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是人和人关系的统称,思想, 虽然无形无质, 但却是人类指导行动的第一要素,外交,则是两个政权之间彼此了解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这三句话听起来虽然非常的空洞, 但却并非毫无意义,谢向上来到京城两年了,他经常在自己的工作日记中反复撰写类似的感悟,而且从重读中找回当时的心境, 获取更多的感想:很多人会觉得写日记是一种虚伪的习惯,似乎日记唯一的作用,就是在自己成名后给后人提供传记题材,这是一种平庸者的诽谤,实际上, 工作日记对于一个人的总结、反思、进步, 帮助可以说相当的大。
而且, 也可以说是一种教育上的保险——世事无常, 就算是在买活军这里, 也不是谁都很有把握,自己能看到明天的太阳,如果出了意外, 在孩子长大之前就早逝了呢?如果因为工作关系, 天各一方, 家信往还又相当不便呢?说得难听一点,如果郑地虎死在南洋征伐之中,那他给两三岁的儿子留下最好的遗产, 以及能施加的最多的教育,估计就是他在下南洋期间写的日记了。
这种日记,有他的见闻,思考,是他智慧的结晶,一本家族内传承的日记,是很宝贵的财富,虚伪的不是日记,而是把自己的日记到处传播出去,引人讨论,当然,讨论者对于日记中的思考视而不见,津津乐道于其中偶有的绮思小事,那又是另一种肤浅了。总之,谢向上在写日记时,态度是越来越严肃了,他认为自己这点感想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也的确有一点小小的稀缺性呢。
这三句话,可以说是他在工作中投入得越深,就越发深刻的感触:道统几乎决定了政治的完整形态,个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实在是很小的。
就譬如王恭厂爆炸案,为什么必须在事发后立刻明确案件性质:吏治不清,朝廷已下令搬迁,而工部始终拖延,最后防火不慎,引发爆炸。
这其中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敏朝的天人感应思想,天子得益于此拥有部分神性,但受到的限制更多,任何大灾,都会被归类为‘德政不修’,引发的天谴,再往下归因,那就是朝中小人当道——意外事件总是会和政局联系在一起,成为朝中党争的工具。
敏朝用三年多时间,初具雏形的‘厂卫新政’,很有可能因为这桩意外惨淡收场,所以不论皇帝还是田任丘都极为紧张,田任丘下野,如果九千岁不能回归的话,可以想象,特科将成为镜花水月,高产粮种引种一事前景也将立刻晦暗不明。
这和买活军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买活军现在散布于华夏各地的田师傅,其安全将立刻失去保证,他们还能平安归来吗?还是会被衙门扣留?这是谁也说不清的事了。
归根到底,是思想的不同,决定了政治的不同,如果类似的事件出现在买境之内,将会如何?谢向上完全可以想到其中的步骤——先救灾,然后调查事件起因,是生产纪律不到位,那就由生产线负责,是厂房设计不合理,那也自有负责一方,总之事件就只是事件,和政治没有太多的关系。就事论事、实事求是,这是买活军的思想,也就决定了买活军的政治。
这就是外交的意义了,如果没有使团在京城,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京城的决策层,谢向上也会觉得皇帝昏庸无道,不配为人君,对他产生智力和道德上的轻视,但他现在来到京城,住了两年之后,谢向上终于了解了敏朝官府的运转逻辑,也明白了,敏朝的上位者并非愚蠢无能、绝对的自私自利,他们的反应都在自己的政治逻辑之中,思想决定了政治,政治又反过来影响了思想,最终,造成了如今敏朝的处置态度——这件事就是王恭厂药火保管不慎引起的爆炸,并无任何灾异不祥要素在其中!
这样的态度对于救灾是有益的,因为原本护兵顾虑重重,不敢踏入受灾区域,百姓们也对京城上空逐渐扩散笼罩的黑烟感到恐慌——黑烟蔽日、白昼若夜,这也是凶兆。除了那些家在南城的兵士之外,大多数人想的是外逃,而不是救灾,但,在谢向上火速面圣之后,中枢立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统一思想:是事故!要赶紧救灾,否则怕有瘟疫!
