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380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 MB   上传时间:2024-10-19 21:11:38

  崔乐冷笑道:“你出去做活,一样有钱发。参军是要打仗的,是要死人的,你以为是替人做工吗!”

  孙衍摇头:“替人做活,难道就是不会死人了?参军听说许多好处,退伍之后的徭役也免了。”

  崔乐和丘海成摇摇头,也懒得理孙衍。这就是小地方的人,没见过世面。汝州紧挨着叶州,其实叶州本就是汝州划出去的,那里不难打活做。替人做工,一个月可比从军赚得多。他们两人是没有办法,地方上得罪了人,只好参军避祸。

  孙衍却兴奋得很,滔滔不绝说个不停。他们那里,如果被选进禁军,就可以免了自己徭役。即使以后除了役,依然减免徭役,仅这一条就让不少人动心。更加不要说,当兵还有钱拿呢。

  过不多久,轮到孙衍。一听到叫名,他便快速跑到桌前。

  将领看了看孙衍,对一边的另一位将领道:“这就是齐州来的孙衍?齐州章丘县人,世代务农,俱是白身,身家清白。这张保状,可是有当地的知县画押。”

  一边的将领道:“委实如此。这些人是我到齐州、淄州、青州、潍州招来,俱都查得明白。”

  将领点点头,在桌面上的纸上写下孙衍的姓名,道:“编入甲家第八营,那边领号牌。你们这些新招来的兵员,俱要在新兵营里半年,学得过了,才会真正编入军中。”

  孙衍连连道谢。他们家世代务农,没有出过官身,自己这次参军,算是第一次。

  宋朝的军队是沿袭五代,军人主要是从沿边三路河北、河东和陕西路招募,再加上开封府的世代从军的人口,以及闲散子弟。京东路不是人员招募地区,当兵的不多。

  将领又道:“参军之后,一应吃住都在军营里面,没有将令不得出营。除了衣物,每月三贯钱。其中一贯发给你们零用,两贯等除役时,一起发给,算作遣散回乡的费用。”

  孙衍行个礼:“又管吃住,又要发钱,这可比做工强多了。”

  将领不理会他,道:“到那边取了号牌,自有人带你到所属的军营里去。新兵营里半年,可是辛苦得很,不要喊累。过了这半年,五年的钱粮才领得到,不然就退回乡去。”

  孙衍连声答应,到了下一张桌子,取了自己的号牌,办了各种手续,与其余甲营的士卒在一起。

  不合适的禁军裁汰下来,到两湖营田,缺的员额另招兵员补上。为了选新的人员,这次招的新兵多是来自京东路和京西路,派召兵官到各地召募而来。这些地方受禁军的影响小,参军比较踊跃。

  自晚唐起,军队便就受到民间鄙视。特别是两京地区和沿边三路,禁军的地位不高。说起来禁军待遇不错,可经过基层军官盘剥压榨,除了一些主力军队,很多军队的士卒过得并不好。沿边三路,不拿出真金白银还真不招不来人。

  此时做零工,一天约有百文,开封府这些地方高一些。如果管饭,就只有五六十文。禁军兵员一月三贯,实际上是高薪了。新军制下只需服役五年,不再是一辈子从军,不用管家里,待遇非常丰厚。现在军中花费的大头,是枪炮等装备,军人薪资花费并不重。

  一个兵员一年三十六贯,八十万大军,一年也不足三千万贯。加上将领的俸禄,也不过六七千万贯而已。这个数目,在现在财政收入大量增加的情况,并不离谱。以前岁入一亿贯石匹两的时候,大约七万用来养军,也有六七千万贯。当然,那是包括大量实物的,现在只是货币。

  整训后的宋军军费,大约是一年一亿五千万贯,包括全部花销。这个数字,对于现在的朝廷财政收入来说,并不离谱,中书还有余力做各种大工程。

  孙衍领了号牌,与甲字第八营的新兵站在一起,仍然极是兴奋。一个月三贯钱,自己一辈子还没有赚过这么多钱。没有人和他说话,自己心中算着,一个月发一贯,可以买什么。五年之后除役,还可以再发一二十贯,好大一笔钱。在自己家乡,一百二贯可以买近百亩地,足以成为殷实人家。

  开封府的西门外,火车站旁,确定到两湖营田的士卒正在排队上车。此次先行的只有士卒,家眷要等两三个月后,才一起前去。家人分离,一片愁云惨雾。

  李参站在高处,看着凄凄惨惨的离别景象,对身边的向综道:“下一次,不要让家眷送行了。营田本是要鼓足干劲,结果上车的时候,却是这么一副样子。”

  向综道:“提举,这是第一批,人人都不知道两湖的样子,难免如此。若是做得好,消息传回京城里,大家自然就是一样了。这些人到澧阳、安乡营田,那里都是平地,只要肯吃苦,自然有好日子过。”

