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320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 MB   上传时间:2024-10-19 21:11:38

  杜中宵道:“铁路到星星峡,离瓜州三百里,有什么难处?河西数郡,人口不多,党项的驻军其实也稀少,算是比较弱的一路。赵滋只要抽出三万兵马,因粮于敌,只要没有大错,一两个月时间,就可以到凉州城下。那个时候,借助镇戎军的物资,一路西进,与狄太尉会师于灵州城下不难。”

  韩琦想了想,点头道:“党项没了河西,横山被隔断,也难守住了。”

  杜中宵道:“不错。其实现在朝廷兵马强盛,党项不敢与我野战。行军打仗,败了没什么,现在野战败了,那才是有大问题。灵州如果难攻,可以围而不打,径直派大军扫过兴灵之间土地。如果仅剩几座城池,党项还打什么?那时只怕有党项将领带路,自己就献城了。”

  韩琦道:“听节帅意思,认为灵州并不好攻?”

  杜中宵点了点头:“党项在顺化渡一战时吃了大亏,岂能不吸引教训?这几年,党项主要的精力就是花在建山河关和加筑灵州城上。其城墙加固了许多,用他们自己的炮试了许多次,绝对不可能用炮把城墙轰塌。而且他们这几年铸的炮,大多安在了灵州和河山河关,用了无数心力,岂是那么容易打的?”

  韩琦叹了口气:“现在的麻烦,就是朝中大臣认为,灵州虽然加强,能挡什么样的炮?只要朝廷运过去的炮足够多,很快就能轰塌。所以兵力布置,是以秦凤路为主,其他只是牵制。”

  杜中宵摇了摇头:“其实牵制有什么用?党项的兵马,与朝廷交兵,根本没有胜算。他们就是把山河关的军队全部调到灵州去,又能有什么用?不能与我军野战,这就是他们的死穴。”

  以前党项军队的长处就是野战,攻城不行,守城同样也不行。顺化渡一战打掉了他们的信心,现在只能龟缩城中,已经是他们的短处。只是学着宋军铸了炮,靠着坚城固守,觉得守得住。

  如果是杜中宵指挥对党项的战事,必然是从镇戎关出重兵,先围住灵州,而后扫清外围。如果灵州不好攻破,则直接绕过去进攻兴庆府,以部分兵力监视灵州。其间的要害,就是党项军队野战不敌,只要出城,就会被宋军消灭。现在到了火器时代,不是交通要道,死守城池没有什么用处了。

  此次朝廷安排,是以秦凤路的狄青为主力,进攻灵州城。北边的韩琦则起牵制策应的作用,吸引党项大军,让他们不能在灵州集中大量兵力。实际上北边的韩琦没有什么用处,党项不敢出,他又短时间没有能力攻破山河关。兴灵一带山河夹峙的地形,导致了从北边进攻不易,而南边的灵州刚好是个出口。

  韩琦曾经与杜中宵一起,指挥对党项的作战,见过了现在作战的形势。对朝廷的安排,隐隐觉得有问题,又说不清楚,只能够接受。听杜中宵一讲,终于觉察到,朝廷错在了哪里。朝中大臣们,包括狄青等这些武将,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宋军的变化,对前线战场带来的影响,依然按照旧的习惯安排战事。

第212章 物是人非

  回身看了一眼胜州,杜中宵暗暗微叹一口气,终究还是要离开了。从唐龙镇开始,这次意料之外的北来,给自己带来了太多胜利和荣眷。这些胜利奠定了自己的未来,也改变了国家。

  现在的宋朝,已经跟杜中宵北上时完全不同。当年杜中宵在京西路的各种改革,已经推到全国,借助铁路和河流初步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军事上用火器替代冷兵器,虽然还没有完成全部换装,却已经有了几十万整训过的军队。整个朝廷欣欣向荣,不再是刚跟党项议和的沮丧模样。

