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在北宋靠摆摊_分节阅读_第31节
小说作者:易楠苏伊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275 KB   上传时间:2024-10-24 22:10:44

  “但是怎么带动,得要木匠来操作吧?”铁匠摊手,“我只会打铁。”

  张希瑶被他问住,这铁匠说得有几分道理。她还在愣神时,刚刚一直在玩鲁班锁的男童不知何时凑到她旁边,一直盯着那图纸瞧。

  他似乎很感兴趣,还问张希瑶这个是干什么用的。

  张希瑶告诉他,自己想做个打谷机,“用连枷打谷子太费时间。要是用打谷机,会轻松很多。”

  她问铁匠,这附近哪有木匠。

  铁匠给她指了路。

  男童也收回视线,拿着鲁班锁到旁边玩去了。

  张希瑶要买四样,张婆子让铁匠便宜些,对方看了眼张婆子,却是一文也不让,这可把张婆子气得不轻。她惯会讨价还价,谁成想碰到二愣子。

  张希瑶见便宜不了,就付了钱。没办法,谁叫整个镇也只有这一家铁匠铺呢。

  这边交了定金,要七日后才能取。

  这速度真的很慢。难怪大家都要提前定。

  走出铁匠铺十来米远,张希瑶就劝张婆子放宽心,“人家报的就是最低价。你就别气了。”

  “什么最低价。只有他一家,还不是他想报多少就报多少?!”张婆子抱怨几句,又叹了口气,“现在还没分家,你买这么多农具,干什么?!”

  “我开荒的地得要人种啊。没有农具那得猴年马月才能种完。”张希瑶还告诉她,“等我再赚些钱,手头宽裕了,我还得买头牛。”

  张婆子张了张嘴,罢了,买牛是正事,到时候也能落户在孙女头上,也就随她去吧。

  晚上回到家,张希瑶拿着布就去找许氏,请对方帮自己做身衣服,就比照二郎的衣服款式就行。

  二郎比她大两岁,可能是吃得多,干得少,个子跟她差不多。

  许氏看到她还单独买了五尺粗布当谢礼,笑成一朵花,嘴里连连埋怨她,“都是一家人,怎么能让你破费。”

  她拿着衣服在身上比量,琢磨可以做什么衣服。

  随后又拿了尺子过来给她量尺寸,“你尽管放心。五日就能做好。要不是现在天天下地拔草,我还能更快。”

  这话明显带着暗示。想让张希瑶去找张老头说和,让她少干点活。但张希瑶不接这话茬,只向她道谢。

  许氏也没指望她真的帮忙。多了一块布,她就很开心了。

  **

  许氏的动作很快,昨天拿到布,两天就做好了。

  张希瑶穿上身,真是哪哪都合身,几乎就是照着她的身体做的。

  张婆子扯了扯衣服,一点让劲儿都没有,“你二伯娘这是把布省到家了。谁家袖子做得这么紧。”

  张希瑶一个现代人,袖子钉在身上早就习惯了。但古人做衣服没有做那么紧的。像达官贵人都是宽袖。普通百姓穿的是半截袖。到胳膊肘的位置。

  张希瑶这是长袖,可是许氏为了省面料,把袖口做得很紧。有点类似于现代衣服的袖子。但现代衣服弹性好,古代布料没有弹性,很容易坏。

  张希瑶觉得这样挺方便,张婆子不满意,“这么好的面料怎么也得多穿两年,做这么紧,以后还怎么往外加布?”

  张希瑶哭笑不得,“奶,我明年就长高了。这衣服肯定穿不了。”

  张婆子瞪了她一眼,“你胳膊肘往哪拐啊?!我在为你说话。”

  张希瑶失笑,指了指外面,“你快看!”

  张婆子透过窗户看去,许氏正在喂猪呢。这是阿瑶的活计。许氏这个懒货怎么会主动帮忙?

  扭头看到孙女在偷笑,张婆子瞬间懂了,何着这孩子是拿了人家的好处。怪不得这么好说话。

  “换了多少天?”

