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岁宁未有避开这句问话,淡淡地道:“至少您还想做皇帝时,是这样的。”
听着这句没有波澜的肯定之言,圣册帝微握紧了手中龙杖,苍老的眼睛里是少见的怔然。
“但圣上主动相助,这份情面我承下了。”李岁宁道:“我此次来,是为了告诉圣上,只要圣上之后依旧如此行事,我不会行滥杀之举。”
只是不会滥杀。
更多的,却是不能了。
她话中之意已经十分明白,没有给人留下丝毫幻想的余地。
一切准备好的说辞全然没有意义了,圣册帝压下心底那一丝空洞的自嘲,未有直言接话,而是问:“阿鲤,朕能为你做些什么?”
李岁宁没有思索,轻摇头。
“我想要的,自己可以取。”
说话间,她已站起身来,道:
“圣人只需为自己思虑——”
“思虑要如何活下去。”
毕竟她将会扫除每一个试图拦在她前面的人。
李岁宁说罢自己的来意,便不再看圣册帝的反应,抬手一礼,便要离开。
“阿尚。”
圣册帝握杖而起,身形有些颤巍巍的,不知是病弱之故还是在竭力压制着情绪,连带着声音也有一丝颤意,她向那道驻足的背影问道:
“你是不是……很恨我这个阿娘?”
第598章 彻底离开了
圣册帝的声音不重,其中却有着极深的坚持,仿佛这个问题已经盘桓于她心头太久,她曾在心中问出过无数次,执意想要听到一个答案。
李岁宁脚下微顿,提醒道:“陛下,我的阿娘是仲家九娘,此事在归宗大典之上已有定论了。”
“是……朕知道。”圣册帝怕她就此离开,看着那道背影,退让般道:“可你必然听说过阿尚的故事……若你是她,你会不会恨朕?”
李岁宁一时未动,似在思索要不要“代替”李尚回答。
圣册帝的声音里带上了艰涩愧疚的沙哑:“当初她之所以和亲北狄,是因为我这个阿娘的请求……”
“不对。”李岁宁平静地纠正:“她是为了大盛休养生息。”
圣册帝:“若她果真这样认为,为何不肯与朕相认?”
李岁宁又静立片刻,终是开了口。
那便说个明白,做个了结,最后给彼此一个交代吧。
“她的本意的确是为了大盛江山,彼时她思来想去,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李岁宁的声音很轻,果真像在讲述旁人之事:“但很多人劝她不要答应,她的老师当时说了一句话——没有更好的办法,那便选一个不那么好的办法,暂且作权宜之计用着,之后再一同想办法就是,世间事何故非要由一人之躯做到极致?”
“她反驳了老师,但夜深时她也不禁幻想,或许当真还可以一同另想办法,毕竟除了老师和部下,她还有一个权势在握的母亲——”
“她当时想,若她的母亲也不许她和亲,那她便和母亲一同商议一个‘不那么好的办法’,所以,她等母亲来寻她。”
圣册帝几分怔然,至此处,她竟然有些不太敢听下一句话,但那句话仍清晰地传入了耳中:
“她的母亲果真来寻她了,且就如陛下方才那般以阿娘相称——”李岁宁的声音依旧平淡:“那位阿娘未像先前那般强硬,而好像真的变成了一位寻常的阿娘,流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脆弱惭愧之色,以请求的方式让她去和亲。”
“那时,她突然生出一种很奇怪的感受,这样的请求旁人来提,她并不会有任何触动。可她莫名觉得,这样的话,不该从一位母亲口中说出来——”
“世人对母亲的要求和期待总是过高,她恍惚间又觉得自己似乎不应如此自私苛刻。”
“可她突然想,这么多年来,她似乎从未对母亲有过任何要求索取,相反,她从来都只是在满足母亲的一切期许。她只此一次期待,难道也真的很过分吗?”
李岁宁:“所以那一刻,她突然有些委屈。”
“好在那委屈只是一瞬,她很快想通了一件事——”李岁宁:“她的母亲,本就是一个无心者。”
委屈是为了讨要关注疼爱,但这些无心者给不了。
那一瞬间,她对阿效幼时得到的那些“偏爱”,突然就释怀了,她只觉得阿效也很可怜。
圣册帝身形僵硬,下意识地道:“是朕做错了……朕原答应过你,三年后会接你回来,朕本打算好好地弥补你,可谁知……”
“——谁知?”李岁宁微向后方侧首,复述了这二字:“此去北狄,九死一生,陛下怎会不知。”
“陛下愿意这样想,是为了宽慰她,还是让自己好过些?”