  这个时代,如果把握好了,可以迎接光明的未来。如果把握不好,可能成为明日黄花。

  火车过了河滨县,就慢慢进入山谷。经过唐龙镇,到了火山军过了黄河,向河东首府并州行去。此时的河东路经略使是前宰相庞籍,其他地方官杜中宵可以不见,不下火车,这里却不行。

  并州火车站,早有庞籍派来的官吏等候。接了杜中宵,送到驿馆。杜中宵换了衣服,略作收拾,与官吏们一起,到经略府去拜见庞籍。

  当年杜中宵所部,由原定南去剿灭侬智高,突然改为北上救援唐龙镇时,庞籍是宰相。他支持杜中宵的决定,对当时的杜中宵非常重要。以后的诸多战功,应该有他的功劳。

  庞籍此时已年近七旬,在官厅正襟危坐。杜中宵进来,行礼之后,赐座在侧。

  上了茶来,杜中宵请了茶,庞籍道:“中丞在河曲路三年余,立功无数,开疆拓土,是本朝立国以来军功第一人。甘愿弃武从文,入朝中为御史,实在让人钦佩。”

  杜中宵忙道不敢。还不是因为时代的关系,一直做武将的话,上升通道有限不说,还容易引起掌握军权的疑虑,对自己以后不利,才甘愿改任文职做御史中丞。这个御史中丞,到底要做什么事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自己实际还一头雾水,需要到京城之后再从头开始。

  看着杜中宵,庞籍笑道:“中丞何必谦虚。你在河曲路三年,无论文治武功,人人称颂,都说是开国以来第一能干之臣。此次入朝为御史,许多人都觉得官职过低。”

  杜中宵道:“怎么能说低呢?高过此职的,就只能是为宰执了。我资历不足,年纪又轻,如何做得来宰执?做御史中丞,已经是朝廷厚爱。”

  庞籍点头:“中丞年纪虽轻,却谦虚谨慎,非一般浮浪子弟可比,未来前途不可限量。我在后衙设了酒筵,为中丞远来接风。且在交州休息一日,再去京城吧。”

  杜中宵拱手称是。到了这里,庞籍不招待说不过去,这酒宴应该是要的。

  一夜无话,第二日杜中宵来拜见庞籍。在一边的客厅里,上了茶水,庞籍道:“中丞三十余岁而入中枢,执掌宪台,以后必然为一时名臣。”

  杜中宵拱手:“此是圣上错爱,我自己诚惶诚恐,哪里敢想以后的事。”

  庞籍笑道:“何必谦虚,中丞的军功在那里,任谁也不敢小看。老夫宦海浮沉数十年,以过来人的身份劝你一句。你以前没有在朝廷为官,现在又军功太大,此次入朝为官,其余的都是些小事,最重要的是跟圣上熟识、相知。若得圣上赏识、信任,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如若不然,圣上一直对你有戒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御史是台宪,与他官不一样的,做出什么是其次,得圣上信任是根本。”

  杜中宵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御史虽然是监察百官,可本朝与以前都不一样,兼且有规谏天子之职。这中间的分寸,着实是难以拿捏。”

  庞籍道:“此事是心中一念,不违本心即可。是不是对朝廷好,规谏的到底对不对,要相信圣上心中是有数的。国朝初立,御史就要求忠厚本分,不可巧言令色,中丞深记。”

  杜中宵拱手:“多谢相公相告。我多年为官,俱是外任,对于朝中事务着实不熟。”

  庞籍只是提了一下,并没有深讲。御史中丞这个职位说好做也好做,难做也着实是难。因为天下之事无有不预,监察的范围非常广,天下事几乎全在其中。由于没有实权,只能建议,而不能直接处罚,跟地方的监察系统不同,对官员的威慑没有那么大。皇帝言听计从,则百官畏惧,皇帝驳斥几次,就没有了权威。也正是因为如此,实际职权远小于以前的三司使,虽然地位高过。

