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姬倒是很有京城女人的脾气,不娇气,她不想拖慢剧组的进度。
剧组在美国多呆一天就要花费大把的美金,即使是这么节省还存在着资金缺口。
林子轩坚持调整拍摄计划,保证王姬的作息,说到底他并不是一个惟利是图的资本家。
事到如今,他也看开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大不了就继续贷款,都熬到这份上了,华国银行也不能看着他们在美国饿死。
这种手段有点无赖,却相当有效。
让林子轩没想到的是这么做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怀孕后,王姬搬出了公寓楼,那里环境不好,太闹腾,没办法好好休息,她非常自觉,每次拍戏都按照时间提前过来。
有一次,剧组来到拍摄场地,发现姜文不见了。
打电话一问,他昨晚上忘了定闹钟,睡过头了,大家离开公寓楼的时候开着几辆车,闹哄哄的没注意,都以为他坐了别的车。
等姜文赶过来,一两个钟头过去了。
“我一孕妇都能准点来,你倒好,还让一帮人在这儿等着。”王姬当时数落了姜文一顿。
姜文知道理亏,赶忙道歉,在拍戏的时候也是认认真真,争取一遍就过,这样就不用反复排练,耽误时间了。
林子轩和冯小刚一看,这个行,总算有人能管住姜文了。
剧组里有个孕妇,大家做事都不那么毛糙了,进度快了不少,这算是意外收获吧。
随着《渴望》的播出,收视率既没有大涨,也没有大跌,保持平稳状态,主要是美国华文电视台观众的基数太小,收视率的变化不明显。
在纽约华人社区发行的中文报纸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渴望》的评论。
美国华人对国内的情况不太了解,很多消息都是从香港和台湾那边传过来的,在印象中大陆还处在六七十年代的混乱状况。
通过这部电视剧,他们看到的大陆虽然经济还不发达,但也不混乱,而是平平常常的过日子,《渴望》中传达出的善良、正直和美好的情感同样能够感染美国华人。
这正是家庭情感剧的魅力所在。
从收视率推算,在纽约观看《渴望》这部剧的观众不会超过四万人,看完之后写评论的不会超过五十人,写了评论还能被报纸发表的那就少之又少了。
其中有赞扬也有批评。
林子轩把报纸上的赞扬收集起来,批评扔掉,准备寄回国内,这算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和华国电视台在海外取得的一项成绩。
作为下属,时不时的向领导汇报成绩是思想成熟的表现。
第一百二十章 两条路
林子轩把中文报纸上和《渴望》相关的评论寄回国内的同时,还附带有一份工作总结。
在这份总结中,他简单的介绍了美国华语电视台的情况。
美国的华语电视台从1974年开始出现,早期大多是台湾人创办,后来移居美国的香港人相继开办了华语电视台,两者几乎垄断了美国的华语电视市场。
这些华语电视台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金不足,缺乏制作节目的能力,竞争激烈等问题。
正因为如此,他们只能向香港和台湾的影视制作机构购买节目播放版权。
在林子轩看来,这是国内电视行业进入美国华语电视市场的大好机会,因为国内的节目制作费用低,相对应的出售播放权的价格也低,很有竞争力。
举例来说,台湾的电视剧《戏说潜隆》的制作费用高达上千万,《渴望》的制作费用只有一百万,两者的集数差不多,在出售时《渴望》自然更便宜。
他的意思很简单,就是用低价的电视节目冲击美国的华语电视市场。
一旦国内的电视节目在美国的华语电视台扎根,就会在华人中产生影响,起到宣传作用。
他的结论是,华国电视台应该走出国门,把台里优秀的节目推广到海外。
在洋洋洒洒的说了一通后,林子轩没有忘记提一下自己。
他不满足于目前取得的好成绩,决定再接再厉,把华国的电视剧推广到美国的西部去,不仅仅是纽约,还有洛杉矶和芝加哥,要让华国的声音和讯息传遍整个北美地区。
这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他真正的想法是能再忽悠两家华语电视台就不错了。
不过工作总结嘛,总要畅想一下美好的未来,给领导一种你有远大抱负的印象。
这件邮包寄回国内后,收件人是李虹。
李虹通过国际长途和女儿交流过,知道在美国推销国内的电视节目并不容易,毕竟美国华人中粤语观众占据大多数。
林子轩提出的用低价占据美国华语电视节目市场的做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就看华国电视台有没有进入海外市场的决心了。
她把邮包转交给了华国电视台的高层,《渴望》能够在美国播出,这是电视台的荣誉。
华国电视台的高层看到林子轩的工作总结,对要不要进入海外华语电视市场,以及用什么方式进入进行了讨论。
对于美国华语电视台的现状,华国电视台的高层有过了解。
电视台在美国有常驻的新闻记者,打听这种事情并不困难,“让华国的声音和讯息传遍整个北美地区”,这句话击中了华国电视台的高层。
这和上级宣传部门提出的要求一致,相比较于推广电视节目,他们想的更高更远。
经过讨论和协商,华国电视台的高层决定在美国建立一家华语电视台,覆盖北美地区,用来转播华国电视台的节目。
这应该是华国电视台成立三十四年来第一个驻外卫星电视台。
有了决定后,电视台高层一边向上级汇报,一边选择适合的人选在美国创立电视台。
这人要有广播影视专业的背景,有在美国生活的经验,熟悉美国的电视行业,政治上要靠得住,有一定的领导才能……
当然,他们还没有糊涂到选择林子轩做这个电视台的台长,那不现实。
