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在线阅读
穿越 重生 架空 总裁 青春
修仙 耽美 玄幻 都市 惊悚
朕只想要GDP/笑死,谁还不是个SSR TXT下载  
上一页 下一页
白天 黑夜 护眼

第160节


  定国公呆坐了半晌,终于愕然回神,松开天子的手,跪下身去,毕恭毕敬的向他叩首,继而起身打开了门户。

  两行热泪顺着面颊滚滚流下,他木然走出门去,向恭候在外的公卿们道:“山陵崩了……”

  朝臣们错愕几瞬,继而乌压压跪下一片,哭声渐起。

  宰相们跪在地上,流着眼泪问定国公:“陛下可有遗诏留下?”

  这短暂的功夫,侍奉天子多年的近侍总管便持了加盖封印的檀木盒出来。

  众臣检验过封印完整,这才将其打开,宣读于下。

  “……皇孙代王,系庄敬皇帝嫡子,天命所归,人品贵重,天资粹美,可堪承继宗庙,今以其为嗣君,承继大统……”

  众臣对此早有预料,倒不觉得奇怪,一边使人飞马去请新君,一边开始着手操持大行天子的丧仪。

  不想就在此时,近侍总管却取出了第二道遗诏。

  “故庄敬皇帝之第二女定安公主,得高祖英武之授,有开疆拓土之功,提三尺剑卫民,有上古之贤风,因嗣君曾以镇国公主号行于天下,今改其旧封,立王号以矜其功,是为英亲王……”

  定国公听到此处,不由得微露笑意,旁边的老臣见状,赶忙扯了扯他的衣袖,以此提醒。

  大行天子才刚刚辞世,这时候若是叫人抓到把柄……

  定国公领了他的情,收敛起笑意,心里想的却是,果然是陛下会做出来的事情啊。

  定安公主,不,现在该称呼英亲王了啊。

  要是从前,朝臣们大抵还会反对,毕竟从没有公主得封王爵的旧例,但是现在……

  错非皇孙揭破身份,本朝几乎就要有了一位女帝,有此事兜底,出一位女亲王,又有什么奇怪?

  定国公心下唏嘘怅惘,五味俱全。

  近侍总管却没有停下的意思:“自古圣君必立后与之配,以承宗庙,母仪天下。定国公之女宁氏,系出名门、贤淑有容,宜彰女道于六宫,作范仪于四海,今以宁氏许嗣君为皇后……”

  定国公愣在当场。

  自己的女儿成了皇后,对于定国公府来说,这是好事吗?

  当然是!

  向来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作为大行天子在时最显赫的门第之一,若无意外,新君登基之后,定国公府必然要遭到打击,甚至于举家倾覆也不为奇。

  可若是定国公府的女儿成了新帝的皇后,那宁氏一族也就顺利的改换门庭,成了新帝的铁杆心腹。

  可以说,大行天子的这道遗诏,保全了宁氏一族。

  可是……

  定国公心内惊骇——他有好几个儿子,膝下却只有一个女儿。

  那就是因吴王被赐死而带发出家至今的前吴王妃!

  陛下怎么会定下这样的婚事?

  虽然吴庶人已经被赐死,但从礼法上来讲,他却是新帝的叔父,而自己的女儿,毕竟曾经是他的妻室啊……

  这如何使得?

  遗诏宣读结束,因为宁氏不在此地,便由定国公这个父亲替她接旨。

  定国公唇舌涩然的谢了恩,将那道立后的圣旨接到手里看了又看,见确实是天子的笔迹,却还是满腹惊疑。

  再一抬眼,便见近侍总管已经到了近前,徐徐道:“定国公是否心有疑惑?”

  定国公嘴唇动了动,却是无言以对。

  叫他说什么呢?

  这是大行天子的遗诏,即便是新帝也不能违背,他身为臣下,怎么可能主动站出来,授人以柄,用来攻讦自己的女儿?

  只是曾经做过吴王妃的女子,又被选为新帝的皇后……

  定国公在为家族前途而松一口气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女儿的未来而感到忧虑。

  却听近侍总管肃然道:“大行天子立下这道遗诏的时候,亲口告诉奴婢,若朝臣有异议,便将这段话说与他们听。”

  群臣慌忙跪地:“谨听命!”

  近侍总管遂道:“定国公之女宁氏,昔为吴王妃之时,恭谨侍上,有古代贤女之风,待到吴庶人伏诛之后,又出家为上祈福,有忠孝之义。”

  “而朕以其为嗣君皇后,却不为其贤良,亦非为其忠孝,独为其有定北王之慷慨遗风,虽为女子,尤有横刀立马、北定大漠之志。”

  “嗣君为朕皇孙,宁氏为定北王之孙,以其与嗣君志趣相投,故而成其姻缘,唯望二人缔结婚姻,互为勉励,勿忘乃祖之志也!”

  长长的一席话说完,群臣静默几瞬,继而齐声称呼万岁。

  定国公不知自己是如何站起身来的。

  他如同木偶一般随着人流重新进入大殿,看着匆忙赶到的嗣君料理诸事,看着宫人内侍们在大殿中进进出出,最后却只是呆呆的将目光放在了大殿右侧的某个位置上。

  当年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少年时候的天子。

  物是人非啊。

  怆然泪下。

第105章 后记1

  天子大行,新君继位,接连两件大事,几乎消耗掉了满殿公卿们的全部心力。

  也是等到丧仪终于结束,回到家中之后,他们才终于有闲暇松一口气,开始在心里边思忖:接下来该当如何应对这位年轻的天子呢?