  又聊了一会闲话,庞籍道:“我有好友之子司马光,现在京中做群牧判官。以后仕途,若是方便的话,中丞能提携一下,甚是感念恩德。我已经老了,精力不济,在朝中做不了什么大事了。”

  杜中宵吃了一惊,没想到庞籍会向自己托付此事。不敢怠慢,拱手称是。

  司马光是庞籍好友司马池之子,年轻的时候,很长时间在庞籍家里,跟庞籍的交情极深。司马池早已故去,司马光则未出名,现在看不出未来的仕途如何。杜中宵年少有为,将来必有前途,合适的时候能够提携一下司马光,对他大有好处。

  庞籍已经年近七旬,此次出来外任,很可能不会再回朝廷了。自己的子嗣没有什么才华,希望寄托在司马光身上。有机会向重臣交托几句,是应有之意。

  杜中宵只与司马光短暂共事,对他不熟,顺手提携可以。庞籍与自己也没有什么特殊交情,本来就是这样。官场上面,这种事情所在多有,庞籍不说白不说,杜中宵自然也就答应。

  又聊了几句闲话,庞籍道:“并州的毛皮生意,是中丞在这里为签判时建立起来的,到了现在格外兴旺。北地毛皮,多是到这里硝制好了,再卖到各地去。今日得闲,

  可以到城中各处去看一看,到底是当年自己为官的地方。我年事已高,就不陪你了。”

  杜中宵忙道:“相公安坐帅府即可,我自己随便逛逛。说起来,也是许多年没到并州了。”

  辞别了韩琦,杜中宵出了帅府,转目四顾,心中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当年夏竦来做河东路经略,辟自己为签判,仿佛就在左日。没想到一晃七八年过去了,旧人不在,并州早已物是人非。

  带着随从,在城里随便逛了逛,不知不觉就到了毛皮市场。经过七八年发展,并州的毛皮生意已经成了特色产业,毛皮市场也发展大了许多。杜中宵离开后,后来的官员慢慢收回了官方力量,这里已经是民间市场,官方干预不多。当年官方参与的大厅,成了收税人员的衙门。

  看着繁荣的毛皮市场,杜中宵心中有无限感慨。很多事情,自己想的过多,当时开了头,确实给当地带来了好处,但最后发展下来,却成了一个自己也想不到的模样。事情终归是要人去做的,不能够统一思想,想的再好,也无法坚持。便如这毛皮市场,自己当时想的是由官府主导,民间参与,由官方赚取最多的利润,民间参与的人员分润。现在却成了民间主导,官府收税,其本不参与了。

  对于官方来说,收税是最简单粗暴的办法,而且事最少。直接参与,需要的人员多,要做的事情也多,远不如收税来得安逸。除了毛皮市场,杜中宵不知道还有多少自己开创的事业,交给别人管理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天下事,想的是一个模样,真正做起来却又是一个模样,坚持下去又会变成另一个模样。世间岂有一成不变的事情?大约没有。政权治理政事,很多就是这样变化,固执地拒绝变化,只怕是不行的。只不过向哪里变,应该是政权能够引导的,这才是执政者的本事。

第213章 京城

  看着黄河里的纲船,杜中宵有些出神。过了黄河,就是京西路的滑州,离着京城不远了。自己登第十几年,从小小县官,做到现在一路之帅,军功无数,可谓辉煌。只是这十几年,一直在外为官,对于中央朝廷的事务,实在不熟。小官的时候无所谓,一入京就为御史中丞,觉得有些彷徨。

  现在的皇帝登基之后,加强了御史台的地位和职能,现在与中书、枢密院互不统属,是官僚系统的三个支柱之一。不过现在的御史台,对百官的监察不密,还多是对官员的弹劾,甚少对职事问责。杜中宵琢磨着,自己要做出成绩应该大加强御史台的职能,就是不知道皇帝心里怎么想的。

