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留着,不得留坏了吗。
点心有枣泥核桃山药糕、杏仁酥、和葡萄蜜饯。杏仁酥和葡萄蜜饯是昨晚刚给的,味道也不错。
杏仁酥是烤过的千层酥上面撒了好些杏仁酥片,吃起来很香嘴巴。
葡萄蜜饯就是葡萄干儿,不过又大又甜,跟街上买的不一样。早先送来的桂圆蜜饯的崔如英已经吃完了,那个泡水喝也好喝。
二丫高兴妹妹这回带东西,也不是说多馋,就觉得三丫惦记着家里。
可崔大山却忍不住问了句,“都是三娘子给的?”
崔如英点点头,“那可不,爹,三娘子还挺喜欢我的,我在府里吃的挺好,你们快尝尝,好些呢,我还给六丫带了瓶羊奶。”
崔大山道:“那敢情好,不过你自己吃就行了,别总往家里带。”
总这样侯府该有意见了,对三丫也不好,觉得没见过好东西。
崔如英点点头说了声好,这也不怪她,每次帮忙做些吃食,陆云蓁心里总会过意不去,过意不去就会想给她拿东西。她不是下人,自然不会给银子,所以点心果子总往屋里送。
她吃不完总不能扔了吧,只能带回家。
二丫想等四郎五郎回来再吃,崔如英直接把枣泥山药糕塞她嘴里,“这么多呢,给留两块就行了,非得等着作甚。”
就是崔大山和许娘子总这样,所以二丫也这样。也是家里穷,要是东西多了,哪里还在乎谁吃不到,给留两块得了。
细腻的糕点连糖都没放,入口是枣泥自带的甜香,山药有些药味,很绵软,样子也好看,是朵花儿的形状。
嚼着嚼着就能吃到核桃仁儿,还是剥过皮的,混在山药中,一点涩味都没有。
二丫把点心咽了,见妹妹笑着问自己,“好吃不?”
二丫点了点头,“你吃过吗,别光给我们留着。”
崔如英道:“早就吃过了,带回来给你们尝尝。”
要说没吃过,崔如英不是那样的人,要说吃不完才带回来,何必呢,万一多想点,觉得这是剩的,还费力不讨好。
二丫笑了笑,把点心吃完。
包子活儿暂且放到一边,崔大山和崔大郎也尝了尝。
崔如英带回来的都是好东西,也是近几年崔家不常见的,家里孩子多,就是崔大郎今年也不过十三岁,虽然听话懂事,可是也就比弟弟妹妹大几岁,嘴馋谁能忍得住。
崔大郎尝了块杏仁酥,咬上一口直接掉渣,这么酥脆。
崔如英笑了笑,“我去弄包子,你们吃会儿。对了,中午吃的啥。”
二丫道:“韭菜炒鸡蛋!”
家里院子的韭菜冒出来了,割了一茬炒了鸡蛋,用的还是上回崔如英做红烧肉剩的猪油,把韭菜切碎打在蛋液里,炒出来可香了。
崔如英就说,鸡蛋在崔家算荤菜,可在侯府,蛋羹都是素菜。
不过从之前什么都舍不得吃到现在舍得吃鸡蛋,也算是不容易了。
说起来崔大山还有点心疼,家里人多,六丫要吃蛋羹,大郎他们一人一个还不够,十文钱十一个鸡蛋买来的,一顿就得炒六七个。
真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崔如英道:“也成,可又好几天不吃肉了,爹,给点钱吧,明儿咱们吃肉。”
崔大山抿了抿唇,在心里叹了口气,摸出来三十文。
他虽然盼着三丫回来,可这丫头回来一次吃得顿肉,吃一顿就是三十文钱,没准儿还不够。
果然,崔大山听女儿道:“这么多人呢再给点儿,多的我再退给你。”
崔大山又摸出来六文,这是按照三斤五花肉给的,“省着点儿花。”
明儿吃啥崔如英还没想好,但钱得先要了。
崔大郎和二丫眼里透出几分高兴来,既欢喜于明儿吃肉,又高兴妹妹回来了。
三丫能常回来,二丫就高兴。
六丫还小,也不好跟哥哥弟弟玩,二丫现在是越来越喜欢妹妹,盼着妹妹天天回来。
崔大山给了钱,就想把钱赚回来,吃了一块点心,就开始忙活包包子,昨儿下了雨,早上没出摊,就少赚些。
生煎包现在只卖城东那边,三斤多的肉馅儿,从太阳快落山卖到天黑,都是崔大山跟二丫去,不过比早上出摊儿赚得多。
下午能做二百多个包子,多是十文钱给四个这么卖的,把城东转悠完,包子也卖完了,回来数钱抛去本钱,能有四百多文。
崔大山以前做木工,一个月就拿五百文。
钱匣子现在已经满了,许娘子不在家,他都怕有贼进家。
所以晚上都是留大郎在家,四郎五郎也不让出去乱跑。
崔如英回来能帮帮忙,崔大山他们也能轻巧点儿。
今儿崔如英不打算去城西,一来就这么多包子,分开城东肯定就不够了。若是直接去城西,这城东才卖几日,最起码得今儿过去的时候说明儿不来才行。
做生意,客人最要紧,说一声总比不说好,万一吃着好吃明儿还想来,空跑一趟没准儿以后都不来了。
崔大山还在用大锅煎包子,崔如英看着道:“爹,明儿去铁匠铺子打个平底铁锅吧,煎包子好用。”
铁价贵,一个平底铁锅差不多要五六钱银子,不过崔大山还是点点头,做生意的东西,该买。
有崔如英在,收摊也早,父女三人出门早,回来天还没全暗下,月色朦胧,崔如英转进巷口,看着家门口四郎五郎正蹲着等着。
一个大点一个小一点,两个萝卜头凑在一起。
崔如英看他们似乎听见动静,抬头看了过来,“三姐!你们回来啦!”
