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剧中女警察的形象太正面,不够真实,这个安排有刻意的嫌疑。
还有人就影片过于沉闷,色调过于灰暗提出不同意见,觉得导演故意用一种冷谈的态度拍摄这样一个故事,有点故作深沉。
有批评自然也有赞扬。
对于剧情拖沓的意见,有人觉得正是由于那些不起眼的细节才让人物更为丰满。
女警察是影片中唯一让人感到温暖的角色,如果没有这个角色,这部电影会更加灰暗。
每个人因为各自生活阅历和个人喜好的不同,对一部电影的看法可能截然相反。
有人觉得这是一部烂片,有人却看的津津有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导演带着自己的影片和学生交流,就是想多听听其他的意见。
当然,不能任何意见都听,要是那样的话,电影会被改的面目全非,一塌糊涂。
首先要确定的是,你的电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其次,要明确这部电影的定位。
《回家》是一部文艺片,电影的消费群体是那些文艺片爱好者,而不是所有的观众,所以不能听从那些要求加快剧情节奏的建议。
那样的话和商业片就没有区别了。
不是说商业片不好,而是那么改就成了四不像,两面不讨好,所以定位很重要。
导演要清楚影片要在影院公映,还是只是作为地下电影。
如果没有女警察的角色,想要通过审查很难。
那些认为女警察不应该存在的学生,估计没有实际拍摄电影的经验,不知道拍一部电影要考虑那些方面,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即便在好莱坞,拍电影也要受到很多的限制,不能肆无忌惮。
对那些大导演来说,他们清楚自己要拍的是个什么片子,不会被学生的意见所左右。
就像是张艺谋,他会和学生交流,他觉得对自己有启发的建议会接受,其他意见则无视。
新人导演面对批评的时候往往会急于辩解,或者对自己产生怀疑,这同样是一种考验。
做任何事情,心态很重要,即便面对批评,只要认为这是自己要的东西,就要坚持下去,而不能瞻前顾后,那样或许就会毁于一旦。
林晓玲的心态颇为放松。
在来电影学院之前,这部影片在好梦公司内部放映过,林子轩和冯小刚等人都看过,大家讨论过影片的得失。
相对于电影学院的学生,他们的看法更为专业。
对《回家》的票房,他们普遍不看好,这么沉闷的片子观众能坚持不退场就不错了,但影片的确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或者说是叫好不叫座,在业内会赢得口碑,只是观众不会买账。
这是文艺片普遍会遭遇的困境,那么怎么盈利呢?
如果总局愿意推广的话,可以用包场的方式把票房抬起来,或者卖给华国电视台的电影频道,在电视上播出。
最常见的则是到国际上各大电影节去冲奖和卖片。
商业片有商业片的运作模式,文艺片有文艺片的出路,像这种小成本文艺片,只要拍的不是太差,收回成本并不难,只要找到合适的路子就行。
下半年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只有威尼斯电影节和东京国际电影节,林子轩倾向于威尼斯。
交流结束,三人离开电影学院,有种难言的情绪。
看到那些学生,就像是看到以前的自己,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说,锋芒毕露,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没什么顾忌。
或许只有在社会上磨练一段时间,才会懂得收敛。
“这帮家伙一点也不讲情面,我拍的有那么差么?”林晓玲抱怨道。
“行了吧,还有说我演技不好的呢,我都习惯了。”徐静蕾无所谓地说道。
自从进入演艺圈之后,媒体对徐静蕾的演技争议不小,主要是和她搭戏的演员太出彩了,显得她演技很一般。
在《我们俩》中,和她对戏的是老戏骨金亚琴,人家拿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后。
在《卧虎藏龙》里,作为主角的徐静蕾被陈道明和俞飞鸿给彻底压制了。
到了《将爱情进行到底》,她的演技爆发了,可青春偶像剧本来就不讲究演技,媒体和观众都不在意,一群年轻演员,能有什么演技。
刚刚和学生交流的时候,有人提出在《回家》里徐静蕾明显没有刘霖有戏。
两人是同班同学,如今的名气差别很大,在这部电影里,她确实不如刘霖发挥的好。
“我是占了角色的便宜,咱俩换换,你肯定比我演的好。”刘霖解释道。
“别安慰我了,以前在班里你就用功,底子好,我是能偷懒就偷懒,给荒废了,等到真想学的时候,毕业了。”徐静蕾无奈道。
“你这话应该和那些学弟学妹们说去,让他们引以为戒。”林晓玲打趣道。
“这种事儿怎么好说,我现在可是偶像了,要保持良好的形象。”徐静蕾说笑道。
这倒不是玩笑,她接了不少广告,那些广告商看重的是她青春健康的形象。
在合同中有规定,一旦出现破坏形象的新闻,厂商不仅会终止合同,还可能要求赔偿。
负面新闻对明星来说是一场灾难,牵扯到演艺合同和广告合约等等问题。
