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从酒店出发开车去明十三陵,不过个把小时,大家在车上聊了会儿天,很快到了。
说是明十三陵,实际上只开放三座陵墓,来都来了,当然是要都逛一逛,薛皎买了通票。
明十三陵比较大,可以开车自驾,到地儿先下车。
国庆哪哪儿人都多,但相对而言,明十三陵的人要比其他景区少一些,而且国庆假期已经进入尾声,这两天许多外地游客返程,明显人流量减少,参观体验也更好。
不过人少也是相对的,进去的时候,薛皎看见一个导游领着一群游客,一边走一边讲,引经据典,各种典故张口就来,专业人员就是不一样。
薛爷爷薛奶奶以为她在讲故事,走近听了一耳朵,薛皎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也请个导游讲解吧,我不太懂。”
国庆本来没想游明十三陵,考虑到爷爷奶奶腿脚不好,薛皎的行程定的比较宽松,但没想到,老人家的腿脚比她想象得好得多,提前游完了预定好的景点,这才加了一两个,薛皎也是临时做的准备,了解确实不多。
“导游?讲解”薛爷爷往旁边一指,“就那个姑娘讲的那些是吧?”
薛皎点点头,导游小姐姐戴着小蜜蜂,虽然离他们不太近,但也能听到一些,这会儿还没进去,她正在讲明朝一些有名的人物事件,比如朱棣靖难之役、永乐大典等,薛皎也觉得人家讲得好。
“嗐,请那干啥。”薛爷爷说:“咱也听不懂,她说的那些人……这皇帝那皇帝,又是永乐皇帝,又是朱皇帝……”
“朱帝。”薛奶奶说:“简称吧,姓朱的皇帝,简称朱帝。”
薛皎哭笑不得,薛青山说:“妈,是朱棣,一个皇帝的名字,他是朱元璋的儿子。”
他好歹还看过《大明风华》,朱棣开场可凶得很。
薛奶奶:“他儿子不是死了吗?”
没等薛皎回答,薛爷爷先说:“肯定不止一个儿子,咱家还有好几个儿子呢,那皇帝取一堆老婆,生一大堆儿子,死一个还有其他的,是吧月月。”
薛皎顺着爷爷的话解释:“朱元璋儿子确实不少,我记得是有二十多个。”
“多少?”薛爷爷震惊,他以为的多,是十来个那种,单只儿子,还没说女儿呢,没想到这么多,也太能生了。
薛皎:“我请个讲解吧,这边有专门的讲解,朱元璋的儿子里也有一些比较有名的人。”
“不要不要。”薛爷爷连连拒绝:“人家讲的太深奥,咱听不懂。”
薛皎说:“没关系,我们花了钱的,爷爷奶奶不懂,可以直接问,人家会回答的。”
“那哪好意思。”薛奶奶也说:“咱啥都不懂,你们那些跟着听的,都没问,人家都懂。”
薛皎明白了,那些游客多多少少有点儿历史底子,就算没有,人多也不好意思问,听听算了。
她爷爷奶奶是一点儿不了解,字都不认识多少呢,专业的讲解他们听着理解困难,全是不认识的人,也不好意思张嘴问。
薛皎有点懊恼,这么看来,不应该来明十三陵,光想着有名气了。
但来都来了,票也买了……
薛皎硬着头皮说:“那就不请讲解了,咱们走到哪儿看到哪,爷爷奶奶不懂的,只管问我。”
大不了现场查资料。
“行。”
“月月讲得好,奶奶听得明白,爱听。”薛奶奶笑眯眯鼓励孙女。
薛皎觉得爷爷奶奶对她的滤镜八百米厚,不过她还是蛮受用的,被长辈信任的感觉。
说话间已经到了神路,这是明十三陵先导部分,薛皎一行人走得比较慢,那个旅游团在他们前面,正在讲“郑和下西洋”,从政治背景讲到意义,出航时间、航行路线,都如数家珍。
薛皎蹭人家导游的讲解,也觉得有意思,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了郑和出海的几次航线路。
但对于薛爷爷薛奶奶,甚至薛青山冯英来说,听到什么“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都会愣一下,这哪儿来着。
“郑和是哪个?这些皇帝不是姓朱吗?”薛奶奶拉着薛皎小声问。
薛皎也压低声音跟奶奶解释:“郑和不是皇帝,是一个太监,朱棣……也就是朱元璋的儿子,派他带人出海,宣扬国威。”
[修今世求来生:太监也能青史留名?]
[两袖清风:这什么明朝的大臣,没人了吗?竟然让一个太监领了如此重要的差事。]
[青史书我:关朝中大臣什么事,分明是鸿胪寺不作为。]
[宣扬国威,该外朝来拜,怎的还自己派船出海。]
[就是,平白空耗人力物力,这也太不值当了。]
……
“就是吹自个儿厉害?”薛爷爷评价:“朱棣这个皇帝,还挺好面儿。”
薛皎忍笑,爷爷没读过什么书,说话却一针见血。
薛青山说:“这叫‘亮肌肉’,别人知道你很强,就不敢来打你了。”
薛爷爷又有问题:“那他们咋、咋亮肌肉,带兵去打人家,打那些小国家?”
