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人说了几句闲话,话题又回到了军改上来。
韩琦道:“朝廷枢密院和三衙分为军令军政,我想得通,不可由一个衙门掌军权。可以军中太尉要分为各军,大致整齐,却不知为什么。作战时各种情况都有,一军五万人,并不会时时合适。”
杜中宵摇了摇头:“一军五万人,当然不合适。对付党项和契丹这种大国,一军五万,基本还合实际。许多小势力,打起来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人,怎么合适?”
韩琦道:“可现在全军整训,圣上就是以一军五万为准,如此安排。”
“因为现在,整训的目的就是数年之后与契丹作战,如此整训就简单了许多。确切地说,一军实际上就是一路,人数再多,主帅指挥不过来。一军五万人,是按照最大规模算的。其实真正做战的时候,一军是一万人也好,三五万人也好,并没有差别。”
一边的包拯听了,问道:“可在河曲路的时候,就是按一军五万人整训的。”
杜中宵道:“还是那句话,那时候河曲路的对手,是契丹和党项,都按最大数量配置。正确的说军并不是编制,而是一路主帅,下设各个衙门,配备各种兵种。以后改制完成,军和师都直对枢密院,而不归三衙。军师下面,是团还是营归三衙,还要再商量。”
韩琦和包拯对视一眼,还是不明白什么意思,不由摇了摇头,觉得太过复杂。禁军的传统,是阶级制,一切权力归于统兵官,一级压一级。韩琦和包拯已经习惯了这种结构,虽然杜中宵多次说过整训后的不同,他们还是觉得想不出来。以前在河曲路时,一军五万人,由于枢密院和三衙没有改制,他们也没看出跟以前的不同,只是军中的将领多了。
看着两人的神色,杜中宵道:“军令归于枢密院,军政归于三衙。虽然说得明白,但许多时候,哪些事情是军令,哪些事情是军政,却又分不清楚。有的情况下,军令和军政分得太过明白,又会造成衙门扯皮。所以在军中,必然要有一个区分。就是某个编制,是军中的基本层级,这个层级以下的,日常事务全部都是军政,归于三衙。在这个层级以上,则有明显的指挥特点,也可以称为帅。之上的层级,日常事务只是其中的一个衙门,还有许多衙门是专门作战的。三衙只管其中日常政务的衙门,其余的全部归于枢密院。到了战时,下面的军队才会划入这些指挥层级中,此时就是听枢密院军令了。而在平时,日常事务都是三衙管,枢密院并不插手。如此说,你们应该明白了?”
韩琦道:“如此说来,便如军师这些,平时其实不管属下的基本编制军队?”
杜中宵道:“也不能说不管,他们之下不是有个衙门,专管日常事务?军中的军师层级,一面对枢密院,下面还有庶务官,对应于三衙。”
听了这话,韩琦摇了摇头:“好复杂。军中应该令行禁止,一切从简才是。”
赵滋道:“相公,现在军中许多事情,从简不了。要想管得好,必须事事有专人,各负其责。主官总揽大局,不要事事都管。一军五万人,日常不知多少事务,哪里管得过来?”
包拯道:“我大致知道了太尉的意思。不过,如此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管军,还是为了军权?”