  李参点了点头:“最开始,也不好让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去。先在平地扎下脚跟,有了好名声,去营田的人才不会惧怕。若是一去就吃苦,只怕会出乱子。”

  说完,目光锐利。这些禁军老卒,可是难管得很,真出乱子,不是小事。禁军军纪堪忧,若不强力弹压,难说会出现什么情况。朝廷为了安抚人心,营田的老兵待遇不变,没出产粮食前,一样是一个月三贯足钱。而且营田初期,都是统一吃饭,还要安排他们的住处。对于营田务来说,负担沉重。

  今年禁军整训,加上两湖的营田,军费开支大增。两者相加,花的钱不下两亿贯,中书对此腹诽不已。为了支付军费,全国很多铁路等项目都暂缓,全力支持。对于李参这些人,朝廷花了这么多钱,如果做不出个样子来,可是不好交待。

第154章 快进快出

  看过了新兵营,赵祯在后苑设宴,与枢密院和三衙官员饮宴游玩,同时商量军政。

  此时四月,天气正暖,后苑里百花盛开,芬芳扑鼻。

  赵祯在凉亭中坐下,道:“自禁军整训以来,每日里不知多少事情,活活闷杀。今日后苑饮宴,不必拘君臣之,诸位尽可以放松些。”

  杜中宵等人一起谢恩。与崇政殿、天章阁等地方比起来,后苑是皇帝的私人空间,比较随便,不像那些地方那么约束。君臣饮酒同乐,玩得兴起,什么样子的都有。

  上了酒来,赵祯举杯道:“今日看新兵营里,士卒精神抖搂,教练得法,着实不错。且饮一杯!”

  众人饮了酒,各自用些蔬果。

  现在枢密院和三衙的官员将领已经配齐。枢密院是杜中宵、田况两位枢密使,张昇、富弼、曾公亮三位副使,赵滋、李复圭、李璋、陈旭四位衙门主管官员。三衙则是由杨文广管军政,李昭亮管动员,余靖则管军法。他们三人有了不能决定的事务,直接请示赵祯,名义上赵祯才是三衙的主管。

  李昭亮是李继隆的儿子,赵祯的长辈,算是典型的将门。由于家世显赫,李昭亮不是从基层一级一级提拔起来的,四岁就做了东头供奉官,历任重要职务。其妻早亡,三个妾插手家事,混乱非常,谁也管不了,在京城中传为笑谈。不过李昭亮为人和善,熟知军中吏事,又善于委任佐僚,现管动员。

  余靖则在平定侬智高一役中立有大功,久任谏官,为人严肃,被赵祯特意改为武职,现管军法。

  饮了一会酒,赵祯对李昭亮道:“阿舅分派官员招兵,今日看了,新人甚是勇竣,最近辛苦。”

  说着,举起酒杯,与李昭亮喝一杯酒。

  李昭亮捧着酒杯喝完,道:“这些新兵都是从京东和京西两路召来,不是来自沿边三路。这两路以前入伍不多,百姓们看着一年薪俸眼热,才招得许多人来。”

  赵祯叹口气:“自党项叛国,打了多年,没有什么名堂,沿边三路的人心散了。禁军在京城里的名声也不好,不是游手好闲,都不肯从军。这几年,除了拣汰旧将士,多从京东、京西和两淮路招人。”

  李昭亮拱手称是,道:“微臣也是这样想的。”

  禁军大量驻扎在沿边三路,军纪着实是一言难尽,在民间的风评不好。京城里面,前面对党项作战时,数次失败,京城里的人也瞧不上禁军。因军服是红色,称之这“赤佬”。杜中宵的河曲路大军,一直驻扎在边路,名声倒好,只是京中的人不熟悉。

  赵祯对杨文广道:“禁军整训,现在看来,除河曲路外,六十万人要换过大半。李太尉去招新人到军中,太尉则要看着练好新兵,两三年后,禁军要换过一种样子才好。”

  杨文广拱手:“臣定用心做事,不负陛下之望!”

  田况道:“两三年后,契丹也该完全消除两帝争立的影响,正是强盛的时候。我们练出强兵,去对最强的契丹,不是易事。”

  富弼道:“正是要用堂堂正正之师,击败最强的契丹,让天下看一看!”

  赵祯笑道:“若是能选,谁不想在契丹最弱的时候,再去打他?可观耶律洪基自登基来,做事甚有章法,不是什么昏君。那没有办法,只好在契丹正强的时候去碰一碰了。此次整训完毕,八十万禁军,众卿以为,与契丹作战如何?”

