢时不烧炭了,仅仅鼓风,炉里面的温度就足够高,可以降低铁水的炭含量,炼出钢来。

  杜中宵纳闷了一段时间,最终只能认为是铁水里面的炭,或者还有其他一些元素,在高温熔化状态下吹入空气,迅速发生放热反应,让铁水保持沸腾。这实际上就是后世的吹氧炼钢,不管是转炉还是平炉都是同样的原理。

  鼓风之后,由于铁水沸腾得厉害,为了控制反应速度,就试着向里面加生铁,加废钢,偶然又发现不同的温度,出来的钢性能不一样。不同的出钢温度,会炼出不同含炭量的钢来。

  这是个精细活。既不能测量温度,又不能精确控制时间,只能用肉眼观看铁水状态,以及表现出来的颜色,来控制出来不同的钢。杜中宵测试了很多人,来做这项工作。不断训练,现在大约有二十多外人勉强找到状态,是炼钢这里的宝贝疙瘩。他们现在刚刚上手,出来的钢性能不稳定,不过对这个时代来说足够了。反正出来的是中低炭钢,打造刀剑能性足够,后面就靠工匠的手艺了。

  能不能尽量精确地测量温度?其实办法还是有的。比如用金、银、铜、铁等金属,或者一些已经知道的化合物,制成测片,利用他们不同的熔化温度,放进铁水里面探测,看熔化程度决定炼钢过程。只是这项工作精细而复杂,杜中宵只能提供一个思路,让下面的人去做,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

  测温不一定用温度计,可以用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学反应,比如熔化沸腾,比如分解化合,都可以得到固定的温度。但选择合适的测量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需要大量的实践。

  高碳工具钢还是不能用这种炉子来炼制,而是尽量炼出碳含量低的铁,与生铁一起用石墨坩埚炉炼制。这种高性能的钢炼制不易,性能优越,可不是炒钢炉出来的大路货可比。

  用吹空气的方法,炒钢的效率提升了许多,炼出一炉钢,远比以前下面烧炭快捷。这件事让苏颂觉得新奇不已,明明不用燃料降低了成本,效率还大在提升,世间之事实在神奇。他用了很多时间研究,最终只能同意杜中宵的说法。生铁里面有碳,炒钢炉里没有过剩的碳保护,这些碳便燃烧。

  实际的化学过程当然远比这复杂,碳还会形成一氧化碳,再形成二氧化碳,有过量的碳这些气体就形成还原气氛。一旦氧气过量,铁水中的碳便就继续氧化,从而降低含碳量,生铁变成了钢。

  炼铁到炼钢,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认真研究下去,其实就能开启化学之路。

  杜中宵要做的事情太多,每个行业都不可能深入研究,哪怕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也没有精力系统总结。这处铁监里的人才,将来不知道会是谁,会是什么时候能够打开这扇门。

  原理很重要,知道了原理,能够积极应用到实际中,中学的数理化知识,就足以推开工业革命的大门。大宋的经济实力是天下第一,这是朝廷直辖的官营铁监,有杜中宵这个有后世知识的人,条件比当年英国的那些小作坊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从钢铁到机械,踏实做下去,工业的发展比历史上容易得多。

  比铁水出炉的时间短得多,用不了多少时间,第一炉钢就完成了。只见不大的炉子倾倒,钢水从里面流出来,流进旁边早已建好的冷却池里。略冷却一段时间,被一边的工人舀入铸范,成了钢锭。大部分的钢锭将凝未凝的时候,被输送到下一道工序,进入不远处的锻造之处。

  附近的一条小河早已经被截段,建了一座小水库,河水引到这里带动锻锤。锻造的工人观察着钢的颜色,合适了取到锻锤上,进行锻造。

  这样炒出来的钢,工艺所限,里面有很多气孔,也会有少量杂质,不能直接制造器具,必须锻打过之后才可以。巨大的锻锤打在或红或白大小不一的钢锭上,配合着早已经制好的钢模,有的成了钢条,有的被打得极扁,乘着红热的时候,送入后面的轧辊,慢慢轧成钢板。这样制出来的,是热轧钢板。

  高炉下的池浩早已经看得呆了,他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也想不出冶铁会成这个样子。再看那边高炉,输送带一刻不停,不住地上料,每隔不久,便就开口引出铁水来。从铁水出来,炉里的状况稳定之后,上料便就不会再有间断了,如此会连续不停地出铁十个月。

  见一切顺利,杜中宵长出了一口气。其实自己有些贪心,过于追求效率了。准备时间这么长,除了高炉难建,还有后面的工序太多,从制做工具到培养人才花了太多时间。不管冶铁炼钢,这个年代的产品其实都是钢锭铁锭,杜中宵却想直接出型材。这处铁监,最后出来的产品是以钢条和钢板为主。至于后世最常见的圆钢棒,因为锻打有些困难,反而没有,只有正方形的四角钢棒。

  这样的过程虽然复杂,但大大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燃料消耗。如果出钢锭,后续还要经过烧红锻打,平白浪费燃料。这个道理就跟炒钢炉建在冶铁炉旁边一样,不必重新加热。

  见身边的池浩的目瞪口呆的样子,杜中宵觉得有些成就感,笑着道:“殿侍,我们到后面去,看看你要的铁片。若是合你的意,便就开始制了。”

  “好,好,下官与运判前去观看。”被震撼了心神的池浩连连点头,话都说不利索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0页  当前第16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6/47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风雨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