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长安好_分节阅读_第481节
小说作者:非10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2.46 MB   上传时间:2024-09-23 20:49:57

  人性恶念难除,他能做的终究太少了。

  一人之力,终归是有限的。

  这一路游历讲学,与他原先的设想出入颇大,他每日也在思悟着。

  次日,郑潮即离开了这座村落,临行前,有村民为他送上了一些秋收的果子和干粮。

  此地虽有恶念,却也有朴实与良善。一村如此,天下也如是。

  所以,这天下,还是值得去救的。

  郑潮背上行囊,继续上路。

  接下来,他用了十余日时间,一路继续南下,来到了黔州界内。

  黔州不是什么富庶之地,郑潮最初自荥阳动身,便一路南行,穿过山南东道,再过峡州,来到黔州也在南行的直线之内。

  黔州境内贫瘠,远离政治中心,常被作为获罪官员贬谪放逐之地。

  去年,长孙一族斩首的斩首,监禁的监禁,而余下未被重责的长孙族人,便被放逐在此地。

  郑潮刚入黔州,便接到了长孙家私下的邀请。

  长孙一族树大根深,且与其它四大士族不同的是,长孙家与李氏皇族历来关系紧密,加之又曾得崔家暗中相护,故而得以保全最后一丝根基。今虽处境艰难,族人皆不允许离开黔州,但暗中仍得以维持着最基本的活动。

  而黔州距洞庭不远,由卞春梁为首的民间造反势力一再壮大,惹得各处纷纷响应效仿,也曾几度波及黔州,黔州因此官员调动频繁,而新任刺史,与长孙氏有旧,暗中便多予照拂。

  如此种种,才有郑潮刚至黔州,便被长孙家相邀上门做客之事。

  长孙氏一族群居之处,受朝廷耳目监视,因而见面之地,在城中一处很偏僻的别院中。

  “郑先生,请——”

  入了内院,长孙家的两名中年族人迎上来,在前带路:“我家家主已恭候多时。”

  郑潮:“叨扰了。”

  一路而来所观,这些长孙氏族人如今虽个个身着布衣,再无往日光鲜,但举止言行待人接物仍得体沉稳,且最难得的是,他们守序而行,可见依旧上下一心。

  郑潮在心中叹息不止。

  多少士族,包括他们郑家,在被朝廷清算之后,族规也好,人心也罢,便就此日渐离散了,轻易很难再成气候。

  而郑潮也能隐约察觉到,长孙氏之所以能维持现状,与他们口中的“家主”也有很大关系。

  同他们郑氏一样,当初长孙一族的嫡脉也尽被剪除,只有年十四以下的因律幸免于难——

  而今长孙氏的家主,便是今年刚年满十四的长孙寂。

  家中遭逢巨变,被迫迅速成长的少年脸上褪去了大半青涩。短短一年间,身高也猛窜了许多,站起身同郑潮行礼时,已与郑潮齐高。

  郑潮还礼罢,道:“郑某一介孤身庶民,又有叛族恶名在身,竟能得长孙家主亲自相邀,实是意外至极。”

  “谁人如今不是布衣。”长孙寂眼中有钦佩之色:“郑先生叛族之说,我并不认同,彼时若非郑先生大义之举,荥阳郑氏族人怕是注定百不存一。先生良苦用心,日后郑家族人必然能够慢慢领会。”

  郑潮这下是真的意外了,他当初弑兄、主动交出藏书之举,虽被寒门学子拥护,但在士族人家间已是臭名远扬,在这方面,他和令安可谓同臭相怜。

  长孙寂抬手请郑潮坐下说话喝茶。

  一番交谈下来,郑潮也提及了自己一路来的见闻,乱象横生,政令混杂,民生煎熬。

  长孙寂便问:“依郑先生高见,李氏一族中,谁最有希望可止天下之乱?”

  在长孙寂看来,郑潮是一个高人,奇人,此类人的看法,必然值得一听。

  且正如他几位族叔所言,郑潮此人如今颇有声名,若能将他拉入相同阵营之中,无疑也是一件好事。

  郑潮沉默了片刻,摇头:“郑某困于家宅多年,不问世事,今也不过初出茅庐,对天下大势尚无法妄断,眼下也仍在惶惶摸索之中而已。”

  言毕,郑潮试着问那少年人,可有属意的人选。

  长孙寂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此地距益州相隔不足千里,益州荣王之仁名,常有听闻。”

  郑潮心神微动:“荣王李隐?”

第393章 大盛这是要亡了吗?

  见长孙寂点头,郑潮遂压低声音问:“荣王……可有称帝之意?”

  一旁的长孙氏族人不动声色地看向长孙寂。

  长孙寂会意,道:“荣王是否有心,尚不得而知。只是荣王如今乃先皇唯一的幺弟,于正统而言,或是最合适的人选。”

  “家中祖父临终前,曾郑重嘱咐于我,必要从李氏族中择选明主,以匡复正统,以救天下大势。”提及祖父,少年人的眼底有些悲沉之色。

  郑潮轻叹了口气,颔首道:“如能在李氏皇族中择选,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名正言顺,天经地义……这些礼法正统,是一把很有分量的利剑。

  “郑先生心有大义,如能有幸与先生同行,此道或可更加明晰——”少年眼神诚挚,道出相邀共成大事之言。

  如此,郑潮便不得不直言问道:“敢问令族,是否已经选定了荣王府?”

