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纯文学小说的读者越来越少,影视剧成了观众的最爱。
所以说,目前国内在图书上的审查远没有影视剧那么严格,这和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有关。
林子轩事先做了一些工作,和总局方面有过沟通,只是看起来效果不佳。
姜文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当初执导《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了过审他删掉了不少精彩的片段,一直都很惋惜,如今又遇到了这种情况。
“怎么改?补拍一个光明的结局?让葛优哈哈大笑,不带这么折腾的。”姜文牢骚道。
“先改改看吧,还有时间,这个态度要有。”林子轩劝说道,“实在过不了咱们就甭管了,反正这种事在国内又不是第一次,不过你要想清楚后果。”
今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在九月初举行,姜文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修改电影。
不管最终能不能过审,态度一定要到位,互相留下台阶,有回旋的余地。
在国内,影片没有通过审查就私自送到国际电影节参展的不在少数。
第六代导演里大多数都是如此,有不少导演因此受到了总局的处罚。
轻一点的写个检查,交点罚款就过去了,情节严重的几年内不准执导电影。
张艺谋那时候就是写检查和交罚款,据说还限制出境,这才没有参加戛纳电影节,实际上没那么严重,等风头过去就好了。
对于参与制作的好梦公司来说,顶多是罚点钱,主要处罚的还是导演。
“张艺谋不是没事么?这都什么年代了,我觉得问题不大。”姜文颇为自信道。
“你自己看着办吧,要是罚款的话公司帮着交,咱们这段日子低调点,别给那帮记者乱说的机会。”林子轩嘱咐道。
总局的罚款只是个形式,它愿意罚款说明问题不大,一般不会超过五万块。
最让人不放心的就是记者,那是一帮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主。
本来没事都能被他们闹出事来,一旦闹大了,总局为了以儆效尤,处罚就会更严厉些。
不少第六代导演年轻气盛,会和记者聊这些事情,诉诉苦什么的,以为只要把事情闹大了,总局在舆论的压力下或许会妥协,自己还能博取名声。
事实上,总局不可能妥协。
而且,等到这个导演被处罚了,记者会很高兴,对他们来说这是大新闻。
“行了,我再琢磨琢磨怎么改吧。”姜文如此说道。
看着姜文平静下来,林子轩离开了姜文的电影公司。
姜文不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人,他当初开这家电影公司的时候意气风发,想要做一番事业,到了现在只剩下一个空壳子。
主要是产量太低,你几年才拍一部片子,公司里的员工怎么养,谁还愿意跟着你。
如果像冯小刚那样一年拍一部票房大卖的电影,还能维持的下来。
在国内,像姜文这样的情况不少,张艺谋以前也有自己的班底,不过现在他加入了张伟评成立的影视公司,成为艺术总监。
随着国内民营影视公司的迅速发展,导演从海外获取资金,单打独斗的局面将逐渐消失。
加入影视公司,成为签约导演,这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
影视公司为导演提供拍摄资金和配套服务,导演可以安心拍片子,不用为其他琐事操心。
林子轩回到家里,慕姗姗正在看电影。
“姜哥怎么样?没问题吧?”慕姗姗关切道。
“没事儿,就是发发牢骚,他心里明白着呢。”林子轩回答道,“看了李桉的片子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找到采访的要点?”
由于要给李桉做一次访谈,慕姗姗正在做功课。
采访一位导演,至少要把人家的电影大致过一遍,这是最起码的尊重,别闹出笑话来。
李桉的电影没有在内地上映过,慕姗姗从广播学院的表演系找来了录像带。
“说不好,他的电影感情方面表现的很好,尤其是在处理女性之间的感情上非常细腻。”慕姗姗评价道,“我看了一些影评,大多集中在李桉怎么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对于电影本身的评论倒不是很多。”
慕姗姗之所以没有在李桉刚来京城的时候就做访谈,是因为不太了解李桉和他的电影。
再说,国内的电影圈对李桉的研究不多,资料不好找。
“观众不见得喜欢听电影里的故事,他们都没看过李桉的电影,估计更喜欢名人的八卦,比如李桉曾经在家里闲了六年时间,李桉和好莱坞大明星的合作等等。”林子轩分析道。
“那怎么能行?我想进行有深度的访谈。”慕姗姗坚持道。
“好吧,到时候别忘了问他对奥斯卡的看法,观众肯定想听这个。”林子轩提醒道。
第四百六十九章 困顿的时光
1985年,李桉从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毕业后曾经有过一段困顿的时光。
刚毕业的时候还很意气风发,他的毕业作品在纽约大学的影展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奖项,显露出过人的导演才华。
他被美国大型经纪公司的经纪人看中,成了经纪公司的签约导演。
那位经纪人非常看好李桉在美国的发展,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向前进。