从反应速度来看,敏朝君臣也还算是上下一心的,否则此事若有一人定调为邪祟,政令就没那么容易往下调拨出去。今日的速度还算是快的,只要衙门运转起来,接下来的事就很好办了——救灾、疏浚,还有使馆中的活死人,这会儿都戴着口罩,拿着救灾手册出去临时充当医生,因为京城里确实没有什么医生能做救灾时的医疗急救工作。
烙铁、木炭、酒精、纱布、锯子、小刀、针线、剪刀、炉子、小锅、水桶、铲子……好在还有个超市在,出纳临时来记账,又从东城商铺那里征集苦力调了二十辆小板车来,把二十套稀奇古怪的急救设施堆上小车,由苦力推车——给钱的,而且必须是苦力自己推才行,这种独轮车不是每个人都能推好的——护军左右随从,活死人们手里拿着《救灾手册》,戴好口罩,推车就这样走进了黑烟弥漫的灾区。
一边走,他们一边找活口,推车上所有东西都有用处:被木头瓦砾压在下头的百姓,若是能用铲子挖出来还好,若是被石头压住了肢体,一时半会确实挖不出来,那就只能用锯子截去肢体,立刻烙铁止血,随后纱布包扎——这比被慢慢压死要好,若是晚上一段时间,就算是把石头搬开,人也多数活不了了。
所以,车上的炉子是不熄火的,小锅随时换水,煮着剪刀、纱布,要用烙铁时就把锅子移开。这都是救灾手册上注明的规程,活死人们都学习过这套救灾手册,这和地动后的救灾原则是差不多的,只还有一点,就是要注意空中不断迸发的霹雳爆炸之声——爆炸似乎还没完全结束,护军们心里十分畏惧、忌讳,不敢去王恭厂附近,只在外围打转,活死人们也不强求,救灾的第一要务就是保证自己的安全,再说确实谁也不敢担保王恭厂会不会再炸一次。
到了晚上,因为不敢见明火,害怕会引起第二次火灾,京城各处出面救灾的人丁傍晚开始,就陆续往外撤退,撤退以前都把水桶里最后的残水泼在能见到的木头上,希望能避免再发生火灾的几率,虽不说是井井有条,但如此也算是乱中有序了。可见在救灾中,有没有一个组织方各方协调,差别实在是很大。
这一晚,京城未受灾的城区中都是灯火通明,宵禁非常废弛,就连很多商家也没有上板子——布铺在找纱布,铁匠铺在打烙铁,他们这是在给自己所属的街里凑救灾的行头。各里坊都凑了救灾的队伍出来,有车的出车,有力的出力,由里正家出人率领,明日按照衙门的吩咐,各自分区救人,今晚这些救灾队员都聚在一起,听人念买活军散播出来的《救灾手册》,“口罩一定要戴,再怎么样不能摘下,见到人之后,该如何做……”
许多高宅,今夜也是人员出入频繁,仆役多的,自成一队,仆役少的,便去里坊队伍,他们家中识字的多,少年郎有力气的就准备第二日出人,这会儿在细看《救灾手册》,体弱年幼的也没有闲着,都在忙着抄写手册中关于地动后救灾的那几页,准备明日到处去散发,务必要让进灾区救人的队伍心中都有个数。
“不许去!”
“为何不许去啊,大人!我们也能救人啊!我们是医科生!”
许多高门内宅也上演了小小的冲突——买活军的短发,小娘子们是梳不得的,但现在,短袖衬衫和麻裤已经完全在京城中流行起来了,悄然流行的还有买活军的教材,男子们可以数理化去考特科,女娘这里,特科暂时还没开,但已有一定的传言,于是很多人家未雨绸缪地开始让自己的女儿接受教育,更有些人从买活军的养生、医学中得到启发:女儿学医,两全其美,开特科可以考特科,便是不开了,家里有个女医有什么不好呢?