  长孙寂:“不瞒郑先生,尚在思量当中。只是观大局,眼下认为荣王最为合适,荣王如今在西南一带,已颇有呼声。”

  见郑潮目露思索迟疑之色,长孙寂又道:“不过正如晚辈方才所言,还是想听一听先生的看法,故今日才斗胆请先生来此。”

  “此事……或不可急于做决定。”郑潮真诚地建议道:“长孙一族存世不易,经不起再一次震荡……依郑某之见,不如先暗中积蓄力量,以观局势,待时机成熟,再行决策。”

  言下之意,是不要被局势和处境轻易冲昏头脑,过早站队,以免押错了人。

  郑潮疑心,荣王或已经暗中在试图获得长孙氏的支持了,只是长孙家的族人暂时不欲同他明言深说而已。

  长孙寂点了头:“先生所言在理,的确不可贸然决定。”

  他听得出来,郑潮无意急着做决定,却也是在真心提醒他们长孙家要谨慎选择——

  而积蓄力量,是必然之事。如今乱势已起,女帝政令难通,正是他们重新蓄力的好时机。

  但一族之力终究有限,所以他想力所能及地去拉拢一切能拉拢的人和势力。

  郑潮是很有价值的,一是他的声名,二是他背后的郑家残余的势力和人才,哪怕他被郑家视作叛徒,但偌大一个郑氏族中,总有明事理的人,也总有愿意为利益放下隔阂的人。

  所以,哪怕此刻郑潮并未松口扶持荣王之事,长孙寂及其他族人待郑潮也依旧礼待有加,转而又谈到其它势力。

  谈话间,长孙寂忽然问:“郑先生与江都常刺史,在荥阳时,应当有过接触吧?”

  郑潮一愣,旋即笑着点头:“是,彼时常刺史曾与我一同祈求雨停。”

  这件事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了,甚至成了证明常岁宁乃将星转世的“佐证”。

  “在京师时,我便很钦佩常娘子了。”想到当初小姑被害之事,长孙寂的眼睛黯然了两分,片刻,才道:“只是当时我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常娘子会有今时之成就。”

  当初,常娘子为兄长力求清白之举,实在惊人,他由此也知晓了这个女郎有不凡之处,但怎么也没想到会不凡到如此地步。

  一经出世,便平定徐正业之乱,据江都,御倭贼,以锐不可当的姿态名震四海。

  所以,他和他的族人也在设想,能否将常家也拉入阵营之中。

  常家被女帝猜忌已是必然之事,独木难支,寻人结盟是值得考虑之事。

  虽说最终要扶持李氏何人,尚未有定论,但若是可以,他真的很想和常娘子这样的人物共谋大事,无论是出于利益考量,还是个人私心。

  长孙寂委婉地向郑潮透露了这个想法。

  郑潮的心情有些复杂,拉她共扶明主?

  想到那个少女给他的野心勃勃之感,郑潮觉得长孙家这个盘算怕是注定落空。

  当初她还没去江都呢,就以主人的语气邀他来日去江都做客……之后果不其然,她果真堂而皇之地将江都装进了她的麻袋里。

  而如今,她又将江都变作了她的麻袋,把各路人才都往里头塞……

  这样的人,当真会轻易甘心扶持他人吗?

  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她甘愿称臣扶持?

  长孙家看好的荣王,有这个能力吗?

  郑潮觉得悬,但还是委婉地道:“既然是旧识,先探一探常刺史的想法也无不可……”

  接下来,长孙家的人又向郑潮询问崔璟的近况。

  郑潮在心中咂舌,合着,长孙家专想收留被士族唾弃的过街老鼠是吧?

  不过,他大外甥,的确是很值得拉拢的对象。

  但事关玄策军,此中分量太重,也没什么把握可言,长孙家的人也未敢明言,只是旁敲侧击。

  郑潮并无意替崔璟做任何选择,他如今不过是外甥养在外头的穷舅舅罢了,并没办法去当外甥的家,做外甥的主。

  关于外甥的想法,郑潮也不多做透露,当然,他也无从透露——大外甥怎么想的,他了解的还真不算多。

  长孙寂留郑潮住了几日,这几日相处下来,郑潮对这个长孙家的少年家主印象颇佳。

  郑潮离开前,与长孙寂约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保持书信往来。

  事实上,郑潮这一路,同不少谈得来的人,都做下了如此约定。

  长孙寂欲赠盘缠,被郑潮拒绝了——没法子,大外甥给得太多,让他足够维持衣食无忧的生活,及视钱财为粪土的清高形象。

  说来……明日好似就是中秋了?

  于是郑潮决定给大外甥写一封家书,信上说了近来见闻,有山水风光,也有战事疾苦。末了,又提到在峡州时被人拿菜刀威胁之事,并归结为:【幸而得吾机智化解】

  郑潮刚将这封家书送出去,欲乘船渡涪陵江时,忽听渡口人声躁动,原是有人带回了东面的战报——

  “……韩国公李献败了!今已被卞春梁大军,逼退至荆州!”

  “洞庭已落入卞春梁之手,并占下岳州,大行烧杀劫掠之举!”

  “卞春梁大军如此凶狠勇猛,这可怎么办才好……”

  “我这里有一道檄文……正是出自卞春梁麾下军师之手,他们还扬言要‘直捣黄龙’,攻入京畿上都,为昔日道州枉死的百姓讨回公道!”

  郑潮忙上前去,同那名着文衫的年轻人借檄文一观。

  去岁初,道州大旱,因赈灾不及时,致使无数灾民饿死,近年大盛多灾,起初朝廷并不曾如何在意这一场旱灾下的人祸。

  至去年秋日,开始有道州灾民涌入京师,求天子怜悯主持公道,那时徐正业之乱已现,京师戒严并排查徐贼同党奸细,很多灾民被错杀,或被暴力驱逐。

  他们的声音不被倾听,生死亦不被在意。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83页  当前第48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81/78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长安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