杜中宵道:“两者都有。现在军中的庶务,是统兵官委于亲信或者吏人在管,朝廷不知道。打上一场仗,朝廷只知道花出了这么多钱,却不知道这钱是怎么花的。只知道有这么多人在打仗,却不知道每个人在做什么事情。以后不同了,朝廷拨下来的每一笔钱,都有明确用途。每个人在做什么事情,朝廷也都一清二楚。要做到这点,就要大量军官,就要有统一管理的衙门。”
这是杜中宵在练营田厢军时,就一再提起的,军队要专业化。兵有兵的职责,将有将的职责,军官有军官的职责。利用制度,把这一切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所谓整训,就要形成这样的制度,让将领和军官明白自己的职责。
前几年,由于枢密院和三衙没有改革,河曲路的军队也不符合要求。一军五万人,由于将领多年未换,有渐渐向以前的统兵官管理一切转变的趋势。这一次,就要从最上层的枢密院和三衙改起,下面全军都按新要求,形成制度。
完成整训后,枢密院及以下的各军和各师,虽有完善的指挥体系,却没有直辖的军队。各直辖的军队虽然完整,指挥系统却非常简易,很难进行完整作战。只有皇帝授权枢密院,开始配置军队,军队和作战体系才结合起来,成为真正的作战部队。
第148章 人选
杜中宵进了天章阁,行礼如仪,赵祯吩咐赐座。
坐下来,赵祯道:“与契丹的战事已经结束,一切都如太尉所料。契丹让出朔州和德州,以及白水泺和九十九泉。四地从三个方向围住大同府,以后若有战事,本朝已占先机。”
杜中宵捧笏:“赖陛下指挥得力,契丹无法可想。”
赵祯微笑,道:“前方战事结束,接下来,应该军改了。之前你曾数次奏报,我派人依着你奏报的内容,画了图出来,挂在这里。你且过来看。”
杜中宵起身,随着赵祯到了屏风后边。抬头一望,就见两边挂了巨幅纸张,一边是枢密院,一边是三衙。每个衙门下面,依着杜中宵的奏报,分门别类,列出了各个衙门。
以前给赵祯讲军事知识的时候,杜中宵曾把河曲路大军,依着这个格式,绘成表格进呈。赵祯学会了这个办法,专门找人,把枢密院和三衙都画了出来。由上到下,像一棵大树一样,分门别类看得特别清楚。下面分几个功能,有多少衙门,衙门多少人,一直画到了最下面。
对于军改,杜中宵本来只有个大概。这些日子,赵祯一再催促,下面只能不断细化。杜中宵与枢密院的同僚一起,细到了下面分支,以及人员编制。现在大的框架已经齐全,只等向里面添人就是。
指着三衙,赵祯道:“依太尉所奏,三衙该管军政、动员和军法,依然是三个衙门。不过再是三衙分立,就不合适了。我欲如枢密院般,设几位帅臣,太尉以为如何?”
杜中宵捧笏:“陛下说的是。只是现在,没有合适人选。”
赵祯微微点了点头,过了一会,道:“可以先从枢密院和各帅司,选几个人坐镇。枢密副使富弼在河曲路数年,习知军事,太尉以为他到三衙坐镇如何?”
杜中宵想了想,摇头道:“富弼是文臣,坐镇三衙,只怕军中将领不服。依着传统,三衙向来是用武将,若改了规矩,许多事情就不好办了。”
改革之后的三衙,是军中武将的前程,帅臣类比宰执。如果再被文臣占据,必然遭到非议。枢密院可以文武兼用,三衙可是不行,不然将领的前途成问题。
赵祯沉默一会,问杜中宵:“太尉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
杜中宵摇头:“回陛下,现在确实没有合适的人。统领三衙为诸将之尊,军中的将领,实在难当此任。臣以为,初时不设三衙之长,命各司直接听命于陛下,更合适些。”
赵祯看了看杜中宵,一时间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壁上的挂图。
虽然打了几仗,可作战的帅臣,是杜中宵和富弼,最后一次是河东路的庞籍。惟一灭党项的主帅狄青,已经证明了对军改有不同意见,也不合适。现在军中的武将,确实没有合适的人物,来做此职。
