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滇州府,宁安州,却是只要穿件稍厚的衣服即可,早晚保暖,其他随意。
纪元感慨道:“这样的天气,还真适合读书。”
“一年四季,都适合读书。”
安大海跟邬人豪同时看过来。
他们两个,一个跟纪元做过同窗,一个久闻纪元卷王大名。
此刻不得不想给他一拳,别卷了,你都卷到第一了好吗!
纪元只好道:“我就是那么一说。”
冬天多冷啊,没有炭火都不想翻书。
看看这,晒着冬天的太阳看书,一定很舒服。
所以本地的适龄孩子们没有学上,真是可惜。
这里急需一所官学。
最好让伐木会的人也学一学,那样做事更方便。
化远三十九年还未过完,纪元化远四十年的计划已经在脑海当中。
最后还是被小黄拱着出门,这才放下公务,出去走走。
走到宁安城街上,即使纪元穿着常服,还是被不少人认出来。
风度翩翩,长相英俊,又比本地人白一些。
这就是他们纪知州。
纪元笑眯眯地,看着和气,大家也敢跟他搭话,并且道:“我家煮的红豆饭,您尝一尝。”
“我家要燃灯了,您也去瞧瞧吧。”
“还是我们街坊扎的鱼龙走马好看。”
这些都是本地的习俗。
快过年的时候,要吃红豆饭,因为都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七人,死之后变成厉鬼,而厉鬼最怕红豆,只要吃了红豆饭便不怕厉鬼了。
本地的各种戏说,听得纪元津津有味。
说到红豆饭,倒是想起京城的那位程小姐,她喜甜,但家人怕坏牙,倒是适合吃软软糯糯的红豆饭。
其他问答也就罢了。
可有个阿婆看看纪知州,再看看他家的牛,忍不住道:“阿婆我也有件事想求您。”
纪元看了过去,见她说话吞吞吐吐,以为阿婆有什么难言之隐。
谁料阿婆一开口,所有人都定住了。
“纪大人,您家的牛看起来好壮实,能不能拉我家配种?”
阿婆不好意思道:“这是阿婆我见过最壮实的公牛了,一定能配出健康的小牛犊。”
阿婆前一句,还让小黄昂首挺胸。
说到后一句,小黄铜铃般的眼睛透着惊恐,等会还有羞涩?
纪元认真看了看。
小黄眼里真的有羞涩。
算着时间,小黄早该配种了?
这下震惊地变成纪元了。
这,这也行?
纪元道:“可以看看,要看小黄能不能看对眼。”
小黄从惊恐变得兴奋。
你这小黄!
真的成精了!
纪元好不容易出去一趟,倒是把小黄给搭上了。
谁料纪元刚点头。
周围人如潮水般涌入。
“我家!我家也有适龄的母牛。”
“小黄去我家吧。”
“纪大人您别跑啊,纪大人行不行啊。”
小纪大人不跑不行。
他还不如在家制定明年的计划啊!
提高本地人均耕牛率,提高本地耕牛的体质,此事迫在眉睫!必须马上行动!
第119章
第119章
滇州府最大最热闹的副省会, 武新城,最近一段时间风靡了不同寻常的“穿搭”。
从十二月开始,每家的公子哥们, 都以身穿宁安州的染布衣物, 脚踩宁安州的胶底鞋为荣。
谁要是能把这两者集齐了, 一定会引来万众瞩目。
比如武新城最大的酒楼里, 不少人都围着中间那公子哥看。
“这就是胶底鞋?”
“看着也没什么特殊的啊,就是鞋底不同。”
“真的那么神奇?不会弄湿?”
被围在中间的公子哥一仰头:“不然呢?人家宁安州的东西会有错吗?”
这话放在几个月之前,肯定会引来阵阵嘲笑。
可现在说出来,没人会反对。
谁还不知道宁安州的东西有多好,那就落伍了!
再者,人家的东西是真的好, 谁看了会不喜欢。
当然,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宁安州新任知州纪元。
想当初纪元刚到滇州府的时候,不少人都以为他这辈子完了。
现在呢?
现在完全不会好吗。
果然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纪元这颗最厉害的金子, 就算在宁安州, 依旧能折腾出那么多好用的东西。
其实整个滇州府都备受鼓舞。
滇州府向来偏远, 古代交通不发达,对中央其实很难有真实感。
只知道有中央朝廷在,但中央朝廷到底做了什么,似乎不太清楚。
纪元,这个从京城过来的状元,似乎代表了一部分朝廷中央的意志。
本以为, 朝廷只会收税, 以及把这里当流放之地。
现在呢,现在竟然把全国第一的状元派过来发展滇州府最偏远的宁安州, 当地人的心情自然不同。
现在的滇州府大部分人,都已经认定,纪元是被派过来专门发展落后地方的。
不管这个结论对不对,但当地的读书人,是备受鼓舞的。
消息传到纪元耳朵里,也是让他哭笑不得。
不过他并不会对此反驳,这样的传言自然只有好处。
现在的他正在发愁。
小黄的名声传出去,大家怎么都想拉小黄配种啊。
这不太合适吧?
还好大海安排这件事,让他终于松口气。
大海还说,小黄其实早就到了年纪,也该配种了,这么优秀的耕牛,肯定要多留后代的。
还好小黄并无抗拒的表现,让纪元默默道,怎么小黄都要有娃了。
不过说到耕牛,开年之后另一件事就要提上日程。
春耕。
虽说本地春耕时间较晚,但却要提前做好准备。
当地大规模修水渠,是从去年的八九月开始,如今也不过十二月。
四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水渠没有完全修好,较为勤劳的山农,肯定要趁着春耕之前继续修建的。
等到四五月份,应该会差不多。
这样一来,各地的农具消耗就会很大。
纪元让户司主事观察本地物价,若有外地商贩恶意抬高农具价格,一定不能轻饶。
同时,纪元还把之前额外的九个自然村寨编入户籍,本地的村寨从三十九个变为四十八。
纪元让他们把各地情况登记清楚,这样大家心里也有数。
放在别的地方,这样的清查人口或许艰难。
可在宁安州,从衙门上下,再到全州上下,无人不听纪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