买活军喜欢给人上课,那是出了名的,京城中有人有这个意愿,他们便立刻做出响应,开设了医学公开课,虽然规模不大,但也颇有数十名小娘子,有了一些基础的医学卫生知识。她们认为自己也可以踏入灾区去,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敏朝的女子扬扬名,叫人知道并非只有买活军的女娘能干聪慧。
不过,这个念头遭到了亲人们无情的打压,“不许去!没听说么,灾区里全是赤.条条的死人——谁知道究竟是爆炸还是邪祟!你哥哥们便是光脱脱的跑回来,倒也罢了,你们呢?若有个万一,将如何自处?”
不错,虽然在买活军的广泛影响之下,如今京城救灾的速度和组织性都比原本群龙无首时要强得多了,百姓们在有了组织之后,更是焕发出了令人诧异的救灾热情,从各寻生路,迅速转变为守望相助,但对这场南城大灾的猜疑,仍如暗流般涌动不定,就连谢向上,虽然最早给事件定性的人就是他,但写日记时,他也还是诚实地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怀疑。
【灾区里黑烟弥漫,屋舍垮塌,在王恭厂附近,屋宇全数化为粉末,竟无残骸可言,完全是一片荒芜,前去查看的护军异常恐惧,认为这是天罚,才能达到粉身碎骨、尸骨无存的效果……在天罚中心,一切化为飞灰,天罚的周围则全是赤.裸的尸身……
据护军所说,王恭厂的爆炸事故并非首次,但从没有这样大的规模,小爆炸并不会令人如此惊慌——王恭厂距离皇城有三里路,前几次爆炸,别说皇城,就连相邻几条胡同的人家,也只是听到巨响,感到震动而已。
朝廷当然不会蠢到把药火厂放到眼皮子底下的地步,在今天的事情发生前,大多数人都觉得,三里路是绝对安全的距离,但这一次爆炸事故,别说皇城了,甚至连皇城之外,内城斜对角的西北侧都感到了剧烈的晃动……
年轻人认可爆炸的结论,但有记忆的老人彼此议论起来,都觉得不像是这么回事,黑烟凌日、裸.尸横陈,这都是从前没有的事情……根据我的消息,乾清宫中也有伤亡,屋瓦、屋檐纷纷下落,砸死了打扫的小阉人,事发时还有人正在修葺太和殿,也有伤亡。也就是说,这一次爆炸至少影响到了四五里外的皇城中央……
但,按皇帝和工部的说法,两年前就已下令王恭厂往外寻找厂址搬迁,新厂要在城内更偏僻的所在,因要择址、兴建,搬迁月前刚刚进行,药火库已经搬走了一小半,余下的药火能造成这样大的影响吗?我计算了一下,感觉不太靠谱,试想六姐的大飞箭火,恐怕都没有这样的威力吧……
说是药火爆炸,真的只是药火爆炸吗?但是似乎城内并没有人看到天降流星,也就是说,这并非是陨石掉落,还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呢?以我现有的知识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明亮的煤油灯下,写到这里,谢向上的笔尖也不由得一顿,他用炭笔挠了挠发黑的耳朵——奔走了一天,他耳朵里全灌的黑灰,还没来得及去洗漱呢,就先赶着把自己的感悟和分析写下来。这是他的工作日记,也是寄给谢六姐的工作汇报。
【受灾人群的数量估计,暂时无法做到,因为敏朝的衙门对数字还是很不敏感,这就造成了两个可能的结果,要么是无限的夸大,要么是无限的缩小,我已经着重告诉皇帝,一定要如实统计死者的数字,并且在报纸上进行宣传,否则这件事传到外地,很可能就是死伤数十万的说法。
按照救灾手册的说法,黄金72小时,三天的救灾时间内,救灾的规模大概也就是这样了,量会有增加,但不会有质的突破,我认为这次灾害对于我们买活军的生产安全、救灾储备和流程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是发生在京城人烟稠密处的灾害,救灾力度应该是如今天下所有政权能达到的顶峰,对这次事件的记载和调查,很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这是灾难事件本身的意义】