  “十天!”张希瑶得意一笑,“我可是你亲孙女,自然得你真传!”

  张婆子满意地笑了,“就该如此!别人欺负你,你千万不能算了。要不然他会觉得你好欺负,下回还欺负你。”

  张希瑶跟着点头,“这叫得寸进尺。”

  张婆子不懂成语,听孙女出口成章,笑得合不拢嘴,连连点头,“还是读书人好。道理都写在书上,我可是悟了半辈子才悟会的道理。”

  转眼,穿着一身新衣的张希瑶带着张二伯、大伯娘陆氏跟着车队一起出发。

  张家的生意不能停,张二伯不在,就让二郎顶上。

  大郎和张婆子在镇上,张大伯和二郎就去书院门口摆摊。

  张希瑶三人先到镇上,坐牛车一路去汴京。坐牛车要三个时辰,回来后又得三个时辰,他们说不定要在汴京城住一晚。

  三人各自背着一个背篓。

  张希瑶背篓里装的是孩子们捡到的知了猴壳。前几天她拿去镇上药铺卖。那家药铺只给了二十文一斤,摆明是看镇上只有一家药铺,故意坑他们乡下人。张希瑶一气之下就拿回来。不卖了。汴京城的药铺比较多,这知了猴的壳又轻,打算碰碰运气。

  陆氏背篓里装的是之前从山里采的红菇,之前卖给客商,新鲜的他不要,后业晒干就一直储存起来。家里人也不舍得吃。

  这会儿要去汴京,自然要给拿上。除了红菇,她还在村里收了其他蘑菇,有比较名贵的松茸、猴头菇、香菇和竹荪。

  数量比较少,每样也才五六斤。在镇上也卖不出高价。顺便带过来了。

  除此之外还有三人一路的口粮。张婆子给做的饼,还有两个葫芦里面灌满凉白开。

  张二伯背篓里装的是鸡蛋。好不容易去一趟,他想到汴京看看鸡蛋会不会比镇上贵。哪怕只是贵一点点,好不容易来一趟汴京城,也不白来。

第35章

  牛车总共六个人, 每个人都背着背篓。张希瑶坐上牛车,整个人都处于发羊癫疯的状态。这叫什么破路也太抖了。快把她的胆汁颠吐出来了。

  陆氏给她取了一块饼。张婆子这回没做豆饼,也是怕他们在路上放屁, 回头再影响同车的人。这是掺了一小部分麦麸的面饼。里面还切了些黑疙瘩,切得碎碎的, 虽然颜色不怎么好看。但是吃进嘴里, 有滋有味儿。

  陆氏还从菜地拔了几颗葱,就着饼一起吃。

  吃完面饼, 张希瑶胃口好很多,她靠在陆氏的肩头。她原以为路这么颠簸,她会睡不着, 事实上,她睡了一路。

  到城门前,陆氏将她推醒。张希瑶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 很快就看到城门前不少百姓挑着担往里走。

  张二伯看着张希瑶满脸羡慕, 怕别人偷他的鸡蛋, 他将背篓抱在怀里, 一路上都不敢睡。

  张二伯问了赶牛的把式什么时间回去。

  牛把式告诉他们, 明天这个点,他就会回去,“再晚,回家天就黑了。千万不要错过时间。”

  张二伯道了谢。

  三人背着背篓,在城门前排队。

  城门很宽敞, 但有一大半的路是给车辆行驶。在他们排队的时候, 一辆华丽的马车从城里出来。

  张二伯低头看了眼身上的衣服,这已经是他最体面的衣服, 没有一个补丁,每次穿后,他都要爱惜叠放整齐塞到柜子里锁起来。可是他没想到汴京城大户人家的马夫穿的衣服都比他们三人体面。

  张二伯的关注点在衣服上面,陆氏就观察四周,女子很多,城门前也有不少姑娘腰上垮着篮子在叫卖。

  有的是卖饮子,有的是卖酒,有的卖茶。还有的卖胭脂水粉。声音清脆,与客人说说说笑,快活极了。

  张希瑶也在看,她看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观察他们的穿着。估摸他们的财力。这也是她的职业病。可是到了古代,她对服饰的价值不怎么了解,就需要重新练习。