林子轩无论是年龄还是工作资历都不够格,不过,华国电视台的高层认为林子轩有眼光和能力,或许能够参与到电视台的创建之中。
林子轩和慕姗姗都是京城广播学院毕业,从事和电视相关的工作,一个是主持人,一个是电视剧的编剧和制片人。
两人身家清白,又刚好在美国,很适合在这个新的电视台里工作。
这是一个长期在美国工作的机会。
在这个年代,到美国工作可是让人羡慕的差事,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生活环境都比国内要好,就算是以后回国,待遇也不会差。
华国电视台高层把意思转告给李虹,让她问问林子轩和慕姗姗愿不愿意长期留在美国。
“事情就是这样,要不要留在美国,你们自己决定吧。”李虹在电话里如此说道。
林子轩对事态的发展颇为惊讶,不过想想就释然了,他的眼界还不高,看的不够远。
华国电视台不可能和一家播出时间只有六个小时,只能覆盖纽约州的小电视台进行合作。
一旦决定进入美国的华语电视市场,肯定是购买一条能够全天播出的频道,覆盖整个北美地区,如此才能真正起到宣传的作用。
眼下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个是和慕姗姗留在美国,参与电视台的创立,以后兴许还会进入好莱坞,成为名人。
另一条路是返回国内,继续写小说或者剧本,也可能和冯小刚开一家电影公司,或者在幕后推动慕姗姗的职业发展。
一条路就是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不仅是他的人生,也是他和慕姗姗两人共同的人生。
挂掉李虹的电话后,他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你怎么想的?想留在美国么?”林子轩询问道。
“你呢?”慕姗姗反问道。
华国国内那么多人想方设法的出国,来到美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现在他们就有机会留在这里,以后或许会永远的生活在这里。
以他们的能力,就算成不了大富豪,也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小洋楼和小轿车并不遥远。
回到京城要和其他几户人家住在一间四合院里,冬天没有热水洗澡,每天要按部就班的上班,只能拿着上百块的工资。
“我觉得还是京城住着舒坦,去哪儿都熟,闭着眼睛也能摸回家,吃着习惯,不用担心被人坑。”林子轩缓缓说道。
“家里的房子也不能一直空着,还是早点回去的好。”慕姗姗接着说道。
他们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月亮,虽然和京城是同一个月亮,但俩人心里明白,这里不是他们的家。
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富即安
说起来,林子轩和慕姗姗都不是那种有野心的人,没想过大富大贵,只想着小富即安。
此时的华国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自从南方谈话之后,国家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允许政府官员停薪留职,下海经商。
这一年,辞官下海的多达12万人,不辞官却投身商海的人多达1000万。
这意味着一个全民下海的时代已经到来。
经商不再是投机倒把,个体和私营经济受到鼓励,打破了条条框框,带动了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改变,以前大家的生活差不多,现在有人赚钱了,有人还过着苦日子,有人喝酒吃肉,有人吃糠咽菜。
贫富差距逐渐显现,有钱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受到了羡慕和尊重。
在京城,大家见面不再问“您吃了么”,而是说“恭喜发财”,《华国日报》甚至刊登了一篇叫做《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
从上到下,大家不再避讳谈论金钱,金钱正在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
这对华国人固有的思想观念是一种猛烈的冲击,有人坚持以前的观念,对金钱嗤之以鼻,有人则改变了原则,成为了拜金主义者。
两人在出国之前就看到了这种现象,却没想过要去经商,就是没有那种暴富的心理。
能够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知足常乐就挺好。
再说,美国不是那么好混的,尤其是对于少数族裔而言。
通过这两三个月在纽约的生活,林子轩能明显感受到这个国家存在的种族隔阂。
以纽约的几个行政大区为例,像曼哈顿区这样繁华的区域住的大都是白人,黑人等少数族裔基本上都住在皇后区那种贫穷和混乱的地区。
在生活和就业等各个方面,少数族裔都会受到或明显或隐形的歧视。
作为华人想要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非常困难,黑人争取了那么多年都没争取到平等的权利,更不用说是华裔了。
林子轩清楚好莱坞同样不是那么好闯的。
在他那个世界,香港电影人一直想进入好莱坞,结果呢,成功的很少,那些大导演和大明星还不是照样回来拍华语片。
唯一不同的是在好莱坞溜达了一圈,回来后的片酬都按照好莱坞的标准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