想到今天眼见那稀奇凄惨的画面,谢向上轻轻地叹了口气,不无感触——但感触也不多,因为这年代的人是见惯了各式各样凄凉的画面的,瘟疫、战乱、饥荒,轮流上阵,收割着鲜活的生命,所以他们的承受能力普遍也比较强,真正多愁善感的人,如果有谢向上的经历的话,或许早就被吓死了。
他不是因为惋惜而深夜难眠,虽然买活军尽全力救灾,但灾变案给谢向上所带来的情感震动,差不多也就止于此了,让他虽然极度疲倦,但却始终无法入睡的,是另一种思维。
【但是,这件事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我不知道皇帝和田任丘有没有意识到,随着事件的细节在传扬中被扭曲,被放大,对事件本身的定性,也会受到极大的质疑,它始终还是会回到‘天人感应’的思维惯性中去,成为一次‘皇帝不修德政,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妖孽之兆……】
这里的妖孽,对应的是‘国家将兴,必有祯祥’中的祯祥,是对吉兆的反义词,并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指凶兆、凶事,谢向上在买活周报上,看到过编辑部的注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向上认为这都是天人感应一系的思想,于他自己来说,他是不认可这种思想的,但这不妨碍他做出自己的判断。
【灾难本身或将结束,但是它的影响才刚刚开始,从明天开始,消息将会往外传播,激起谁也不知走向的变化,厂卫新政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会观察敏朝朝廷处理的方式……】
他的笔锋又是一顿,沉吟良久,才慎重地写下后一句话,【以供六姐决策,这是否是在华夏本土,再度进行势力扩张的良机……】
第417章 妖言(上)
“王恭厂失火, 药火爆炸——全是瞎话!药火爆炸哪有那么大的动静!”
天色才刚放亮,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豆腐脑、卖火烧、花卷这些面点的小贩就已经走动了起来,在巷子里变化多端地喊着, “刚出锅的——豆腐脑——来!”
最后一个尾音又高又细, 还有些打卷儿,老街坊一听就笑了:“老彭这吆喝, 还是这么中气十足,他前回还和我呢,过几年他干不动了, 让他儿子来卖,我说,那你儿子可得现在就练起来喊了, 他说那是自然,这几年,他嘴里没有这样的话了, 我问他还不说——其实他儿子就是去南面挣钱了!”
“去南面了?去那青头贼的地盘上了?”
“可不是么!”
豆腐脑这样不顶饱的小吃, 是这一片的老百姓们不会日常享用的, 一个月内也就是三五天有了兴致, 叫来买一碗而已,两个老街坊早上吃的都是昨夜剩的杂面馍馍,天气热了便吊在井里过夜, 早上起来再馏一遍, 配着凉粥,两人在小院门外一蹲就唠了起来。
老王头在码头有个职司,消息更灵通些,昨夜回来得晚了,今早一起来就找老朋友说着京城的新鲜事儿, 被豆腐脑挑子打了个岔,说起了他们家小彭的去向,一边往下咽馍馍一边费劲地说。“现在运河这里,去南面的人还少些,沿海的您可瞧着吧,我们东家上回从莱芜一带回来,全是各地流民汇聚,那队伍就没断过,正好和买活军的船队互相照应了,别看买活军下南洋去了,跑北面运人的船是一点没少!”
“真就没有倭寇啊?”
“还倭什么寇那!那倭寇多少都是南面的汉人装扮的,现在这片海上还有人敢抢买活军的船?报纸看了没有,买活军用什么无人机——又叫仙飞,在吕宋中杀了个十四进十四出,比赵子龙都厉害!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蜀山剑侠传》的评书你听过了?就如那飞剑一样,瞬息千里,拿它一点办法没有,海盗不就仗着来无影去无踪,老巢难寻么,被这飞剑缀上了,跑都没法跑!”