  很快轮到他们,每人交十文城门费就进了城。

  如果赶牛车进城,价格还会更贵些。

  张二伯交了钱,一脸肉疼,“怪不得老三以前赶考,从来不让我们跟着。这才进城,咱们就已经花了快一百文了。”

  牛车也是十文一人,再加上进城费,三人是六十文。也难怪张二伯会心疼。

  张希瑶看了眼天色,大概估摸一下时间,差不多是下午两点。

  “我刚问了老把式,城门宵禁是三更。咱们时间还早。可以逛逛夜市。”张二伯老早就听人说东京夜市灯火辉煌,他好不容易来一回,当然要凑凑热闹。

  张希瑶觉得可行,“走吧!咱们先找个帮闲问问哪里有药铺。”

  他们时间有限,肯定不能像没头苍蝇到处乱逛。万一冲撞到贵人就不好了。

  张二伯也知晓其中的厉害,他忍着肉疼,在附近看了看,在靠墙处找到一个穿着还算体面的帮闲。

  看到三人,他不不屑地哼了哼。

  像这种人平时服务的都是纨绔子弟。像张二伯三人一看就是泥腿子。赏银给的也少。

  张二伯肉疼掏出十文钱,向他打探两件事。

  虽说钱少了点儿,但是问句话,又不需要他带路。帮闲接过钱,在手里颠了颠,“问什么呀?”

  “我想问哪个地方收鸡蛋?”

  帮闲看了一眼他背后的篓子,直接告诉他,“哎哟,你这个点来卖鸡蛋,早市早没了。这样吧,你去南御街东侧最靠近州桥的地方,那边有许多饭馆。什么张家酒店,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铺、李四分茶店,一直排到朱雀门,你就是一家家地问,总有一家能吃得下你这些鸡蛋。(1)”

  张二伯眼睛一亮,不停拱手道谢。

  帮闲抬了抬手,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呀?”

  “我想找医馆。越有名越好。”

  帮闲笑了,“那可巧了。咱们汴就有两大闹市区,一个是州桥南的南御街中段,另一个是土市子。(1)州桥对面就相同寺,土市子就在相国寺后面。曹门大街与马行街相交的地方。土市子往北是马行街,街两边有众多的医药铺,一直到旧封丘门。你一路问人就知道了。”

  张二伯正要朝他拱手道谢,他却看到一辆马车停下,巴巴就跑过去,隔着车帘冲对方作揖。

  张二伯三人在原地徘徊,“往哪走啊?”

  张希瑶指了指大路,“我听明白了,既然是闹市区,肯定人流很多。咱们顺着那人潮往前,一路问人就是。”

  张二伯点头,他也不敢随便问路人,就问路两旁的小二。

  有的小二牛气哄哄,不仅不告诉,还骂他们没眼色。也有的小二是热心人,好心给他们指路。

  三人走一路问一路,走错好几个岔路口,又折回来。终于到了帮闲口中的土市子,也找到马行街附近的药铺。

  这条街两边坊巷纵横,人烟浩杂,来来往往的行人络绎不绝。

  那帮闲说得对,这儿还真是一长排的药铺。有“时楼大骨传药铺”、“金紫医官药铺”、“杜金钩家”、“曹家独胜丸”、“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大鞋任家产科”、“张戴花洗面药”、“国太丞张老儿”等等。(1)

  光看名字,张希瑶不确定哪家会用到蝉蜕。她不是学医的,不知道这东西能治什么病。

  她在外面看了一圈,其他药铺治的是专症,这个“国太丞张老儿”好像挺有牌面。说不定是哪个御医退休出来开的药铺。

  她背着篓子进了药铺,负责抓药的药童看到他们三人,一看就不是治病的。

  当张希瑶拿出知了猴,他喊了大夫过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页  当前第3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1/7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在北宋靠摆摊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