两人拔腿就跑,朝着崔如英跑了过来,五郎说话还不大利索,但四郎直接抱住崔如英的腿,仰着头邀功了,“三姐你可回来,我好想你三姐,你咋不等我就去卖包子了,你要告诉我,我也能跟你一起卖,跟着吆喝!”
五郎:“三姐!点心可好吃了!”
二丫瘪了瘪嘴,“行了行了,快回去吧,累一天了。”
四郎直接把扁担上的篮子接过来,“二姐,我俩提就行,水也烧好了,点心还有好多呢!六丫也乖,下午没哭,还把奶喝了。”
崔如英不禁笑了笑,这俩纯纯狗腿子。
到家之后就着油灯吃了点心,往日只吃些红薯,但有点心就先吃这个,不然时间久了也坏了。
崔大山煮了两个鸡蛋,家里也就这点好东西,不管女儿在侯府吃得有多好,一回来家里的东西也想拿出来。
崔如英吃了个煮鸡蛋,又吃了块枣泥核桃山药糕,很快就梳洗睡下了。
次日一早,崔如英起得早,不过她起来没管包包子,更没跟着去卖,而是逛了逛早市。
说了吃肉就得吃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会儿不管是什么肉,都新鲜着。
顺着街一路看过去,除了有卖肉和菜的,还有活鸡活鸭,混着人声,一条街热闹非凡。
更有晨起运来的鱼,在铁盆里,还游得欢呢鱼比鸡鸭猪肉便宜,鲫鱼四文一斤,鲤鱼贵一些,五文钱一斤,鱼摊旁边围着的人不少,崔如英也忍不住在挤进去看了看。
这鱼长得真好,好大一条,鱼头也大。
上次吃鱼还是在侯府,清蒸的一条,那是和鸡鸭不一样的味道,家里都好久不吃鱼了,崔如英忍不住上前道:“老板,我要那条大的,多抖抖水,现在就杀了。”
老板用铁钩钩住鱼嘴,一称六斤二两,“一共三十一文。”
崔如英道:“一文抹了吧,下回还来你这儿买鱼。”
清蒸固然好吃,可她想吃大鱼泡饼了。
第二十四章 启蒙
摊主也爽快,抹了一文钱,等收了钱,就埋头刮鳞收拾内脏。
鱼之大,一锅炖不下。
崔如英记着许娘子坐月子的时候,崔大山也买过鲫鱼。大人巴掌大小,跟豆腐一块炖汤喝,鲫鱼价钱便宜,以崔大山的厨艺炖起汤来味道也鲜美。
只不过她只尝到一小口,这回鱼这么大,终于能吃个过瘾了。
等摊主收拾好鳞片内脏,连着鱼鳔鱼泡啥的,崔如英提着全给带走了。
早市上人来人往,吃早饭的,出来买肉和菜的,路过包子摊儿,生意还算红火。
崔如英没急着回家,路过肉摊时又割了半斤五花肉。因为鱼多瘦肉,不像猪肉有肥膘,若是干炖也行,但总差了几分香味儿。
而五花肉油脂多,吃起来香,所以一会儿炖鱼的时候放到里面,炖出来的鱼汤也会更加浓稠,适合泡饼吃。
回到家中,崔如英把鱼放到厨房。
二丫本来看着妹妹,就等崔大郎回来抱着去喝奶,结果先等到三丫,一看这么大条鱼,眼睛都亮了,“咱们中午吃鱼呀!”
崔如英点了点头,“我先去给洗洗。”
鱼泡鱼肝能吃,鱼鳔崔如英打算做成花胶,这也是不可多得的食材,慢慢晾着攒着,以后肯定有用。
其余能吃的内脏一并洗干净,炖着吃就成了。
鱼大,崔如英也不打算往里面放菜,今天就光吃鱼。也不蒸米饭馒头,就吃饼,这可不是许娘子以前烙的那种大饼,加点红薯面玉米面,油也少,大是大,但吃着干巴巴噎人。
崔如英今天就用白面,这要想大鱼泡饼好吃,一在鱼汤,鱼炖得越香,泡饼才越香。二在饼,饼金黄酥脆,这样泡了汤后才会外酥里软,里里外外等吸足了汤汁,饼的油香带着鱼肉的香味,真叫人回味无穷,哪怕不吃肉,光吃饼也能吃几块儿。
不过这样废油,崔如英看了看家里的油罐子,都没下去多少,崔大山做饭省油。
油不多放,做菜哪儿能好吃呢。
把香料找找,厨房收拾收拾,崔大山父子俩也卖完包子回来了。
想着中午吃肉给了不少钱,今儿包子都没往家里拿,卖得一个不剩。
崔大山还进来看看买了啥肉,得知买了条鱼还挺高兴,对他来说,鸡鸭鱼都是肉,反而鱼肉更便宜。
买三斤猪肉的钱能买五六斤鱼呢,家里孩子多,吃别的舍不得,吃鱼他能多吃几口。
就是鱼肉没那么香,不过有肉吃还挑啥呢。
爷俩吃了锅里的红薯,大郎就跟二丫去带着妹妹去喝奶了。
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崔大山又要刷竹屉,崔如英就把中午饭全揽了下来。
鱼太大,剁成了四段,鱼段比整条的好煎也好炖。然后要把鱼皮上的粘液洗干净,做出来没有土腥气。
五花肉为了能出油切成了小薄片,下锅一炒,等肉煎金黄捞出来,崔如英一看,肥肉已经变得晶莹剔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