当然,炒作绯闻不算,那个可以澄清,不会造成不可扭转的负面影响。
“我就弄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想的,怎么就喜欢上你演的那个角色了,要是他们知道你生活中什么样,估计心都碎了。”林晓玲调侃道。
“你这是嫉妒,我生活中有那么糟么?”徐静蕾不满道。
“也不算多糟,就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丢三落四,不讲究穿衣打扮,爱睡懒觉,不喜欢做饭……”林晓玲数落道。
刘霖看着林晓玲和徐静蕾互相挖苦,有些羡慕。
在演艺圈,光有演技不行,还要讲究机遇。
徐静蕾碰到了林晓玲,加入了好梦公司,参演了多部影视剧,这条路走的非常顺利。
第四百五十六章 人情味
正如刘霖想的那样,在如今的演艺圈,演员选择一家影视公司真的很重要。
以前演员都是在体制内,要么是电影制片厂,要么是话剧院,或者戏剧单位,只能演出本单位的影视剧,不够自由。
后来政策放松了,胆子大的演员出来单干。
也就是跑单帮,自己找戏拍,自己谈片酬,也有的演员只在单位挂个户口,到处拍戏。
到了九三年,民营影视公司陆续出现,投资拍摄影视剧。
演员们刚开始是和民营影视公司合作拍戏,但随着民营影视公司的规模逐渐扩大,他们只得加入某个影视公司,被影视公司收编。
如果不加入的话,演员得到的演戏机会会非常的少。
影视公司更倾向于培养自己公司的演员,你不加入进来,就没有戏拍。
这很好理解,影视公司的资源有限,我投资的影视剧,用自己的演员不仅便宜,还好管理,为什么要用其他的演员呢。
这是对那些二三线的演员而言,一线明星在选择上更为自由。
像陈道明和王志文,他们不愁没有戏拍,主要是看哪家公司的本子好,和谁合作更舒服。
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民营影视公司的格局基本上定型。
以好梦公司为主的几家公司是第一梯队,这些公司主要在京城,南方也有一两家规模相当的公司,身后是房地产商的投资。
这个梯队的公司每年会投资多部影视剧,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在业内有口碑和影响力。
第二梯队的公司较多,以拍摄电视剧为主,很少投资电影,一年总有两三部盈利的剧集。
第三梯队是无数随时可能倒闭或者卷钱走人的影视公司,每年只投资一两部电视剧。
赚了钱就走,赔了钱就关门。
一般是外行入场试水,或者有老板想要捧红某个演员,弄个影视公司玩玩。
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从而失去了以往的高雅神秘,渐渐沦为了资本的玩物。
想要在影视行业长期发展的演员会选择前两个梯队的影视公司。
想走捷径的演员往往选择第三梯队的影视公司碰碰运气,保不齐能够一炮而红呢。
这都是没准的事儿,只能说各人有各人的想法。
第一梯队的影视公司资源多,同时竞争也会很激烈。
以好梦公司为例,除了公司本身投资的影视剧,还和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关系密切,推荐演员拍摄艺术中心的电视剧非常容易。
加上和华国电视台,以及京城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良好关系,在提供拍戏机会和做宣传上占有极大的优势,能为演员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但这样的公司旗下会有众多优秀的演员,肯定重点照顾像葛优和俞飞鸿这样的大明星。
想要在其中立足并获得发展的机会并不容易,要慢慢的熬才能出头。
不少没有太大名气的演员更倾向于第二梯队的公司,竞争压力不大,能得到公司的重用,或许还有机会成为公司力捧的对象。
等到混出来名气,再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不迟。
这就是目前国内民营影视公司和演员的现状。
刘霖从电影学院毕业后没有加入影视公司,拍戏只能演配角,很难红的起来。
这是一个竞争残酷的圈子,从龙套到明星是一条坎坷的道路。
不可否认,有那种拍了一部戏突然就走红的演员,但那样的机会极少,更多的演员是通过一部部戏的积累,才能给观众留下印象。
观众只会关注那些主演和明星,却很少注意那些配角们。
刘霖珍惜加入好梦公司的机会,努力演好每一部戏,至于能不能成为大明星,要看机遇。
七月份,她就要加入《借枪》剧组,开始她在好梦公司的第一部戏。
林子轩同样在考虑这个问题。
由于要在欧洲给自己找一位作品代理人,他想到了公司的演员和经纪人。
演员无疑是影视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葛优给好梦公司带来的利益不仅是票房收入,还有无形的资产,他是公司的一张名片。
好梦公司想要发展壮大,需要更多像葛优这样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