两人不由得咋舌了一番,对这买活军的天威,他们已是深信不疑了,因为济州府这里,是深受买活军影响的地方,买活军的高产粮种,让济州府从延续了几年,几乎颗粒无收的干旱中缓过了一口气,现在济州府主粮是土豆,买活军的田师傅过来教他们越冬育种,土豆的出现,大大地缓和了济州府这一带的局势——济州府是受了买活军恩惠的!
当然了,这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济州府是运河港口,消息一向灵通,货物的集散也快,济州府的百姓是见过世面的,他们见到了木轮自行车,见到了买活军出产的小巧座钟——还不算很准,不是仙物,是买活军自己造出来的,但已经是济宁府前所未见的奇巧之物了,本地的大户人家,别看对买活军恨之入骨,但也一样眼馋这座钟,悄悄地买了几座,只是不许家下人声张呢。
也是因为城中的氛围,济州府这里要南下去讨生活的人家,都十分低调小心,也是怕留在家乡的亲人被问罪的缘故。不过,本地是孔孟之乡,文气颇盛,识字的人很多,买活周报的扩散是衙门也无能为力的事情,如今济州府众人都看这几份报纸:京城来的《国朝旬报》、《京报》、《邸报》,南面来的《买活周报》,还有济州府本地士绅一起凑钱印发的《济州月刊》——各地的州府,现在非常流行自己办报,也都有士绅在背后支持,法不责众,朝廷管也没什么用,这些本地的报纸刊物,虽然没什么可看之处,但多少有些本地的新闻,百姓们还算是捧场的。
京城大爆炸的消息,也经由这些报纸,同南下的行人客商们一起往外扩散,老王头要去码头附近的商行上工,消息一向是十分灵通的,昨日当《国朝旬报》随着京城的船只到港,并且往外发售时,他也从来商行拜访的京城老客那里,得到了一些颇为独家的消息,这都是报纸上所没有的。
这会儿,他便借着吃早饭的机会,赶紧又把话题拉了回来,和邻居议论了起了京城大爆炸的真相。
“说是半边城池都塌了,死的那个人哟,成千上万,尸体堆成山了,都快和城墙齐平。”
“那一日,京城方圆千八百里天地,都是黑压压的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到黑烟之中,不断传来霹雳之声,那大地摇动得厉害,就连太和殿的砖瓦也在噼里啪啦的往下砸,那天坛祖庙之中,□□太宗的牌位,全都掉在了地上——”
“可是当真!”
邻居倒吸了一口凉气,差点没被嘴里的土豆杂馍给噎着了,他满脸的惊悚,“还有这样的事?”
老王头似乎并不知道,京城方圆千八百里,那得把济州府也给囊括进去了,满脸严肃地点了点头,“这还有假?更有甚者,说是震动之中,京外皇陵方向,传来噼啪之声,像是山顶裂了一条大缝,那黑烟之中,隐隐有金光四射,有人还见到一只巨爪,闪着金光,在烟雾中一闪就不见了——”
“龙!那是龙啊!”邻居杨丈人不由失声叫了出来,但很快啪地一声捂住了嘴巴,压低了声音,“——龙脉!这是老未家的龙脉——泄了龙气!真龙飞走了!”
这样的话,当然不能随便地嚷嚷了,若是没权势的人家这样想,少不得要治一个妖言惑众之罪,因此,老王头也不大声附和,只是沉稳地点了点头,举着手里的杂馍说道,“可还记得经过咱们这儿进京的延平郡王?”
这是几年前的事了,济州府这里,运河上一艘船靠岸,那就是一艘船的新鲜热闹,杨丈人哪还记得一个破落藩王?他对藩王也实在没什么好感,闻言茫然地摇了摇头,老王头低声道,“我听那老客说,延平郡王进京之后,坚称自己之所以逃跑,便是因为谢六姐要对他作祟,抽取他身上的龙脉!——杨兄弟,可明白了吧?”