由于三衙只掌军政,军队的统合指挥在枢密院,这个职位不似以前要害。换句话说,统兵官的军权已经被分离,特别是战时指挥权,到了枢密院手中,想作乱也不可能。这个职位的权力当然很大,可以说不下于宰执,只是军中将领,没有必要有经验,并没有合适。
过了好久,赵祯叹了口气:“以前只觉官多,到了真正用时,才知朝中人才之少。”
杜中宵道:“军改是前所未有之事,大家都没经历过,也不知道哪个能用,哪个不能用。还是等上几年,诸事顺利了后,才可以找到合适的人选。”
赵祯点了点头:“那便如此吧,此职位暂时虚置,以待来人。——下面三司,太尉以为,何人可以胜任?特别军政,必须对军中事务熟悉才行。”
杜中宵捧笏:“臣以为,杨文广在军中多年,久历军功,事务精熟,可以管军政。”
赵祯并没有觉得意外,点了点头:“杨文广将门之后,年轻时沉沦下僚,熟知军中情事。又随太尉在随州数年,对于新的军中事务应该也熟悉。这几年在河曲路,多立军功,是合适人选。”
说到这里,赵祯又道:“依太尉看来,这几位管三衙事务的将领,还是如以前的三衙管军如何?三位正职,便如三帅。其余副职,可以参照都虞候。”
杜中宵道:“三衙管军中日常政务,礼遇不可低了。不过三司之中,军政重于其余两司,礼遇应该再高一些为是。三衙主官,以后就应比于二府,不可低于宰执。”
赵祯想了一会,笑道:“太尉说的是。以后的三衙,权位至重,是应隆礼以待之。”
能够给予三衙更高的礼遇,不只是因为权位至重,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了军队的指挥权。没有了指挥权,就无法威胁皇权,消除了皇帝隐患。此时给予更高的地位,也就顺理成章。
看着墙上挂图,赵祯道:“军政用杨文广,管全军动员的又该用谁?”
杜中宵捧笏:“此事不只与军中有关,也与地方有关,臣心中实在没有合适人选。”
赵祯道:“既是如此,便由朝臣举荐吧。此职最好文武俱全,对于地方事务熟悉最好,应该用做过地方主官的将领才是。还要熟悉吏事,不要被吏人所欺。”
说完,又问道:“那军中管军法的人呢?此职重要,不可轻许人。”
杜中宵道:“军法便如朝中的御史,监察之责,此职只能决于人主,臣不敢问。”
赵祯点了点头,便没有多说。这一年来,杜中宵为人稳重,做事仔细,赵祯已经熟悉。军法虽然归于三衙,却又有一定的独立性,人选应该由皇帝决定。赵祯对于朝中的御史台谏极为重视,严禁宰执推荐台谏人选。军中管军法的官员当然也要自己决定,不然无法有效掌控军队。
今夜只是大略问一问杜中宵的态度,说过了三衙的主官,赵祯便就走到了另一边。
看着墙上的挂图,赵祯道:“枢密院管军令、情报、后勤、赏功,此是太尉的管下,不知要用些什么人?朝中官员,可有合适的?”
杜中宵捧笏道:“管理军令的,必须对军中熟悉,而且最好做过帅臣。臣心中有两个人,一个是新回京的赵滋,还有一个是在河曲路的刘几,不知用哪一位合适。管后勤的官员,臣在边路数年时间,一直都是李复圭管军中钱粮,最是合适。其余官员,就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赵祯道:“刘几一军,是去年在天都山才分出来,这一年来听说管得甚好。如果用他,河曲路大军就弱了,还是用赵滋吧。”
杜中宵急忙捧笏称是。
赵祯又道:“李复圭是名臣之后,多年管河曲路钱粮,一切自有章程,可以回京做此事。至于管赏功的官员,太尉以为石全彬如何?”
杜中宵忙道:“陛下,臣以为,枢密院最好不用内臣。”
赵祯一愣,不过没有再问,只是道:“既是如此,那就别选官员。”
两府这种地方,怎么能够用内臣呢。不管石全彬合不合适,杜中宵都要反对。开了此例,以后会有无穷麻烦,宫中有权有势的宦官,可不只有一个石全彬。
赵祯知道石全彬跟杜中宵的关系很好,见杜中宵反对,就知道单纯是反对用内臣。两府是朝廷的中枢,杜中宵这种态度,并不令人意外。
过了一会,赵祯指着最后一个位置:“枢密院中管情报的官员,又该用谁?”