  过了黄河,滑州知州梅挚带着官吏早等在渡口,迎接杜中宵。看看天色已经晚了,只能明日乘火车到开封府,今天暂宿滑州。滑州是黄河渡口,连接南北铁路,这几年发展迅速,市面极其繁华。不过由于要治理黄河,这里惯例属于京西路,是京西路的飞地。

  上了岸,与梅挚等人行礼毕,由梅挚送到了驿馆。当夜就在驿馆里,摆了酒筵,接待杜中宵。

  第二日一早,杜中宵刚刚起身,就有士卒来报,说外面来了一个自己家人,等在那里。

  梳洗罢,杜中宵吩咐把人请进来。一看,竟然是罗景,急忙吩咐落座。

  杜中宵道:“你怎么到了这里?我昨日刚到,你今天早晨就寻过来。”

  罗景道:“是夫人吩咐我来。知道官人要到这里坐火车,我等在这里几日了。上个月,夫人到了京城里,煞是运气好,有人缺钱,买了一处宅子。怕官人到了京城,不知道住处,早早派了我过来。”

  杜中宵点了点头:“原来如此。听说现在京城的宅子贵得很,而且很难买到,没想到这么命好。”

  罗景道:“哪里是命好,只是用钱罢了。”

  杜中宵多年在外,自己一个人,颇攒了些钱,听了便问道:“花了多少?”

  罗景道:“八千足贯。似官人的身份,在京城里面的居所可是不便宜。这两年市面上的铜钱有些不足,钱重货轻,不然听说还要更贵呢。而且全是现钱,不得赊欠。”

  杜中宵听了不由啧舌。三年多前自己在京城的时候,开封府的顶级豪宅,也不过五千贯,再多一般都是王公贵族那些顶级人物的居所。这两年工商业发展快速,纸钞是以铜钱为准备金,实际上一直通货紧缩。没想到京城的房价,还是涨了这么多。

  摇了摇头,杜中宵道:“花这么多钱买宅子,家里还宽裕吗?”

  罗景笑道:“官人不需担心家里没钱,这些年,主人家四处做生意,着实是财源广进。”

  杜中宵笑了笑,便不再问。罗景进士落第那一年,吃过没有钱的苦头,儿子中进士之后,便就把全部心思用于赚钱了。杜家的蔗糖生意已经形成产业,在四川有几个大的种植园。狄青平侬智高后,又与几个大商人一起,听了杜中宵的话,到广西去开辟蔗园。有杜中宵的背景在,生意顺风顺水,这些年赚了许多钱。现在的杜家,根本不靠杜中宵的俸禄,自己赚钱也是一方富豪。

  与罗景一起用了早餐,杜中宵一行登上火车,向开封府去。滑州到开封府不足二百里,几个时辰就到了。在开封站下了火车,天尚未黑。

  杜中宵看着天边的红日,感叹道:“这个时候,在胜州时,天已经凉了。没想到来了京城,却还是酷热难当。南北之别,着实是大得很。”

  罗景道:“听主人家说,前年到广西开蔗园,那里才是热呢。许多地方瘴气厉害,外地人根本就不敢去,只能在州城附近选地。不过那里经了战乱,地极便宜,今年就开始赚钱了。”

  杜中宵道:“正是地理湿热,才是种甘蔗的好地方。广西路地少人多,在那里开蔗园,必然是要赚大钱的。只是交通不便,收了糖不好运出来。”

  罗景笑道:“糖又不会朽坏,哪里会怕这些。都是沿江运到广州,而后用海船到明州,用铁路运到中原。自从铁路到明州,这条路已经走得顺了,现在热闹得很。”

  杜中宵点了点头。这就是海路联运,铁路的出现,配合着水路,市场突然扩大了许多。这些年宋朝只是摸索,实际还没有适应,年年都高速发展。南方河湖众多,特别是两湖开发不充分,建造铁路的时机不成熟。现在的铁路,主要是在两湖以北,最南就是到明州和江陵。其他地方,就要靠水运了。