杨丈人目瞪口呆,只觉得几件事之间的离奇之处全对在了一块,连成了一个极其有理有据的故事,他兴奋地一拍大腿,“妙啊!可不是全都清清楚楚,再不能假的了?京城那动静啊——准是、准是……”
他压低了声音,近乎耳语般说道,“准是六姐隔空做法,抽走了京城的龙脉,才会闹出这样大的动静!这京城下头有龙脉,是再错不了的事情,我姨丈那年进京,住在岳爷爷精忠庙附近,精忠庙里有一口井,井里有一条巨大的铁锁链,传说这口井连着东海,那锁链就是锁龙的!那就叫锁龙井!锁着龙那,还有假的吗?那可是我姨丈十几年前亲口对我说的。”
“可不是了?”老王头也是越说越兴奋,又啧啧地感慨了起来,“这些年来,什么水啊旱啊,地动山摇,又是虫灾又是瘟疫的,就透着一股子穷途末路的味道,如今这龙脉都被抽走了!看来老未家是要在金銮殿里坐到头了!”
“只看那南面的声势便知道了。”杨丈人也是啧啧感慨,“这《国朝旬报》,不是天灾就是人祸,《买活周报》呢?看着都祥和,什么收服华夏故地,什么养生,什么买卖的,一副蒸蒸日上的气象——也不知道《买活周报》对这事儿是怎么报的,到底是爆炸还是地动,又或者干脆就给承认了——这谢六姐一向是光明磊落,没准就把龙脉的事说明白了呢。。”
百姓们对于两份报纸的态度,的确是截然不同的,《国朝旬报》艰深,一份报纸总有三分之一是全然看不懂的,而且因为用的是繁体字,字体小了,更加难以辨认,不像是《买活周报》那样简洁明快,有新闻,也有通俗易懂的游记、话本、笑话,甚至是各式各样的广告都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不知不觉间,哪怕是京城的消息,似乎也要《买活周报》来进行报道,他们才能最后定下调子来,譬如这京城的大爆炸,别看两人坐在一起,把这龙脉的传说,说得自己好像都深信不疑,但倘若《买活周报》断定这只是一次爆炸,恐怕两个老人家犹豫之后,也会选择信服呢。
“爹,瞧着快到下板的时辰啦。”
所谓的下板,是指店铺把门板卸下收好,这是住在店铺里的学徒们,吃完早饭要做的第一件事。老王头一听,忙对杨丈人举了举碗算是道别,爬起身子,回屋抓了烟锅,又嘱咐了家人几句,一摇一摆往码头走去,一边走,一边空咂巴着烟嘴儿,寻思着自己的心事。
济州府虽繁华,但却也不算太大,他走了不过一盏茶的功夫,码头便已然在望了,卖豆腐脑的老彭正在街角给客人装豆腐脑呢——卖小吃的小贩,那一定是运河码头附近最多的,这里的客栈多,客商多,生意自然也好。那客人一边看老彭用飞薄的马口铁片盛豆腐脑,一边说道,“今年的光景倒是比去年好多了,前几年过来,都不愿下船——岸上全是小乞儿,大冷的天只穿着单衫,那腿脚肿得和萝卜似的,围着码头要吃的,怪可怜见的!”
“托贵人们的福!去年今年,咱济州府的乞丐都少得多了,小老儿一人也敢挑着担子往码头边来了——那还是这两年收成好哇,又没了个瘟疫,日子可不就眼见着好过起来了……”
老王头听着,不由一笑,暗道这老彭是真的谨慎,嘴里一句反贼也不带出来,其实谁不知道呀,收成好,不是因为买活军的土豆?没瘟疫,不是因为买活军的牛痘?这乞丐少了,难道是都回去种田了不成?这山阳的地,姓未的占了几成,姓孔的占了几成,哪还有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地儿啊?人没了,那不是死了就是去南面讨生活了!听说买活军那个鸡笼岛上,山阳乡音可为数不少那!
就是老彭自己,不也把儿子遣到南面闯荡去了?不过这倒也是,他一个卖豆腐脑的小贩,就挣几个辛苦钱,一家人半夜三更的起来磨豆子煮豆腐——这是熬人的钱!老王头是知道的,他们一家几口子挤在城北的小院子里,本就是弹丸之地,还要有大锅灶,要有磨,还要养驴,子女从小只能睡通铺,这不出去闯一闯,哪有余地娶妻?