“陛下若说做错,倒也的确错了。”李岁宁:“但并非是错在未能做一位所谓好母亲,而是错在从未看清楚过一件事——儿女之心也好,民心也罢,这些统称为人心的东西,皆如同细沙,若一心只想牢牢掌控在手中,反倒会悉数流失。”
“以陛下的头脑,当年不会想不到李尚会甘愿和亲北狄,但就在李尚等待她母亲表态的那几日间,陛下害怕了。”
“陛下害怕李尚动摇,哪怕只是一丝细微的可能,陛下也决不容许这样的差池出现,以免影响到您的布局,所以陛下宁可以阿娘的身份去求她。”
“她察觉到了,所以她答应了。”李岁宁:“本就是最好的解决之策,又能顺势还清生恩,她没有道理不答应。”
“只是既已两清,圣人便也不必再执着勉强了。”
“圣人天生爱意信任匮乏,强行交付,反倒也不见得是好事,那样您势必会枯竭,您的孩子势必窒息。”李岁宁:“就这样互不相欠也很好。”
“人生来无法选择父母,世间唯有亲缘是最霸道不讲道理的,纵然不适合做母女,却也无法更改——好在李尚很幸运。”
“陛下问她恨不恨——”
“她不恨,她觉得很轻松。”
李岁宁言毕,抬手打起珠帘,离开了此处。
圣册帝失神地站在原处,片刻后,她的目光移向窗棂,她见宦官侍女们行礼恭送,那道身影如风般坦荡轻盈,就此消失在她的视线中。
这一刻,圣册帝心底忽生出空洞的恐惧。
阿尚没有指责质问埋怨,没有提及半字在北狄的遭遇……
那些话很平静,却叫她无比清晰地意识到,她当真失去阿尚了。
这种失去,远比生死相隔还要彻底。
她的女儿回来了,却也彻底离开了。
这种失控感受带来的冲击,同卞军攻破京畿时,她昏倒坠地的一瞬间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女帝仿佛被抽干了全部力气,双手攥握着龙杖,慢慢坐了回去。
侍女走进来时,见得天子紧攥龙杖,一向端正的脊背突然弯了下去,仿佛一瞬间又苍老许多的模样,心中微一惊,却不敢贸然上前,惟有忐忑地候在旁侧。
晚风里已彻底没有了寒气,吹拂在脸颊上,像被柔软干净的羽毛扫过。
李岁宁吹着风,未有回头看。
行至中途,一名女兵寻来,向她道:“太傅让属下传话,说等殿下您忙完之后,便直接去太傅那里用晚食。”
“好。”李岁宁一笑,抬腿往前:“走吧,去看看老师那里都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第599章 天下祥瑞尽出
晚风一路伴着李岁宁往褚太傅处走去。
这即将变得燥热的暮春之风,踩着春日的尾巴,也顺利将“李岁宁”这个新名字、以及与此名绑定的全新身份,先后带到了各道。
洛阳城和河南道因地理位置的优势,更早得知消息。
汴州胡粼惊异得一夜没睡,次日起身,仍觉不切实际。
他早已下定决心追随“常节使”,哪怕外人将节使视作反贼,他胡粼也全然不在乎了,已做好了脱下官服操起家伙去强抢李氏江山的准备,可谁知这一眨眼……官服重新回到了身上,反而还变得更加光鲜体面了?!
本欲做李氏江山之贼,如今反成李氏江山功臣……这感受谁懂?
胡粼太想和人分担这突如其来的神妙感受了,于是他去了洛阳,见骆观临。
骆观临也很懵。
但骆先生的懵,深埋心底和面具之下,表面看不出分毫。
他懵得是他家节使的归宗大典未免太顺利了,甚至顺利到直接成了皇太女……
听说太傅在大典之上当众起誓作保,姚廷尉编造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身世之说,一向极难说话的宣安大长公主也从中作保,甚至还拿出了先太子的“亲笔”书信?!
听到这些消息时,骆观临觉得整个世道都变得无比抽象,太抽象了。
相比之下,为权衡利弊而做出册立皇太女之举的女帝,倒成了骆观临认知中的全场唯一一个正常人。
骆观临很想去信问主公一句到底是怎么说服这么多人为她圆谎的,这种程度,怕不是什么巫术吧?但他已自行察觉到了不对,于是又将主公先前的来信翻出来看——
再看到那一句“巧得很,我刚好是李家人,先生不必为我而向世人行骗了”,骆观临不禁便生出有别于先前的感受。
此时,一直喋喋不休、全然没意识到“钱先生”在走神的胡粼感叹道:“难怪当年于汴水初见节使时,便觉节使有先太子效的风姿……原来竟是同父所出,难怪啊。”
骆观临精准回神,蓦地看向胡粼。
照此说来……总不能,莫非……节使她,的确是真的?!
骆观临自顾震惊之际,胡粼询问:“先生可知节使,不——殿下她何时动身返回洛阳?”
“昨日已去信催促……”骆观临的思绪有些发散,却不耽误回话:“处理罢接任储君的后续之事,应当就可以回来了。”
胡粼点头:“殿下如今名正言顺,最好还是占了入主京畿的先机,如此才是上策……”
先前是挟天子的节使,名不正言不顺,任由荣王先去讨伐卞军便也罢了。可此时是位高权重的储君,这先机为何不占呢?
若荣王见势不利,否定节使的皇室身份,入主京师后在一些人的“请求”下就此登基,到时便会是一场注定耗时日久的风波争夺。
胡粼的想法是很切合当下实际的变通之法,骆观临也是这样想的,并且在信上也再三提醒了自家主公。
但此时骆观临的脑子被另一件事占据了,胡粼走后,换他彻夜难眠。
深夜,骆观临自榻上起身,披衣至窗下,望着夜幕,心中渐有了答案。
此处院中也有一颗枣树,他仿佛又看到听到那晚她允诺过会扶持李氏子弟之后,那一句真挚的:【必不叫先生失望。】
原来,他的主公从未欺骗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