  杜中宵道:“八十万禁军,足够恢复燕云。不过,契丹田土纵横万里,治下稳固,一时之间想灭掉不易。只要取回燕云十六州,夺取其富庶之地,可以留待后来。”

  赵祯点头:“不错,契丹立国一百五十年,治下地方万里,契甲百万,不可小视。能够恢复燕云已经是了不起的功绩,朕何敢望太多!自安史之乱后,中原再不履北方,百姓两百年间不知中原朝廷,不容易的。纵然八十万禁军,要想败契丹,想要做到还是很难。”

  杨文广道:“要想做到,必须禁军整训过后,不再似从前。以前的禁军,只能小战,一到与大军作战时,往往就会出乱子。契丹是大国,一有失误,极给挽回。”

  君臣一边饮着酒,一边闲聊着最近禁军的整训。后苑里鸟语花香,甚是放松。

  饮了几杯酒,赵祯问杜中宵道:“太尉以为,此次整训,要做的好时,应该如何做?”

  杜中宵想了想才道:“陛下,臣以为,要严格要求,快进快出,切不可蹉跎。臣叫这种练法,为快速迭代。也就是从最底层的将领开始,要多召人进军校,学习过程中多考试。凡是数次不过,迅速安排到其他地方去。因为招的人多,到了最后合格出来的,人数总是够的。如此才能在短时间内,选拔出足够的合格人才。有了足够的基层将领,一切才有可能。”

  田况道:“可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他们不能学会,而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淘汰得快了,总会错失许多人才。于朝廷来说,培养一个将领不容易,岂能够如此做?”

  杜中宵道:“此话不错,有的人就是要较长时间,才能学得好。也有的人,需要特殊机会,才能表现出能力来。可是现在不同,需要短时间整训完成,等不得。那些被误淘汰掉的人,只能是运气不好,没有办法。以后禁军整训完成之后,军中不似现在那么缺人,才可以不如此。”

  杨文广道:“太尉的意思,是如在随州练兵时那样吗?”

  杜中宵道:“与随州还是不同。那时如何编制、如何指挥、如何作战,都要学的人试出来。现在一切教材都有,照章学习就是。凡是军校里的学员,不拘年限,只设等级,以考试定去留。考得过了的,便就升到上一极去,考不过的接着学。如此,才能最快地选出人来。”

  李昭亮听了皱眉:“古人有云,猛将必拔于卒伍,如此快速出来,如何统兵?”

  杜中宵道:“军校出来的,又不是必须统兵。现在的军中,有大量的庶务官,还有大量的参谋、军情等军官。这些人不是统兵官,对于知识的要求又高,军中又紧缺。要想把新军制的职务填起来,没有大量官员加入是不行的。只有这样快速选出人来,填充衙门,后续才不会缺人。毕业之后,优秀军官可以先以低职任高官,把这些专业衙门填满。以后的指军官,再从中选人,逐级历任就是。”

第155章 机宜司

  下了朝,李璋回到枢密院,进了自己衙门。此时新的房屋还没有盖起来,机宜司挤在一个小小的院子里,塞得满满当当。门口有士卒镇守,闲人不得入内。

  进了衙门,路上的官吏士卒都向李璋行礼。李璋微微点头,进了自己的官厅。

  进了官厅,李璋微微出了口气,在案后坐了下来。主簿白敬轩进来,向李璋行礼:“太尉,河曲路调来的军官将领已经到了,在西边的房里安顿下来,显得有些挤。后续如何做,还请太尉吩咐。”

  李璋点了点头:“知道了。你先下去吧,稍后我过去看一看。”

  白敬轩出去,李璋看了看桌上的公文,一时觉得头大。自己虽然管军多年,却不似现在,每天许多公文,很多都一头雾水,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主簿是特意从河曲路帅司调来的,是那里的一个老吏,出职为官,来帮李璋。每日的公文白敬轩都会分门别类,放在李璋案上。

  强行平静心神,李璋把案上的公文又看了一遍,大多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站起身来,李璋在房里来回踱步。一时之间他真想告诉白敬轩,不只是把公文放在这里,最好还要写上意见,只要李璋在上面画是或者否就可以。以前统军,军中就是这样,哪里有几件公文是需要自己处理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啊,李璋叹了口气。现在的枢密院,特别是机宜司,许多事情就是公文,主管将领不熟悉还行?而且事务全委下面老吏,一旦被皇帝知道,必受重责。更加不要说,赵祯安排李璋来主管机宜司,本就是要掌握天下军情,做不好怎么行?