杜中宵捧笏:“管情报的,主要是周边各国军情,还有军中事务。此人最好由陛下来定,他所掌的情报,不只是朝臣知道,陛下也要知道。”
赵祯点了点头:“既是如此,那就用李璋吧。他在军中多年,虽然不曾作战,没有军功,但做事仔细,最适宜掌机密。如此安排,枢密院就无虑了。”
第149章 人员安排
枢密院,杜中宵与田况召集诸位副使,见新到的赵滋等人,商量后续事宜。
众人参礼毕,各自落座,杜中宵道:“禁军整训,从今日就正式开始了。枢密院下,除了承旨院等直属衙门,下面设四司。分别是军令司,由赵滋执掌。这是新设的一司,掌天下军令,管理在外的各个帅司。禁军整体布署,内外防御,与敌国交战,皆在其管下。还有机宜司,掌天下内外军情,本国的军中密事以及地理测绘,外国的风土人情,朝堂政事,及各种地理测绘,皆由其所掌。这一司由李璋执掌。还有后勤司,掌全军钱粮。钱款调拨,粮草动输,皆为其所管。这里说一下,以前归枢密院的酒库及各种回易诸事,一律拨到中书去。枢密院只管花钱,不管赚钱,钱粮由中书每年拨来。后勤司由李复圭执掌,他在随州时便就管军的钱粮,又到河曲路,已经多年。最后一司是赏功,由陈旭执掌。”
众人一起叉手称是。富弼道:“三衙有军法司,枢密院又设赏功司,有何异同?”
杜中宵道:“最简单的说法,一个是罚,一个是赏。当然真正做起来,赏功司也有罚。军法司用于维持日常军纪,赏功司则是在战时约束战时纪律的。与敌作战,有功的必须要记下来,做到有功必赏。有错的同样也要记下来,做到有错必罚。这是赏功司要做。至于平时军马,并不归他们管。”
众人点了点头,终于明白,在三衙有军法司的情况下,枢密院为什么要再设一个赏功司。赏功司本就是为战时而设,所以归于枢密院管辖。当然,若是平时有军功,也一样要赏。
几位新任的各司长官,赵滋、李璋、李复圭和陈旭起身,见过几个枢密使副。他们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以前的管军大将,与三衙都虞候的地位相当。朝廷的合班礼仪,这几个人位于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之上,三衙都虞候之下。当然,整训之后,原来的管军职位,已经取消了,只留下名字和待遇。
重新落座,杜中宵道:“赵太尉在军中多年,本司事务不必别人多言,自己可以办理。李复圭在河曲路管了多年粮草,现在掌天下军中钱粮,虽然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总是有章可循。这些日子,多与中书管钱粮的衙门官吏接触,依照规章,早早熟悉。至于赏功,朝廷以前有章程,陈旭多看,结合这几年的战事,重新定过。新设的机宜司掌情报,是枢密院除了军令司外,最重要的一司。李太尉在禁军多年,对于机宜文字应该知道。这些日子,多与从各军调来的将领官吏接触,尽快熟悉。”
众官员一起拱手称是。
张昇道:“他们都有事做,这些日子,我们要做些什么?改了之后,事务必然不同。”
杜中宵道:“属下各司有了事情,要报上来。各司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哪些需要上报,有初步章程。他们做事的时候,我们也要跟着学习。还有下面各司的设置,诸使副要多留意。不要枢密院改制完成,诸使副对下面的事务还不熟悉。另外一点就是,诸衙门到底做多少事,要用多少人,到底要用怎样的规章条例,也要诸使副用功。等到改制完成,要有条例出来。”
这是宋朝官制的特点,除了军队,一般各衙门和地方不是单长官制,而是多长官。中书门下有宰相和参知政事,枢密院有枢密使和副使,地方有知州和通判,互相之间有分工,也有牵制。既防止一人的权力过大,又查漏补缺,已经成为了通常习惯。
此次改制,枢密院新设了四个司,长官俱都位高权重。在他们上面,依然是两位枢密使,还有三位副使。这四司之外,还有通进银台司、承旨司、检详所等独立的衙门,因事而设。不过与四司相比,这些衙门的官员官位不高,职掌也不那么重要。
介绍完了,杜中宵道:“新设了四司,加上其他事宜,枢密院的官吏人手会大大增加。现在的枢府有些狭小了,圣上特旨,于中书之西,扩建枢府。此事便由张昇和曾公亮两人提领,一应需要钱物,造册给中书,由他们拨钱过来。除了官府衙门,于近便处选地方,建官吏居所。来京的官吏,许多人都没有住处,让他们租房,有的人也没钱,要有落脚的地方。”
张昇拱手:“太尉,京城里寸土寸金,哪里有闲地?”