“老彭,一会来我店前,给我来上一碗。”想到这里,老王头便对老彭点头一笑。
“哎,王老爷,您早,一会儿准来!”
“客气啥,老爷都喊上了,咱是哪牌名上的人?”
“您谦逊,您谦逊!”
一早事多,两人扬着声说话,老王头这会儿已经拐到河边去了,这会儿码头上船驿也正热闹,有龟公来背花娘的,有客人出来端早饭的,也能见到梳着买式短发,穿着短袖长裤的雄健女娘,从明显是买活军占据的船只中走出来,叉腰环视着运河晨景,别有一番气势在身上。
那些龟公对买活军女娘都畏惧非常,一见到他们,立刻加快脚步,还有人更机灵些,立刻将花娘放下地来,示意其跟随自己行走——这是要摆明,这些花娘都不是折骨缠,之所以被人背负,不过是要摆架子,讲派头,并不是自己不能行走。
“糁汤夹饼嘞——好客官,来咱们济州府怎不吃糁汤来?”
“新鲜的馓子,一咬满口酥!”
“微山湖的好鱼丸来——”
“新出炉的大烧饼!”
早点小贩们,或是站在当地,守着大挎篮叫卖,或是推着小车到处行走喊叫,把码头这里装点得热热闹闹,不时还能听见码头前这一溜泊船上有人招呼,“糁汤来一份吧!再来个夹饼!”
“鱼丸汤粉来一碗——土豆粉多少钱,米粉多少钱?”
在运河这里当值,只有一点不好,那就是馋虫往往受到勾引,老王咂巴了一下嘴巴,往下咽了咽口水:这些运河边的小吃,多数都比豆腐脑要贵些,小老百姓勤俭持家,他轻易是不会去吃这些的。
也不知道买活军那里,早饭是不是能吃着糁汤泡烧饼——不不,买活军那样的地方,想必平时也是油饼可以随便吃的吧……
“王哥,我来送豆腐脑了。”
一早这会儿,生意还没来,老王头不过在柜上露个面即可,才坐下不久,老彭就来送早餐了——他们这样的生意,都是常备了小碗的,客人若没有自己带碗,便站在一边吃,吃完把碗还给他即可。似老王头这般有店铺的老客,也可以将碗留下,稍后来收。小伙计为老王头端了满满一碗白生生、嫩呼呼洒了厚厚白糖的豆腐脑来,笑道,“老彭还是这样厚道,这糖给得不亏心哩。”
“如今糖也便宜了,雪花糖当真不贵,他多给了,你爱吃他的,便常来买,这便是他的生意经了,做生意,还是要厚道守信方才能够长久。”
大掌柜的这会儿也来了,吧嗒吧嗒地抽着烟斗感慨,老王头等人都是笑着应是,伙计殷勤问道,“大师傅,您今早吃什么?糁汤还是大饼子?我这就为您买去。”
不一会,店里来客了,众人都忙碌起来,这会儿运河水满,济州府的生意很好做,老彭挑着空桶来门口转了一圈,见店中人忙碌,便先走了。老王头隔窗恰好望见,心中暗道,“这可不就是天意吗?京城龙脉已失,我刚兴起这个念头,便这般赶巧,天意如此,还是要顺天而为才好。”
于是这日向晚时,他便袖了那个小碗,走到老彭家里,叫了一声‘来还碗’——将笑脸迎出小院子的老彭扯到一边,低声道,“彭老弟,此次来还是有些话想问——你那儿子去了南面,如今可还得意?”
顿了顿,又将嗓音压得更低,问道,“这一去,可在衙门那里备上案了不曾?”
老彭原还是满面为难的笑,听老王头这样一讲,悚然一惊,望着他的眼神里惊讶、畏惧、思量算计一闪即逝,犹豫片刻,又看看左右街坊,便将老王头一下扯进了自家的小院子里,吱呀一声,合上了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