  出了官厅,李璋到了旁边的一排房里。一众将领叉手行礼,迎了李璋进去。

  进了房间,李璋首先看到半铺在桌子上的一张巨幅地图,如果没看错,应该是大同府周围。

  指着地图道:“这是大同府一带?以前虽然有地图,却没有这么详细的,你们用心了。”

  石卫叉手:“太尉看得不错,这就是大同府一带的地图。我们在河曲路的时候,对面正是契丹的大同府,心思大多在那里。这地图杜太尉在河曲路的时候,就命令绘制,到现在堪堪完成大半。”

  “这么难吗?”李璋一边说着,一边上前,把巨幅地图打开,仔细观看。

  与以前主要是示意性质的地图不同,这幅地图是依比例尺绘制,还标有简略的等高线。整个大同府周围,地形非常详细。特别是稍微大的点的居民点都有标注,以及各种各样的道路、关隘。李璋在军中多年,一眼就看出来,有这幅地图,安排点事容易许多。

  看过一遍,李璋点头:“不错,能把地图绘制得这么详细,想来用了许多功夫。”

  石卫道:“杜太尉在时,对这些事情要求得严。我们不只是要把地图绘制得尽量精确,还要把契丹在那里有多少驻军,周边能提供多少粮草,能召集多少民夫,诸如此类,全部都要清楚。等到战时,参谋们便就可以根据情况,做出计划,以供指挥官参考。”

  李璋吃了一惊:“这些事情如何做?只怕契丹官员,也不会知道得如此清楚。”

  石卫道:“那就要想办法了。我们在河曲路,各种商队,山中猎户,经常有我们的人。他们只是打探这些消息,其余事情一概不做,一点一点收集。”

  李璋道:“那岂不就是细作?若被契丹人抓住,必然不会轻饶!”

  石卫摇了摇头:“太尉,也不能说是细作。他们确实经商、打猎,这些情况,只是顺便探听。太尉曾经说过,我们这些人做事,要遵纪守法,切不可引人注意。”

  李璋看看石卫,又看了看其他人,心中觉得怪怪的。自己这个机宜司主将,看来做的事情,还着实有些神秘。收集情报是个技术活,既要精确,还要不引起敌人注意,可不容易。

  与石卫一起,看着河曲路来的将领安排物品,李璋对自己要做的事情大致有了个了解。河曲路只是地方帅司,最初的主要目标是党项和契丹。党项被灭之后,精力就大多在契丹身上。当然,阴山以北的大草原也是他们的侦察范围,同样有关于鞑靼的情报。

  枢密院的机宜司不然,范围更广。现在最主要的目标是契丹,不再只是河曲路关注的大同府,更有河北路对面的幽州。其余的周边国家如吐蕃、喀喇汗国、大理、交趾、日本等等,都应该有专人关注。不过衙门初建,人手不足,现在只能关注契丹,其余的只能开始筹备。

  看着河曲路时的情报内容,李璋大致了解机宜做的事情,觉得头大。情报本就非常复杂,除了军情地理,还有朝堂政治,人事变动,各种各样的内容。要把这些事情都搞明白,需要多少人手?

  石卫道:“除了我们自己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收集情报。比如有人到契丹去,便就要了解他的见闻,一一记录下来。特别是阴山以北的大草源,我们的人少,大多都是从商人那里收集情报。每有商队从草原回来,我们必然派人去接触,了解他们一路见闻——”

  李璋道:“何必如此麻烦,有人回来,让他们把见闻奏报一遍不就好了?”

  石卫连连摇头:“太尉,不能够这么做。这些商人,奸滑得很,让他们自己奏报,经常就是把挑些不紧要的事情,甚至是编些故事交差,大多信不过。我们派人,只当是街谈巷议,说些闲话,反而能够得到更多消息。多派几个人,才能够了解大概。经略西域时,对于更西边的地方,大多都是靠这种办法,从商人那里打听来的。只是一切初建,都还不详细。”

  李璋看着石卫,不由怔了一会。事情这样做,需要花多少精力?枢密院以前,就连契丹的南北两枢密院的官员任免都搞不清楚,许多王侯,甚至不知道名字,哪里会如此仔细?

  枢密院的机宜司,是按照河曲路的情报机构为蓝本建立,除了河曲路的几个官员,没有人知道是个什么样子。现在河曲路的官员来了,让李璋觉复杂无比。

  河曲路面对的只是契丹和草原,这么多人,搞了数年,大多都只是开始。换到朝廷,周边有那么多国家,这样做下来,要花多少功夫?

  李璋在屋里走一遍,听了石卫讲首,面色越来越不好看。这职位,比自己想的还要复杂得多,可不是以前做管军的时候。

第156章 有些茫然

  回到官厅里,李璋喝了杯茶,觉得坐不下去。自己对于机宜司要做的事情不熟,随便一看,觉得不懂的事情更多,一时间不由得心烦气躁。最后没有办法,出了官厅,想了想,向一边的后勤司那边走去。

  李复圭得了消息,急忙迎出来,把李璋接到了自己官厅,上了茶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0页  当前第38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0/47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风雨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