这时候,李桉的妻子还在上学,李桉写了个剧本到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寻找投资的机会。
他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电影公司,有的电影公司觉得不错,就建议李桉对某个部分加以修改,过了两个月再去,电影公司还是建议修改。
这在好莱坞是正常现象,电影公司会让作者三番五次的修改,这样一耗就有一两年时间。
不是无疾而终,就是继续发展,这被称为好莱坞电影公司的企划炼狱。
据说平均一个剧本从初稿到开拍要经历五年左右,这还是指千万分之一顺利拍成的剧本,绝大部分新人的剧本根本走不到最后。
好莱坞不缺少剧本,缺少的是机会。
在没有知名导演推荐,没有后台的情况下,想拿着剧本在好莱坞获得成功那是天方夜谭,这就是真实的好莱坞。
那几年,李桉的主要工作就是写剧本。
他自己写的剧本,和其他美国编剧合作的剧本,找美国作家来写的剧本,总共有十几个。
光写剧本,找不到投资,拿不到钱,他只能靠着妻子的收入生活,还要养活孩子。
除了写剧本,他平常就是在家里做饭、带孩子、做家务。
到了1990年,所有的路子都堵死,没有一个剧本成功,锐气消耗殆尽,他有些绝望。
毕业快六年,仍然一事无成,刚开始还能谈谈理想,如今快要四十岁,也不好意思谈理想了,只能整日的消沉。
这期间,李桉会帮人家拍片子,不是做导演,而是看器材做剧务这种杂活。
但他做剧务不太机灵,不懂得变通,闹了不少笑话。
“您那时候怎么想的?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么?”慕姗姗询问道。
“不是这样的,我还是觉得我只适合做导演,不适合做剧务,做其他事情都不太灵光。”李桉回应道,“到了九零年,我们有了第二个孩子,岳父和岳母来美国看孩子,他们一下飞机,我太太就叮嘱他们不要提拍片的事情,怕我会受不了。”
“到了连提都不能提的地步?”慕姗姗诧异道。
“倒不是不能提,而是那段时间我非常消沉,我太太担心我。”李桉回忆道,“那时候家里都是我做饭,我每天做好饭菜给他们吃,岳母问我,你烧饭这么好吃,我来投资给你开面馆好不好?”
“您当时怎么回答?”慕姗姗好奇道。
“我说,我开餐馆跟家里烧饭不一样。”李桉略带苦涩的笑了笑。
虽然有些消沉,李桉却没有真正放弃电影,他给台湾的报纸写影评和报道,也写剧本。
几个月后,转机来了,他写的剧本在台湾获了奖。
此时,李桉的存折里只剩下四十三块美金,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得了奖,要回台湾领奖,可机票就要一千美金,李桉根本负担不起,还要台湾这边寄钱给他才能返回台湾。
领奖的当天,李桉连一套像样的西装都没有,只得借了弟弟的西装和领带。
“我看了您拍的第一部长片,里面出现了太极拳,您是怎么构思的?”慕姗姗提问道。
“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有一天觉得太极里的推手很有意思,就像是人际关系一样,要圆柔应对,而不是硬碰硬。”李桉解释道,“我觉得武术和人生哲学有关,为此还去波士顿拜访了一位太极拳师傅。”
“练习太极拳?”慕姗姗追问道。
“主要是请教问题,那时候很穷,做研究都是自己来,除了访问,还想亲身体验一番。”李桉回答道,“于是就到附近的社区大学里报名学了太极拳,一周一次,学费很便宜,学了一个多月,一边学一边写剧本。”
这个剧本为李桉赢得了四十万台币的奖金,还有一个拍片的机会。
台湾的电影公司给李桉提供一千两百万台币的资金,让李桉在美国包拍。
所谓包拍,就是电影公司给钱,李桉交影片,至于李桉怎么拍,电影公司不管。
“当时有人鼓动我卷钱跑路,到美国就不回来了,买套房子,改善家人的生活。”李桉沉声道,“我还是想把片子拍出来,和电影公司谈了十天,签了合同,我弟弟是担保人。”
一千两百万台币相当于四十五万美金,对于山穷水尽的李桉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但想用这笔钱在纽约拍一部电影并不容易。
李安只能找熟人帮忙,薪酬便宜,就这样组成了一个混杂的剧组,计划一个月拍完。
他要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先做好计划,计划好了才去拍片,这样能省钱。
整部电影拍了二十四天,李桉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
“这部片子我一毛钱都没有赚到,电影公司的钱都用到影片中了,连道具都是从我家里搬的。”李桉讲述道,“徐立公来纽约看片子,在我家里做客,奇怪我家里穷的连张餐桌都没有,我告诉他,餐桌在拍片子的时候被砸烂了。”
电影的最终成本是一千三百五十万台币,折合四十八万美金。
获得了台湾金马奖多项提名,并拿到最佳男主角、女配角和评审团特别大奖,在台湾的票房成绩超过一千八百万台币。
李桉以后的电影事业就顺风顺水了。
在台湾接连取得成功,返回好莱坞拍片,进入好莱坞主流的电影圈。
“您对奥斯卡怎么看?”慕姗姗最后问道。
“奥斯卡是美国电影的一个奖项,我觉得用平常心对待就好,每年的奥斯卡都会有风向球,会有很多的公关活动,那些会员会受到彼此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还有票房和影评等等。”李桉如此说道,“大家都在拼命的往前挤,拿奖的话是很大的荣耀,全世界都在看,不拿奖并不表示艺术比别人差,就是这么回事。”
第四百七十章 排片率