  北方新开拓的地盘缺人开发,也是因为两湖被开发,大量人口南下。不把两湖和两广开发完了,北方的人口就会是问题,宋朝没有那么多人。

  外任官员到了京城,要先住到城外驿馆里,有了诏旨才能进城。杜中宵身份特殊,驿丞早早等在车站,迎了他到驿馆,安排了住处。到了驿馆,才能上章,由朝廷安排进京时间。

  此时天色已晚,杜中宵洗漱罢了,换了常服,对罗景道:“城外现在如此繁华,必然热闹。我离京已经三年多,你与我一起四处去看看,就当作散心吧。住在城外的这几日,没有什么事情。”

  罗景自然应承,与杜中宵一起,带了几个随从出了驿馆。

  其实驿馆里还有官员,只是杜中宵不熟,宁愿跟罗景一起出来转转。御史中丞地位特殊,杜中宵不找别人,别人也不敢找他。这驿馆,对于杜中宵来说,就是一个中转的旅店而已。

  开封城的几个城门外边都有草市,随着草市发展起来,已经成了与城内一样繁华的地方。开封府的管辖范围,不只是城内,还包括城外的这些市区。外城门虽然会关门,

  但却关得晚。

  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周围都是些不认识的人,数年来这是第一次。杜中宵只觉得,今天身心彻底放松下来,从心理上放下了边帅的重担。在胜州的时候,即使是没有事情,整个人也是绷着的,随时准备应付突发的事情。那里是边地,总是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事。

  此进正是夏季,晚上的人很多,熙熙攘攘。路边各种各样的小吃摊,高声叫卖。还有卖水果的小贩挎个篮子,在人群里面穿梭。不远处还有一个玩杂耍的摊子,惹得许多人围着观看。

  杜中宵看着,对罗景道:“这才是太平盛世的景象,不像边地,纵然是生意繁华,也让人觉得有些紧张。在河曲路待得久了,再看这些,真是恍如隔世。”

  罗景道:“官人在边地为官,这些年,夫人不知多么想念。明天送个信进城去,夫人必然会出来看你。那个时候一家团聚,才是太平气象。”

  杜中宵笑道:“你说的虽有道理,可我在边地为官,不是为了让更多人家能够团聚吗。这几日我不能进城,夫人出城来是什么道理?不必送信,等到进城之后再知会家人即可。”

  罗景急道:“那成什么体统?夫人可是吩咐,你一到京城,便就要让她知道。”

  杜中宵想了想道:“你派人知会家里可以,他们就不必出城来了。官场上面有自己规矩,外地官员到京,未得诏旨,实际相当于还未到京城。家人来见,传了出去,说不定会生事。”

  罗景拱手称是。杜中宵多年在外,这次回来一下就做了这样大官,规矩家里可不知道,只能按杜中宵说的来。这些年杜中宵连立军功,家里人听了当然高兴,要保证他不出事情。

  看了看四周,杜中宵道:“那里有处小酒铺,可以在外面饮酒。左右无事,我们过去饮两杯酒,看看京城的风土人情。回去慢慢等诏旨,到了京城就不必急了。”

第六卷 汴京岁月

第1章 面君

  夏天已经慢慢走远,汴京城的午后,暑气迅速褪去。天气虽然炎热,却并不让人难受。

  杜中宵进了东华门,沿着前面各种衙门和大内之间的大道,到了垂拱门外。等了没有多久,便就随着赞引官和小黄门,进了大内,到了崇政殿外。

  皇帝用过了茶汤,略歇了一歇,便吩咐杜中宵入内。杜中宵行礼如仪,随着小黄门入殿。

  前几次进京面君的时候,杜中宵的地位不高,与皇帝比较疏远。这一次不同了,行过礼后,便就给杜中宵赐座,并上了茶汤。

  杜中宵捧笏:“臣杜中宵,拜见陛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0页  当前第3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20/47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风雨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