杜中宵道:“枢府四周,还是有一些空地的,并不是民房。另外,可以向中书和开封府要地,他们店宅务下,有许多民房。这些本就是租给民户,拿来建房也没有什么。”
张昇和曾公亮拱手称是,心中嘀咕,觉得此事不好办。事事向中书要钱,中书是那么好说话的?建造居所更不容易,枢密院本就在中书的西面,皇城里,哪里有空地。一出了皇城,那可是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哪个会轻易给你。
看两人脸,杜中宵知道他们心思,道:“此次军改,是圣上痛下决心,集全国之力而办,中书不会难为你们的。此次进京的将领官员太多,缺少住所是必然的,建房屋是朝廷所定,开封府当要配合。我们枢密院要建的房屋不多,三衙要合到一起,增加了那么多官员,他们要建的才是真多。”
张昇和曾公亮想想也是,三衙本是三个衙门,相互之间离着很远。以后就是一个衙门了,当然要到一起办公,而且要离皇城近,京城里要想选地方建造并不容易。
至于地方,一是店宅务,这些房屋本就是官方租给民间赚钱,拆了做衙门也没什么。再一个是省出来的军营,在京中遍布,也有很多地盘。整训之后,京城里面的军营会更加集中,空出许多地方。京城里常驻的禁军,更多的会分到城外去。他们换用了枪炮,城中不方便训练。
杜中宵笑了笑:“编制章程条例,还有京城三十余万,河北河东三十万大军需整训,接下来的日子可不轻松。诸位要做好准备,这一年必然忙碌,不再似从前的日子。”
田况道:“此次全军整训,由于三衙几乎是从头组建,我们不只是要管枢密院,还有三衙的许多事务要去做。杜太尉说一年,一年能够大致做成,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了。诸位都心中有数,此次做好了以后好处无穷,做不好,必然重惩!”
杜中宵点了点头:“不错,这次整训,圣上看得紧。哪个做得好,哪个做得不好,皆在圣心。我希望今年底,衙门该有的架子都搭起来,人员全部都到,条例清楚。三年之后,全军整训完成。那时朝廷有八十万大军,大军北上,恢复燕云。我们这些人才算功德圆满,这件事才算做好了。”
那时会是什么样子?杜中宵不知道,总之会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恢复燕云只是一个比较谦虚的说法,那时宋军绝对强于契丹,又怎么甘心如此?
第150章 都不容易
到了傍晚,杜中宵备了酒肉,几位枢密院的官员就在旁边的偏厅聚饮。
饮过几巡酒,赵滋道:“此次回京,我想过许多自己可能会做的事,却没想到最后是做此职。什么军令司,以前也没细想过。太尉,这衙门到底是做什么的?”
杜中宵道:“你就是当作以前的帅司,只是去除了情报和后勤好了。等到做的时候,全国军情跟帅司必然不同,边做边学,又有多难?”
赵滋摇了摇头:“太尉,我觉得此事没有那么简单。全国数十万大军,岂能跟一路主帅相同?又没有条例,没有前例可循,必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