  根据先前的诸多言行所拼凑出来的这个新君,可是个相当难缠的角色啊!

  于军政大事上,能稳稳把控北关不使大权旁落,于心机谋算上,能力压诸王,从大行皇帝手里得到储君之位,深得认可,而于心狠手辣这一道……

  观陈王全家人的下场,新帝在这方面,只怕并不比大行皇帝逊色多少。

  诸王是纯粹的脑子不行,毕竟太行的那几个都被大行皇帝送走了,但朝臣们却是个个精明。

  大行皇帝在时,将权位看得多重啊,当日东宫故去,大行皇帝对待东宫留下的三个孩子虽有怜惜之情,却无过分的殊宠,要说是因宠爱而使皇孙假托公主之名远赴北关,这实在是说不过去。

  可若当真是推翻了大行皇帝遣皇孙北去的这个官方盖章认证事实,那事情可就有趣了。

  这岂不是说,是皇孙假死,远走北关,之后几经周折操作,几乎从天子手中骗到了储君之位?

  能够走完这一整套流程,且不被天子发现,又得到了朝中大半官员的默许,已经是神乎其神了,可还有更神的事儿在后边——

  他居然敢回来!

  居然敢把自己做过的事情在大行皇帝面前掀开!

  怎么敢的啊……天子可是连亲儿子都照杀不误的!

  更离奇的是天子还真就是认下了此事,不仅如此,还主动出手替他抹平一干首尾。

  一战封神了啊兄弟们!

  不过想想也是。

  已故的庄敬皇帝是个极聪明的人,太子妃更是八面玲珑,生的三个孩子里,两个女儿冰雪聪明,唯一的男嗣又岂会是个蠢的?

  如此一想,也就释然了。

  大行皇帝是个百年难遇的神人,新帝连他都能搞定,又会是个什么角色?

  朝臣们简直不敢再想下去了。

  什么都甭提了,先老老实实的把人供起来吧!

  至于之后……

  且走且看吧。

  ……

  别的人家能这么想,是因为他们距离新帝很远,只要不主动去做些作死的事情,便不会惹火上身,这么个微妙的时候,宜静不宜动。

  可是定国公府不行。

  大行皇帝临终前的留下的那道遗诏,保全了定国公府后三十年的富贵与安泰,也将宁氏一族推上了风口浪尖。

  流言蜚语,定国公府其实都不太在乎,谁敢拿宁氏先前做过吴王妃的事情说嘴,他们马上就能把大行皇帝亲口认定的评价怼过去——

  大行皇帝既是天子,又是皇室的族长,人家这个既尊且长的人都不在乎,你算个什么东西,也配对着大行皇帝的决议说三道四?

  可是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新帝,让他们很是为难。

  如此迟疑踌躇,倒不是因为他们有意拿乔,心怀叵测。

  定国公曾经眼看着被封为异姓王的父亲功成身退,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不乏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在这等时候,他只会顺从和襄助新帝,却绝对不会对其执政加以阻碍。

  再则,老定北王留下遗令,宁氏一族男子三代不得出仕,定国公之所以得以戍守宫禁,却是因为得了天子特旨,新帝登基之后,他第一时间便交出了手中的兵权,既如此,定国公府上至定国公,下至宁氏成年的侄子们,实际上都是没有官职在身的。

  而这对于定国公府而言,其实是件好事。

  鲜花锦簇了那么多年,定国公府富贵已极,也是时候该冷却几分了,如今新帝登基,就是个很好的机会。

  一朝天子一朝臣,定国公不敢奢想别的,能平安无事的完成过渡,便是阿弥陀佛了。

  如今自己的女儿成了大行皇帝册立的皇后,宁氏一跃成为后族,如若不出意外的话,宁皇后还能给宁家带来至少三十年的荣光,而这三十年,足够定国公府第四代的子孙成长起来了。

  定国公唯一忐忑不安的就是,那位年轻的新帝,到底是怎么个想法呢?

  他年轻的时候,也曾经跟随老定北王修习兵法,尤且记得父亲非常清楚的教诲他。

  伯成,你并不是能够出奇兵的人,也并不善于冒险。

  而实际上,作为宁家的少主,也不需要你去犯险。

  你要做的就是一个“稳”字,在看不清来敌究竟如何的时候,就以最谨慎的态度来揣度它……

  定国公以多年来揣测大行皇帝的心思来揣度这位天子,实在心下难安,毕竟大行皇帝的这道遗旨来得突然,不像是同新帝透过口风的样子。

  定国公夫人也是惴惴不安,不敢在女儿面前显露,唯有室内只有夫妻二人的时候,才无声饮泣:“差了整整六岁啊,又曾经是……”

  她不由自主的叹了口气。

  时下倒是没有男子娶妻一定要小几岁的说法,但是官宦人家,尤其是皇族,妻子比丈夫大了整整六岁,实在是闻所未闻。

  至于二嫁,也并不是稀罕事,但是先嫁给叔父,再嫁给侄子,却决计是件稀罕事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