“当然不能无缘无故开战。”薛皎说:“咱们国家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不会随意发起战争,郑和的船队规模特别大,航海技术也非常先进,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
“您想想,他带着一支庞大的舰队到了别的国家,把旗帜一扬……不对,明朝还没国旗,反正就是威风凛凛的往那船头一站,身后乌泱泱的全是甲胄加身的士兵,那气势是不是就出来了?那些国家一看,这大船他们造不出来,也没有这么强的士兵,没有这么好的航海技术,自个儿心里就先露怯了。”
“对、对,气势很重要。”薛青山听得直点头,“这叫……叫啥来着……”
“不战而屈人之兵。”顾冬阳默默接。
“对,就是这句。”他是真扛过枪的,不由感慨:“能不打仗,还是不打仗的好,要打,也不能在咱们国家境内打。”
薛奶奶:“谁家的地儿谁心疼,那地打烂了,还咋种庄稼呢。”
[天女娘娘的阿奶说得真好,谁想自家住的地儿打仗啊,那一打起来,啥都没了,家人、田地、房子,都没了。]
[平安是福:又不是咱想打仗,是人家要打我们。]
[咱也宣扬那啥国威呢?]
[也派大船?有吗?咱们国家都不许出海,而且戎、狄以及各胡部在草原上,有大船也没用。]
[我说你听:谁说要用船,只要军队够强,打疼了他们,你看他们还敢不敢侵犯我朝边境。]
[边军不够强吗?]
[沙场点兵:边军常年缺粮缺饷,兵源也补充不足,打一回就要修整许久,刚缓口气儿,戎人又打来了,哪来的能力反攻。]
[阿爹说给我买头小牛:戎人没打来,还不是要打仗,到处都是恶人。]
……
过了神路,大家重新上车出发,前往朱棣的长陵,这个皇帝刚跟爷爷奶奶讲过一点,趁热打铁。
听说是去看朱棣的皇陵,薛爷爷忍不住问:“咋不先看朱元璋的,从头一个开始啊。”
这个薛皎知道,她解释道:“奶奶,朱元璋的皇陵没在这里,在南京呢,明朝一开始的首都不在北京,而是南京,朱元璋死后自然也葬在南京,朱棣迁都到这里,之后的明朝皇帝们才把皇陵选在了这儿。”
“为啥要迁都。”薛奶奶说:“南京不好吗?”
为什么要迁都?那原因可就多了,什么加强统治基础、促进南北融合、促进经济发展,还有抵御外侮,军事防御中心北移,都要结合当时的时局政治来分析。
绝大部分爷爷奶奶都是听不懂的,薛皎尽量用简单直白的话解释了一下。
果然,爷爷奶奶对什么南北融合、经济发展都不在意,只关注一点:“这个皇帝好,敢把自己放在离敌人近的地儿,守着身后的百姓,有勇气,有魄力。”
[投笔从戎:原来,这就是“天子守国门”。]
[天命在我:以己身为屏障,守天下苍生,此为天子!]
[不是说咱们丰朝版图有很多地方跟天人国家相似吗?他们的首都在丰朝何地,南京又在何处?]
[山水旅人:北京大概对应位置,在苍北地区偏北那一块儿,南京在尚京以南,江南那一片。]
[苍北不是离边城很近了吗?]
[非常近,苍北地区再偏北,那都快挨着边城了。]
[逢考必过:‘山水’兄说得保守了,天人的首都,基本就在边城附近。]
[边城……国都?老天爷,想都不敢想。]
[忧国忧民一书生:天子守国门,原以为是夸张……]
[沙场点兵:仔细想想,天人国家首都城外就有那什么长城,离这么近,如果不是有外敌,有什么必要在国都之外建长城呢。]
[老黑:天女娘娘还说,这皇帝是个马上皇帝,很能打仗,真想见识见识,这能打仗的皇帝啥样。]
[要是咱们的陛下,也能这样就好了。]
[别为难陛下了。]
……
薛皎:“网络上关于明朝,有个挺有名气的说法,叫做‘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虽然不算白话,但薛爷爷薛奶奶听懂了个大概。
割地他们都晓得,早些年打仗,被抢了好些地,七子之歌谁没听过,前些年才有两地回归,如今还想着收复某省,收复失地是每个国人的执念。
和亲也晓得,打不赢了就嫁闺女过去——老两口不知道,打赢了也会和亲。
现在交通这么发达了,女娃娃远嫁父母都不放心,古代那个时候,把女儿嫁去外族……可怜呐。
那什么不称臣、不纳贡,更是应该,凭啥给别的国家交钱。
“所以说。”薛青山忿忿道:“就应该强军,自个儿的钱不用来当军费,就等着被别人抢。”
薛皎听得直笑,薛青山问:“皎皎你笑啥,爸爸说得不对吗?”
薛皎:“您说得很对,我就是想到大家经常说,钱不用来当军费,难道去当赔款吗?”
薛青山:“年轻人都这么说?”
薛皎点头,薛青山大喜:“对,就该这么想。”
[你们还强,还想咋强啊?]
[我要是别的国家,我都害怕,天人国家的百姓也太好战了。]
[不是我说,我真觉得天人都有点儿那个什么病……什么病来着,天女娘娘的同学说过一回。]
[逢考必过:被害妄想症。]
[对对,就是这个,他们总觉得别人要打他们国家,疯狂备战。]
[早起上学堂:可是天女娘娘的国家,真的被打过呀,还是八个国家一起打呢,能到现在这样,很不容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